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4)
定价:60.00元
作者:闵庆文,刘某承,何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1110916
字数:
页码:5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业文化遗产,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为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4年起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的农业系统,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试点,在外有关专家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名列其中。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按照计划,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在今后几年内陆续选出100~150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类型,以促进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4)》主要内容包括:农史学科发展与“农业遗产”概念的演进、农业遗产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稻鱼系统中不同沟型边际弥补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等。
目录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农史学科发展与“农业遗产”概念的演进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近十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述评
农业遗产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
试论中国农业文化的价值及保护
论我国各民族农业遗产的特殊价值
农业文化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从传统农业到低碳农业——国外相关政策分析及启示
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探讨——与闵庆文等学者的商榷
中国GIAHS保护试点:价值、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研究进展与展望
传统稻鱼系统病虫草害控制
传统农业区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病虫草害的生态控制效应——以贵州从江县为例
模拟鸭稻共作系统中鸭子机械刺激对水稻形态建成的影响
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
云南哈尼族梯田稻禽鱼共生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调查
东北典型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稻田氮素径流损失特征研究
稻田病虫害生态防控模式及其在西南地区的应用
稻鱼系统中不同沟型边际弥补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
农业遗产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广西龙胜龙脊
平安寨梯田为例
通过发展旅游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学探析——以浙
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农业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
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法制保障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红河县甲寅乡作夫村和咪田村为例
……
作者介绍
文摘
2.2 概念与内涵研究
关于农业遗产的概念本没有什么争议。只是近期因为FAO启动了全球性保护项目并给出其定义之后,才引起了国人关于此概念的一些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如何对其英文名称进行翻译以及内涵的确定。
为了项目实施的需要,FAO将GIAHS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将会越来越清晰。但需要指出的是,FAO强调的是历史上创造的、延续至今的、活态的农业生产系统。它不同于一般的农业遗产,更强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综合农业系统,包括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景观、农业民俗等多种农业文化形式。也就是说,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另外,农业文化遗产也不同于世界遗产的其他类型。从概念上来看接近于文化景观遗产(菲律宾伊富高稻作梯田既属于文化景观遗产,也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我国云南哈尼稻作梯田已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也被列为我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后备名单)。
有些学者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并不等于农业遗产,而是农业遗产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农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可分割之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与人类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质(tangible)与非物质(intangible)遗存的综合体系。它大致包括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农业民俗等10个方面。
2.3 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
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天人合一”的传统农业系统,间作套种、稻田养鱼、桑基鱼塘、梯田耕作、旱地节水技术、砂石田、坎儿井、游牧、庭院经济等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这些复合农业系统是中国农业的明显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它强调复杂生物一社会一经济系统内多个组成部分间的整体性及相互作用,将农、林、园艺、畜牧、水产等置入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之中。研究这些系统的生态学思想是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序言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农史学科发展与“农业遗产”概念的演进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近十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述评
农业遗产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
试论中国农业文化的价值及保护
论我国各民族农业遗产的特殊价值
农业文化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从传统农业到低碳农业——国外相关政策分析及启示
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探讨——与闵庆文等学者的商榷
中国GIAHS保护试点:价值、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研究进展与展望
传统稻鱼系统病虫草害控制
传统农业区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病虫草害的生态控制效应——以贵州从江县为例
模拟鸭稻共作系统中鸭子机械刺激对水稻形态建成的影响
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
云南哈尼族梯田稻禽鱼共生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调查
东北典型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稻田氮素径流损失特征研究
稻田病虫害生态防控模式及其在西南地区的应用
稻鱼系统中不同沟型边际弥补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
农业遗产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广西龙胜龙脊
平安寨梯田为例
通过发展旅游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学探析——以浙
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农业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
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法制保障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红河县甲寅乡作夫村和咪田村为例
……
这本书所描绘的农业文化遗产,让我看到了我们祖辈与土地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连接,以及在千百年间逐渐形成的智慧结晶。作者们对于“动态保护”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对如何让这些宝贵的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的久远,更在于它能否在当下依然发挥作用,并为未来提供启示。 书中对不同区域农业文化遗产的案例研究,展现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和面临的挑战。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如何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方式,来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双赢的案例所吸引。这些案例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充满实践智慧的宝藏。它们告诉我,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僵化的历史遗迹,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适应,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活态传承”的理念,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与文化保护的有机结合的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乡村的发展充满了希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民族的根脉,就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读罢这本书,我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土地、关于人民、关于文明的史诗。作者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生命力的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我一直对“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往往觉得它过于侧重于那些宏伟的建筑或珍贵的文物,而这本书将我的目光引向了更广阔、更贴近生活的领域——农业。 书中对“动态保护”的探索,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不同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如何通过创新和适应来寻求自身发展的章节。这些案例的生动性,让我仿佛亲临现场,与那些辛勤耕耘的农民们一同思考。例如,某个地区如何将传统的耕作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既提高了产量,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比如,某个社区如何通过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和珍视祖辈的农耕智慧。这些鲜活的例子,不仅仅是理论的佐证,更是实践的指南,展现了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这本书让我对“保护”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不被破坏”,而是“在变化中延续”。
评分当我翻开《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这卷书时,我被它所呈现出的宏大叙事和深刻洞察所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梳理,更是对全球范围内这一独特遗产形式的深入思考。作者们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田野间的、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智慧。 书中对于“动态保护”的论述,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受启发的部分。它打破了我之前对于“保护”往往意味着“静止”的刻板印象。作者们强调,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需要被固化在某个时间点的“化石”,而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变化的生命体。他们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尊重和保留核心要素的前提下,让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某个地区如何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不仅保护了古老的耕作技术和生物多样性,更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遗产的“活态传承”。这种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的理念,为我们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如何处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本书让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其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巨大潜力。
评分这套《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第四卷“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作为一名对传统农业和乡村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这样一套系统、深入的著作来满足我的求知欲。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就被它宏大的视角和扎实的研究内容所吸引。作者们显然在农业文化遗产的领域深耕多年,不仅梳理了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动态保护”,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动态保护”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上的理论探讨,而是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例如某个山区古老的梯田系统是如何在现代社会转型中找到生存之道的,某个沿海渔村的传统捕捞技术又是如何与生态保护理念相结合的。这些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农业文化遗产并非一成不变的博物馆展品,而是活生生的、与时俱进的文化系统。作者们提出的“适应性管理”、“社区参与”等理念,为我们理解和实践动态保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田野,感受着那里人民与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他们为守护这份宝贵遗产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种阅读体验,远比泛泛的科普文章要深刻得多。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宏大而复杂的主题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之前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比较模糊,总觉得它是一些古老的农耕方式,或者是一些传统的村落景观。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内涵之丰富,意义之深远。作者们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剖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和内在价值。他们不仅关注那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把视角投向了那些散落在田野乡间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宝贵遗产。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动态保护”的论述,提出了许多非常有创意的观点。作者们并没有将保护视为一种静态的保存,而是强调了其“动态性”。这意味着,农业文化遗产需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书中列举了许多地方尝试将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生态观光、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结合的案例,这些案例既保护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种“活态传承”的理念,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让我看到了农业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的巨大潜力。我从中汲取了很多关于如何看待和处理乡村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关系的灵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