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精饲料供需研究 | 作者 | 冉娟,王济民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09234161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饲料粮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仅考虑个别品种易产生偏差,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厘清精饲料供需。 从主要精饲料原料生产与供给看,饲料可供给总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产量增长速度(1980-2014年增长比例分别为281%和113%)。影响精饲料原料生产的因素在种植业有饲料粮市场价格波动、与竞争品成本收益比较、国家种植结构调整政策、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等。加工业则考虑主产品生产因素、工艺水平、深加工产品深度与需求及本身饲用性能等。借鉴Nerlove的适应性预期和局部调整模型,建立玉米和豆粕糠麸饲料供给量对价格的供给反应两个函数,通过SUR回归发现,前一期饲料供给量与自身价格在模型中都为显著的正影响。玉米饲料与豆粕糠麸饲料供给都具备短期与长期均缺乏弹性的特征,但短期弹性小于长期弹性,供给反应有很强的滞后性,其调整周期不到1.5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饲料粮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仅考虑个别品种易产生偏差,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厘清精饲料供需。 从主要精饲料原料生产与供给看,饲料可供给总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产量增长速度(1980-2014年增长比例分别为281%和113%)。影响精饲料原料生产的因素在种植业有饲料粮市场价格波动、与竞争品成本收益比较、国家种植结构调整政策、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等。加工业则考虑主产品生产因素、工艺水平、深加工产品深度与需求及本身饲用性能等。借鉴Nerlove的适应性预期和局部调整模型,建立玉米和豆粕糠麸饲料供给量对价格的供给反应两个函数,通过SUR回归发现,前一期饲料供给量与自身价格在模型中都为显著的正影响。玉米饲料与豆粕糠麸饲料供给都具备短期与长期均缺乏弹性的特征,但短期弹性小于长期弹性,供给反应有很强的滞后性,其调整周期不到1.5年。 从精饲料消费量来看,我国精饲料消费量从1980年到2014年增长了接近7倍,消费量增长是主要精饲料可供给量增长的2倍多。其中生猪养殖精饲料消费比重*大,但在下降;耗粮量与饲料谷物消费量虽在上升但比重有波动;蛋白饲料比重渐渐达到合理水平;精饲料原料间存在价格边际效应。影响中国精饲料消费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畜产品需求与饲料报酬。畜产品需求从我国食物消费模式与需求弹性分析。饲料报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养殖模式与行为变化、工业饲料普及率提高、科技与管理因素等。通过对精饲料消费影响因素定量分析发现,肉类结构变动对精饲料需求有显著的负影响,即禽肉相对猪肉比重越高,精饲料消费量越小;生猪平均料重比对精饲料消费量的正影响较大且显著,肉鸡平均料重比的正影响较小且不显著。 从精饲料原料国际贸易看,主要的蛋白饲料原产品大豆与油菜籽自工996年开始净进口且逐年迅速攀升;饲料谷物在1985年后长期供大于求,依靠出口消化产能。然而,2002年后净出口量逐年下降,2008年后净进口量为正,2011年后主要精饲料原料全面净进口。影响我国精饲料原料国际贸易的因素主要有:供需平衡情况、国际贸易可供给量、外价差、中国购买商的购买能力、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粮食与贸易政策。 我国精饲料原料供需是否平衡?《中国精饲料供需研究》从重量与能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精饲料供给量(重量)来看,大多年份是超出需求的。从能量角度看,2011年饲料供给能量也超过了动物生产所需能量。未来伴随着饲料转化率与工业饲料普及率提高,精饲料需求可能减少,而供给量略有增加,然而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且随时间推移加剧。总量上仅是蛋白质饲料不够,然而从结构看能量饲料中的饲料谷物缺口也很大,能量饲料内部结构矛盾同样突出。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四方面对策建议:从供给角度,打“组合拳”提高常规精饲料原料供给数量、质量以及利用效率,增加多种蛋白饲料供给,大力开发与促进非常规饲料的使用;从消费角度,合理引导与调整畜产品生产结构。进一步加大饲料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转化率;从国际贸易角度,适当进口肉,保持贸易政策稳定以保证供应,梳理现有农产品相关贸易政策使之形成合力,进口来源多元化,充分合理布局全球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从研究角度,尽快改进与整合目前统计体系,从而能对精饲料供需有更准确把握,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一本好的非虚构类图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引发读者的思考,甚至对读者自身的观念产生一些启发。我之所以关注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精饲料”这个概念的好奇,它听起来比“饲料”更具技术含量和专业性。我想知道,在这个“精”字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科技进步和行业演变?它与传统的饲料有何本质区别?书中是否会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一下中国精饲料行业的发展脉络,让我们了解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比较担心的是,这类专业性很强的书籍,往往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和图表,让人望而却步。但愿这本书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能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和逻辑阐释清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中国精饲料行业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框架,了解它的现状,理解它的发展逻辑,甚至能够对未来的趋势有所预判。毕竟,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对我们国家在农业领域的成就和挑战都非常关心,而精饲料,作为一个相对“幕后”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发展状况 surely will reflect the broade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特别是作者和出版社,给了我一种“靠谱”的感觉。