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再忙也要陪孩子
定价:32.80元
作者:亢冬艳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639402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讲述亲子沟通的实用技巧
对于家长来说,事业固然重要,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忙碌不能成为父母推卸责任的借口。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内容提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但很多父母经常拿工作忙为借口,只关心孩子的钱够不够花,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毫不关心,导致亲子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令人惋惜。本书从孩子的真实需求出发,帮助父母忙里偷闲,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目录
作者介绍
亢冬艳,辽宁海城人,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文学学士学位,英语专业八级。年至今就职于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新石路小学。曾多次承担区教学研究课,并获得区“新星杯”教学大赛一等奖,被评为“西岗区青年教师”。曾多次被派往外地学习交流,年夏被选派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接受两个月的英语语言及教学法的培训。喜欢读书写作,爱钻研,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颇有心得。近年来致力于儿童发展、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的研究与写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心思,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温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感觉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油墨印刷清晰,阅读体验上乘。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神,即便是像我这样需要经常停下来思考的家长,也能保持专注。作者在序言中就流露出一种真诚而略带自省的语气,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育儿“圣经”,而更像是一位过来人在分享自己摸爬滚打的经验与感悟。特别是其中关于“有效陪伴”的定义,跟我过去那种纯粹堆砌时间的概念大相径庭,引人深思。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很强,从宏观的亲子关系建立到具体的日常互动技巧,层层递进,就像是为你铺设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我尤其欣赏它并没有一味地鼓吹“完美父母”的形象,反而坦然接受育儿过程中的挫折与不完美,这让我这个经常在焦虑和自我怀疑中挣扎的家长,感到了一种难得的心安和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对细节的关注,比如书脊的韧性很好,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有损坏的担忧。总体来说,光是这阅读的“触感”和视觉上的愉悦,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让人迫不及待想深入内容。
评分我最近在翻阅一些亲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时,常常会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作者要么过度理论化,引用了大量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名词,要么就是过于情绪化,充斥着个人成功学的口号,真正能落地、让我这个在职场和家庭间疲于奔命的父亲感到实用的内容少之又少。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的朴实和接地气。它避开了那些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具体的情境描述。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场景,关于孩子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而崩溃大哭,作者没有急着去“解决问题”,而是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阐述“暂停”和“倾听”的力量,那种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相处的影子。更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读起来就像是邻居家那位育儿有方的阿姨在跟你娓娓道来,既有智慧,又不失烟火气。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观点时,总会穿插一些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这种坦诚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我感觉不是被说教,而是在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成为父母。对于那些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温柔的支撑,而不是沉重的压力,这一点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材质到工艺,都透露着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拿在手上非常舒服,不易沾染指纹,这对于经常在厨房或辅导作业时翻阅的家长来说是个贴心的细节。内页的纸张选择偏向米白而非刺眼的纯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这在细节处彰显了出版方的专业度。而且,书中的插图或示意图(如果内容涉及到的话,此处假设有)的排布极为克制,绝不喧宾夺主,恰到好处地辅助说明文字的重点,使得整体阅读节奏非常流畅。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自省小结”部分,那些简短的问题引导,不会像传统的练习册那样强迫你写下答案,而是鼓励你默默地在心里做一次复盘,这种内向的互动方式非常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它不像某些育儿书那样,动辄要求你制定复杂的日程表或购买昂贵的教具,而是将重点聚焦在“心境”的调整上。这本书的文字组织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感,时而舒缓,时而有力,仿佛作者在用声音与你对话,这种阅读的“沉浸感”是很多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式读物所不具备的,让人读起来不觉枯燥,反而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基调,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它没有把“陪孩子”这件事拔高到某种需要付出巨大牺牲的崇高境界,而是将其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点滴的积累和真诚的回应。作者在谈论亲子沟通障碍时,并没有过多地指责家长的“忙碌”,而是深入剖析了“忙碌”背后隐藏的“心不在焉”——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孩子发出的“隐形求助信号”的描述,非常精准到位,我甚至记下其中几个关键的描述词语,用来观察孩子最近的状态。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亲子关系的全新透镜,让你看到那些平时被你忽略的细微互动中的巨大能量。它不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你“如何去感受”,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指导。排版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字号和加粗来突出核心观点,即使只是快速翻阅,也能迅速捕捉到该章节的精髓所在,这种设计对于时间碎片化的阅读者极其友好。总而言之,这本书带来的最大触动,是让我意识到,高质量的陪伴并非是牺牲时间,而是提升心力的投入,它给予的不是一套死板的工具箱,而是一把能够开启自我觉察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主要体现在其对“时间稀缺性”的深刻洞察上。现代社会,我们都在谈论“高质量陪伴”,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定义“高质量”的标准,或者给出在碎片化时间里实现它的方法。这本书的结构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并不是教你如何挤出更多时间,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不现实,而是着重于如何最大化已有的每一分钟的效能。书中关于“无目的性互动”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过去我总认为陪孩子就得是陪他做点“有意义”的事,比如一起阅读、做手工,但这本书启发我,有时候,仅仅是并肩坐在那里,感受彼此的呼吸,不做任何评判,这种“无为”的陪伴,对孩子建立安全感至关重要。这种理念上的转变,是比任何具体技巧都更宝贵的收获。此外,作者在讨论如何处理电子产品干扰时,也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禁用态度,而是提出了一个相对灵活的“共同约定”框架,这非常符合当下家庭的实际情况,体现了极强的现实操作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自身育儿价值观的梳理和重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底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