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钟山铜盆汉墓 |
| 曾用价 | 298.00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开本 | 16 |
作者 | 无 |
装帧 | 平脊精装 |
页数 | 259 |
字数 | 480000 |
ISBN编码 | 9787030572363 |
内容介绍
本书为2010年钟山铜盆发掘的47座汉墓的发掘报告。墓葬时代系列完整,从西汉前期一直延续至东汉后期,作为广西汉代非郡县治地墓葬*集中的一次发现,其对研究汉代普通平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及丧葬习俗均提供了宝贵资料。
目录
目录
第*章 绪言
第*节 钟山地理位置及环境 (1)
第二节 历史沿革 (1)
第二章 发掘及资料整理
第*节 墓群位置及环境 (4)
第二节 发掘经过 (4)
第三节 资料整理 (5)
第三章 墓葬综述
第*节 墓葬概况 (7)
第二节 墓葬形制 (9)
第三节 出土器物 (9)
第四节 陶器胎质、施釉、制法、纹饰及装烧方式 (10)
第五节 主要器物型式划分 (20)
第四章 西汉前期墓
第*节 墓葬概况 (38)
第二节 个墓介绍 (39)
第三节 小结 (53)
第五章 西汉中期墓
第*节 墓葬概况 (55)
第二节 个墓介绍 (63)
第三节 小结 (123)
第六章 西汉晚期墓
第*节 墓葬概况 (126)
第二节 个墓介绍 (131)
第三节 小结 (168)
第七章 东汉前期墓
第*节 墓葬概况 (169)
第二节 个墓介绍 (172)
第三节 小结 (191)
第八章 东汉后期墓
第*节 墓葬概况 (192)
第二节 个墓介绍 (196)
第三节 小结 (225)
第九章 期别不明显汉墓
第*节 墓葬概况 (226)
第二节 个墓介绍 (226)
第三节 小结 (230)
第十章 相关问题探讨
附表
附表一 铜盆汉墓墓葬登记表 (240)
附表二 铜盆汉墓出土陶器登记表 (243)
附表三 铜盆汉墓陶器胎质及施釉情况统计表 (254)
附表四 铜盆汉墓陶器纹饰统计表 (255)
附表五 铜盆汉墓戳印种类占比统计表 (256)
附表六 铜盆汉墓戳印种类数量统计表 (257)
附表七 铜盆汉墓陶瓮纹饰统计表 (258)
附表八 铜盆汉墓陶罐纹饰统计表 (258)
后记 (259)
插图目录
图一 钟山地理位置示意图 (2)
图二 铜盆古墓群位置示意图 (5)
图三 铜盆汉墓墓葬分布示意图 (8)
图四 铜盆汉墓陶器纹饰拓片 (13)
图五 铜盆汉墓陶器戳印纹拓片 (15)
图六 铜盆汉墓陶器戳印拓片 (16)
图七 铜盆汉墓刻划拓片 (18)
图八 陶瓮 (21)
图九 陶瓮 (22)
图一O 陶罐 (24)
图一一 陶罐 (26)
图一二 陶罐 (27)
图一三 陶壶 (29)
图一四 陶双耳罐 (30)
图一五 陶四耳罐 (31)
图一六 五联罐 (32)
图一七 陶碗 (33)
图一八 圈足碗 (33)
图一九 陶瓿 (34)
图二O 陶盂 (35)
图二一 小陶釜 (36)
图二二 三足釜 (36)
图二三 五铢钱 (37)
图二四 M21平、剖面图 (39)
图二五 M19平、剖面图 (40)
图二六 M19出土器物 (41)
图二七 M5平、剖面图 (42)
图二八 M9平、剖面图 (43)
图二九 M19出土陶纺轮 (43)
图三O M26平、剖面图 (44)
图三一 M22平、剖面图 (45)
图三二 M22出土B型Ⅱ式陶碗(M22:1) (45)
图三三 M42平、剖面图 (46)
图三四 M42出土铁环首刀(M42:1) (47)
图三五 M25平、剖面图 (47)
图三六 M25出土C型小陶釜(M25:1) (48)
图三七 M27平、剖面图 (49)
图三八 M36平、剖面图 (49)
图三九 M36出土器物 (50)
图四O M37平、剖面图 (51)
图四一 M37出土器物 (51)
图四二 M46平、剖面图 (52)
图四三 M46出土器物 (52)
图四四 西汉中期陶器纹饰拓片 (57)
图四五 西汉中期圆几何戳印拓片 (59)
