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5236890 大话TD-SCDMA 人民邮电出版社 左飞

9787115236890 大话TD-SCDMA 人民邮电出版社 左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飞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技术
  • 移动通信
  • TD-SCDMA
  • 无线通信
  • 通信工程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左飞
  • 教材
  • 通信原理
  • 网络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36890
商品编码:295589300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话TD-SCDMA

定价:38.00元

作者:左飞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1152368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基础知识的科普读物。全书从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谈起,介绍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结构及通话实现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地介绍了由我国主导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内容包括TD-SCDMA的演进历程、产业格局、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包括功率控制、智能天线、动态信道分配、联合检测等)及应用等。本书以简明通俗的方式向读者诠释了以TD-SCDMA为代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并从多个方面论述了TD-SCDMA标准对于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本书用轻松的行文风格,生动、形象地向通信爱好者展示了TD-SCDMA的巨大魅力,向读者揭示了移动通信的奥秘,并为初学者打开了一扇深入学习3G知识的大门。
  本书以通信行业的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可供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对TD-SCDMA感兴趣的初学者和自学者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初入通信行业或者打算进入通信领域的非通信专业人员学习3G知识的入门书。

目录


章 天涯若比邻
1.1 为信息插上翅膀
1.2 初识无线通信
1.3 移动通信的前世今生
1.4 蜂窝通信的出现
第2章 也谈谈网络
2.1 从GSM的网络结构谈起
2.2 有关覆盖范围的几个概念
2.3 3络的无线网部分
2.4 3络的核心网演进
2.5 几个重要的号码
2.6 一个手机的通话流程
第3章 中国标准,世界看齐
3.1 技术壁垒与纠葛
3.2 从无到有的中国创造
3.3 主流标准的演进发展
3.4 各怀绝技,谁能问剑江湖
3.5 走向商用的TD-SCDMA
3.6 多彩终端,尽在掌握
第4章 实现双向通信
4.1 单工与双工
4.1.1 听广播好似单行道
4.1.2 打电话是双向畅通
4.1.3 对讲机与分时放行
4.2 时分与频分
4.2.1 不分你我——时分双工
4.2.2 泾渭分明——频分双工
4.3 时分双工的特点
4.3.1 频谱利用——多快好省
4.3.2 应变——适合非对称业务
4.3.3 与时俱进——支持新技术
4.3.4 四两拨千斤——更低廉的成本
4.4 时分双工的不足及应对
4.5 时分双工的未来
第5章 区分不同的用户
5.1 多址技术
5.1.1 各行其道——频分多址
5.1.2 轮流发言——时分多址
5.1.3 充耳不闻——码分多址
5.2 码分多址的实现
5.2.1 扩频——码分多址的基础
5.2.2 正交编码——怪异的编码
5.3 谁的辐射更小
5.4 强大的安保系统
5.5 TD-SCDMA的多址方式
第6章 交流的逻辑
6.1 帧的结构——更微观的交互
6.2 用放大镜去看时隙
6.3 信道——传输的通路
6.3.1 逻辑信道——分门别类
6.3.2 传输信道——接口定义
6.3.3 物理信道——实际载体
6.3.4 信道映射——万法归宗
第7章 与基站取得联系
7.1 小区搜索——如何找到组织
7.2 同步——对于“S”的解析
7.2.1 上行同步——对CDMA的支持
7.2.2 基站同步——出于TDD的考虑
7.2.3 北斗与GPS的对决
7.3 接入——向上级要资源
7.4 切换——重新找到组织
7.4.1 移动性的支持
7.4.2 切换方式——条条大道通罗马
7.4.3 接力切换的实现过程
第8章 有组织有纪律
8.1 从多人谈话情景说起
8.2 从显微镜谈功控方式
8.2.1 开环功控——粗调的过程
8.2.2 闭环功控——细调的过程
第9章 聪明的天线
9.1 TD-SCDMA的一大法宝
9.2 很好,很强大
9.3 捕捉电波的影踪
9.4 基站好似瘟神乎
9.5 智能天线的实现
9.6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0章 提供更多可用信道
10.1 再从逛商场谈起
10.2 快慢有道,异曲同工
10.2.1 一刀切的智慧
10.2.2 有慢还得有快
10.2.3 让耕者有其田
10.3 时空码频,急急如律令
10.3.1 时域DCA——时隙的乾坤大挪移
10.3.2 频域DCA——频率资源的调配
10.3.3 码域DCA——做一名园艺工人
10.3.4 空域DCA——巧用智能天线
10.4 得此利器,犹如神助
1章 提高通话质量
11.1 干扰无处不在
11.2 有效的信号分离
11.3 猪八戒的九齿钉耙
11.4 联合检测的实现
11.5 TD-SCDMA的“紫青双剑”
2章 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12.1 大浪淘尽,谁主沉浮
12.2 换个角度说TD
12.3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12.4 TD-SCDMA动了谁的奶酪
12.5 TD-SCDMA的分布迷局
12.6 中国的,世界的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从最初简单的语音通话,到如今集数据、视频、物联网应用等于一体的万物互联,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数代更迭,每一次飞跃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原理,梳理其发展脉络,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这一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第一部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演进 1. 第一代移动通信(1G):模拟时代 技术特点: 1G系统,如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和NMT(Nordic Mobile Telephone),是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其核心特点是采用模拟信号进行语音传输,技术相对简单,主要满足基本的语音通话需求。 发展背景: 随着电话网络的普及,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日益增长。1G技术的出现,使得语音通信摆脱了固定线路的束缚,开启了移动通信的先河。 局限性: 1G系统存在容量小、易受干扰、安全性差、不支持数据业务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和多样化的通信需求。 2. 第二代移动通信(2G):数字时代的曙光 技术特点: 2G系统,如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和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标志着移动通信进入数字时代。其核心突破在于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显著提高了语音质量、系统容量和安全性。