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异想天开--古今中外天文简史(天文学卷)
定价:19.00元
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0093725
字数:
页码:1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涵盖美术、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医学、建筑等10余个学科,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加强和扩展都十分有帮助。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目录
章 百花争鸣——古代和中世纪天文学
一、考古天文学
二、埃及古代天文学
三、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
四、希腊古代天文学
五、印度古代天文学
六、玛雅天文学
七、欧洲中世纪天文学
八、阿拉伯天文学
第二章 放彩历程——近现代天文学史
一、近代天文学的兴起
二、17世纪的天文学家
三、18~19世纪天文学
四、20世纪天文学
第三章 古典星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
一、斗建
二、三正
三、朔望
四、上元积年
五、岁星纪年
六、二十四节气
七、日法
八、岁实和朔策
九、闰周
第四章 谜图奇观——中国古星图和古天文台
一、敦煌星图
二、苏州石刻天文图
三、北京隆福寺藻井天文图
四、登封观星台
五、北京古观象台
第五章 银浦流云——中国古代宇宙学说
一、盖天说
二、浑天说
三、宣夜说
第六章 古人“畅”天——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一、羲和
二、石申
三、落下闳
四、张衡
五、一行
六、瞿昙悉达
七、苏颂
八、札马鲁丁
九、郭守敬
十、薛凤祚
十一、王锡阐
第七章 今议“空”谈——中国近现代的天文学家
一、高鲁
二、朱文鑫
三、余青松
四、张云
五、李珩
六、陈遵妫
七、程茂兰
八、黄授书
九、叶叔华
十、苗永瑞
十一、熊大闰
第八章 天文“星”河——世界的天文学家
一、阿利斯塔克
二、托勒密
三、阿耶波多()
四、比鲁尼
五、贝塞尔
六、勒威耶
七、亚当斯
八、赫茨普龙
九、罗素
十、爱丁顿
十一、巴德
十二、博克
十三、克里斯琴森
第九章 推月添星——对天文学有贡献的家庭
一、斯特鲁维家族
二、赫歇耳一家
三、卡西尼家族
四、史瓦西父子
第十章 天外“时间”——天文时间知识
一、时间计量单位
二、时间知识
三、时差
四、时间测量
五、协调世界时
六、时间服务
作者介绍
文摘
《异想天开 古今中外天文简史》: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爱奥尼亚学派认为大地是个圆盘或圆筒;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大地是个球形;亚里士多德在《论天》(明末中译本名《寰有诠》)里肯定了这一看法之后,地为球形的概念即成定论。埃拉托斯特尼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得出了很的结果,他注意到夏至日太阳在塞恩成(今埃及阿斯旺)地方的天顶上,而在亚历山大城用仪器测得太阳的天顶距等于圆周的1/50。他认为这个角度即是两地的纬度之差,因而地球的周长即是两地之间距离的50倍。这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时认为是5000希腊里,所以地球的周长为25万希腊里。据研究,1希腊里=158.5米,那么地球周长便是39600千米,可以说相当准确。100多年以后,住在罗得岛上的波西东尼斯又利用老人星测过一次地球的周长,得出为18万希腊里,没有埃拉托斯特尼的准确,但为托勒密所采用,而成为一段时期内公认的地球周长的数值。
日、月的远近和大小毕达哥拉斯认为:月光是太阳光的反射;月亮的圆缺变化是由于月、地、日之间相互位置的变动,月面明暗交界处为圆弧形,表明月亮为球形,并推想其他天体也都是球形。亚里士多德接受了这一论断,并且进一步提出“运动着的物体必是球形”这一错误命题来作为论据。阿利斯塔克次试图用几何学的方法测定日、月、地之间的相对距离和它们的相对大小。他的论文《关于日月的距离和大小》一直流传到今天。在这篇论文中,他设想上、下弦时,日、月和地球之间应当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月亮在直角顶上。通过测量日、月对地球所形成的夹角,就可以求出太阳和月亮的相对距离,他量出这个夹角是87。,并由此算出太阳比月亮远18~20倍。
喜帕恰斯继续做阿利斯塔克测量日、月大小和距离的工作,他通过观测月亮在两个不同纬度地方的地平高度,得出月亮的距离约为地球直径的301/6倍,这个数字比实际稍小一点。
日心地动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菲洛劳斯认为日、月和行星除绕地球由西向东转动外,每天还要以相反的方向转动一周。这是不和谐的。为了解决这种不和谐的问题,他提出地球每天沿着由西向东的轨道绕“中央火”转动一周。和月亮总是以同一面朝着地球一样,地球也是以同一面朝着中央火,而希腊人是住在背着中央火的一面。地球和中央火之间还有一个“反地球”,它以和地球一样的角速度绕中央火运行,因此,地球上的人是永远看不见中央火的。
按照菲洛劳斯的理论,中央火是宇宙的中心。处在它外面的地球,每天绕火转一周,月球每月一周,太阳每年一周,行星的周期更长,而恒星则是静止的。这样的见解要求地球每天运行一段行程后,恒星之间的视位置应该有所改变,除非恒星跟地球的距离是无限远。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体与中央火的距离应服从音阶之间音程的比例,也就是说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有限的。可是,从来没有观测到在一天之内恒星之间的视位置有什么变化。为了消除这一矛盾,毕达哥拉斯学派另外两位学者希色达和埃克方杜斯提出地球自转的理论,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每天自转一周。其后,柏拉图学派的赫拉克利德继承了希色达和埃克方杜斯的观点,以地球的绕轴自转来解释天体的视运动,同时又注意到水星和金星从来没有离开过太阳很远,进而提出这两个行星是绕太阳运动,然后又和太阳一起绕地球运动。