图四六 西汉中期陶器戳印纹拓片 (60)
图四七 西汉中期组合及五铢钱戳印 (61)
图四八 M15平、剖面图 (64)
图四九 M15出土陶器 (65)
图五O M15出土陶器 (66)
图五一 M29平、剖面图 (68)
图五二 M29出土陶器 (69)
图五三 M31平、剖面图 (70)
图五四 M31出土陶器 (71)
图五五 M31出土器物 (73)
图五六 M14平、剖面图 (74)
图五七 M14出土A型Ⅰ式罐 (75)
图五八 M14出土陶器 (76)
图五九 M16平、剖面图 (77)
图六O M16出土陶器 (78)
图六一 M18平、剖面图 (79)
图六二 M18出土A型Ⅱ式罐 (80)
图六三 M18出土C型Ⅰ式瓮 (81)
图六四 M18出土陶器 (82)
图六五 M18出土器物及拓片 (83)
图六六 M20平、剖面图 (84)
图六七 M20出土陶器 (85)
图六八 M20出土器物 (87)
图六九 M23平、剖面图 (88)
图七O M23出土陶器 (89)
图七一 M23出土器物 (91)
图七二 M28平、剖面图 (92)
图七三 M28出土陶器 (93)
图七四 M28出土陶器 (95)
图七五 M34平、剖面图 (96)
图七六 M34出土陶器 (97)
图七七 M35平、剖面图 (98)
图七八 M35出土陶罐 (99)
图七九 M35出土陶器 (100)
图八O M35出土Aa型五铢钱拓片(M35:8) (101)
图八一 M44平、剖面图 (102)
图八二 M44出土陶罐 (103)
图八三 M44出土器物 (104)
图八四 M45平、剖面图 (106)
图八五 M45出土陶罐 (107)
图八六 M45出土陶器 (108)
图八七 M53平、剖面图 (110)
图八八 M53出土陶器 (112)
图八九 M53出土陶器 (113)
图九O M53出土A型Ⅱ式陶罐 (115)
图九一 M53出土A型Ⅱ式陶罐 (116)
图九二 M53出土陶罐 (117)
图九三 M53m土C型Ⅰ式陶罐 (118)
图九四 M53出土陶鼎 (119)
图九五 M53出土陶器 (120)
图九六 M53出土陶器 (121)
图九七 M53出土陶灶(M53b:7) (122)
图九八 M53出土器物及拓片 (123)
图九九 两汉晚期戳印拓片 (128)
图一OO 西汉晚期陶器纹饰拓片 (129)
图一O— M6平、剖面图 (132)
图一O二 M6出土陶器 (133)
图一O三 M6出土陶器 (134)
图一O四 M11平、剖面图 (135)
图一O五 M11出土A型Ⅲ式罐 (136)
图一O六 M11出土器物 (137)
图一O七 M12平、剖面图 (138)
图一O八 M12出土C型Ⅱ式瓮 (139)
图一O九 M12出土器物 (140)
图一一O M17平、剖面图 (142)
图一一一 M17出土陶罐 (143)
图一一二 M17出土器物 (144)
图一一三 M43平、剖面图 (145)
图一一四 M43出土陶器 (146)
图一一五 M43出土陶器 (147)
图一一六 M13平、剖面图 (150)
图一一七 M13出土陶器 (151)
图一一八 M13出土陶罐 (152)
图一一九M13出土陶器 (154)
图一二O M32平、剖面图 (156)
图一二一 M32出土陶壶 (157)
图一二二 M32出土陶器 (158)
图一二三 M32出土陶罐 (160)
图一二四 M32出土器物 (161)
图一二五 M33平、剖面图 (162)
图一二六 M33出土陶器 (163)
图一二七 M33出土陶罐 (165)
图一二八 M33出土陶罐 (166)
图一二九 M33出土器物 (167)
图一三O 东汉前期戳印纹拓片 (171)
图一三一 M10平、剖面图 (173)
图一三二 M10出土陶器 (174)
图一三三 M49平、剖面图 (176)
图一三四 M49出土陶瓮 (177)
图一三五 M49出土陶罐 (178)
图一三六 M49出土器物 (179)
图一三七 M60平、剖面图 (180)
图一三八 M60出土陶器 (181)
图一三九 M60出土器物 (183)
图一四O M54平、剖面图 (184)
图一四一 M54出土陶器 (186)
图一四二 M54出土陶器 (187)
