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实用教程(2012年修订版)

竹笛实用教程(2012年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结续 编
图书标签:
  • 竹笛
  • 乐器
  • 教程
  • 音乐
  • 演奏
  • 教材
  • 民族乐器
  • 管乐
  • 入门
  • 2012年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805537566
商品编码:2959895108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2-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竹笛实用教程(2012年修订版)
  • 作者:胡结续
  • 定价:68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80553756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12-0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版次:2
  • 印次:14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40

目录

编前寄语

上编 初、中级教程
第一章 笛子简介
第一节 笛子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笛子的构造与种类
第三节 笛子的改革与未来
一、以六孔笛为基础的加开半音孔笛
二、下把位按半音关系(即十二平均律)开孔的多孔笛
三、活动套管笛(两节笛)
四、加键笛
五、新笛
六、双音笛
第四节 怎样鉴别笛子
第五节 怎样采制和保存笛膜
第六节 怎样粘贴笛膜
一、用什么作粘贴剂为好
二、粘贴笛膜的要求
三、粘贴笛膜的方法
四、“醒膜法”和“润膜法”
五、天气冷了为什么笛膜会打湿?怎样克服?
六、笛膜的保护
第二章 吹奏笛子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吹笛的姿势
一、立式
二、坐式
第二节 手指的要求
第三节 口型的要求
第四节 “风门”、“口风”和“嘴劲”
第五节 “缓吹”和“平吹”、“急吹”和“超吹”
第六节 小工调(全按为5)的指法练习
练习1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一
练习2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二
练习3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三
练习4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四
练习5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五
练习6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六
根据谷建芬同名歌曲《妈妈的吻》改编
练习7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七
根据民歌《孟姜女》改编
练习8 高低音区转换练习之一
练习9 高低音区转换练习之二
练习10 高低音区转换练习之三
第七节 怎样运气
第八节 吹笛中应防止的几种不良习惯
第九节 笛子是如何转调(变指法)的
第十节 笛子曲“拍号”与“调号”的标记
第十一节 如何识别和演奏T尺谱
第十二节 怎样判断一首曲子应用什么调的笛子,变什么调的指法来吹奏?
第三章 各种技巧的练习和运用


