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世纪发明发现
定价:218.00元
作者:《20世纪发明发现》编委会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2351540
字数:
页码:103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纪,发明发现之多是以往世纪无可比拟的。《20世纪发明发现》一书收录了20世纪一些重大的发明发现,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天文学,数学和数字技术、计算机,物理学及物理技术,激光技术,化学、化工,地学、气象、水利和海洋工程,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农学、林业、牧业和渔业,现代医药卫生,环境科学,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航天航空,能源,材料科学,建筑工程,交通和运输,造纸和印刷,纺织和印染,采矿和冶炼,安全技术,现代兵器,现公用品,家用电器和照明,影视技术和娱乐器具,餐饮机械,其他等。书后还列出了四个附录:历史上的发明发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目录,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目录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目录。��
此书给广大读者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成就提供了一个窗口,也可以给那些正在从事科学研究和技 术发明创造的人们提供一些信息、发明创造技法,给正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激光多路同步引爆是在研究了激光对起爆药、起爆药的起爆性能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属于多发整体装置。即以激光器为能源,通过百路分叉光导束传输;起爆装有导电药的激光,实现百路同步引爆。由中国西南流体物理研究所孙承伟等于1983年发明。与电起爆相比,具有抗静电和抗射频的优点,因此特别适用于需抗雷击、抗射频干扰的场合,作为爆轰试验、宇航和导弹技术中的引发系统。其主要技术指标是:(1)百路同步实验中,输入的能量平均为2.90mJ;(2)百个的同步分散性,极差为0.21us,均方差为±0.04us;(3)百路分叉光导束每支透过率(入=1.06um)大于50%。该引爆装置经过应用试验,证明激光能正常引爆太安(petn)、特屈儿(Tetry)传爆药柱以及直径100mm的平面波透镜,动作正常,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同时性。
激光纤维通信采用光纤维作为传光信道的激光通信称为激光纤维通信。
光传输的损耗,主要是由于芯线材料金属杂质以及微量杂质或材质不均匀造成散射所引起的。另外,玻璃介质的色散和不同模式的群速度分离使得在长距离传输时造成的相位延迟,限制了使用的频带。一般只要在几公里到10公里内加中继站,就可能传递上千兆的信息,因而优于微波同轴电缆通信。由于玻璃纤维损耗低,使用方便,不受射频电磁场的影响,成本低,被公认为好的光缆而投人工程使用。目前采用的纤维有两种类型:(1)套层玻璃纤维,是由于芯线的折射率高于套层,造成光在芯套界面间的全反射而导光的;(2)自聚焦玻璃纤维,是由于其折射率沿径向减小,并成抛物线型变化而造成光绕轴前进的。当两种纤维在注入光时,入射角都不能大于某一数值。根据目前工艺条件,使用激光波长应在玻璃吸收损耗小的0.88-1.2um近红外区。
激光陀螺仪(Lasergyro)见第二编95页激光陀螺仪。
激光武器(Laserweapon)是利用激光器发射的强激光能量(光束比太阳亮200亿倍)杀伤敌方,摧毁敌方的战斗目标,使其丧失战斗力的武器。激光武器主要分为战术性和战略性两类。战术性激光武器主要是指打击飞机、坦克、各种战车、战术导弹,破坏夜视仪以及激光致盲或烧伤等武器。战略性激光武器主要用于摧毁洲际弹道导弹。
由于激光武器是以强激光束来杀伤或摧毁目标,因其能量大,速度快,所以即使高速飞行的目标,如超声速飞机、导弹、火箭等均不要射击提前量。一旦瞄准目标,即可击中。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激光,到70年代中期已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激光武器的研究经历了几乎与激光同样长的历史。在军事方面,激光被应用于定位、通讯、导航侦察、武器控制系统以及射击教练,重要目标警卫,研制特种兵器等方面。如:在定位方面,激光装置可用作测距仪、测高仪和跟踪雷达,激光测距仪能迅速准确地测定目标的距离、方位及高低角。激光通信系统,由于其方向性好、抗干扰性能强和通带宽,较无线电通信有很多优点,激光束很窄,实际上排除了敌方截获情报的可能性。70年代中期,激光射束武器的研究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
序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严济慈题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序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家王淦昌
重视人才发展科学技术--《20世纪发明发现》序
说明
编 天文学 数学和数字技术 计算机
第二编 物理学及物理技术 激光技术
第三编 化学、化工 能源 材料科学
第四编 生物学及生物技术 农学、林业、牧业和渔业 地学、气象、水利和海洋工程
第五编 现代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 安全技术
第六编 航天航空 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 现代兵器
第七编 建筑工程 交通和运输 采矿和冶炼 造纸和印刷 纺织和印染
第八编 现公用品 家用电器和照明 影视技术和娱乐器具 餐饮机械 其他
附录
一、历史上的发明发现
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目录
三、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目录
四、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介绍不同发明之间的联系性。作者并没有将每一项发明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展示了科技发展的“链条效应”。比如,在介绍电力的广泛应用时,作者会追溯到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然后引申到爱迪生的电灯泡,再到特斯拉的交流电系统,最后到整个电力网络的建立。这种“蝴蝶效应”式的叙述,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是如此的环环相扣,一项发明往往是建立在前一项发明的基础之上,而又为下一项发明提供了可能。书中还多次提到,某个领域的突破往往会带动其他领域的连锁反应。例如,蒸汽机的发明不仅推动了工业革命,也为后来的交通运输和机械制造奠定了基础。这种对发明之间相互影响的深刻剖析,让我对科技发展有了更系统、更立体的认识,也更能体会到人类智慧的传承和积累。我从中也学到了,在学习和探索知识时,要学会建立联系,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碎片化的信息。