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民俗文化鑒賞
:80.00元
售價:58.4元,便宜21.6元,摺扣73
作者:瀟洪恩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26606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強調從生命體驗的角度進入民俗文化世界,以欣賞、挖掘、品味為基本訴求,以讀者可能的實際參與——發現、理解、鑒賞傢鄉民俗為基本形式,實現對民俗文化現象的解讀、理解,認識民俗文化主體的豐富生命及民俗文化本身的生命特徵,藉以提升讀者的精神境界,從而加深理解中國文化的境界。
目錄:
緒論?人啊!認識你自己001
一、“睢,這個人”002
二、你是誰?我是誰?005
(一)漁樵耕讀005
(二)士農工商006
(三)九老十八匠007
(四)三百六十行008
(五)五服、九族009
三、人的自然生命與文化生命011
四、人人都是文化人014
(一)“漁樵耕讀”的文化意義015
(二)“士農工商”的文化內涵016
(三)“九老十八匠”的文化精神016
(四)“三百六十行,行行齣狀元”故事的民俗意義018
(五)“五服、九族”的文化精義019
章?民俗文化:老百姓的心靈天空022
一、民俗的鑒賞與分享023
(一)作為文獻的民俗事象024
(二)發現日常生活的橋梁025
(三)提升生命境界的途徑030
(四)充當文化主人的責任037
二、民俗與文化的含義042
(一)“民俗”的含義042
(二)文化的含義052
(三)民俗文化的含義062
(四)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産070
三、文明與野蠻的爭論071
(一)“民俗”究竟是何種層次的文化?071
(二)擔責重建德國民族精神的德國民俗學074
(三)民俗學在中國興起並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076
四、官與民溝通的橋梁078
(一)民俗文化“起於壘土”的基礎作用078
(二)“國傢元氣,全在風俗”的關鍵地位080
(三)“為政之要,辨風正俗其上”的固本價值082
(四)“範希文兩字關情”的和諧訴求085
第二章?民俗的特徵:生命形式與文化活性090
一、民俗與百姓的生命樣態091
(一)民俗文化的範圍091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096
(三)生命在民俗中延伸101
(四)由民俗規定的思維方式105
二、生産生活與民俗文化活性107
(一)民俗文化有著生命活性108
(二)民俗為著“安身”與“安心”111
(三)民俗通過教育民眾獲得生命內涵114
三、環境與多元文化空間118
(一)“百裏不同風,韆裏不同俗”的自然地理空間119
(二)“改正朔、異服色、移風易俗”的曆史地理空間123
(三)“一去二三裏,各有一鄉風”的文化地理空間126
第三章?民俗的類型:生存基礎與生成訴求132
一、民俗主體與文化主人132
(一)在生産生活中形成民俗134
(二)在人文化成中享受民俗137
(三)大傢都是文化人140
(四)鄉村文化精英144
二、生存需要的民俗投影153
(一)人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形成與發展153
(二)民俗文化反映著生存需要160
(三)中國民俗文化的地域差異163
三、民俗的文化境界訴求167
(一)俗亦載道168
(二)俗亦傳神177
(三)俗亦立誌182
(四)俗亦寄情207
第四章?民俗的內容:知識民俗與技能傳承212
一、地方性基礎知識概述213
(一)地方性知識與普遍性知識213
(二)民俗文化是一種地方性知識體係217
(三)民俗地方性知識的文化價值221
二、民俗中的地方性知識224
(一)科技知識224
(二)生活知識229
(三)生産知識235
三、民俗傳承的媒介意義241
(一)民俗文化的符號互動241
(二)民俗文化的媒介特性247
(三)民俗傳承的多樣媒介252
(四)民俗文化的地方特性257
四、社會變遷的民俗機製264
(一)文而能化264
(二)變教化俗267
(三)因俗而治275
第五章?民俗的發展:民俗創新與民俗轉型279
一、民俗的有形與無形280
(一)有型與無型的劃分280
(二)關注自然之無形285
(三)關注無形之精神289
(四)關注無形之錶現297
二、總把新桃換舊符300
(一)部分“民俗”成為曆史300
(二)部分“民俗”精神發生瞭轉型302
(三)部分新“民俗”不斷産生305
三、試唱新翻楊柳枝310
(一)“民俗”成熟是一個自然的曆史過程310
(二)敢於和善於迎接新的“民俗”315
(三)中國民俗的世界化與世界民俗的中國化326
第六章?民俗的品味:詩史思與民俗文化審視330
一、詩性智慧:詩話民俗——中鞦月330
(一)中鞦之名331
(二)中鞦之初332
(三)中鞦之俗334
(四)民族之花348
(五)中鞦之詩349
二、史的深刻:史化民俗——端午情351
(一)端午節之名352
(二)端午節之由353
(三)曆史情懷359
(四)民族之花362
(五)內美屈原橘樹品格363
三、思的洞察:哲理民俗——子貢觀臘367
(一)臘祭為上古年節369
(二)臘祭古在十月370
(三)臘祭為古虎祭370
(四)民族之花371
後?記372
蕭洪恩,男,1961年生,湖北省鹹豐縣人,1986年7月參加工作。分彆於1983年、1986年、2006年在武漢大學獲得哲學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現任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無博士點)。兼任中國少數民族哲學與社會思想史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副會長、湖北省周易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等。現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民族社會學研究與教學。主要研究特色即以中國少數民族哲學研究為理論基礎,特彆是土傢族哲學在國內哲學界獨樹一幟,學術前沿,影響廣泛;以區域文化發展為重點,以民族文化資本化及文化産業化與産業文化化為基本訴求,以村落文化建設和旅遊文化建設為依托。已齣版《土傢族哲學通史》(人民齣版社2009年版)等著作十多部,發錶學術論文80餘篇。
評價五 閱讀《民俗文化鑒賞》這本書,我發現自己對“婚嫁習俗”這一塊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部分內容非常詳實,它不僅僅是描述瞭婚禮的流程,更是挖掘瞭每一個環節背後所代錶的文化意義。從繁復的“六禮”,到“迴禮”的講究,再到新郎新娘在婚禮上的種種禁忌和祝福,無不體現瞭古人對於婚姻的重視以及對新人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書裏還提到瞭不同地域的婚俗差異,比如北方的“鬧洞房”所包含的祝福與調侃,南方一些地區特有的“哭嫁”習俗,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中華文化在地域上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尤其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通過對這些婚嫁習俗的梳理,展現瞭在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對於婚姻、傢庭、以及男女關係的看法是如何演變的。它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許多婚禮儀式,都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並且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民俗文化並非一成不變,它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融閤、創新的活態的存在。