和赫拉克利德同时的亚里士多德反对这种观点,他以没有发现恒星视差,来反对地球绕中央火转动的学说。他以垂直向上抛去的物体仍落回原来位置,而不是偏西的事实来反对地球自转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两个论据,直到伽利略的力学兴起和贝塞耳发现了恒星的视差以后,才被驳倒。虽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很长时期内占了统治地位,但是,公元前3世纪的阿利斯塔克还是认为,地球在绕轴自转的同时,又每年沿圆周轨道绕太阳一周,太阳和恒星都不动,行星则以太阳为中心沿圆周运动。为了解释恒星没有视差位移,他正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恒星的距离远比地球轨道直径大得多的缘故。
同心球理论阿利斯塔克的见解虽富于革命性,但走在时代的前面太远了,无法得到一般人的承认。当时盛行的却是另一种见解,即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它一直延续到16至17世纪。在地心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多希腊学者起了奠基的作用。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美好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美好的是圆形,而宇宙是一种和谐的代表物,所以一切天体的形状都应该是球形,一切天体的运动都应该是匀速圆周运动。但是事实上,行星的运动速度很不均匀,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停留不动,有时还有逆行。可是柏拉图认为,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种表面现象可以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组合来解释。在《蒂迈欧》中,他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壳结构模型。各天体所处的球壳,离地球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恒星,各同心球之间由正多面体连接着。
欧多克斯发展了他的观点。欧多克斯认为:所有恒星共处在一个球面上,此球半径大,它围绕着通过地心的轴线每日旋转一周;其他天体则由许多同心球结合而成,日、月各三个,行星各四个,每个球用想象的轴线和邻近的球体联系起来,这些轴线可以选取不同的方向,各个球绕轴旋转的速度也可以任意选择。
……
序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异想天开--古今中外天文简史(天文学卷)》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想象力,"异想天开"这个词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星空有着无限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既能满足我偶尔的浪漫幻想,又能给我带来扎实天文知识的书籍。看到“古今中外天文简史”这个副标题,我立刻联想到那些仰望星空、试图理解宇宙奥秘的古老文明,以及后来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揭开星辰的神秘面纱。我想这本书应该会带我穿越时空,从古老的中国古代占星术,到西方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再到现代宇宙学的宏伟图景。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异想天开”的猜想,比如在没有先进观测设备的情况下,古代先贤们是如何构想出日心说、地心说,或者那些关于外星生命的早期设想,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旅程。同时,作为“普及版”,我更看重它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清楚,让像我这样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激发我进一步探索宇宙的热情,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闪光点。它应该能够解答我心中那些关于宇宙起源、星系演化、黑洞秘密,甚至是否有人类之外的智慧生命的疑问,并且是以一种引人入胜、充满故事性的方式呈现,而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
评分我一直觉得,天文就像是一首宏大的交响乐,而我们只是站在地球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努力捕捉着其中的一些旋律。这本书的“异想天开”这个定位,非常吸引我。我曾无数次在夜晚仰望星空,想象着那些遥远的星系是否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文明,想象着宇宙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想象着时间是否真的可以倒流。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往往是科学探索的起点。我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满足于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会深入挖掘那些曾经被认为“异想天开”,但最终却被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例如,从亚里士多德的朴素宇宙观,到哥白尼革命性的日心说,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每一个伟大的科学突破,最初都可能被视为“异想天开”。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这些思想的诞生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同时,我也想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宇宙的想象有哪些独特之处。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日月食的解释”与古希腊的“球形地球”和“星象学”相比,有着怎样的异同?这本书的“古今中外”四个字,承诺了这种广阔的视野,我希望它能做到这一点,让我看到人类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下,对同一片星空的共同好奇和独特的理解。