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语言极其生动且富有感染力,仿佛作者是一位亲历者,在向我娓娓道来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他善于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枯燥的技术原理变得鲜活有趣。比如,在描述某项复杂机械的运作时,他会将其比作一个精密运转的生物体,每个部件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又或者,在讲述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时,作者会用“灵感如同闪电划破夜空”这样的句子来形容,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顿悟的瞬间。除了生动的语言,作者还非常注重节奏的把控。在介绍一些重要的发明时,叙述的节奏会变得更加紧凑和有力,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的现场,屏息以待。而在讲述一些过渡性的内容或者背景介绍时,节奏又会放缓,让我有时间去消化和理解。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流畅自然,丝毫没有学术著作的生硬感,反而像是一部精彩的纪录片,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发明”和“发现”,更是在展现“人”的力量。每一个伟大的发明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充满智慧、勇气和毅力的人。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非常注重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他会深入挖掘这些科学家的个人经历,他们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比如,在描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作者没有止步于抽象的公式,而是讲述了他早年的求学经历,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专利局职员,成长为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家。这种人性化的叙述,让我觉得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困惑的普通人,只不过他们的智慧和坚持超越了常人。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默默无闻”的辅助者的描述,比如实验室里的助手,或者在某个理论突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同事。作者并没有忽视他们的贡献,而是将他们也融入到故事的叙述中,展现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性。这种对“人”的关注,让这本书充满了温度,也让我对科学探索的道路有了更深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罗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与奋斗的史诗,让我感动不已。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中蕴含着许多关于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深刻洞见。作者在描述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时,不仅仅是展示他们的最终成果,更深入地剖析了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突破思维定势的。例如,在讲述一项发明时,作者会强调发明者是如何质疑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从而找到创新的路径。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案例,通过讲述发明家们如何从无数次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并最终实现突破,让我深刻理解了坚持和韧性的重要性。作者还提到了“跨界思维”和“集思广益”的力量,通过介绍那些非本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如何为某个领域带来新的启示,以及团队合作如何促成伟大的发明。这些内容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对科技史的了解,更是对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的启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和不断的尝试来培养的。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亲眼见证了那些改变世界的瞬间。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新的目的地,让我去探索不同的领域,去了解不同的知识。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如此的复杂而又充满奇迹,而科学和技术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也让我对“发现”和“发明”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迹,而是源于人类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本能。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点燃,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关于科学的知识,去探索更多关于世界的奥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力量,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采取了一种复古的纸质感,墨绿色的底色沉静而富有历史厚重感,搭配烫金的标题“20世纪发明发现”,在光线下闪烁出温暖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科技的璀璨。封面上方的图案是一种抽象的齿轮与光线的结合,暗示着工业革命的齿轮正在转动,并迸发出智慧的光芒。纸张的选取也相当讲究,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铜版纸,而是略带肌理的哑光纸,拿在手里有种扎实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纸张的质感。我尤其喜欢的是书脊的设计,简洁而清晰地印着书名和出版社信息,整体风格统一,摆在书架上非常有艺术感。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是好书特有的味道。