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趣味力学(全新修订版) |
| 作者 | 别莱利曼 |
| 定价 | 21.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341965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5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趣味力学》是俄罗斯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之一。力学,是关于运动和力的学说,是物理学研究的发端,是*广义物理学的一个典型分支学科。但很多读者对于它的认识又往往是极为含混的。考虑到一些读者可能总是把已掌握的知识和渐渐忘记的知识弄混搞错,本书力求能够把这些无论由于好奇心或别的什么态度而产生的力学问题向读者们清晰化、明确化。《趣味力学》的目标是——唤醒读者沉睡的思维,培养他们对力学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作者在书中没有回避数学运算,没有经过计算的推演而获得的物理知识是不扎实的。通过这些其实很简单的运算,读者才能从物理学尤其是力学中获得有意义的启示。《趣味力学》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旨在通过习题和趣味的对比来提高读者们对自然的兴趣的图书。为了引入实例来证明一些力学定律,书中的故事涉及到了体育、杂技表演等等很多人们意想不到的领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热爱知识的、聪明的读者们就会自己找寻那些缺少的知识点,从而轻松地走进物理学的大门。 |
| 作者简介 | |
|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个不能用“学者”本意来诠释的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运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后奉献。在德国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的科普大师。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始引进别莱利曼的系列作品。早期出版的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广受好评,多次获奖,长销不衰。然而,近年来,市场中也出现了别莱利曼作品多种多样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写版”,这样的读物破坏了作品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为满足读者对高品质图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修订已出版的系列作品内容,全面整理、甄选别莱利曼的其他作品,组织翻译了《趣味数学世界》等作品,还特别收录了《趣味迷宫》《趣味七巧板》等单行专辑——这些趣味无穷的学习单元是与中国读者见面。经过重新改版整理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共1册,分为三卷:物理卷、数学卷、天文卷。现在将*为、准确、全面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在这位科普大师的引导下轻松跨入科学之门。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套书简直是物理启蒙的“神器”!我一直对物理知识感到一丝畏惧,总觉得那些公式和定理遥不可及,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力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关于惯性的讲解,他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各种例子,比如汽车刹车时身体会向前倾,或者旋转的陀螺为何能保持稳定,来层层剖析,让我恍然大悟。还有那些关于力、位移、加速度的讨论,也充满了奇思妙想,仿佛带着我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物理世界,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书中的插图也功不可没,那些巧妙的示意图,将复杂的概念直观地呈现出来,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物理的兴趣,让我开始主动去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且尝试用书中的知识去解释它们。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让我觉得物理不再是冰冷的科学,而是充满乐趣的智慧游戏。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趣味”两个字吸引的,想着能找点轻松有趣的读物。没想到,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在趣味性之外,还保留了科学的严谨性。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力学概念时,都力求准确,但又巧妙地避开了过于专业的术语,让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读懂。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能量守恒”的章节,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和生活中的观察,生动地展示了能量是如何转化和守恒的,比如一个滚下坡的球,它的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然后又如何因为摩擦而转化为热能。他甚至还探讨了能量的“不可再生性”,这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并不总是晦涩难懂的,只要找到正确的视角,即便是最基础的物理原理,也能展现出迷人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够点燃孩子科学火花的读物!我给我的孩子读了很多科普书,但很多都过于简单,或者过于枯燥。这本《趣味力学》却不同,它用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复杂的力学概念融入到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故事和场景中。比如,关于“杠杆原理”,作者就用孩子熟悉的跷跷板和撬棍来解释,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去感受力臂和阻力臂的作用。更妙的是,它不仅仅是讲解原理,还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比如,为什么用力推一个沉重的箱子会觉得费力?为什么小小的弹簧能够储存巨大的能量?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幽默活泼,充满了童趣,让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场有趣的冒险。我看到我的孩子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渴望,这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评分作为一个对工程技术领域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系统地梳理一下力学的基础知识,但市面上很多教材都过于学术化,让我望而却步。这本《趣味力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在保留核心科学理论的同时,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了阐释。书中对“应力”和“应变”的讲解,让我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具象化的形变和破坏。作者还结合了很多实际的工程案例,比如桥梁的设计、建筑的承重,都用到了哪些力学原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力学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动态力学”的介绍,比如振动、共振等概念,都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示进行了清晰的解释,让我对这些看似复杂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完善,对一些工程问题也多了几分洞察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世界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理解它运行的规律,而力学无疑是这些规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这种“规律之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在讲解“万有引力”时,他并没有停留在牛顿的苹果的故事,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引力如何影响天体的运动,如何塑造了我们所处的宇宙。他还巧妙地将宏观的引力与微观的分子间作用力进行类比,让我意识到,在不同的尺度下,力学的原理依然有着共通之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拆解一个精密的机器,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顿悟。它让我对物理学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同时也对人类的智慧充满了赞叹。这是一本能够拓展视野、启迪心智的佳作,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