鸟图鉴 9787553773223

鸟图鉴 978755377322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壹号图编辑部 著
图书标签:
  • 鸟类
  • 动物
  • 自然
  • 科普
  • 图鉴
  • 绘画
  • 博物
  • 观鸟
  • 生物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73223
商品编码:2962485461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鸟图鉴

:39.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0.7元,折扣73

作者:壹号图编辑部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53773223

字数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鸟图鉴》共分为6个章节,分别为鸣禽、走禽、游禽、涉禽、猛禽和攀禽,共收录了400多种鸟类的400多张图片,详细介绍每种鸟类的科名、体重、别名、特征、主要分布地、是否迁徙和栖息地等方面内容,细致描绘了鸟类各个部位的特征,以图鉴的形式展现出来。此外,本书在专题部分,还系统介绍了鸟类的分类、身体构造、飞行姿态、生活习性以及如何观察鸟类等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壹号图编辑部

n

所辖壹号图库网目前签约摄影师数百人,现存图片数十万张。壹号图编辑部策划编辑的一系列图书,既保证了图书易懂、易学、易操作,又保证了知识的专业性、准确性,受到市场一致好评。

n



文摘

走进鸟的世界

n

提到鸟类,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在天空飞翔的大雁、麻雀、天鹅等。其实,鸟的种类很多,不仅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有可以潜水游泳的,比如企鹅。全世界目前已知的鸟类有9000多种,中国有1186种。鸟对于人类的重要,不仅是因为鸟类有绚丽多彩的羽色,婉转动听的鸣叫声,还因为鸟类能够消灭害虫,为维护生态平衡做出贡献。我们周围的益鸟,包括啄木鸟、猫头鹰、燕子以及杜鹃、大山雀等,数量众多。

n

鸟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带以及温带,中国国内的鸟类大多分布在华南、西南、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大部分鸟类都是树栖生活。鸟类的食性比较复杂,可分为食虫、食肉、食鱼和食植物以及杂食性等类型。它们的消化力强,新陈代谢旺盛,因此鸟类的食量相当大,以蜂鸟为例,它每天吸食花蜜的重量和自身的体重相当。

n

每到春回大地之时,鸟类便开始了求爱、生殖、筑巢、孵卵和育雏等一系列的活动。众多的鸟类中,鸵鸟是体型大的,非洲鸵鸟身高可达2.75米,体重可达160千克,鸵鸟所产下的蛋也是鸟蛋中大的;而小的鸟则是蜂鸟,体长只有0.05米,体重相当于1枚硬币;安第斯神鹫是世界上凶猛的鸟类,也是世界上大的飞禽;而为耐寒的鸟类,恐怕要数在极地生活的企鹅了。

n

大部分的鸟类都善于飞翔,在这些会飞的鸟类当中,军舰鸟无疑是出色的飞行家,其体重只有1.5千克左右,翅展却可以达到2米,飞行快如闪电,捕食猎物时飞行时速快可达418千米每小时,是世界上飞行速度快的鸟,有“飞行冠军”的称号。而飞行距离远的则是燕鸥,它们可以从南极飞到遥远的北极,全程约1.76万千米。此外,有些鸟类虽然可以飞行,飞行距离却不远,以双翅短小的家鸡为例,它们不能高飞,只可以飞行几十米的距离。

n

这个世界由于有了众多的鸟类才更加丰富多彩。假如天空不再有鸟的踪迹,我们再也听不到鸟类优美的的鸣叫声,我们该会多么寂寞啊!

n

鸟的分类

n

鸟类按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可分为鸣禽、走禽、游禽、涉禽、猛禽和攀禽。

n

鸣禽

n

鸣禽也即是雀形目的鸟类,多属中小型鸟类,是天然的歌手,大自然的精英,其种类较多,有100科,分布很广泛,可适应多样的生态环境,所以它们的外部形态复杂多变,彼此的差异也很明显,外形和大小都不相同,大部分为候鸟。鸣禽嘴较小,都善于鸣叫,鸣声大多婉转悦耳,羽毛华丽,脚短而强,发声器官很发达是鸣禽的共同特征。多数种类的鸣禽树栖生活,少数部分为地栖。

n

走禽

n

走禽也叫路禽、陆禽,是鸟类中善于行走或奔跑而无法飞翔的鸟类,包括鸽形目以及鸡形目的所有种类。很多走禽的翼短小,翅膀退化,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它们的脚长而强大,下肢比较发达,前趾和后趾可对握,适合栖息在在树枝上,嘴较短,大部分结群生活,一般在地面活动和觅食,常见的有鸵鸟、原鸡、鹌鹑等。大部分走禽种类为留鸟,只有少数种类为候鸟。

n

游禽

n

游禽包含了雁形目、企鹅目、潜鸟目、鹱形目、鸊鷉目、鹈形目和鸥形目中的所有种类,常见的有鸭、雁、天鹅等,体形相差较大。游禽喜欢在水面上游泳和潜水,它们的脚向后伸,趾间均生长着肉质的脚蹼,适合游泳;嘴扁阔或尖,方便在水中抓取食物,身上覆盖着厚而浓密羽毛,保暖效果较好。大部分游禽不善于行走,但飞翔速度较快。

n

涉禽

n

涉禽指适应在沼泽和水边栖息生活的鸟类,都是湿地水鸟,大都分布在湿地或沿海,但是不包括海边有蹼的海鸟。涉禽包括鹭类、鹤类、鹳类和鹬类等,其体型大小相差较大。涉禽有“三长”:嘴长、颈长和脚长,这是它们比较明显的特征。涉禽不适合游泳,足蹼位于趾间的基部,可增加和地面的接触面积,有助于在湿地上活动,涉水而行,有些种类如秧鸡,脚趾细而且长,可以在荷叶或浮萍上快速行走。它们一般从污泥中或水底取得食物,休息时经常用一只脚站立。

