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
定价:118.00元
作者:余新晓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0304097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是作者在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整理而成。主要对我国森林植被对降水输入过程的调控机制、典型森林植被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森林植被的水资源影响评价和区域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
内容提要
基于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过程各分量,定量评价典型森林植被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和流域生态用水量。从坡面和流域两个尺度,解析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各组分的影响,揭示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引言
章 研究区概况与分区
1.1 研究区概况
1.1.1 研究区域范围
1.1.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1.1.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1.2 研究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1 东北地区
1.2.2 华北土石山区
1.2.3 西北黄土区
1.2.4 西北土石山区
1.2.5 西北高寒区
1.2.6 西南长江三峡库区
1.2.7 长江三角洲地区
1.2.8 华东山地丘陵地区
1.2.9 中南地区
1.2.10 华南地区
1.3 研究区域分区
1.3.1 东北地区
1.3.2 华北土石山区
1.3.3 西北黄土区
1.3.4 西北土石山区
1.3.5 西北高寒区
1.3.6西南长江三峡库区
1.3.7 长江三角洲地区
1.3.8 华东山地丘陵地区
1.3.9 中南地区
1.3.10 华南地区
1.4 试验区基本情况
1.4.1 东北地区
1.4.2 华北土石山区
1.4.3 西北黄土区
1.4.4 西北土石山区
1.4.5 西北高寒区
1.4.6 西南长江三峡库区
1.4.7 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
1.4.8 华东山地丘陵地区
1.4.9 中南地区
1.4.10 华南地区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特征
2.1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与特征
2.1.1 东北地区
2.1.2 华北土石山区
2.1.3 西北黄土区
2.1.4 西北土石山区
2.1.5 西北高寒区
2.1.6 西南长江三峡库区
2.1.7 长江三角洲地区
2.1.8 华东山地丘陵地区
2.1.9 中南地区
2.1.10 华南地区
2.2 典型地区冠层结构特征
2.2.1 东北地区
2.2.2 华北土石山区
2.2.3 西北黄土区
2.2.4 西北土石山区
2.2.5 西北高寒区
2.2.6 西南长江三峡库区
2.2.7 长江三角洲地区
2.2.8 华东山地丘陵地区
2.2.9 中南地区
2.3 典型地区地被物层结构特征
2.3.1 东北地区
2.3.2 华北土石山区
2.3.3 西北黄土区
2.3.4 西北土石山区
2.3.5 西北高寒区
2.3.6 西南长江三峡库区
2.3.7 长江三角洲地区
2.3.8 华东山地丘陵地区
2.3.9 中南地区
2.3.10 华南地区
2.4 典型地区根系层结构特征
2.4.1 华北土石山区
2.4.2 西北黄土区
2.4.3 西北高寒区
2.4.4 西南长江三峡库区
2.4.5 长江三角洲地区
2.4.6 中南地区
2.5 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分析
2.5.1 华北土石山区
2.5.2 西北黄土区
2.5.3 西北土石山区
2.5.4 西南长江三峡库区
第3章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输入过程的调控机制
3.1 林冠层水分传输
3.1.1 林冠截留特征
3.1.2 穿透雨特征
3.1.3 树干茎流特征
3.1.4 降水再分配特征
3.2 地被物层水分传输
3.2.1 枯落物蓄积量
3.2.2 枯落物层持水过程
3.2.3 枯落物持水能力
3.2.4 枯落物滞缓径流能力
3.3 林冠层与枯落物层水文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3.3.1 林冠层水文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3.3.2 枯落物层水文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3.4 林冠结构与林冠层水文功能的耦合分析
3.4.1 非空间结构因素
3.4.2 空间结构因素
3.4.3 林冠层结构与水文功能的多因素耦合分析
3.5 地被物层结构与地被物层水文功能的耦合分析
3.5.1 大拦蓄量
3.5.2 有效拦蓄量
3.6 森林植被对降水输入过程的调控特征
3.6.1 林冠截留特征
3.6.2 森林植被结构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
第4章 森林生态系统蒸发散与耗水规律
4.1 土壤蒸发过程特征
4.1.1 土壤蒸发过程
4.1.2 不同林分土壤蒸发特征
4.1.3 土壤蒸发日变化
4.1.4 不同季节土壤蒸发特征
4.2 植被蒸腾过程特征
4.2.1 乔木蒸腾日变化特征
4.2.2 植被蒸腾生长季月变化特征
4.2.3 林分蒸腾特征
4.3 蒸散发特征
4.3.1 林木蒸散动态分析
4.3.2 蒸散耗水分配
4.3.3 不同林分类型蒸散发季节特征
4.4 蒸散发影响因素分析
4.4.1 影响因素
4.4.2 环境因子分析
4.4.3 不同季节影响因素分析
4.4.4 特殊天气对林木液流速率的影响
4.5 生态系统结构与土壤蒸发的耦合分析
4.6 生态系统结构与林木蒸腾的耦合分析
4.6.1 林分叶面积指数对林木蒸腾的影响
4.6.2 郁闭度与蒸散发的关系
4.6.3 生物量与蒸散发的关系
4.6.4 不同林分结构因子与林木蒸腾的综合分析
4.7 生态系统结构与林分蒸散发的耦合分析
4.8 小流域生态系统蒸散发特征
4.8.1 小流域林地蒸散发量的季相变化
4.8.2 小流域森林生态系统耗水量估算
4.9 森林生态系统耗水规律
4.9.1 不同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耗水规律
4.9.2 森林植被对生态系统耗水规律的影响机制
第5章 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
5.1 森林植被对坡面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
5.1.1 坡地径流及其组分特征
5.1.2 坡面产流分析
5.1.3 暴雨径流特征
5.1.4 坡地径流及其组分形成过程
5.1.5 坡地径流及其组分影响因素分析
5.1.6 坡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坡地径流及其组分的耦合关系
5.2 森林植被对小流域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
5.2.1 小流域径流及其组分特征
5.2.2 小流域径流及其组分影响因素分析
5.2.3 小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特征与径流及其组分的耦合关系
5.3 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
5.3.1 森林植被对坡面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
5.3.2 森林植被对小流域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
第6章 森林植被的水资源影响评价和区域特征分析
6.1 大流域/区域森林植被对径流的影响
6.1.1 大流域/区域径流特征
6.1.2 大流域径流影响因素分析
6.1.3 典型流域森林植被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6.2 大流域/区域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特征
第7章 区域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机制