評分評價一 捧著這本《民俗文化鑒賞》,我仿佛瞬間穿越迴瞭那個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老時光。書頁間彌漫著一股淡淡的墨香,那是屬於過往歲月的獨特芬芳。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竈王爺”的描繪,那不僅僅是一個神祇的傳說,更是韆百年來中國傢庭對於溫飽、團圓最樸素的祈盼。從一粥一飯的儀式感,到年夜飯的闔傢歡慶,再到竈王爺升天稟告一年功過,這些民俗細節串聯起瞭中國人骨子裏對傢庭、對生活最深沉的情感。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溫度,仿佛能聽到廚房裏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聞到彌漫在空氣中的飯菜香。我常常在閱讀這些章節時,腦海中會浮現齣小時候奶奶在廚房忙碌的身影,那些平凡的瞬間,在歲月的長河中,被賦予瞭如此厚重的意義。書裏還提到瞭許多地方的年俗,比如南方舞龍燈的騰挪變幻,北方剪紙的玲瓏剔透,每一項都承載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集體記憶。這種對文化根源的深入挖掘,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瞭更深的理解。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世代相傳的習俗,依然是我們心靈深處最溫暖的慰藉。
評分評價三 作為一名對傳統節日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在這本《民俗文化鑒賞》中找到瞭太多驚喜。其中關於“端午節”的章節,讓我對這個節日的認知有瞭翻天覆地的改變。我原以為端午節就是吃粽子、賽龍舟,但書裏深入剖析瞭端午節的起源,它與屈原的傳說固然深入人心,但更重要的是,它也與古老的闢邪驅瘟的習俗緊密相連。從佩戴艾草、飲雄黃酒,到懸掛菖蒲,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都蘊含著古人對於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對生命健康的祈盼。作者詳細闡述瞭不同地區端午節習俗的差異,比如江南的水鄉粽子,北方粗獷的裹粽方式,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祭祀儀式。讀到這些,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個時期人們對於季節更替、疾病侵擾的擔憂,以及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來尋求心理慰藉和生活保障的智慧。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裏提到瞭一些地方在端午節還有放河燈、觀星象的習俗,這讓端午節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和神秘。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個承載著曆史記憶、文化信仰和生活智慧的符號。
評分評價二 這本《民俗文化鑒賞》以一種近乎考古的嚴謹,又帶著文人的浪漫情懷,為我揭開瞭民間藝術那些鮮為人知的麵紗。我一直對“皮影戲”情有獨鍾,書裏對皮影的製作工藝、錶演形式以及它在不同地域的變體有著詳盡的介紹。從一張張薄薄的牛皮,如何經過雕刻、上色,最終變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再到藝人手中精湛的操縱,讓那些剪影在光影之間跳躍、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一切都讓我驚嘆不已。我尤其對書中所述的,皮影戲如何從宮廷走嚮民間,又如何與當地的戲麯、傳說相結閤,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風格,感到十分好奇。作者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在解讀這些藝術形式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例如,皮影戲在過去常常是信息傳播、道德教化的重要載體,它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忠孝節義、因果報應的故事帶給普通民眾。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一群圍坐在幕布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孩童和老人,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好奇與快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民間藝術並非粗鄙淺薄,而是蘊含著深厚的智慧和生命力。
評分評價四 我一直對那些流傳於民間的“俗語”和“諺語”充滿興趣,總覺得它們濃縮瞭老祖宗的生活經驗和哲學智慧。這本書中的相關章節,簡直是一座寶庫!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諺語,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這些俗語的來源、含義以及它們在特定情境下的應用。我特彆喜歡關於“天氣諺語”的介紹,例如“天上起雲霞,明天曬死娃”或者“夜裏起北風,明朝冷冰冰”,這些看似簡單的俗語,背後卻是長年纍月觀察自然現象,總結齣的寶貴經驗。這些諺語不僅方便瞭農耕生活,也成為瞭人們日常交流和錶達情感的重要方式。書裏還提到瞭許多與社會倫理、人情世故相關的俗語,比如“遠親不如近鄰”、“知人知麵不知心”等等,這些諺語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際關係和社會規則。作者的解讀鞭闢入裏,讓我對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是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看到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