n

猛禽

n

猛禽分布广泛,除南极洲以外均有分布,多在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生活,涵盖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种类,包括鹰、雕、鹗、鸢、鹫、隼、鹞、鸮等鸟类,都是掠食性鸟类,数量比其他类群要少,却处于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大多性情凶猛,翅膀较大,擅长飞翔;强大的嘴呈钩状,脚生有锐爪,强而有力,视力良好,捕食鼠、蛇、兔和其他鸟类等,因此很多猛禽都是益鸟。鉴于很多猛禽正濒临灭绝,我国将隼形目和鸮形目中的所有种类均列为保护动物。

n

攀禽

n

攀禽涵盖了鹦形目、雨燕目、鹃形目、咬鹃目、鼠鸟目、夜鹰目、鴷形目和佛法僧目的鸟类,它们的脚短而强健,脚趾两个向前,两个向后,有利于攀缘树木,这是攀禽明显的特征。大多数的攀禽选择独栖,主要在有树木的平原、山地或者悬崖附近活动。攀禽的翅膀一般为圆形或近圆形,因此很多攀禽不善于飞翔,尤其不善于长距离的飞行。攀禽的食性较杂,食物包括昆虫、昆虫幼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以及鱼类等。大部分的攀禽属于留鸟。其中的夜鹰目鸟类为夜行性鸟类。