古琴入门与演奏技巧精要 作者: 李明德 著 出版社: 华音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月第一版 定价: 128.00元 开本: 16开 页数: 388页 ISBN: 978-7-5000-1234-5 --- 内容简介 《古琴入门与演奏技巧精要》是一部系统、深入、全面介绍中国传统七弦琴(古琴)基础知识、演奏技法及修身养性哲理的权威教材。本书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条清晰、科学的学习路径,同时也为有一定基础的琴人提供精进技艺的参考宝典。全书内容编排严谨,图文并茂,结合历史渊源与现代教学理念,力求将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以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涵盖了从零基础入门到高级演奏技巧的完整体系。 --- 第一部分:古琴的文化溯源与基础认知 本部分首先带领读者走进古琴的悠久历史长河。古琴,作为中国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其地位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理解其艺术价值的前提。 1.1 琴的历史沿革与地位: 追溯伏羲制琴的传说,梳理自周代至明清以来古琴在哲学、美学、礼仪中的核心作用。探讨古琴在士大夫阶层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派更迭。 1.2 琴的构造与鉴赏: 详细解析七弦琴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面板、底板、岳山、琴马、徽位、轸、弦轴等三十余处部件的名称、材质及对音色的影响。书中配有高清的结构图解,帮助读者直观认识“斫琴”的工艺之美。同时,指导初学者如何初步鉴赏不同材质、不同年代古琴的音色特点和工艺风格。 1.3 基础乐理与定弦法: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念,如宫、商、角、徵、羽五音体系。重点讲解古琴的传统定弦法——“文武弦”与“宫音定弦”,并提供了现代音高的参考标准(如A=440Hz下的标准音高),确保初学者能准确掌握七根弦的音高定位。书中附带了详细的指法口诀,辅助记忆。 --- 第二部分:基础指法精练与规范练习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专注于古琴演奏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指法训练,强调指法的规范性、力度控制与声音的质量。 2.1 右手指法(弹挑撮 ভ্রমণের): 详尽分解“弹、挑、撮、 ভ্রমণের”四种基本指法的运指轨迹、力度来源和击弦点。书中通过慢动作分解图,指导读者如何做到“指根独立”、“指力送入”、“声音饱满”。特别强调了“徽位上指”与“弦边指”的区别与应用。 2.2 左手指法(按吟绰注): 深入讲解左手按弦技法的内涵,包括“按音”、“吟(上吟、下吟、过吟)”、“绰(上绰、下绰)”、“注”等基础技巧的正确手型和腕部运用。着重阐述“按音要实”、“指头立起”、“弦音悠长”的要领。 2.3 常用指法组合练习: 针对初学者常出现的指法交叉、力度不均等问题,设计了大量的单指练习、交替指法练习(如“弹挑交替”、“撮挑组合”)和基础的“轮指”预备练习。每组练习均配有清晰的指位标注和练习要点提示。 --- 第三部分:徽位与泛音的初步掌握 泛音是古琴音色中最具空灵感的表现手法,本部分将系统教授如何准确找到并演奏不同位置的泛音。 3.1 泛音的理论基础: 解释泛音产生的物理原理,介绍古琴上九个标准泛音孔(徽位)的对应音高关系(如一徽二弦七音、七徽二弦五音等)。 3.2 基础泛音的演奏: 分步指导“上泛”(单指泛音)的准确触弦点定位。强调力度适中,以指尖轻触弦的“拟空击弦”状态,以获得清脆、圆润的泛音效果。书中特别区分了实音与泛音在指法和发音上的细微差别。 3.3 散音的运用: 介绍古琴的“散音”——即不按弦直接弹奏空弦,以及散音与泛音、实音的交替使用在乐曲中的节奏作用。 --- 第四部分:入门曲目精选与实战应用 本部分精选了五首最适合初学者入门的经典古琴曲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演奏相结合。每首曲目均配有详细的指法谱注、演奏提示及文化背景介绍。 4.1 《梅花三弄》简析与分段练习: 侧重于泛音与散音的交替使用,学习如何处理曲间的留白与意境营造。 4.2 《流水》片段入门: 选取最基础的散板和慢板段落,重点训练左手吟猱技巧的初步运用,感受“水流”的韵致。 4.3 《酒狂》基础节奏训练: 针对此曲中较为自由的节奏型,指导学习者如何控制速度的快慢变化,掌握力度上的对比。 4.4 《良宵引》的抒情表达: 学习如何用均匀的指法演奏出优美、连贯的旋律线,体会古琴的“中和之美”。 4.5 练习曲与指法串联: 包含多首独立的指法练习曲,旨在将单指技巧自然地串联起来,为学习复杂曲目打下坚实基础。 --- 第五部分:修身养性与古琴的意境 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修身养性的载体。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古琴的哲学内涵。 5.1 琴德与琴道: 阐述“志在山水,心在虚静”的琴学精神,探讨如何通过弹琴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 5.2 听琴与赏析: 引导读者如何从听众的角度欣赏古琴的“韵味”,理解“虚”、“静”、“和”、“简”等审美范畴在音乐中的体现。 5.3 琴室环境的营造: 提供了关于如何布置理想的练琴环境、调适身心状态的建议,以更好地进入“物我两忘”的演奏状态。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零基础爱好者、初学古琴的学生,以及希望巩固基础、规范指法的自学者。配乐示范CD(另售)可辅助读者对照学习。 --- (注:此书为2015年修订版,是基于2010年首版内容进行的优化与增补,特别加强了对现代教学标准的适应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可以用“教科书式”来形容,但它好像把“教科书”的枯燥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我常常在阅读一些关于“韵味”和“表现力”的段落时,感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深厚的中国古典音乐审美体系,所以他很少用比喻或者生动的语言去描绘听觉效果。比如,他会用一整段话来解释“花舌”技巧在不同音区应该达到的“颤动频率范围”,而不是说“听起来像小鸟在歌唱”或者“营造出急促的雨声”。这种对精确性的执着,让学习过程充满了艰辛的解码工作。我拿着这本书,对着我的竹笛,试图理解“气息的横向推进与纵向支撑”的具体操作,结果发现文字描述虽然逻辑严密,但缺乏实际操作的视觉辅助。书中的插图,如果可以称之为插图的话,大概就是一些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的指位图,没有任何照片或视频演示的直观性。对于依赖视觉学习的当代人来说,这本书的“信息传递效率”是极低的。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揣摩文字背后的物理动作,而不是直接通过模仿来掌握技巧,这无疑拉长了我的学习曲线,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学习这门乐器。

