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蜂窝移动通信工程设计
定价:29.00元
作者:A·麦罗拉,聂涛,王京,李承耀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1-01
ISBN:9787115064370
字数:421000
页码:49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蜂窝移动通信工程的有关内容。全书共分十章。章是蜂窝移动无线电导论;第二章讲述蜂窝移动通信的数学基础;第三章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的环境;第四章介绍电波传播;第五章讨论天线系统;第六章介绍同信道和邻信道干扰;第七章介绍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第八章讲述分集与合成;第九章介绍信号处理与编码;第十章介绍无绳电话和个人通信。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章 蜂窝移动无线电导论
1.1 移动通信简史
1.2 本书的组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数学基础
2.1 引言
2.2 统计理论
2.3 小结
习题
附录2A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蜂窝移动通信的环境
3.1 介绍
3.2 快衰落与慢衰落的统计特性
3.3 接收信号的频谱密度
3.4 电平交叉
3.5 电场 磁场的空间相关性
3.6 两上信号的相关性:相干带宽
3.7 信道模拟器设计
3.8 环境噪声
3.9 结论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波传播
4.1 介绍
4.2 传播特性
4.3 自由空间传播
4.4 平坦表面的传播
4.5 地面曲率效应
4.6 地球半径的等效概念
4.7 电波传播体积:菲涅尔区
4.8 刀形边缘传播
4.9 不平坦表面准则
4.10 UHF传播模型
4.11 结论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天线系统
5.1 概述
5.2 天线增益
5.3 基站天线
5.4 移动台天线
5.5 附属设备
5.6 蜂窝系统天线的问题
5.7 接收机噪声
5.8 互调
5.9 结论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同信道和邻信道干扰
第七章 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
第八章 分集与合成
第九章 信号处理与编码
第十章 微蜂窝移动通信:无绳电话和个人通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抽象的蜂窝状图形,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移动通信这个领域了解不深,更多的是处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层面,觉得手机信号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翻开这本书,发现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蜂窝网络的基本原理,那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非常自然。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导一个“小白”读者进入一个专业领域,没有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晦涩术语堆砌。尤其是一些关于小区规划和频率分配的章节,配图清晰直观,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大致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地方信号满格,而在某些角落却会“迷失”。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网络,不再是盲目的依赖,而是有了一份基于理解的欣赏。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基础概念的介绍上,它更像是一份实战手册,充满了工程师的“硬核”思考。我注意到,书中对各种干扰抑制和系统优化技术的阐述非常到位,比如功率控制、切换算法这些在理论书籍中常常被一带而过的内容,在这里被详尽地剖析了其背后的数学模型和实际工程考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特定场景下的设计权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务实态度。毕竟,理论上的“完美”在现实中往往是不经济或不可行的,书里清晰地指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合理的取舍,这一点对于正在进行项目设计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的经验总结。读到后半部分,我甚至能想象出工程师们在机房里,面对复杂的拓扑图,如何一步步解决实际部署难题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代入感非常强烈。
评分说实话,我刚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通信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并不多。但是,这本书的章节逻辑构建得极其严谨,就像搭建一座高塔,地基打得非常牢固,然后每一层楼的结构都承接自然。从最底层的物理层,到更高层次的网络架构和漫游管理,过渡得毫不生涩。特别是对3G到4G,乃至初步涉及5G的一些演进思路的描述,让我对整个移动通信技术迭代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没有为了迎合快速迭代的技术而牺牲对核心原理的阐述,保证了即便是几年后回顾这本书,其中的基础原理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使得它不仅是一本“速成”指南,更是一本可以长期置于案头、时常翻阅的参考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积累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书中对于特定设备选型、链路预算计算这些偏向于“实操细节”的部分,处理得尤为细致。例如,在讲解天线布局时,不仅仅是给出标准的覆盖范围图,还详细分析了城市峡谷效应、多径传播对信号质量的具体影响,并给出了具体的修正系数和设计指导。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飙升。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做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果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对于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行业视角”——即理论知识必须与工程约束、商业成本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这种成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观点,是任何新学教材难以提供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不上是激情澎湃,但却是一种沉稳、老练的叙事方式,让人感到踏实。它避免了过度商业化的宣传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客观地陈述了每一项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我尤其欣赏书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常见错误警示”,这些小插曲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工程计算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是前辈在耳边低语,提醒你避开那些前辈们走过的弯路。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满足资深工程师的复习和查漏补缺需求,同时,它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又不会让初学者感到压力过大,成功地在专业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平衡点。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对“连接”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绝对是一次物超所值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