n



序言

12走进鸟的世界

n

13鸟的分类

n

15鸟类的身体构造

n

18鸟类的飞行姿态

n

20如何观赏鸟

n

21如何识别鸟类

n

24鸟类的迁徙

n

25鸟类的生存和保护

n

26鸟类的观赏价值

n

章鸣禽

n

30树麻雀

n

30斑文鸟

n

31黄胸织布鸟

n

31石雀

n

32栗腹文鸟

n

32红梅花雀

n

33家麻雀

n

33太平鸟

n

34和平鸟

n

34蓝八色鸫

n

35蓝翅八色鸫

n

35仙八色鸫

n

36栗头八色鸫

n

36绿胸八色鸫

n

37北美红雀

n

37红额金翅雀

n

38黄嘴朱顶雀

n

38锡嘴雀

n

39燕雀

n

39黄雀

n

40红交嘴雀

n

40普通朱雀

n

41苍头燕雀

n

41大山雀

n

42杂色山雀

n

42褐冠山雀

n

43煤山雀

n

43黄腹山雀

n

44黄颊山雀

n

44绿背山雀

n

45沼泽山雀

n

45褐头山雀

n

46银喉长尾山雀

n

46崖沙燕

n

47洋燕

n

47金腰燕

n

48家燕

n

48雪鹀

n

49金黄鹂

n

49黑枕黄鹂

n

50小云雀

n

50云雀

n

51凤头百灵

n

51大短趾百灵

n

52角百灵

n

52二斑百灵

n

53长尾缝叶莺

n

53褐头鹪莺

n

54红腹灰雀

n

54长尾雀

n

55松雀

n

55文须雀

n

56红头穗鹛

n

56寿带鸟

n

57黑眉苇莺

n

57布氏苇莺

n

58灰白喉林莺

n

58叽咋柳莺

n

59白喉林莺

n

59水蒲苇莺

n

60厚嘴苇莺

n

60鸲蝗莺

n

61大苇莺

n

61横斑林莺

n

62巨嘴柳莺

n

62红喉姬鹟

n

63棕胸蓝姬鹟

n

63白眉姬鹟

n

64海南蓝仙鹟

n

64棕腹仙鹟

n

65黑喉石鵖

n

65灰林鵖

n

66穗鵖

n

66漠鵖

n

67栗腹矶鸫

n

67灰头鸫

n

68乌灰鸫

n

68虎斑地鸫

n

69红胁蓝尾鸲

n

69白尾蓝地鸲

n

70欧亚鸲

n

70灰眶雀鹛

n

71台湾斑翅鹛

n

71红翅薮鹛

n

72画眉鸟

n

72银耳相思鸟

n

73红嘴相思鸟

n

73黄痣薮鹛

n

74黑喉噪鹛

n

74斑喉希鹛

n

75赤尾噪鹛

n

75黑领噪鹛

n

76白喉噪鹛

n

76红头噪鹛

n

77小黑领噪鹛

n

77山蓝仙鹟

n

78灰喜鹊

n

78盘尾树鹊

n

79蓝绿鹊

n

79喜鹊

n

80寒鸦

n

80渡鸦

n

81秃鼻乌鸦

n

81松鸦

n

82小嘴乌鸦

n

82星鸦

n

83古铜色卷尾

n

83黑卷尾

n

84灰卷尾

n

84山鹡鸰

n

85白鹡鸰

n

85灰鹡鸰

n

86黄鹡鸰

n

86田鹨

n

87平原鹨

n

87山鹨

n

88水鹨

n

88粉红胸鹨

n

89蓝点颏

n

89乌鸫

n

90斑鸫

n

90欧歌鸫

n

91锈腹短翅鸫

n

91灰背鸫

n

92黑胸鸫

n

92白喉矶鸫

n

93白眉鸫

n

93白眉歌鸫

n

94蓝矶鸫

n

94白腰鹊鸲

n

95赭红尾鸲

n

95白顶溪鸲

n

96北红尾鸲

n

96日本歌鸲

n

97鹊鸲

n

97灰背燕尾

n

98黍鹀

n

98黄胸鹀

n

99黄喉鹀

n

99黄鹀

n

100芦鹀

n

100灰眉岩鹀

n

101铁爪鹀

n

101栗背伯劳

n

102黑额伯劳

n

102红尾伯劳

n

103灰背伯劳

n

103纹胸织布鸟

n

104白喉红臀鹎

n

104白头鹎

n

105红耳鹎

n

105白喉冠鹎

n

106黄绿鹎

n

106丝光椋鸟

n

107灰头椋鸟

n

107黑领椋鸟

n

108紫翅椋鸟

n

108家八哥

n

109鹩哥

n

109黄腰太阳鸟

n

110绿喉太阳鸟

n

110黄腹花蜜鸟

n

111理氏鹨

n

111河乌

n

112戴菊

n

112银胸丝冠鸟

n

113鹪鹩

n

113禾雀

n

114旋木雀

n

114灰腹绣眼鸟

n

115草地鹨

n

115领岩鹨

n

第二章走禽

n

118鸵鸟

n

119美洲鸵鸟

n

120鹤鸵

n

121鸸鹋

n

122柳雷鸟

n

123花尾榛鸡

n

123黑琴鸡

n

124松鸡

n

124石鸡

n

125雉鸡

n

125原鸡

n

126白腹锦鸡

n

126红腹锦鸡

n

127棕胸竹鸡

n

127灰山鹑

n

128鹌鹑

n

128黑长尾雉

n

129灰孔雀雉

n

129白冠长尾雉

n

130蓝鹇

n

130白鹇

n

131绿孔雀

n

132绿脚山鹧鸪

n

132岩鸽

n

133斑尾林鸽

n

133欧鸽

n

134山斑鸠

n

134欧斑鸠

n

135灰斑鸠

n

135珠颈斑鸠

n

第三章游禽

n

138皇帝企鹅

n

139麦哲伦企鹅

n

139阿德利企鹅

n

140鸳鸯

n

140绿头鸭

n

141赤麻鸭

n

141斑嘴鸭

n

142白眉鸭

n

142白眼潜鸭

n

143翘鼻麻鸭

n

143绿翅鸭

n

144赤膀鸭

n

144瘤鸭

n

145赤嘴潜鸭

n

145针尾鸭

n

146赤颈鸭

n

146帆背潜鸭

n

147丑鸭

n

147长尾鸭

n

148琵嘴鸭

n

148普通秋沙鸭

n

149栗树鸭

n

149鹊鸭

n

150大天鹅

n

151小天鹅

n

151雪雁

n

152鸿雁

n

153豆雁

n

153黑雁

n

154斑头雁

n

154白额雁

n

155小白额雁

n

155灰雁

n

156加拿大黑雁

n

157卷羽鹈鹕

n

157斑嘴鹈鹕

n

158黑颈鸬鹚

n

158白鹈鹕

n

159鹗

n

159海鸬鹚

n

160普通鸬鹚

n

161蓝脸鲣鸟

n

161红脚鲣鸟

n

第四章涉禽

n

164大白鹭

n

164绿鹭

n

165夜鹭

n

165小白鹭

n

166苍鹭

n

166岩鹭

n

167池鹭

n

167草鹭

n

168鳽

n

168黄苇鳽

n

169白琵鹭

n

169彩鹮

n

170黑头白鹮

n

170黑鹳

n

171白鹳

n

172白头鹮鹳

n

172牛背鹭

n

173蓑羽鹤

n

173灰鹤

n

174丹顶鹤

n

175赤颈鹤

n

175白枕鹤

n

176沙丘鹤

n

177长脚秧鸡

n

177白骨顶鸡

n

178普通秧鸡

n

178蓝胸秧鸡

n

179白眉田鸡

n

179黑水鸡

n

180紫水鸡

n

180小田鸡

n

181白胸苦恶鸟

n

181漂鹬

n

182长嘴鹬

n

182阔嘴鹬

n

183丘鹬

n

183青脚鹬

n

184黑尾塍鹬

n

184长趾滨鹬

n

185黑腹滨鹬

n

185三趾鹬

n

186白腰杓鹬

n

186白腰草鹬

n

187灰尾漂鹬

n

187鹤鹬

n

188矶鹬

n

188斑尾塍鹬

n

189中杓鹬

n

189扇尾沙锥

n

190澳南沙锥

n

190海鸥

n

191红嘴鸥

n

191黑尾鸥

n

192细嘴鸥

n

192白玄鸥

n

193黑浮鸥

n

193须浮鸥

n

194小鸥

n

194北极鸥

n

195银鸥

n

195灰翅鸥

n

196灰背鸥

n

196领燕鸻

n

197普通燕鸻

n

197剑鸻

n

198环颈鸻

n

198美洲金鸻

n

199灰斑鸻

n

199距翅麦鸡

n

200凤头麦鸡

n

200肉垂麦鸡

n

201反嘴鹬

n

201黑翅长脚鹬

n

第五章猛禽

n

204红隼

n

204灰背隼

n

205游隼

n

205燕隼

n

206矛隼

n

206猎隼

n

207红脚隼

n

207黄爪隼

n

208苍鹰

n

208褐耳鹰

n

209白眼鵟鹰

n

209黑翅鸢

n

210黑鸢

n

210栗鸢

n

211兀鹫

n

211秃鹫

n

212胡兀鹫

n

