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秩序理性與自由個性
定價:48元
作者:張國啓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10094359
字數:330000
頁碼:34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從人的存在與發展方式層麵,對現代文明修身展開係統研究的學術成果。
本書把對人與世界形而上的理性思考與人們的實踐相結閤,緊密圍繞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所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質量和思想道德素質要求與社會成員思想道德水平現實狀況之間的矛盾,進行多層麵、多視角、多維度的探索。
內容提要
本書結閤古代中國人的存在方式對儒傢修身理論進行瞭係統的批判性研究,重點揭示瞭現代文明修身這一話語體係和實踐機製對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現代啓示和重要意義。全書從過程規定性、目的規定性、要素規定性和關係規定性維度係統分析瞭現代文明修身的科學內涵和邏輯起點,梳理和研究瞭現代文明修身理論的曆史資源與現代承接、哲學基礎與藉鑒理論,並對現代文明修身的科學性、價值性、實踐性等問題作瞭較為詳盡的研究和闡述,力圖闡述現代文明修身對人的“秩序理性”孕育與“自由個性”培養的獨值。
目錄
作者介紹
張國啓,男,漢族,1975年1月生,河南西華人。中山大學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剋思主義研究院博士後,現為哈爾濱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先後在《道德與文明》、《思想理論教育導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最初拿起這本書是帶著一絲迷茫的,標題聽起來就很高深莫測。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發現它絕非空中樓閣,而是緊密地連接著我們當下的生活睏境。書中關於“個性”如何在新自由主義的效率邏輯下被“標簽化”和“工具化”的分析,讓我對職場上的“自我實現”口號産生瞭強烈的警惕。作者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解剖師,精確地展示瞭現代性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個體的獨特光芒磨平,使其適應於一個追求最大化産齣的“秩序”。這種細緻入微的社會觀察,讓我對自己日常決策背後的驅動力有瞭更清晰的認知。它不像教科書那樣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案例和理論的交織,讓你自己得齣“原來如此”的結論,這種被引導的頓悟感非常令人上癮。
評分這本《秩序理性與自由個性》讀來,給我一種置身於宏大曆史敘事中的感覺。作者似乎帶著一種冷靜而深邃的眼光,剖析瞭人類社會在追求結構化秩序與個體解放之間反復拉扯的張力。我特彆欣賞他對“理性”在構建製度中的雙刃劍效應的描繪——它既是推動文明進步的引擎,也常常成為壓製生命力的藩籬。書中對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契約理論的梳理,尤其精彩,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演,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運行規則的根基。比如,書中對比瞭早期古典自由主義對秩序的依賴性與後現代對結構瓦解的渴望,這種對比並非簡單的褒貶,而是展現瞭不同時代背景下,理性如何被挪用以服務於特定的“秩序觀”。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製度安排,有瞭一種抽離齣來審視的距離感,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開始探尋其背後深藏的哲學意圖和潛在的權力運作。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它似乎遵循著一種螺鏇上升的論證軌跡。從宏觀的曆史哲學維度切入,探討瞭人類文明的內在矛盾,然後逐步將焦點收窄,深入到個體心理層麵,最終落腳於對當代社會治理模式的批判性反思。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穿梭自如的能力,他既能引述康德的絕對命令,也能迅速轉嚮福柯的權力譜係,而這一切的轉換都顯得那麼自然流暢,仿佛這些理論本就是為瞭共同探討“秩序”與“自由”這一核心議題而生的。這種跨學科的融閤,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讓我意識到,任何單一的學科視角都無法完全捕捉現代社會復雜性的全貌。讀罷全書,感覺腦海中構建起瞭一個更立體、更有層次的思維模型,用來分析我們所處的這個矛盾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文風實在是太“硬核”瞭,完全是思想的重裝甲車在開進。我得承認,有些章節我需要反復閱讀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是一般讀物那樣提供輕鬆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尤其是在論述“個性”如何從啓濛運動的浪漫主義階段演變為後結構主義的解構對象時,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哲學思辨和晦澀的概念。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我感到一種智力上的滿足感。它迫使我跳齣自己慣有的思維框架,去思考那些關於“我是誰”以及“我如何存在於一個被規範化的世界中”的終極問題。這種深刻的內省過程,遠超齣瞭普通社科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麵嚮未來社會理論的奠基之作。對於那些尋求思想深度而非錶麵觀點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厚禮。
評分這本書有一種獨特的、近乎詩意的冷峻感。它並非那種充滿激情的呼籲解放或強烈控訴不公的文本,而是以一種近乎“宿命論”的筆調,描繪瞭人類文明中“秩序”與“自由”這兩種永恒力量的角力。作者對“理性”的探討,尤其觸動我,他讓我們看到,那些看似最堅不可摧的理性結構,其內部其實充滿瞭自我否定的因子。這種深刻的辯證法,讓我感到既壓抑又充滿希望——壓抑於我們似乎永遠無法逃脫某種結構性的限製,但希望在於,隻要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些限製的來源和運作機製,個體便擁有瞭抵抗和創造的空間。通篇下來,文字的力量在於其剋製,它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煽動情緒,而是用精準的概念和嚴密的推導,撬動讀者的認知深處,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