同时,2G也引入了短信(SMS)和最基础的数据业务(如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SM的贡献: GSM成为全球最广泛使用的2G标准,其模块化设计和国际漫游能力为全球移动通信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CDMA的优势: CDMA以其独特的码分多址技术,在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方面表现出色。 2.5G和2.75G的过渡: GPRS和EDGE(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SM Evolution)的出现,是对2G技术的增强,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为移动互联网的萌芽期提供了支持。 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移动互联网的开启 技术特点: 3G系统,如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2000和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其核心目标是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支持更丰富的多媒体业务,如视频通话、移动网页浏览、在线音乐等。 WCDMA的普及: WCDMA在技术成熟度和设备支持方面具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CDMA2000的发展: CDMA2000是CDMA技术家族的演进,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 TD-SCDMA的探索(此处仅为提及,不深入展开):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TD-SCDMA在特定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国内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 3G的意义: 3G技术的出现,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享受丰富多彩的数字生活。 4. 第四代移动通信(4G):高速移动宽带的实现 技术特点: 4G系统,以LTE(Long-Term Evolution)为代表,实现了真正的移动宽带,数据传输速率大幅提升,远超3G,能够支持高清视频流、在线游戏、云服务等对带宽要求更高的应用。 LTE的演进: LTE-Advanced(LTE-A)作为LTE的演进版本,进一步提高了速率和容量。 OFDMA和MIMO的引入: 4G技术广泛应用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A)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等关键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性能。 4G的变革: 4G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预期,视频通话、高清直播、移动办公等成为常态,深刻影响了媒体、娱乐、商业等各个行业。 第二部分: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原理 1. 无线传播与信道模型 电磁波传播的物理原理: 深入探讨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包括反射、折射、衍射和散射等现象,以及它们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衰减与噪声: 分析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路径损耗(Path Loss)和阴影衰落(Shadowing),以及环境噪声(Noise)和干扰(Interference)对通信质量的损害。 信道模型: 介绍用于描述无线信道特性的数学模型,如瑞利衰落(Rayleigh Fading)、莱斯衰落(Rician Fading)等,它们有助于理解信号的波动性和多径效应。 多径效应: 解释由于信号经过不同路径到达接收端而产生的信号失真和干扰,这是移动通信中的一个核心挑战。 2. 多址技术:资源共享的基石 时分多址(TDMA): 用户被分配不同的时间片来共享同一信道,适用于2G GSM等系统。 频分多址(FDMA): 用户被分配不同的频率来共享信道,是早期移动通信的基础。 码分多址(CDMA): 用户通过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在同一时间和同一频率上共享信道,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代表性系统有2G CDMA和3G WCDMA/CDMA2000。 空分多址(SDMA): 利用天线阵列的波束形成能力,在同一时间和同一频率上服务于不同空间位置的用户。 OFDMA(正交频分多址): 在4G LTE中广泛应用,将信道分成多个正交的子载波,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抗多径能力,适合高速数据传输。 3. 调制与解调技术 数字调制的基本概念: 解释如何将数字信息映射到模拟信号的载波上,实现信息的传输。 常见调制方式: Amplitude Shift Keying (ASK): 幅度键控,通过改变载波幅度来表示数据。 Frequency Shift Keying (FSK): 频率键控,通过改变载波频率来表示数据。 Phase Shift Keying (PSK): 移相键控,通过改变载波相位来表示数据,如BPSK、QPSK。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QAM): 正交幅度调制,结合了幅度和相位的变化,能够传输更多信息,如16QAM、64QAM、256QAM,是4G和5G中常用的高级调制方式。 解调: 接收端如何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恢复出原始数字信息。 4. 信道编码与解码 纠错编码的必要性: 无线信道中的噪声和干扰会导致数据错误,信道编码通过引入冗余信息来检测和纠正这些错误。 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s): 将输入比特流进行卷积运算产生输出比特流,常用于2G和3G系统。 Turbo码: 具有接近香农极限的编码性能,在3G和4G系统中得到应用。 LDPC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具有优秀的性能和良好的并行译码特性,是4G LTE和5G NR的核心信道编码方案。 交织(Interleaving): 打乱编码后的比特顺序,以应对突发性错误,提高编码的纠错鲁棒性。 5. 多天线技术(MIMO) 基本原理: 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利用多径传播来增加数据传输的容量和可靠性。 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 在同一时间和同一频率上,通过多个天线发送不同的数据流,指数级提高数据速率。 分集(Diversity): 通过多个天线接收同一信号的不同版本,提高信号的稳健性和抗衰落能力。 波束赋形(Beamforming): 将无线信号能量集中到特定方向,提高信号增益,减少干扰。 MIMO的演进: Massive MIMO(大规模MIMO)是5G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部署大量天线,实现更高效的空分复用和波束赋形。 第三部分: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与工作流程 1. 移动终端(UE - User Equipment) 功能: 负责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包括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数据的编码和解码、用户界面的交互等。 组成: 天线、射频前端、基带处理器、应用处理器、电池等。 2. 基站(BTS/NodeB/eNodeB) 功能: 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接入设备,负责将移动终端的信号传输到核心网,并将核心网的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 组成: 天线、射频单元(RRU)、基带处理单元(BBU)等。 