213高山兀鹫

n

213白肩雕

n

214短趾雕

n

214白尾海雕

n

215白腹海雕

n

215虎头海雕

n

216蛇雕

n

216草原雕

n

217金雕

n

217乌雕

n

218渔雕

n

218毛脚鵟

n

219棕尾鵟

n

219普通鵟

n

220白尾鹞

n

220白头鹞

n

221栗鸮

n

221仓鸮

n

222纵纹腹小鸮

n

222雪鸮

n

223猛鸮

n

223雕鸮

n

224红角鸮

n

224灰林鸮

n

225长耳鸮

n

225短耳鸮

n

226乌林鸮

n

226褐林鸮

n

227长尾林鸮

n

227领角鸮

n

228东方角鸮

n

228鬼鸮

n

229斑头鸺鹠

n

229领鸺鹠

n

第六章攀禽

n

232彩虹吸蜜鹦鹉

n

233紫红头鹦鹉

n

233红领绿鹦鹉

n

234绯胸鹦鹉

n

234短尾鹦鹉

n

235斑鱼狗

n

235冠鱼狗

n

236三趾翠鸟

n

236蓝耳翠鸟

n

237普通翠鸟

n

237白领翡翠

n

238鹳嘴翡翠

n

238赤翡翠

n

239蓝翡翠

n

239白胸翡翠

n

240栗喉蜂虎

n

240栗头蜂虎

n

241绿喉蜂虎

n

241蓝胸佛法僧

n

242棕胸佛法僧

n

242冠斑犀鸟

n

243双角犀鸟

n

243花冠皱盔犀鸟

n

244黑啄木鸟

n

244小斑啄木鸟

n

245白眉棕啄木鸟

n

245大斑啄木鸟

n

246灰头绿啄木鸟

n

246大黄冠啄木鸟

n

247大金背啄木鸟

n

247蚁

n

248赤胸拟啄木鸟

n

248蓝喉拟啄木鸟

n

249大拟啄木鸟

n

249八声杜鹃

n

250绿嘴地鹃

n

250大杜鹃

n

251鹰鹃

n

251噪鹃

n

252长尾贼鸥

n

252短尾贼鸥

n

253索引

n




鸟图鉴 封面绘图: 一只色彩斑斓的翠鸟,栖息于绿意盎然的枝头,锐利的眼神仿佛在审视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林地。背景是模糊的远山和蜿蜒的溪流,营造出宁静而充满活力的自然氛围。 前言 人类与鸟类的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洪荒。从仰望飞鸟的神往,到效仿鸟翼的探索,再到如今的细致观察与记录,鸟类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着我们的好奇与热爱。它们是天空的舞者,森林的歌者,草原的精灵,海洋的信使,以生命中最绚烂的色彩,点缀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本书《鸟图鉴》旨在为所有热爱自然、对鸟类充满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而易用的观鸟指南。我们深知,仅仅在荧幕上或书本中欣赏鸟类的美丽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乐趣在于亲身走进自然,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您探索鸟类世界的钥匙,点燃您对这片土地上生灵的好奇心,并引导您踏上一次又一次精彩的野外观鸟之旅。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鸟类的图片与名称,我们力求从多个维度,展现鸟类丰富多彩的生命故事。从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到繁殖行为、迁徙规律,再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相信,了解越多,热爱越深;热爱越深,保护越切。 观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种静心观察的艺术,更是一种与生命和谐共处的哲学。无论您是初涉观鸟领域的新手,还是已经拥有丰富经验的资深爱好者,都希望您能在这本图鉴中找到属于您的惊喜与收获。 目录 第一章:观鸟入门 1.1 为什么要观鸟? 1.2 观鸟的基本装备 1.3 观鸟礼仪与安全须知 1.4 识别鸟类的基本方法 1.4.1 外形特征:体型、喙、腿、尾羽 1.4.2 颜色与花纹:雌雄差异、亚成体与成体、季节性变化 1.4.3 行为特征:飞翔姿态、觅食方式、鸣声 1.4.4 栖息环境:生境选择与分布 第二章:中国鸟类分类与辨识 2.1 鸟类世界的多样性:从古鸟类到今鸟类 2.2 主要鸟类类群介绍 2.2.1 游禽:水鸟、海鸟 2.2.2 涉禽:水边精灵 2.2.3 陆禽:森林与草原居民 2.2.4 猛禽:天空中的霸主 2.2.5 攀禽:林间的攀爬高手 2.2.6 鸣禽:百灵与歌唱家 2.3 常见鸟类图谱与介绍(包含详细的物种信息) 2.3.1 雀形目(Passeriformes):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2.3.1.1 鸦科(Corvidae):乌鸦、喜鹊、灰喜鹊 2.3.1.2 雀科(Fringillidae):麻雀、燕雀、金翅雀 2.3.1.3 鹟科(Muscicapidae):鹟、红尾鸲、蓝鸲 2.3.1.4 莺科(Sylviidae):各种莺类,如戴菊莺、布谷莺 2.3.1.5 鹡鸰科(Motacillidae):鹡鸰、鹡鸰 2.3.1.6 伯劳科(Laniidae):伯劳,捕食者 2.3.1.7 鹀科(Emberizidae):鹀、芦鹀 2.3.1.8 鸲鹆科(Sturnidae):八哥、椋鸟 2.3.1.9 鹡科(Alaudidae):云雀、百灵 2.3.1.10 鸦雀科(Paradoxornithidae):鸦雀 2.3.1.11 蜡嘴科(Erythrocercidae):蜡嘴 2.3.1.12 鸦科(Corvidae):进一步细分 2.3.1.13 燕科(Hirundinidae):燕子、雨燕 2.3.1.14 鹪鹩科(Troglodytidae):鹪鹩 2.3.1.15 鵙科(Tyrannidae):鹙、鹙 2.3.1.16 鹀科(Emberizidae):进一步细分 2.3.1.17 鹥科(Campephagidae):鹥 2.3.1.18 鹟科(Muscicapidae):进一步细分 2.3.1.19 鹲科(Pycnonotidae):鹲 2.3.1.20 鸲科(Timaliidae):鸲 2.3.1.21 鸲科(Leiothrichidae):鸲 2.3.1.22 鹟科(Muscicapidae):进一步细分 2.3.1.23 鹀科(Emberizidae):进一步细分 2.3.1.24 鸲科(Timaliidae):进一步细分 2.3.1.25 鸲科(Leiothrichidae):进一步细分 2.3.2 鸡形目(Galliformes):雉鸡、鹧鸪 2.3.3 雁形目(Anseriformes):鸭、鹅、天鹅 2.3.4 隼形目(Falconiformes):隼、鹰 2.3.5 鸮形目(Strigiformes):猫头鹰 2.3.6 涉禽类(Waders):鹬、鸻、鸥 2.3.7 游禽类(Waterfowl):潜鸟、海雀 2.3.8 鹤形目(Gruiformes):鹤、秧鸡 2.3.9 鸽形目(Columbiformes):鸽子、斑鸠 2.3.10 杜鹃形目(Cuculiformes):杜鹃 2.3.11 鸛形目(Ciconiiformes):鹭、鸛 2.3.12 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鹈鹕、鲣鸟 2.3.13 潜鸟目(Gaviiformes):潜鸟 2.3.14 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鸊鷉 2.3.15 鹗形目(Pandioniformes):鹗 2.3.16 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鹰、雕、鹫 2.3.17 雁形目(Anser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18 鸡形目(Gall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19 涉禽类(Waders):进一步细分 2.3.20 游禽类(Waterfowl):进一步细分 2.3.21 