评分这本《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异想天开--古今中外天文简史(天文学卷)》的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这个对宇宙充满好奇心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尤其对“异想天开”这个词汇感到着迷,它似乎暗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的堆砌,而是会穿插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正是这些想象,驱动着人类不断去探索未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读者回顾人类历史上那些与天文相关的奇思妙想。例如,从古代神话中对星辰的解读,到中世纪炼金术士对宇宙运行的猜测,再到近现代科幻小说中对星际旅行的描绘,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故事,往往蕴含着对宇宙朴素的认知和对未来的大胆设想。我期待书中能够将这些故事与科学的发展脉络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想法,是如何一步步被科学理论所证实或修正的。同时,作为一本“普及版”的“天文学卷”,我非常看重它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比如黑洞的形成、宇宙膨胀的证据、星系的碰撞等,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得懂、感兴趣,并且能从中获得知识的乐趣,而不是被一堆专业术语吓退。
评分我一直认为,科学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天文领域更是如此,它连接着我们与浩瀚无垠的宇宙。这本书的“异想天开”的标题,正中我的下怀,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是冷冰冰的科学定理,而是会触及那些曾经被视为不切实际的猜想,以及它们如何最终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疯子”的先驱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提出颠覆性的理论的。我想了解,那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天文知识,在过去是如何被视为“异想天开”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被证实和接受的。比如,关于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古代的认知中,无疑是“异想天开”的。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这些从“异想天开”到“科学事实”的转变过程?另外,作为一本“古今中外天文简史”,我非常期待它能展现不同文明在天文领域的独特贡献和想象。从中国古代观星台的记录,到巴比伦的占星术,再到古希腊的几何学在天文上的应用,以及近代欧洲科学革命的辉煌。我希望这本书能跳出单一的文化视角,呈现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的人类探索宇宙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异想天开--古今中外天文简史(天文学卷)》,光是“异想天开”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兴趣。作为一名对宇宙充满好奇但又不是专业人士的读者,我总觉得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在最初的时候,都带着一丝“异想天开”的色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集,讲述古往今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宇宙的各种奇思妙想和大胆猜想。我特别好奇,那些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想法,是如何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科学理论的。比如,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构想出太阳系的运转方式?在对引力一无所知的年代,人们又是如何解释天体运行的规律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那些伟大的天文学家们是如何在“异想天开”的质疑声中,坚持自己的科学信念的。同时,作为一本“古今中外”的简史,我希望能看到这本书能够跳出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展现中国古代在天文领域的智慧和成就,以及其他文明在天文学上的独特贡献,让我能够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觉得,天文知识是连接我们与宏大宇宙的最佳桥梁。这本书的“异想天开”这个副标题,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暗示着这本书会包含那些曾经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猜想,而这些猜想往往是科学进步的催化剂。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的那些“异想天开”的故事。我期待书中能介绍那些在当时看来是荒诞不经,但后来却被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比如日心说的提出,量子力学的概念,甚至是关于宇宙大爆炸的早期设想。我很好奇,这些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才被世人接受。同时,作为一本“古今中外天文简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不同文明在天文学上的独特见解和探索历程。从中国古代的观星传统,到古希腊的哲学思考,再到阿拉伯世界的观测记录,以及近代欧洲的科学革命。我期待看到一个多元化的天文发展史,让我能了解到人类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对宇宙的共同理解和各自的想象。