图一四三 M54出土陶罐 (188)
图一四四 M54出土陶器 (189)
图一四五 M54出土器物 (190)
图一四六 东汉后期陶器纹饰拓片 (194)
图一四七 M4平、剖面图 (197)
图一四八 M4出土陶器 (197)
图一四九 M4出土器物 (199)
图一五O M3平、剖面图 (200)
图一五一 M3出土陶器 (201)
图一五二 M3出土陶罐 (202)
图一五三 M3出土陶罐 (203)
图一五四 M3出土陶器 (205)
图一五五 M3出土器物 (206)
图一五六 M1平、剖面图 (207)
图一五七 M1出土D型Ⅲ式陶瓮 (208)
图一五八 M1出土陶器 (209)
图一五九 M1出土器物 (210)
图一六O M2平、剖面图 (212)
图一六一 M2出土陶四耳瓮 (213)
图一六二 M2出土陶器 (214)
图一六三 M2出土陶双耳罐 (215)
图一六四 M2出土陶器 (217)
图一大五 M2出土器物 (218)
图一六六 M7平、剖面图 (219)
图一六七 M7出土D型Ⅲ式陶瓮 (220)
图一六八 M7出土陶器 (222)
图一六九 M7出土陶罐 (223)
图一七O M7出土器物 (224)
图一七一 M8平、剖面图 (227)
图一七二 M30平、剖面图 (228)
图一七三 M38平、剖面图 (228)
图一七四 M50平、剖面图 (229)
图一七五 M50出土陶纺轮(M50:1) (229)
图版目录
图版一 铜盆墓地所在区域地形地貌
图版二 铜盆墓地
图版三 陶器制法及起底方式
图版四 陶器起底方式
图版五 陶器装烧方式
图版六 M19、M21及出土器物
图版七 M5、M9全景及出土器物
图版八 M26、M22全景及出土陶碗
图版九 M25、M42全景及出土器物
图版一O M36、M37全景及出土陶器
图版一一 M46全景及出土器物
图版一二 M15全景(东—西)
图版一三 M15出土陶瓮、陶罐
图版一四 M15出土陶器
图版一五 M29全景及出土陶器
图版一六 M31全景及局部
图版一七 M31出土陶罐
图版一八 M31出土陶器
图版一九 M31出土器物
图版二O M14全景及局部
图版二一 M14出土陶罐
图版二二 M14出土陶罐、陶壶
图版二三 M16全景及出土器物
图版二四 M18全景及局部
图版二五 M18出土陶罐
图版二六 M18出土器物
图版二七 M20全景及局部
图版二八 M20出土陶罐、陶壶
图版二九 M20出土器物
图版三O M23全景及局部
图版三一 M23出土器物
图版三二 M23出土器物
图版三三 M28全景及局部
图版三四 M28出土陶罐、陶壶
图版三五 M28出土器物
图版三六 M34全景及出土陶器
图版三七 M35全景及局部
图版三八 M35出土陶罐
图版三九 M35出土器物
图版四O M44全景及局部
图版四一 M44出土陶罐
图版四二 M44出土器物
图版四三 M45全景及器物出土情况
图版四四 M45出土陶罐
图版四五 M45出土器物
图版四六 M53全景(东—西)
图版四七 M53局部及器物出土情况
图版四八 M53出土陶壶、匏壶
图版四九 M53出土陶瓮、陶罐
图版五O M53出土陶罐
图版五一 M53出土陶罐
图版五二 M53出土陶罐、陶豆
图版五三 M53出土陶器
图版五四 M53出土陶器
图版五五 M53出土器物
图版五六 M6全景(东—西)
图版五七 M6出土陶瓮、陶罐
图版五八 M6出土陶盂、陶纺轮
图版五九 M11全景(东—西)
图版六O M11出土陶罐
图版六一 M11出土器物
图版六二 M12全景(东—西)
图版六三 M12出土陶瓮、陶罐
图版六四 M12出土陶罐、铜钱
图版六五 M17全景(东—西)
图版六六 M17出土陶罐
图版六七 M17出土器物
图版六八 M43全景(东—西)
图版六九 M43出土陶器
图版七O M43出土陶罐、陶纺轮
图版七一 M13全景(东—西)
图版七二 M13出土陶壶、陶瓮
图版七三 M13出土陶罐
图版七四 M13出土陶罐
图版七五 M13出土陶器
图版七六 M32全景(西—东)
图版七七 M32出土陶壶、陶瓮
图版七八 M32出土陶罐
图版七九 M32出土器物
图版八O M33全景(西—东)
图版八一 M33出土陶瓮、陶罐
图版八二 M33出土陶罐