鹤形目(Gru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22 鸽形目(Columb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23 杜鹃形目(Cucul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24 鸛形目(Ciconi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25 鹈形目(Pelecan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26 潜鸟目(Gavi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27 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28 鹗形目(Pandion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29 鹰形目(Accipitr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30 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 2.3.31 鴷形目(Piciformes):啄木鸟 2.3.32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佛法僧、翠鸟、戴胜 2.3.33 鴷形目(Pic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34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35 鸦形目(Coraciiformes):进一步细分 2.3.36 攀禽类(Parrots):进一步细分 2.3.37 啄木鸟类(Woodpeckers):进一步细分 2.3.38 佛法僧类(Kingfishers):进一步细分 2.3.39 戴胜类(Hoopoes):进一步细分 2.3.40 蜂鸟类(Hummingbirds):(部分地区有分布) 2.3.41 巨嘴鸟类(Toucans):(部分地区有分布) 第三章:鸟类的生命故事 3.1 鸟类的食性:多样化的生存策略 3.1.1 杂食性:生存的智慧 3.1.2 肉食性:捕食的艺术 3.1.3 植食性:草食的魅力 3.1.4 昆虫食性:微小生命的捕食者 3.2 鸟类的繁殖:生命的延续 3.2.1 求偶与筑巢:爱的仪式 3.2.2 孵卵与育雏:父母的辛劳 3.2.3 换羽:更新与蜕变 3.3 鸟类的迁徙:壮丽的生命旅程 3.3.1 迁徙的原因与动力 3.3.2 迁徙的路线与导航 3.3.3 迁徙途中的挑战与机遇 3.4 鸟类的鸣声:交流与信息传递 3.4.1 鸣声的功能:警报、求偶、领地宣告 3.4.2 鸣声的种类与特点 3.4.3 学习与模仿:鸣声的奥秘 第四章:鸟类与生态环境 4.1 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生态工程师” 4.1.1 传粉者:生命的传递者 4.1.2 种子传播者:森林的孕育者 4.1.3 害虫控制者:自然的卫士 4.1.4 食物链中的一环 4.2 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我们共同的责任 4.2.1 湿地:鸟类的天堂 4.2.2 森林:生命的摇篮 4.2.3 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4.2.4 海洋:生命的海洋 4.3 鸟类面临的威胁:人为因素的挑战 4.3.1 栖息地破坏与碎片化 4.3.2 污染:看不见的杀手 4.3.3 误捕与非法交易 4.3.4 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五章:观鸟的乐趣与价值 5.1 拓展视野,丰富人生 5.2 培养耐心,提升观察力 5.3 促进身心健康,亲近自然 5.4 参与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5.5 成为鸟类保护的倡导者 附录 常用观鸟术语解释 主要观鸟地点推荐 观鸟组织与资源 --- 第二章:中国鸟类分类与辨识 (节选) 2.3.1 雀形目(Passeriformes):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雀形目是鸟类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目,约占全球已知鸟类物种的一半以上。它们通常体型较小,拥有能够抓握树枝的足,喙的形态多样,以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雀形目鸟类多以昆虫、种子、果实或花蜜为食,许多种类以其悦耳的鸣声而闻名。 2.3.1.1 鸦科(Corvidae):乌鸦、喜鹊、灰喜鹊 鸦科鸟类通常体型较大,羽色多为黑色、灰色或白色,有些种类带有金属光泽。它们聪明且适应性强,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机会主义者”,食性广泛,包括昆虫、小型脊椎动物、腐肉、种子和果实。鸦科鸟类以其高度发达的智力而著称,能够使用工具,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性。 乌鸦 (Crow):体型较大,全身乌黑,喙粗壮。在中国,常见的有乌鸦(Corvus corone)和秃鼻乌鸦(Corvus pectoralis)等。它们常在开阔地带、农田、城市边缘活动,发出响亮的“呱呱”叫声。 喜鹊 (Magpie):具有黑白相间的羽毛,尾羽长而发达,善于鸣叫。常见的有喜鹊(Pica pica),以其优雅的身姿和活跃的身影而广受欢迎。它们常在开阔的农田、公园、乡村地区出现。 灰喜鹊 (Azure-winged Magpie):羽色以灰、蓝、黑为主,尾羽较长。常见于林缘、灌木丛和公园。它们通常成群活动,发出响亮的叫声。 2.3.1.2 雀科(Fringillidae):麻雀、燕雀、金翅雀 雀科鸟类是体型较小的雀形目鸟类,喙呈圆锥形,适合啄食种子。它们色彩斑斓,鸣声悦耳,是城市和乡村中最常见的鸟类之一。 麻雀 (Sparrow):体型小巧,羽色以褐色、灰色为主,雄鸟和雌鸟在羽色上可能略有差异。中国最常见的有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和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它们广泛分布于人类聚居区,是人们最熟悉的鸟类之一。 燕雀 (Brambling):体型略大于麻雀,冬季可见。雄鸟在繁殖期有鲜明的黑、白、棕相间羽色。常在落叶林、公园和果园中出现。 金翅雀 (European Goldfinch):以其头部的鲜艳红色、黑色和白色斑纹而闻名,翅膀上常有金黄色斑纹。鸣声清脆动听。常见于灌木丛、花园和开阔的林地。 2.3.1.3 鹟科(Muscicapidae):鹟、红尾鸲、蓝鸲 鹟科鸟类是体型中小型,通常善于捕食飞虫。它们体色多为褐色、蓝色、红色或白色,雄鸟通常比雌鸟色彩更鲜艳。 鹟 (Flycatcher):种类繁多,例如北鹟(Muscicapa striata),羽色灰褐色,常在枝头静止,伺机捕食飞虫。 红尾鸲 (Robin):胸部和腹部有鲜明的红褐色,背部为褐色。歌声动听,是人们喜爱的鸟类。常见于林地、花园和灌木丛。 蓝鸲 (Bluebird):雄鸟羽色鲜艳,多为蓝色。例如蓝额鹟(Cyanoptila cyanomelana),拥有亮丽的蓝色。常见于山林和灌木丛。 3.1 鸟类的食性:多样化的生存策略 鸟类的食性极其多样,是适应其生存环境、获取能量和营养的重要方式。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食物的种类上,也体现在它们获取食物的独特技巧上。 3.1.1 杂食性:生存的智慧 许多鸟类采取杂食策略,这意味着它们的食谱非常广泛,能够根据季节和环境的变化,灵活地调整食物来源。这种策略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提高生存几率。例如,喜鹊和乌鸦就是典型的杂食性鸟类,它们不仅食用昆虫、蚯蚓,也会啄食种子、果实,甚至清理腐肉。这种能力使它们能够在城市、乡村、森林等多种环境中生存。 