评分“异想天开”这四个字,让我对这本《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异想天开--古今中外天文简史(天文学卷)》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科学的进步,很多时候都源于那些大胆的、看似不切实际的想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回顾人类历史上那些关于宇宙的奇思妙想,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中世纪的占星学,再到近代科学的萌芽,甚至到当代科幻小说中的宇宙畅想。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想法,是如何一步步被科学理论所证实的,或者又是如何启发了新的科学探索方向的。我尤其好奇,这本书在“古今中外”的广阔视野下,会如何呈现不同文明在天文上的独特贡献。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介绍西方天文学的发展,也能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在天文观测、历法制定、星象记录等方面的智慧,以及其他文明在探索宇宙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本书应该能让我感受到,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并且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想象,往往是通往真理的道路。
评分我一直认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的史诗,而“异想天开”这个词,恰恰点出了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科学猜想,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宇宙知识的。我期待书中能描绘那些伟大的天文学家们,如何在时代的局限下,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提出了颠覆性的理论。比如,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时候,哥白尼是如何勇敢地提出日心说的?又比如,在对引力一无所知的时候,牛顿又是如何构想出万有引力的?这些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同时,作为一本“古今中外天文简史”,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展现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视角。我希望它不仅能讲述西方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也能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在天文领域的独特智慧和贡献,例如古代的观测记录、星象学说,以及其他文明在天文学史上的重要节点,让我能看到人类共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异想天开--古今中外天文简史(天文学卷)》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异想天开”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科学史上曾经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是推动科学进步的火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我回顾人类历史上关于宇宙的种种奇思妙想。我期待它能讲述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可思议的科学理论是如何诞生的,比如从古代朴素的宇宙模型到现代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转变过程中充满了“异想天开”的闪光点。我很好奇,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提出如此大胆的设想,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这些想法变成科学事实的。此外,作为一本“古今中外天文简史”,我非常看重它能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我希望它能展示不同文明在天文学上的独特贡献和理解方式,不仅仅是西方天文学的发展,也包括中国古代丰富的观星传统、占星术以及对宇宙的独特解释,让我能感受到人类对同一片星空的共同好奇和各自的想象。
评分这本书的“异想天开”这个关键词,在我看来,是科学探索中最迷人的部分。我一直相信,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想象,往往是通往未来科学的起点。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人类历史上那些关于宇宙的“异想天开”的故事,从古代神话中的宇宙观,到近代天文学革命中那些颠覆性的猜想,再到当代关于宇宙起源、生命存在等前沿的猜想。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这些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被验证或修正的。我很好奇,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理论,是如何最终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的。同时,作为一本“古今中外天文简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宇宙探索画卷。我期待看到中国古代在天文领域的智慧和成就,以及其他文明在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西方天文学的发展脉络。这本书应该能够让我感受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激情的旅程,其中充满了无数的“异想天开”和智慧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