我一直认为,对于农业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之所以对《{RT}中国精饲料供需研究》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我一直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农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精饲料,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科技含量”和“专业性”的味道,它让我联想到现代化的畜牧养殖,以及对食物安全和品质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中,精饲料的供需是如何形成的,又存在哪些动态的变化。比如,哪些因素在驱动着精饲料的需求增长?是人们对肉类、蛋类、奶类消费的不断升级,还是规模化养殖的逐步普及?而供给端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是原材料的来源和价格波动,还是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平的限制?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未来中国精饲料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扎实的、基于数据分析的洞察,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陈述,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评分当我看到《{RT}中国精饲料供需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跳出了“专业”、“深度”这样的词语。作为一个对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对精饲料这个领域一直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精饲料的供需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它是否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还是已经进入了相对饱和的阶段?这本书能否为我描绘出一幅清晰的供需图景,让我了解需求的来源,以及供给的构成?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精饲料行业是如何应对外部冲击的?例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以及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对精饲料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供应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国内的因素,比如,国家对于农业产业的政策导向,以及养殖户的实际需求,这些是如何共同塑造精饲料市场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中国精饲料行业的发展规律,以及它在中国经济大盘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感觉扑面而来,让我对中国精饲料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农业,尤其是畜牧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而精饲料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供需状况必然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神经。这本书的作者,冉娟和王济民,听名字就给人一种严谨扎实的感觉,再加上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出版背景,让我对书中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充满期待。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和国内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精饲料行业是如何应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的。比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贸易摩擦的影响,以及国内环保政策的收紧,这些都会对精饲料的生产、运输、成本以及最终的供应量产生多大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并给出一些前瞻性的判断?同时,我也对精饲料的具体种类、生产技术、市场细分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感到好奇。不同类型的精饲料,比如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畜禽,其需求量和供给侧的特点是否有所差异?是否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瓶颈或者创新点,是影响精饲料行业发展的关键?这本书能否解答我的这些疑问,并提供一些我作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但又不失深度的分析,这让我非常期待。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广袤的田野,繁忙的工厂,以及那些正在茁壮成长的牲畜。精饲料,听起来就是一种高科技、高效率的产物,它代表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暗示着我们对食物来源的精细化管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中国精饲料供需背后的一系列复杂关系。比如,需求的增长是由哪些因素驱动的?是消费升级,还是养殖规模的扩大?而供给端又面临着哪些挑战?是原料的稳定供应,还是生产技术的瓶颈?书中会不会对主要的精饲料生产企业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它们的竞争格局和发展策略?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探讨精饲料的区域性差异,比如,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对精饲料的供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存在一些区域性的供需失衡或者合作模式?另外,作为一本研究性质的书籍,它应该会涉及到一些政策层面的分析,比如国家对于精饲料行业的扶持政策,或者监管措施,这些对行业的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引导作用?我对这本书能够提供的信息,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对这个领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