不同代际的基站名称: BTS(2G)、NodeB(3G)、eNodeB(4G)、gNB(5G)。 3. 核心网(Core Network) 功能: 负责用户认证、计费、路由、切换、业务管理等功能,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脑”。 不同代际的核心网演进: 2G/3G时代: 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CS(Circuit Switched)核心网、PS(Packet Switched)核心网。 4G时代: EPC(Evolved Packet Core),全IP化,支持更高速的数据业务。 5G时代: 5GC(5G Core),采用服务化架构(SBA),支持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新功能。 4.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 注册与认证: 用户开机后,终端向网络发送注册请求,网络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和鉴权,确保合法用户接入。 呼叫建立: 当用户发起呼叫时,网络通过信令交互,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建立一条通信通路。 数据传输: 用户产生的数据包通过无线接口传输到基站,再经核心网进行路由和转发。 切换(Handover): 当用户移动时,为了保持通信的连续性,网络会将用户连接从一个基站平滑地切换到另一个基站。 关机与注销: 用户关机或离开网络覆盖范围时,终端向网络发送注销信号。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与挑战 1. 第五代移动通信(5G) 关键技术: 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应用场景: 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物联网(IIoT)等。 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毫米波(mmWave)、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 2. 第六代移动通信(6G) 愿景: 更高的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广的连接、更强的智能,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 潜在技术: 太赫兹(THz)通信、人工智能(AI)在网络中的深度应用、全息通信、感官互联等。 3. 面临的挑战 频谱资源: 频谱是宝贵的无线通信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分配频谱是长期挑战。 能耗问题: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移动通信网络的能耗问题日益凸显。 网络安全: 随着连接设备的增多和业务的复杂化,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也日益严峻。 技术融合: 如何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移动通信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价值。 绿色通信: 发展低功耗、环保的通信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史诗,每一次的迭代升级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通信边界,重塑了我们的生活。从简单的通话到如今的万物互联,移动通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理解移动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励大家关注并参与到这场改变世界的变革中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灾难,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处理,让人感觉像是在啃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科书,毫无现代感可言。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廉价的纸张质感就让人有点提不起兴趣,翻开后,大段大段密集的文字如同墨水堆砌的墙壁,根本没有给读者喘息的空间。即便是内容本身可能有些干货,但呈现出来的形式却极大地削弱了阅读体验。每一次试图深入理解某个技术细节时,都不得不停下来,眯着眼睛反复确认那些模糊的图表和拗口的术语描述,仿佛在进行一场与印刷质量的艰苦卓尔的搏斗。更别提封面设计了,那种生硬的色块拼接和缺乏美感的标题字体,完全没有体现出所涉领域应有的前沿性和科技感,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格不入,仿佛是随便找了个快印店赶出来的样册。坦白说,如果不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学习任务,我恐怕早就放弃了这种折磨眼睛的阅读方式,建议出版社在后续的再版中,必须对书籍的物理呈现层面进行彻底的革新,否则再好的内容也会被糟糕的载体所埋没。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简直是一团乱麻,完全没有遵循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进行渐进式的展开。作者似乎是把脑子里所有关于这个主题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倾倒在了纸面上,缺乏必要的梳理和提炼。前言部分明明说要从基础概念讲起,结果没几页就开始涉及一些高深的协议栈细节,这对于一个希望入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突如其来的高压冲击。接着,下一章又跳回来说明一些早期的历史背景,但又讲得非常零散,不成体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来回跳转,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认知地图,这种体验非常消耗精力和耐心。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可能更专注于展示自己知识的广度,而忽略了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图,将各个技术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明确标示出来,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会提升十倍不止。现在的状态更像是一本技术笔记的集合,而不是一本结构严谨的教材或参考书,着实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某些核心概念的解释上显得非常保守和晦涩,像是直接从标准文档中摘抄并简单地翻译了一下,缺乏真正深入的洞察和生动的类比来帮助非专业人士理解。比如涉及到一些时序和帧结构的描述,仅仅罗列出参数和定义,却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些设计背后的权衡和取舍是什么,没有给出任何启发性的讨论。这使得读者在记忆这些死板的定义时感到非常吃力,一旦脱离了特定的上下文,知识点就很容易被遗忘。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激发思考的讲解方式,比如通过一些实际的故障排查案例,或者用一个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通信流程,这样才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它更像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手册的电子版转录,缺乏“人情味”和教学上的智慧,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啃一块没有调味的石头,虽然营养丰富,但实在难以入口,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优秀学习资料的潜力。

