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麦品质生理及遗传研究与应用
定价:50.00元
作者:曹连莆,李卫华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096100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小麦品质生理及遗传知识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小麦籽粒蛋白质性状及遗传分析、小麦籽粒淀粉性状及遗传分析、新疆环境因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品质区划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有着十年以上农技推广经验的基层工作者,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性。读了《小麦品质生理及遗传研究与应用》这本书后,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意识到过去我们对小麦的认知存在着不少盲点。书中对于小麦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的阐述,让我非常震撼。我一直以为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以及施肥用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基因组的研究,揭示了控制蛋白质含量、淀粉品质、脂肪酸组成等关键性状的基因位点,并且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来加速新品种的选育。这对我来说,意味着我们可以更精准、更高效地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小麦品种,而不是依靠漫长的传统育种周期。书中关于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也为我们评估和利用现有种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让我感到特别振奋的是,书中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了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性的小麦品种改良,这对我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小麦研究领域的一座宝藏!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书中对小麦品质形成过程的剖析,简直是如同解剖一名运动员的身体,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每一个影响其表现的关键环节。无论是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蛋白质组学的精妙分析,还是油脂积累的代谢途径,作者都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将原本枯燥的生化反应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小麦面筋蛋白形成和网络结构的章节,作者不仅阐述了其化学本质,更结合实际应用,解释了不同品种小麦在加工性能上的差异。这对于我这种对烘焙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茅塞顿开,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不同面粉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烘焙效果。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而是将研究成果巧妙地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探讨了如何通过育种和栽培管理来优化小麦品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满足于知识的获取,更能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强大力量,以及它如何切实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这本《小麦品质生理及遗传研究与应用》的出版,无疑是小麦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我是一名食品加工行业的从业者,平时最关心的是原材料的质量如何影响最终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作者从小麦籽粒的微观结构入手,详细解释了不同淀粉颗粒形态、蛋白质分子组成以及脂肪酸比例对制作面包、面条、饼干等食品性能的影响。例如,关于高直链淀粉小麦如何影响饼干的酥脆度,低筋小麦蛋白如何决定蛋糕的蓬松度,这些信息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后期的加工技术来弥补或提升小麦品质,这对于我们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小麦在发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其对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这对于发展特色面包和发酵食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小麦与食品加工之间的紧密联系。
评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主食之一——小麦。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过去只知道小麦是用来做面粉的,但究竟是什么决定了面粉的好坏,面粉又如何影响我们吃到的食物,我一直模糊不清。《小麦品质生理及遗传研究与应用》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小麦不同品质指标的通俗解释,比如“面筋含量”到底是什么,“吸水率”又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对我们制作馒头、饺子等面食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明白,原来我们每天吃的面条口感是否筋道,包子是否松软,都与小麦本身的“内在品质”息息相关。书中关于不同区域、不同品种小麦的品质特点介绍,也让我对国产小麦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简单提到了如何通过辨别面粉包装上的信息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厨房小白来说,简直太实用了。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是不懂科学的人,也能从中获得很多有用的知识,并且能更理性地看待和选择食物。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的小麦育种研究生,我深知这项研究工作的艰辛和复杂。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而言,既熟悉又充满新意。作者在遗传学和生理学方面深厚的功底,使得本书在理论阐述上无懈可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小麦品质形成过程中多基因互作和环境因子响应的深入探讨。这并非简单的单基因分析,而是站在了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关注到了复杂的生物学网络。例如,书中关于光合作用效率对淀粉合成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胁迫下蛋白质降解速率的差异,都提供了非常详实的实验数据和生物化学证据。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研究中的争议和未解决的问题,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引导读者思考未来研究的方向。书中关于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前景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为小麦育种带来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我个人从中获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