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1%的改变孩子100%的成功(双色)
定价:32.00元
作者:金雅姝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1211459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有了孩子你就成了父母,但是,你知道怎样做一名智慧型家长吗?家庭是孩子初也是重要的成长环境,请你扪心自问,你为孩子营造的这个环境达标吗?你知道怎样的爱才是真爱吗?如果你的答案很含糊,请翻开这本书,开始你的“智慧家长学习之旅”,为孩子的幸福和成功做出1%的改变!要知道,父母1%的改变,孩子有可能获得100%的成功!
目录
目录
章 要把心放在孩子身上 1%的爱心让孩子更快乐
在与孩子共同品味生活的过程中,你能帮助孩子形成一种持续的快乐的心态,体会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份快乐,这才是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完整的教育。
002 好的父母懂得给孩子幸福感
005 爱,从无条件地接纳开始
009 给予孩子和谐的家庭关系
012 爱孩子,就抽出时间陪他
016 溺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020 让你的爱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二章 好父母就是好朋友 1%的交流能够打通彼此心灵
亲子沟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应该是: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坚持平等、民主地讨论问题,不武断也不迁就孩子,真实地说出对孩子的感受,但不贬损孩子。
025 好父母应是孩子的好朋友
029 像朋友一样与孩子平等交流
032 耳朵法则:倾听孩子的声音
035 用沟通指导孩子的一言一行
039 控制情绪,让孩子把话说完
042 批评孩子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第三章 站在孩子角度思考 1%的理解能让亲子关系和谐
想要理解孩子,我们必须学会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我们也不要事事为孩子做出决定,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即便不能认同,至少要做到尊重。
047 懂得换位思考,理解重要
050 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054 放下架子,走进孩子心灵
058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
061 不同时期,孩子的主要问题不同
064 理解孩子的烦恼,并帮他们改善
第四章 赏识影响孩子一生 1%的鼓励会使孩子更努力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如果父母总把眼光放在缺点上,会让缺点被无限放大。聪明的家长应当常常赏识孩子的优点,给孩子一个充满阳光雨露的环境,孩子更容易成功。
068 好父母会不断激励孩子前进
071 一句话,或许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074 成功时,告诉孩子“你真棒”
077 失败时,告诉孩子“你能行”
080 该不该给孩子物质奖励
083 帮助孩子学会激励自我
第五章 帮助孩子改善自我 1%的帮助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
日常生活中,多抽时间与孩子相处,从各方面关心孩子,这样既可以增进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也可以帮助孩子改善自我,让孩子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
088 帮助孩子与伙伴顺利交往
091 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
094 帮助孩子去除性格里的弱点
097 帮助孩子跨过学习上的障碍
101 帮助孩子改掉生活中的陋习
105 帮助孩子拥有多元思维方式
第六章 合适距离快乐成长 1%的距离给孩子带来成长空间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茁壮成长,就要给他们活动的自由。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更渴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合适的距离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快乐更健康。
110 好父母会和孩子保持一点距离
113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点空间
116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秘密”
119 不要私闯孩子的秘密花园
122 20码法则:恰当的距离是关键
125 当你遭遇到孩子的疏离时
第七章 把孩子看做大人 1%的尊重有利于人格的培养
孩子的生命虽然是你给的,即使年纪小,也是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作为父母,要给孩子独立选择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独立、有主见的人。
130 爱孩子,请先尊重他们
133 相信孩子是尊重孩子的前提
136 用尊重的口吻和孩子商量
139 试着让孩子参与讨论家庭事务
142 尊重孩子的选择,他的童年他做主
145 孩子的任何梦想都值得尊重
第八章 命令不是佳方式 1%的引导才是教育的佳方式
如果家长一味地训斥或指责孩子,不仅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甚至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事与愿违。因此,只有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才是高效能的父母。
150 引导孩子是好父母的教子方法
153 生动的引导方式是给孩子讲故事
156 道德的引导让孩子更有素质
159 做事的引导让孩子效率更高
162 心态的引导让孩子永远乐观
165 人际的引导让孩子懂得合作
第九章 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1%的放手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未来的社会是能力型的社会,孩子的生存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自学能力、身心自我调节能力将决定他们的发展,而这些,需要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父母必须放手,让孩子获取人生的各种能力。
170 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173 过度的保护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176 别把孩子当宠物一般教养
179 试着让孩子出去“闯一闯”
182 遇到问题,别让孩子先找妈妈
185 跌倒了,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第十章 你的言行至关重要 1%的榜样力量让孩子学到更多
父母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如果能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诱导孩子的发展,这种方式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往往比有声的教育作用更大。