评分

这本书的更新速度和时效性令人担忧,内容明显滞后于当前行业的发展步伐。虽然它可能在它出版的那个时间点是具有参考价值的,但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众所周知的。我翻阅书中提及的某些技术版本或规范引用,发现它们已经是好几年前的标准了,而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更先进或更主流的演进版本在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或者只是草草提了一笔,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对于一个希望站在技术前沿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误导。如果一本技术书籍不能紧跟时代脉搏,那么它就很快会沦为历史的遗物。我希望作者能够在后续的修订中,加入对新一代技术趋势的探讨,分析现有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让这本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实用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过去技术的机械性回顾上。

评分

这本书的实战案例部分是其最大的弱点,简直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作者在理论讲解上花费了大量的篇幅,但当涉及到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时,笔墨就显得极其单薄和不接地气了。所有的例子都像是教科书式的理想化情景,缺乏真实世界中常见的各种干扰、非标准配置、以及多厂商兼容性带来的复杂性。例如,在介绍网络部署的章节,仅仅描述了“连接A到B”的理想路径,却完全没有触及到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端口冲突、地址解析错误、或者性能瓶颈如何定位和优化的实际操作步骤。对于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读者来说,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巨大鸿沟是无法接受的。我需要的是那种充满了“血和汗”的经验总结,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光鲜亮丽的蓝图,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增加足够详实的、带截图和配置文件的真实案例分析,那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