评分

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冲着那个“2012年修订版”的标签去的,想着至少在指法图示和曲目选择上会与时俱进一些。然而,实际体验下来,我对“修订”的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偏差。修订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对早期版本中一些已经被证实的错误数据进行修正,或者对某些传统技法的描述进行更严谨的措辞,而不是在教学方法论上进行革新。比如,关于“气息的运用”这一核心章节,作者依然沿用了非常传统的、偏向于内家气功的描述方式,什么“丹田聚气”、“气沉于腹底”等等,这些描述对我这种习惯了用科学、量化的方式理解发声机制的人来说,显得过于玄妙和难以捉摸。书中提供的练习曲目,绝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详的民乐经典,像《姑苏行》、《春到湘江》这类,固然是艺术瑰宝,但对于希望快速掌握流行曲目伴奏技巧的现代学习者来说,吸引力是有限的。我尝试用它教的“基本指法”去吹奏一些现代流行歌曲的简谱,发现过渡非常生硬。这本书的价值似乎更偏向于“考古”和“传承”,它详尽地记录了传统竹笛演奏中那些看似繁琐但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如何通过不同湿度的环境来微调笛膜的松紧度,这在其他强调“一劳永逸”的教材中是很少提及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感受乐器本身与环境之间的微妙联系,这是一种极其耗费时间和耐心的学习路径。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在涉及“校音”和“调性”的部分,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固执的保守主义倾向。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不同历史时期对“十二律”的理解差异,以及在不同地域流派中,同一支笛子如何因为吹奏者的个人习惯而产生细微的音高偏移。这对于一个只想买把笛子,然后开始吹奏流行歌曲伴奏的人来说,简直是天书级别的知识负担。它让你不得不去关注诸如“宫、商、角、徵、羽”这些古老概念与现代“Do、Re、Mi”之间的转换逻辑,而且这个转换过程并非简单的线性对应,而是充满了文化和历史的复杂性。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一个学习乐器,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的深度访谈。虽然我最终还是学会了如何通过调整吹奏角度来微调音准,但这个过程完全是靠自我摸索和对比外部参考音源完成的,书中提供的理论指导,虽然全面,但显得过于宏大和理论化,缺乏即时、可操作性的指导步骤。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为什么笛子是现在的样子”的学术论著,而不是一部教你“如何吹响笛子”的实用手册。

评分

这本《竹笛实用教程》的封面设计,坦白说,初看之下,确实给我一种相当“朴实无华”的感觉。那种深蓝底配着白色宋体字的排版,仿佛直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材堆里捞出来的一样,丝毫没有现在市面上那些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乐器学习书的吸引力。我本来对手头的学习热情有点打鼓,心想这得是多硬核的干货才能用这种“冷淡风”屹立不倒这么多年。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不是那种让人爱不释手的哑光铜版纸,但好在印刷清晰,油墨没有晕染,这在老旧教材中算是谢天谢地了。更重要的是,内容排布上,它似乎完全没有被“用户体验”的概念所影响。所有的章节标题都直截了当,没有花哨的导语或者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第一章直接就进入了关于竹材选择和笛子构造的讲解,那段落里充斥着一些非常专业,甚至带着点古文气息的术语,比如“出音孔的口径与音准的微调关系”、“气流导入角的精确测量方法”等等。我这种零基础的初学者,光是啃下开头的几页,就感觉像是在啃一块未经处理的硬骨头,需要反复查阅相关的乐理知识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写给“有基础”或者“有老师指导”的人准备的工具书,而不是给那些渴望在咖啡馆里自娱自乐的门外汉准备的轻松入门读物。如果你指望它像一本图画册一样引导你,那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它倒是能提供那份坚固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组织,透露出一种“精英化”的倾向,仿佛作者认为,只有真正热爱并愿意投入巨大精力去钻研的人,才配得上学习竹笛。它几乎没有为“快速上手”提供任何捷径。比如,对于常见的学习障碍,比如“打嗝音”或者“气息不稳”,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建议你“回到基础练习,将气息练习量增加一倍”,而不是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容易操作的小技巧来迅速解决眼前的问题。这种全盘依赖勤奋和毅力的教学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最终发现,这本书更适合作为案头参考资料,用来查阅那些关于竹笛制作工艺、历史流变、以及传统乐曲的深层结构解析。作为一本“教程”,它的指导性不如它的学术性强。如果你是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需要撰写关于竹笛演奏技术的毕业论文,这本书绝对是宝库;但如果你只是一个下班后想放松一下,吹上几段简单旋律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的厚重感和高门槛,可能会让你望而却步,甚至在半途就放弃了拿起竹笛的念头。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极高,但对学习者的“心理建设”却几乎为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