内文排版疏朗有致,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插图更是点睛之笔,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配合着文字,将我们拉回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瞬间。我注意到,一些插图的颜色经过了精心的处理,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增加了视觉的吸引力。整体而言,这本书的视觉体验是非常出色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这本书的整体设计,从封面到内页,都体现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我在还没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和喜爱。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偶然。作者在讲述每一项发明时,都会追溯其历史渊源,展示其前期的探索和尝试,以及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瓶颈。例如,在讲述飞机的发明时,作者详细描述了莱特兄弟之前无数个发明家在模仿鸟类飞行、尝试不同材料和动力装置的失败经历,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社会质疑和资金短缺。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科技进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最终的成功积累经验。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意外”的发现,比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亚历山大·弗莱明因为一次实验室的疏忽,意外地发现了细菌的抑制剂,而正是这种“运气”加上科学家的敏锐观察力,才带来了医学上的巨大革命。这种对偶然性的强调,让我意识到科学探索的魅力在于它充满了未知和惊喜,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这句话的含义。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成就往往不是直接指向目标,而是通过漫长的探索,甚至是弯路,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细节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举个例子,在讲述某项发明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发明者和年份,而是花了大量笔墨去描绘当时社会面临的困境,以及科学家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他会细致地描述科学家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如何在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甚至是失败了无数次,依然坚持不懈。这种描绘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科研人员的孤独、坚持与最终的喜悦。例如,在关于无线电发明的部分,作者不仅仅介绍了马可尼的贡献,还穿插了特斯拉等其他科学家的相关研究,并且对比了他们各自的研究思路和面临的挑战,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对无线电的诞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历史文献中的片段,比如当时报纸的报道,或者发明家本人的书信,这些鲜活的史料让故事更加生动,也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脉络。有时候,作者还会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出来,比如将电磁波的传播比作水波的扩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科技史变得引人入胜,就像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20世纪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之前,我对20世纪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战争和政治动荡,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进步和人类智慧光辉的大门。作者通过对各项重大发明发现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蓬勃发展的时代。从航空航天的突破,到信息技术的萌芽,再到生物医学的飞跃,每一个领域的进步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不断挑战自然规律,探索未知,最终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发明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赞歌。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因为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是无数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百科全书那样枯燥地罗列事实,而是将科学发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潮紧密地结合起来。作者在介绍一项发明时,会先交代当时社会面临的哪些问题,以及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普遍认知和期望。然后,再引出相关的发明,并分析这项发明是如何应运而生,它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例如,在讲述电影的发明时,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卢米埃尔兄弟的贡献,还描绘了19世纪末人们对新的娱乐方式的渴望,以及当时社会对视觉艺术的探索。电影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时代。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科技发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作者还经常穿插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生动的生活史,我能从中看到科技如何与日常生活、艺术、甚至政治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20世纪的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