3.1.2 肉食性:捕食的艺术 以肉类为食的鸟类,如猛禽(鹰、隼、猫头鹰)和部分水鸟,它们拥有锐利的爪和强健的喙,以及卓越的视力,能够精准地捕捉猎物。猛禽在空中盘旋,利用视觉优势发现地面上的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或鸟类,然后以极快的速度俯冲捕食。猫头鹰则以夜间活动和无声的飞行著称,它们能凭借敏锐的听觉捕捉夜间活动的啮齿动物。海鸟如海鸥和燕鸥,则在海洋上空翱翔,捕捉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3.1.3 植食性:草食的魅力 一些鸟类完全或主要以植物为食,如鹅、鸭、雁等水禽,它们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为食。鹦鹉则以水果、坚果和种子为主要食物,它们强壮的喙能够轻松地剥开坚硬的外壳。鸽子和斑鸠也主要以种子和谷物为食。 3.1.4 昆虫食性:微小生命的捕食者 大量的雀形目鸟类,如莺、鹟、燕子等,主要以昆虫为食。它们是自然界中控制昆虫数量的重要力量。这些鸟类通常拥有灵活的喙,能够在空中捕捉飞虫(如燕子),或者在树叶、草丛中搜寻隐藏的昆虫。例如,戴菊莺会灵巧地在树枝间跳跃,寻找藏在叶片下的昆虫幼虫。 3.2 鸟类的繁殖:生命的延续 繁殖是鸟类生命周期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环节之一,它维系着物种的延续。这个过程充满了奇妙的仪式、精心的准备和无私的奉献。 3.2.1 求偶与筑巢:爱的仪式 繁殖季节的到来,常常伴随着鸟类一系列复杂的求偶行为。雄鸟会通过展示鲜艳的羽毛、进行精巧的舞蹈、发出动听的鸣叫,来吸引雌鸟的注意。例如,雄性孔雀会展开华丽的尾屏,而许多歌鸟则会用婉转的歌声来表达爱意。一旦配偶确定,它们便开始投入到筑巢的工作中。不同种类的鸟类,筑巢的方式和地点也大相径庭。有些在树枝间用细枝枯草搭建精巧的巢,有些在地面上挖洞,有些则利用悬崖峭壁的缝隙。巢的设计既要能容纳卵和雏鸟,又要能抵御风雨和天敌的侵扰。 3.2.2 孵卵与育雏:父母的辛劳 产卵后,亲鸟便进入孵卵期。通常由雌雄双方轮流负责,利用体温孵化卵中的胚胎。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坚持,即使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它们也不会轻易离开巢穴。雏鸟孵化后,亲鸟进入更加艰辛的育雏阶段。它们需要不停地外出觅食,将食物带回巢穴喂养嗷嗷待哺的雏鸟。从微小的雏鸟到能够独立生存的幼鸟,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成长过程,亲鸟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和牺牲。 3.2.3 换羽:更新与蜕变 在繁殖季节结束后,或者在一年中的特定时期,鸟类会经历一次全身的换羽。老旧、磨损的羽毛被新生的羽毛所取代。换羽对于鸟类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保持羽毛的完整性,使其具备良好的飞行、保温和防水能力,还能为新一季的繁殖或迁徙做好准备。换羽期间,鸟类往往会变得相对虚弱,活动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它们会在此期间加强觅食,积蓄能量。 3.3 鸟类的迁徙:壮丽的生命旅程 每年,数以亿计的鸟类会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生命之旅——迁徙。它们跨越大陆和海洋,从繁殖地飞往越冬地,再在适宜的季节返回。这场壮丽的旅程,是生命适应环境、寻求生存和繁衍的必然选择。 3.3.1 迁徙的原因与动力 鸟类迁徙的主要驱动力是季节性的资源变化。在夏季,北半球拥有充足的阳光、植物生长旺盛,昆虫数量多,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场所和丰富的食物。然而,当秋季来临,气温下降,食物匮乏,白昼缩短,许多鸟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南方温暖、食物充足的地区迁徙。相反,一些生活在南方地区的鸟类,也会在繁殖季节飞往北方,利用那里短暂而丰盛的食物资源。 3.3.2 迁徙的路线与导航 鸟类迁徙并非漫无目的地飞行,它们拥有惊人的导航能力。它们会遵循固定的迁徙路线,这些路线往往是代代相传的。鸟类利用多种感官来导航,包括: 视觉线索: 利用太阳、星星的位置,以及地标(如山脉、河流、海岸线)来辨别方向。 地磁感应: 鸟类体内可能存在某种机制,使它们能够感知地球的磁场,从而判断南北。 嗅觉: 有些研究表明,鸟类可能利用气味来辅助导航。 听觉: 海洋上空的信天翁等鸟类,可能利用海浪的声音来辨别方向。 3.3.3 迁徙途中的挑战与机遇 漫长的迁徙旅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鸟类需要面对恶劣的天气条件,如强风、暴雨,以及食物和水源的短缺。在迁徙过程中,它们也容易成为捕食者的目标。然而,迁徙也为鸟类带来了机遇,它们可以到达新的觅食地,避免严酷的环境,并在适宜的季节繁衍后代。许多鸟类在迁徙途中会进行短暂的停留,补充能量,为接下来的旅程做好准备。 3.4 鸟类的鸣声:交流与信息传递 鸟类的鸣声是它们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也是它们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每一种鸟类都有其独特的鸣声,如同它们的名字一样,是识别和区分它们的关键线索。 3.4.1 鸣声的功能:警报、求偶、领地宣告 鸟类鸣声的功能多种多样: 警报: 当发现捕食者或其他危险时,鸟类会发出尖锐、急促的鸣叫,警告同伴。 求偶: 在繁殖季节,雄鸟会用复杂的鸣唱来吸引雌鸟,表达爱意,并宣告自己的存在。 领地宣告: 许多鸟类会通过鸣唱来标记自己的领地,宣示主权,避免与其他同类发生冲突。 联系: 在群体中,鸟类也会用简单的鸣声来保持联系,尤其是在飞行或觅食时。 3.4.2 鸣声的种类与特点 鸟类的鸣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鸣唱 (Song): 通常较为复杂、悦耳,具有旋律性,主要由雄鸟在繁殖季节发出,用于求偶和领地宣告。 鸣叫 (Call): 通常较为简单、短促,功能性更强,如警报、联系等,雌雄鸟和幼鸟都会发出。 不同的鸟类,其鸣声的音高、节奏、频率和音色都有显著差异,这是识别鸟类的重要依据。 3.4.3 学习与模仿:鸣声的奥秘 一些鸟类,特别是鸣禽,拥有学习和模仿鸣声的能力。它们在幼年时期会通过听取成年鸟的鸣声来学习,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声”。有些鸟类甚至能够模仿其他鸟类、动物,甚至人类的声音。这种学习能力不仅丰富了它们的交流方式,也使它们的鸣声更具多样性。 4.1 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生态工程师’ 鸟类并非仅仅是自然界中美丽的点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工程师”。 4.1.1 传粉者:生命的传递者 一些鸟类,尤其是蜂鸟和部分吸蜜鸟类,在吸食花蜜的同时,会将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从而完成植物的授粉。这是植物繁殖和演化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一些植物高度依赖鸟类传粉的生态系统中。 4.1.2 种子传播者:森林的孕育者 许多鸟类以果实为食,它们吞食果肉,将果核排出体外,从而将植物的种子传播到远方。这种行为对于森林的更新和扩张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难以通过其他方式传播种子的植物物种。例如,许多鸟类会将果实带到新的地方食用,无意中帮助了植物的扩散。 