7.1 森林植被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机制
7.2 森林植被对生态系统耗水规律的影响机制
7.3 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
7.3.1 森林植被对坡面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
7.3.2 森林植被对小流域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
7.4 森林植被对区域水资源变化的影响
第8章 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技术方案与对策
8.1 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
8.1.1 中国林水关系特征
8.1.2 地区发展对林业的多功能要求
8.2 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技术方案
8.2.1 森林覆盖率
8.2.2 植被建设技术模式
8.2.3 造林技术
8.3 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对策
8.3.1 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基本原则
8.3.2 典型森林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优结构设计
8.3.3 典型地区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我的,一种沉稳的绿色,让人联想到生机勃勃的森林,书名本身也很有分量,“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光是听着就觉得内容会很扎实。我平时对自然科学,特别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比较感兴趣,森林对于水资源的涵养和调节作用一直是我比较好奇的。我尤其想了解,在中国的不同地理区域,比如南方多雨地区和北方干旱地区,森林在水文循环中的角色会有多大的差异,它们又是如何适应各自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书名里提到了“机制”,这让我期待书中会深入剖析背后的科学原理,而不仅仅是现象的描述。我想知道,是哪些具体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共同构成了森林生态水文的复杂网络,以及这些过程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种深度的探究,正是吸引我购买的重要原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评分阅读一本关于生态水文的书,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系统运作方式的好奇与求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森林覆盖率与地下水、河流流量之间的关联很感兴趣,总觉得森林就像是大自然精妙的水泵和过滤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它不仅仅关注森林对水的直接影响,更深入到“过程与机制”的层面。我推测,书中可能涵盖了从树冠截留雨水到根系吸收水分,再到蒸腾作用释放水汽,以及土壤渗透和地下水补给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且,书中提及的“典型区域”,让我对不同地域环境下森林生态水文的差异性充满期待。我想知道,在北方干旱草原区的森林,和南方湿润季风区的森林,它们在水文调节上的侧重点和具体表现会有多大的不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探索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奥秘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乍一看就给人一种厚重感和学术性。“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关于中国森林在水循环中扮演角色的清晰图景。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即使降雨量不低,但仍然存在缺水现象,而另一些地方则水源丰沛。这其中,森林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中国不同区域的森林,是如何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整个水文循环中的。例如,在西南地区,高原山地森林的生态水文功能是否与东北的寒带森林有所不同?它们各自在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控制地表径流等方面,又有哪些精妙的“机制”在发挥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够用扎实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分析,为我们解读这些复杂的生态过程,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森林对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的重要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理解其内部的运作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像森林这样与我们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系统。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这一部分,让我觉得它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本深入探讨科学原理的学术著作。我很好奇,书中会对哪些“典型区域”的森林生态水文进行剖析?是那些对于中国水资源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地区,还是那些具有特殊生态意义的森林?我脑海中浮现出书中可能会包含的严谨的实验数据、复杂的模型推演,以及对于各种自然因素(如降雨量、温度、地形、土壤类型)与森林生态水文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详细阐述。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森林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结构和生理活动,有效地调节区域水循环,涵养水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这种对“机制”的探究,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潜力成为我深入了解中国森林生态水文问题的权威参考。
评分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一个地区的环境,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文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典型区域”这几个字,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很好奇,书中会选取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区域进行深入研究?是那些享誉世界的名山大川,还是那些对于中国水资源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详细介绍不同区域森林的树种构成、林分结构、土壤特性,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影响着降水的截留、蒸腾、下渗和径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一些实地调研的数据和模型,用科学的语言解释森林如何成为“绿色水库”,如何调节季节性洪水,如何缓解旱情。对于我来说,理解这些“机制”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为我们自己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