图版八三 M33出土陶器
图版八四 M10全景及局部
图版八五 M10出土陶瓮、陶壶
图版八六 M49全景(西—东)
图版八七 M49出土陶瓮、陶罐
图版八八 M49出土器物
图版八九 M60全景(东—西)
图版九O M60出土陶壶、陶瓮
图版九一 M60出土器物
图版九二 M54全景(东—西)
图版九三 M54随葬器物叠放情况
图版九四 M54出土陶壶
图版九五 M54出土陶瓮、陶罐
图版九六 M54出土陶罐
图版九七 M54出土器物
图版九八 M4全景及局部
图版九九 M4出土陶器
图版一OO M4出土器物
图版一O一 M3全景(东北—西南)
图版一O二 M3封土及随葬器物摆放情况
图版一O三 M3出土器物
图版一O四 M3出土陶罐
图版一O五 M3出土陶罐
图版一O六 M3出土陶器
图版一O七 M3出土器物
图版一O八 M1全景(东北—西南)
图版一O九 M1随葬器物摆放情况及出土陶瓮
图版一一O M1出土陶瓮、陶双耳罐
图版一一一 M1出土器物
图版一一二 M2全景(东—西)
图版一一三 M2出土陶瓮、陶罐
图版一一四 M2出土陶罐
图版一一五 M2出土陶双耳罐及陶壶
图版一一六 M2出土器物
图版一一七 M7全景(东一西)
图版一一八 M7出土陶瓮
图版一一九 M7出土陶壶、陶罐
图版一二O M7出土陶罐
图版一二一 M7出土器物
图版一二二 M8、M30、M38、M50全景
在线试读
第*章 绪言
第*节 钟山地理位置及环境
钟山为贺州市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介于东经110°58’~111°31’、北纬24°17’~24°46’。县境东邻贺州市八步区,南连昭平县,西接平乐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北抵富川瑶族自治县(图一)。县域面积1675平方千米,下辖钟山、回龙、石龙、凤翔、珊瑚、同古、公安、燕塘、清塘、红花10个镇及花山、两安2个瑶族乡。全县人口中汉族占80%以上,其余为壮、瑶等少数民族。
钟山属南岭支脉萌渚岭、都庞岭的外延部分,为山地丘陵地貌,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地貌多样。县境东、北、西及西南面为山地地形,诸山环拱,地势高峻;中问为低陷盆地,在山地边缘与盆地之间分布着起伏不大的平原和坡度缓和的丘陵。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富江、思勤江、珊瑚河。其中富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钟山县城并于贺街汇入贺江;发源于县境西北部大桶山的思勤江与南部西流的珊瑚河在清塘乡合流后经昭平汇人桂江(图版一,1)。
全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温凉合度,寒暑适宜。
第二节 历史沿革
钟山县源于汉元鼎六年所设富川县,其扼湘、桂、粤要冲,历来为岭南岭北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早在秦汉以前,古代先民就已利用潇水、贺江等相邻河流的便捷优势进行交往。至秦汉时期,伴随着岭南岭北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又在原有旧道的基础上开辟新道,是为潇贺古道。历史上汉平南越、马媛征交趾都曾走此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便捷的交通优势造就了钟山古代文化的发达,境内古墓群星罗棋布,目前调查发现较大的汉-晋古墓群就达20余处之多,而且规模均较大,尤以思勤江流域*为密集。
关于钟山历史沿革,民国二十二年《钟山县志》有一段较为概括性的论述: “搜前后之汉史,肇造堪稽,览新旧之唐书,变迁叠见,陈隋之废兴靡定,宋明亦移徙连番,有清尤属镇区,民国方成县制,此钟山之历史,宜握笔以直书也。”事实上在考证钟山历史沿革时,由于古今县名更替,辖境、治所的变迁,明清时期行政建制方面的空白,加之古富川县与今之富川县实体之问的差异等因素,是以较易混淆。为便于读者参阅,参考《钟山县志》①及《富川瑶族自治县志》②,对钟山历史沿革简要概述如下:
先秦时期,钟山为禹贡荆州界,属百越之地。
秦并百越,于其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钟山属南海郡辖地。
图一 钟山地理位置示意图
秦末汉初,钟山地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于今钟山县境置富川县,治地为今钟山县城③,于今富川县境置冯乘县,皆隶苍梧郡,是为钟山行政建制之始。此后历经三国两晋直至宋元时期,富川县辖境、隶属、治所虽有变迁,但治地范同与今钟山县境大致吻合。
吴黄武五年,分苍梧郡置临贺郡,县域属荆州临贺郡。
西晋太康元年,划始安、临贺郡人广州,县域属广州临贺郡。永嘉元年,以临贺、始安、兴安三郡为湘州,县域属湘州临贺郡。
南朝宋永初二年,改临贺郡为临庆郡,县域属湘州临庆郡。泰始六年,改临庆郡为临庆国,县域属临庆国。齐建元二年,复临庆国为临贺郡,县域属之。梁大同六年,分富川县西南置龙平县,属静州梁寿郡。陈太建年问,分富川县南置绥越县。
隋开皇九年,置富州,治富川县。开皇十九年,省绥越县人富川。
唐天宝二年,富川县更名富水县,乾元元年,复名富川县。
五代时期,县域先属楚国贺州富川地,后属南汉富州、贺州地。
宋开宝四年,冯乘县废,西部划入富川县。开宝五年,省县域西部之思勤县人龙平县,隶昭州。至道三年,分广南路为东西两路,县域西南属广南西路昭州,其余属广南东路贺州。大观二年,划贺州人广南西路,县域属广南西路贺州、昭州地。
元代,县域分属贺州、昭州两地。
明洪武九年,富川县属贺州,十年改隶浔州府,后属平乐府。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富川县治从今钟山县城迁至今富川县城,今钟山县城驻地始名钟山镇.此为钟山得名之始,亦为富川县搬离钟山之始。此后历经明、清两朝,今钟山县城一带再无县一级行政建制。
民国五年,析富川县之钟山镇区、昭平县之防字区、乐字区合并设立钟山县,隶广西省桂林道,是为钟山县名之始。
1949年12月13日,钟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人民政府驻钟山镇。1953年4月23日,将富川、钟山二县合并为富钟县,治设钟山镇。1961年7月1日,富川与钟山分治,1962年3月27日,恢复钟山县,治地仍为钟山镇。此后至今,钟山县建制基本稳定不变。
第二章 发掘及资料整理
第*节 墓群位置及环境
铜盆古墓群位于钟山县城西北约20下米的红花镇铜盆村背后的凉伞岭上,其地处狭长的思勤江河谷盆地东部边缘,发源于北部大桶山脉的思勤江南北向南白墓群西面流过,河谷西面为延绵的土山,东面为陡直高耸的东岭山脉。墓群就位于东岭山脚向河谷延伸的低矮土岭上,其背靠东岭,前面是开阔的河谷盆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均极为优越(图版一,2;图版二)。
墓群所在位置处于潇贺古道支线要冲,是潇贺古道进入桂江流域的重要通道。历代通过潇贺古道进出岭南的人员及物资在墓群西北不远处分道,一支沿富江东南下入贺江,另一支翻过富江和思勤江之间的丘陵谷地进入思勤江后,南下入桂江。沿思勤江两岸有大量古墓群延绵分布,仅在铜盆古墓群周围5千米范围内就有莲花古楼墓群、红花古墓群、西岭古墓群、麦岭至挂榜山古墓群等4处较大的古墓群,下游不远处还有燕塘、里太、牛庙至张屋、清塘英家、黄岭等较大的古墓群分布。这些墓群大多延绵数里,规模较大,是思勤江流域古代文化发达的历史见证(图二)。
第二节 发掘经过
2007年3月,为配合贵阳至广州高铁建设,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委托,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改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铁路沿线文物古迹进行调查评估,确定铁路经过的铜盆村背后土山上有古墓葬分布。