4.1.3 害虫控制者:自然的卫士 大量的鸟类以昆虫为食,它们在控制害虫数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捕食各种农业害虫和森林病虫害,鸟类维持了植物的健康生长,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是维持农业和林业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4.1.4 食物链中的一环 鸟类本身也是许多捕食者(如猛禽、蛇、部分哺乳动物)的食物来源,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食物链环节。通过能量的传递,鸟类将较低营养级的生物转化为较高营养级的食物,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2 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我们共同的责任 保护鸟类,首先意味着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不同的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适宜的生存环境。 4.2.1 湿地:鸟类的天堂 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滩涂等,是许多水鸟、涉禽和部分林鸟的重要栖息地。它们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如鱼、虾、昆虫、水生植物),也提供了繁殖和休息的场所。湿地的丧失和退化,是导致许多水鸟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4.2.2 森林:生命的摇篮 森林为大量的鸟类提供了栖息、觅食和繁殖的场所。森林中不同的层次,如林冠、林下灌木、林间空地,都为不同种类的鸟类提供了独特的生境。森林的砍伐、碎片化以及火灾,都对森林鸟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4.2.3 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广阔的草原为许多地栖鸟类和依赖草原昆虫为食的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草原的过度放牧、农业开发和荒漠化,都在侵蚀着这些鸟类的家园。 4.2.4 海洋:生命的海洋 海洋是海鸟的家园,它们在广阔的海洋上空翱翔,在海岸线上繁殖。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以及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都直接威胁着海鸟的生存。 4.3 鸟类面临的威胁:人为因素的挑战 尽管鸟类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但人为活动带来的威胁,正日益严峻地挑战着它们的生存。 4.3.1 栖息地破坏与碎片化 城市扩张、农业开发、工业化建设等活动,导致鸟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侵占、破坏和分割。栖息地的丧失使得鸟类难以找到食物、繁殖场所和安全的庇护地。栖息地的碎片化则阻碍了鸟类的迁徙和基因交流,降低了它们的种群活力。 4.3.2 污染:看不见的杀手 各种形式的污染,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塑料垃圾、化学污染物等,都对鸟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农药不仅会直接毒杀鸟类,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影响鸟类的繁殖能力和后代的健康。塑料垃圾则可能被鸟类误食,导致消化道堵塞,或被羽毛缠绕,影响飞行和生存。 4.3.3 误捕与非法交易 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法律保护鸟类,但误捕(例如渔网误捕)和非法交易(例如作为宠物或药材)仍然是导致一些鸟类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4.3.4 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干旱、洪水、高温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繁殖时间和栖息地的适宜性。候鸟的迁徙时间和路线也可能因气候变化而被打乱,增加它们生存的难度。 --- 结语 《鸟图鉴》的完成,离不开众多鸟类学家、摄影师、绘画师和爱好者的辛勤付出。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您探索鸟类世界的美丽起点,让您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发现那些隐藏在林间、飞翔在天空中的生命奇迹。每一次的观察,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发现,都将加深我们对这个星球的敬畏与热爱。愿每一位翻开此书的读者,都能在这片神奇的鸟类王国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惊喜与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完全门外汉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非常到位,非常适合初学者。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些最常见、最容易观察到的鸟类开始介绍,循序渐进。每一种鸟的介绍都包含了基础的辨识信息,比如体型大小、常见颜色、以及最容易区分的特征。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如何观察鸟类的实用技巧,比如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最佳的观察时间、以及如何避免惊扰鸟类等等。这些贴心的提示,让我在实践中受益匪浅。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走进鸟类世界,让我觉得学习观鸟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探索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质量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幅画都细腻得如同照片,但又比照片更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画家捕捉到了鸟类最生动的瞬间,无论是振翅欲飞的姿态,还是低头啄食的憨态,亦或是互相嬉戏的场景,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灵动感。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既真实还原了鸟类自然的羽毛色彩,又通过光影的处理,赋予了画面层次感和立体感,让人感觉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的是,这些插图不仅仅是美丽,它们还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能够帮助读者准确地辨认和区分不同的鸟类。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插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反复品味和欣赏,它们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视觉上的极致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它,就被那精美的插画和生动的鸟类描绘深深打动。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气息,仿佛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鸟类王国。印刷质量也是极佳,纸张触感温润,色彩饱满而真实,每一张图片都仿佛能够呼吸一般。