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研究
定价:28.00元
作者:纪国涛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51705806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研究》首先通过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我国采取的不对称管制政策在条件下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中的价格竞争行为具有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机制则在于市场份额转移效应和效率增进效应。随着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这种不对称管制政策对价格竞争行为的影响还体现为产品的差异化效应。实践表明,我国采取的不对称管制政策在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促进了中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结构的优化。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书的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1.2.1 研究框架
1.2.2 基本内容
1.3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外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2.1 国外有关价格竞争的相关文献综述
2.2 有关价格竞争的相关文献综述
2.2.1 有关价格竞争的相关文献
2.2.2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的相关文献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3.1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特性分析
3.1.1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悖论
3.1.2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阶段性演化特性
3.1.3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的非合作博弈特性
3.2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的成因及其绩效
3.2.1 不对称管制与价格竞争行为
3.2.2 经济租金与价格竞争行为
3.2.3 转移成本与价格竞争行为
3.2.4 产品差异化与价格竞争行为
3.3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分析框架的提出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以称管制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
4.1 中国移动通信业不对称管制与价格竞争行为的理论框架
4.1.1 中国移动通信业不对称管制政策的发展阶段
4.1.2 理论框架构建
4.2 不对称管制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的实证分析
4.2.1 实证的检验标准和指标说明
4.2.2 实证检验的基本假设和检验模型
4.2.3 实证数据和计量结果分析
4.3 中国移动通信业不对称管制的效应分析
4.3.1 市场份额转移效应
4.3.2 效率增进效应
4.3.3 产品差异化效应
4.4 边缘性进入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
4.4.1 小灵通的边缘性进入
4.4.2 边缘性进入对价格竞争行为的影响
4.4.3 边缘性进入促进价格竞争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租金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
5.1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的概念模型:基于经济租金的视角
5.1.1 经济租金相关理论概述
5.1.2 经济租金视角下的价格竞争行为概念模型
5.2 垄断租金与中国移动通信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5.2.1 垄断租金影响价格竞争行为的理论框架
5.2.2 垄断租金影响价格竞争行为的经验证据
5.3 熊彼特租金与中国移动通信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5.3.1 熊彼特租金促进价格下降的微观解释
5.3.2 熊彼特租金对价格竞争行为的影响及经验证据
本章小结
第6章 转移成本、产品差异化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
6.1 转移成本视角下的中国移动通信业消费者行为实证分析
6.1.1 转移成本视角下中国移动通信业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研究方法
6.1.2 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结果
6.2 转移成本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
6.2.1 转移成本对价格竞争行为的促进效应
6.2.2 转移成本对价格竞争行为的抑制效应
6.3 产品差异化与价格竞争行为
6.3.1 基于产品质量差异的中国移动通信业双寡头竞争模型
6.3.2 中国移动通信业双寡头价格竞争行为模型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市场结构及其市场绩效
7.1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7.2 价格竞争行为与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
7.2.1 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实证结果分析
7.3 价格竞争行为与市场绩效
7.3.1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7.3.2 价格竞争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移动通信业超价格竞争阶段的差异化服务创新
8.1 中国移动通信业超价格竞争阶段的价格竞争演化均衡
8.1.1 价格竞争演化均衡的理论分析
8.1.2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均衡演化的经验证据
8.2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差异化服务创新竞争
8.2.1 差异化服务创新竞争: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主导模式
8.2.2 价格竞争行为的相机抉择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基本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硬核的学术气息,想必是下了大功夫的。我最近沉迷于研究那些巨头企业是如何在市场里厮杀的,尤其是像移动通信这种基础设施行业,价格战可不是小打小闹,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口袋和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这本书的作者纪国涛,能把这样一个宏大且复杂的议题深入剖析,着实让人期待。我猜想,他一定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喊“价格战伤人”的口号,而是会深入到博弈论的层面,去解析那些电信巨头们在制定降价策略时,内心经过了多少次精密的计算和推演。想象一下,那些深夜里,高管们盯着数据报表,权衡着短期市场份额的提升与长期利润率的牺牲,那种博弈的张力,光是想想就觉得引人入胜。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价格竞争行为”的边界的,毕竟有时候看起来是良性竞争,但深入下去可能就成了零和博弈的陷阱。这本书,对于想理解中国经济运行底层逻辑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藏宝图。
评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扎实的政策分析味儿。咱们国家的通信业,那可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背后有着国家规划、牌照发放、频谱分配这些宏观调控的影子。因此,任何关于价格竞争的研究,如果脱离了政策背景,那就成了空中楼阁。我强烈地预感,这本书一定花了大量篇幅去梳理近二十年来,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出台的各项规定,是如何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三大运营商的定价策略。比如,从2G时代的独占到3G、4G时代的“提速降费”,每一次政策的松动或加码,都能在价格战的硝烟中找到清晰的脉络。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政府的“硬约束”与企业的“软博弈”结合起来分析的,是不是存在一些非对称的竞争优势,是政策给予的,而非单纯靠市场效率得来的?这种结构性的分析,远比单纯的财务报表解读要深刻得多,它让我们看到,在高速发展的表象下,是复杂的权力与利益的交织网。
评分说实话,我对那些枯燥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不是很擅长,但对于这本书的研究方法论却充满了敬意。研究价格竞争,如果不使用实证分析,那顶多算是个评论文章。我猜想,纪国涛肯定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可能包括不同时间段的ARPU值变化、用户流失率与价格弹性系数的回归分析等等。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无数用户真实的选择和企业的生死存亡。我特别期待看到他对“价格战的成本收益分析”的论述,这不仅仅是计算少赚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这种竞争行为对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意愿产生了何种抑制或刺激作用?如果价格战过度,运营商拿不出钱升级5G网络,那最终买单的还是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速度。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量化的模型来预测价格战的“拐点”——即从有利竞争转向相互伤害的那个点——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太高了。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我认为很可能是从一个“局外人”的冷静角度来审视这个“圈内”的厮杀。研究通信业的,很多时候都会陷入那种行业内部的术语和视角里走不出来。但一个好的学者,应该能跳出来,用更广阔的经济学框架去套用和审视。我期待看到作者将中国移动通信业的价格竞争,置于全球电信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去比较。欧洲的电信业在过去几十年也经历过残酷的整合与价格厮杀,北美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庞大的用户基数、政府的深度参与、以及技术迭代的迅猛——使得我们的案例具有极强的独特性。作者是否找到了那些在其他成熟市场中看不到的“中国特色”定价机制?比如,某种特定时期内,以牺牲短期利润为代价,快速完成用户教育和市场渗透的策略,这在西方市场可能很难被接受,但在我们这里却可能是被默许甚至鼓励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种跨文化、跨制度的比较视野,那就太精彩了。
评分读完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那些广告里光鲜亮丽的套餐介绍,而是那些藏在背后的、关于市场结构和垄断(或寡头垄断)的深刻讨论。价格竞争研究的终极意义,往往在于探讨市场力量的分布。三大运营商,它们的关系究竟是完全竞争下的相互制衡,还是默契的寡头串通?纪国涛肯定会深入探讨“串谋的可能性”与“信号传递”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信息相对不透明的行业里,一个运营商的降价行为,是真实的抢夺用户,还是仅仅给竞争对手传递一个“我已经准备好打价格战”的信号?这种复杂的心理博弈,远比单纯的成本加成定价要有趣得多。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揭示那些在公开报道中被掩盖的,企业之间“眼神交流”的瞬间,让读者能真正感受到,在这场价格的较量背后,是智慧与野心的巅峰对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