190 为人父母,你注意过自己的言行吗
192 你必须知道,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195 在孩子人生中扮演不同角色
198 当心,孩子的劣习是你的翻版
201 父母是孩子性别角色的榜样
204 那些好父母做出的坏榜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或许是它对“父母自我关照”的强调。很多育儿书都聚焦于如何改变孩子,这本书却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来讨论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应对自身的未解决的童年议题。它提出,父母的未被处理的焦虑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会像幽灵一样附着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成为孩子成长的隐形障碍。我感同身受的是关于“反应性养育”的分析——即我们经常因为自己内心的某种不适或过去的创伤,对孩子的小动作产生过度反应。这本书鼓励我们先暂停,问自己一句:“我的这种愤怒/担忧,真正来源于我的孩子,还是来源于我自己未被看见的过去?”这种深挖根源的自我探询,让“育儿”从单纯的“管教”升华为一种深刻的“自我疗愈”过程。它让我意识到,最好的教育,是父母首先成为一个内心相对平和、自我接纳度高的个体。只有这样,那“1%的改变”,才可能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亲子关系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颇具匠心,双色印刷带来的视觉舒适感,使得那些原本可能略显沉重的心理学概念,也变得平易近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穿插的那些真实案例,它们都不是什么教科书式的完美家庭故事,而是充满了挣扎、妥协与成长的片段。其中有一个关于“责任划分边界”的案例,描述了一个家庭如何从“代劳一切”的模式,逐步过渡到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写得极为真实且充满张力。它没有美化父母的痛苦和孩子的抵触,而是真实地展现了“放手”的艰难。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我们总想为孩子铺平前方的所有荆棘,却忘了这些荆棘正是他们发展“抗挫力”的最佳养料。这本书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韧性的育儿观——接受不完美,拥抱过程中的“失控”,因为真正的控制力,恰恰来自于对失控的理解和接纳。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引人注目,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哪“1%的改变”能带来孩子“100%的成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成功学口号和空泛理论的指导手册,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作为父母在日常互动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微小细节和思维定式。这本书没有提供那种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反而更强调“慢”的艺术。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改变并非来自宏大的计划,而是源于我们如何回应孩子每一次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如何处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家庭小冲突。特别是关于“情绪急救”的那一章节,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不是简单地说“要共情”,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对话脚本和情境模拟,让我意识到,我过去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方式,可能恰恰在无形中扼杀了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停止以外部的成就来衡量孩子的价值,而是回归到关注他们内心成长的本质需求上。这种深层次的自我反思,才是那“1%的改变”的真正起点。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困惑是,现代父母肩负的压力太大,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这种精细化的“育儿雕琢”?我们忙于工作、忙于生计,孩子的问题似乎总是在“等我有空了再说”的清单里。然而,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这种指责的陷阱,它没有要求父母成为完人,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探讨了“效率”与“有效性”之间的悖论。它提出,我们追求效率时,往往丢掉了“有效连接”的机会。比如,作者对“提问的艺术”这一块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我过去习惯于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这种封闭式的问题,而书里建议我们尝试问:“今天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你感到好奇的事情?”这种开放式的引导,瞬间拓宽了交流的空间。这种看似微小的语词转换,背后蕴含的是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它不是在教我们如何“管理”孩子,而是在教我们如何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陪伴者”。这种陪伴的质量,远胜于数量的堆砌,也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省时”——因为有效的沟通,能避免未来无数次无效的争吵和纠正。
评分我曾读过很多关于培养孩子“自信”的书籍,大多强调正面鼓励和赞美。但这本书在“肯定”的维度上,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它关注的是“努力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结果”。作者认为,过度的结果导向赞美,会让孩子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他们失去了被认可的资格。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赞美孩子的“策略使用”、“坚持不懈”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夸奖“你真聪明”或“你做得太棒了”。这种微妙的转变,对于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至关重要。我尝试着在生活中应用了书中关于“描述性反馈”的技巧,比如,当孩子努力完成一项困难的任务时,我不再只说“好样的”,而是具体描述:“我注意到你刚才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开这个扣子,你的耐心真的很了不起。”这种具体的反馈,让孩子明白,父母关注的焦点是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和思考过程,而非一个外在的、转瞬即逝的“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