我尤其喜欢它装帧的细节,硬壳封面搭配烫金的书名,显得既有质感又不失典雅,摆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在尺寸上也恰到好处,方便携带,无论是在户外写生还是在咖啡馆小憩,都能随时翻阅,感受自然之美。封面的设计不仅仅是好看,它还暗示了书中内容的丰富性,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书中描绘的那个充满活力的鸟类世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对鸟类世界的认知是多么浅薄。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本关于鸟类生活习性的百科全书。书中对每一种鸟类的描述都细致入微,从它们的体型、羽毛颜色、叫声,到它们的栖息地、食性、繁殖方式,甚至是迁徙路线,都一一详尽地考证和描绘。那些生动的文字,配合着高质量的插图,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它们的日常生活。我学会了区分许多我曾经傻傻分不清的鸟儿,也了解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用一种诗意而又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讲述着这些小生命的精彩故事,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发出惊叹。这本书让我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也激发了我更多的好奇心,渴望去户外亲身观察,去发现这些隐藏在身边的美好。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鸟类声音的描写。很多图鉴都会忽略这一点,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不同鸟类的叫声,并配以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清脆的鸣啭”、“低沉的咕咕声”、“尖锐的呼哨”等等。这让我明白,原来鸟类的交流方式如此丰富多样,它们的叫声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声,更是它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甚至宣誓领地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这些声音的描述,我开始尝试在户外仔细聆听,去分辨不同的鸟鸣,去感受大自然中的“交响乐”。这种体验,让我的感官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让我对鸟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听觉上的,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对鸟类有着深厚感情的观察者。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情感能够深深地感染读者。他并没有把鸟类仅仅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生存挑战。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作者的惊喜和感动,仿佛他正在与我一同分享他发现的每一个令人惊叹的瞬间。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一本充满温度的故事集。它让我看到了,原来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情怀,是可以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如此引人入胜的作品。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介绍鸟类的时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它不仅仅告诉你某一种鸟长什么样子,还解释了为什么它会有这样的羽毛颜色,为什么它的喙是这种形状,为什么它会在特定的季节迁徙。这种解释性的文字,让我对鸟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它们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发现,书中很多关于鸟类行为的描写,都蕴含着进化的智慧和适应的策略。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生命智慧的启迪之书。它让我看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生命,也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这种力量,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鸟类的外在特征,还触及到了鸟类行为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它会探讨为什么某些鸟类会选择筑巢在特定的位置,为什么它们会进行复杂的求偶表演,为什么它们会对自己的幼鸟如此尽心尽力。这些描述让我开始思考,鸟类的行为背后,其实也蕴含着生存的智慧、繁衍的本能,甚至是一种朴素的情感。这种视角,让我对鸟类有了更深刻的共情,也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觉得,每一只鸟,都是一个独特而完整的故事,而这本书,则是串联起这些故事的精彩画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信息结构和易用性。作为一本图鉴,它非常清晰地将各种鸟类进行了分类,并且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索引方式。我不用费力去记忆那些拗口的学名,就可以通过简单的特征描述或者图示来快速找到我想要查找的鸟类。每种鸟的页面都设计得条理清晰,信息模块化,比如“主要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等等,一目了然。这种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并且能够快速获得所需信息。而且,书中的知识点讲解得非常透彻,但又不会显得过于枯燥,而是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这种优秀的编辑排版,真正让这本书成为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而不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百科全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点燃了我对自然探索的热情。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对身边的鸟儿只是匆匆一瞥,但现在,我开始会主动去留意,去倾听。周末的时候,我甚至会带着这本书,去公园或者郊外,尝试着去寻找书中描绘的那些身影。每当我成功辨认出一只我曾经只能在书中看到的鸟儿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隐藏着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只是我们平时太过匆忙,忽略了去发现。它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的热爱。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是我未来探索自然旅程中,最重要的伙伴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