2009年6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与贵广铁路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要求,开始对铁路施工范围进行考古勘探。通过勘探,在铜盆村背后的山坡上共探出古墓葬54座。
2010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钟山县文物管理所及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对施工涉及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自3月20日开始至7月24日结束,前后历时4月有余。
本次发掘除勘探发现的54座古墓葬外,还新发现清理清代墓葬6座,合计清理墓葬60座,编号为M1~M60,出土文物500件(套),时代包含汉代及清代两个时期。
本次发掘领队为林强,参加发掘的人员有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广维、谢广学;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陈洪波老师及2008级研究生黎文宗、2009级研究生黄秋红、吴雁、薛淑娉、葸礼峰;技工刘华;钟山县文物管理所李桂芳等。
图二 铜盆古墓群位置示意图
第三节 资料整理
在发掘期间,曾对出土器物进行过清洗、编号,但整理工作未及展开,系统资料整理工作于2016年2月底开始。由于绘图、修复等工作量较大,耗时也相对较长,整个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断断续续共持续一年多。
鉴于这批墓葬分布较为集中,时代相互衔接,且均无后期盗扰现象,较为完整的保存了随葬器物摆放位置、组合及墓葬形态等方面的信息,为完整地将墓葬信息呈现给读者,报告采用先综述后分期的方式对每座墓葬从形制到出土器物均进行完整介绍。
综述部分主要对墓葬分布规律、形制、随葬器物、陶器的制法、纹饰等进行统一介绍,并对主要器物进行型式划分,以方便读者从整体上对墓葬特征进行掌握。
分期介绍部分按时代早晚顺序将发掘的47座汉墓按西汉早、中、晚及东汉前、后分五期进行介绍,对属于各期的每座墓葬从墓葬形制到随葬器物均一一进行描述;在墓葬分期时,对于随葬品较少且器物时代特征不太明显的墓葬主要参照墓葬形制、位置等综合因素进行判断,而对于未发现随葬器物且墓葬形制时代特征不太明显的墓葬,为慎重起见,将其单独列出一章进行介绍。由于本次发掘的13座清代墓葬与汉墓之间时代相差太远,且相互之间并无必要联系,因此不列入本报告。
在对随葬器物进行介绍时,由于随葬器物中存在大量下葬之前就已残损的器物,为了体现残损部位的信息,但凡线图能够表现的均将其绘出,同时在对器物进行描述时对残缺情况也予以指出;而对于出土时已经碎裂的器物,由于对其残缺情况的描述意义不大,为方便对二者进行有效区分,故在线图和文字介绍部分对此类器物的残缺情况均不予指出;器物修复同样遵循此原则,对于下葬之前残损部位一般不做修补。
在介绍墓葬时,为便于描述,常常用到前后左右等方位词,为了避免表述混乱,在本报告中,对于有墓道的墓葬,其前后左右均以面朝墓道所指方向为前进行相应的方位界定;而对于无墓道的墓葬,在综合大部分墓葬朝向及地形环境的基础上,以朝向西面的思勤江河谷为前进行相应界定。
对于出土器物名称,除陶器不指明质地外,其余均采用质地加器物名称的方式进行定名。对于墓葬封土或填土中发现的器物,由于其除个别为有意放人外,其余为扰人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扰入的器物,报告中均不将其视作随葬品,但将其作为出土器物放在所属墓葬中一起介绍。
此前这批墓葬资料曾在《中国考古学年鉴》①《中国考古新发现》②《广两基建考古发现》③三处刊物中进行过介绍,南于当时资料尚未经过系统整理,中间难免有错漏和不足。在此申明,以往一切已发表资料中与本报告有出入者,均以本报告为准。
资料整理由谢广维负责,参加资料整理工作的有谢广学、张小波、宁豇功、严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