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实验动物疫病学

【XH】 实验动物疫病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克恭,贺争鸣,刘群 著
图书标签:
  • 实验动物
  • 疫病学
  • 动物医学
  • 兽医
  • 疾病防治
  • 实验技术
  • 动物健康
  • 科研
  • 医学
  • 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95622
商品编码:2946810562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实验动物疫病学

定价:350.00元

作者:田克恭,贺争鸣,刘群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09195622

字数:

页码:106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实验动物疫病学》内容详实新颖,既保留了学科的传统内容,又反映了外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是集理论性。实用性、专业性、普及性于一体的大型参考书。

内容提要


《实验动物疫病学》共分五篇,篇为绪论,第二篇至第五篇分别论述了实验动物病毒病112种、细菌病55种、真菌病13种、寄生虫病86种,共计266种。每一篇均采用以科为基本单元分章编排的国际公认新分类体系,每一章则以疫病为单元按照分类体系逐节论述。

目录



前言
篇 绪论
章 实验动物疫病
节 实验动物疫病的概念与分类
一、实验动物疫病的概念
二、实验动物疫病的分类
第二节 实验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因素
二、动物因素
第三节 实验动物疫病流行的特征
一、实验动物疫病的基本特征
二、实验动物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三、实验动物疫病流行的临床特征
第四节 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
二、影响实验动物疫病流行的因素
三、实验动物疫病的流行趋势
第五节 实验动物疫病的影响
一、对动物生产的影响
二、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四、对医药生物技术产品质量的影响
第六节 实验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实验动物疫病的预防
二、实验动物疫病的控制
第二章 实验动物质量与检测技术
节 实验动物质量等级与标准
一、实验动物质量等级
二、实验动物质量标准
三、现行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实验动物新资源的质量控制要点
第二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技术
一、国外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技术
二、我国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技术
三、我国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检测技术在实验动物质量评价和疫病防控中的作用
一、检测是评价实验动物质量的技术手段
二、检测是确证实验动物疫病病因的技术手段
三、检测是防控国外实验动物疫病传人的技术手段
四、检测技术通过应用而显示出学术价值

第二篇 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三章 痘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小鼠痘
第二节 兔痘
第三节 猫牛痘病毒感染
第四节 猴痘
第五节 兔黏液瘤病
第六节 兔纤维瘤病
第七节 野兔纤维瘤病
第八节 亚巴猴肿瘤病毒感染
第四章 疱疹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猴B病毒感染
第二节 猴SA8病毒感染
第三节 猫病毒性鼻气管炎
第四节 猫尿石症
第五节 犬疱疹病毒感染
第六节 猴水痘病毒感染
第七节 恒河猴巨细胞病毒感染
第八节 小鼠巨细胞病毒感染
第九节 小鼠疱疹病毒感染
第十节 兔疱疹病毒感染
第十一节 棉尾兔疱疹病毒感染
第十二节 小鼠胸腺疱疹病毒感染
第十三节 豚鼠巨细胞病毒感染
第十四节 豚鼠疱疹病毒感染
第十五节 树鼩疱疹病毒感染
第五章 腺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小鼠腺病毒1型感染
第二节 小鼠腺病毒2型感染
第三节 豚鼠腺病毒1型感染
第四节 传染性犬肝炎
第五节 犬腺病毒2型感染
第六节 猴腺病毒感染
第六章 多瘤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小鼠多瘤病毒感染
第二节 小鼠K病毒感染
第三节 小鼠亲肺病毒感染
第四节 无胸腺大鼠多瘤病毒感染
第五节 地鼠多瘤病毒感染
第六节 兔肾空泡病毒感染
第七节 猴肉瘤病毒40感染
第八节 猴病毒12感染
第七章 乳头瘤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恒河猴乳头瘤病毒1型感染
第二节 棉尾兔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三节 兔口腔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四节 猫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五节 犬口腔乳头瘤病毒感染
第八章 细小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小鼠微小病毒感染
第二节 小鼠细小病毒1型感染
第三节 大鼠微小病毒感染
第四节 大鼠细小病毒1型感染
第五节 Kilham大鼠病毒感染
第六节 地鼠细小病毒感染
第七节 兔细小病毒感染
第八节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第九节 犬细小病毒感染
第十节 猴细小病毒感染
第十一节 犬腺联病毒感染
第九章 圆环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TTV感染
第十章 反转录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小鼠瘤
第二节 猴反转录病毒感染
第三节 小鼠白血病
第四节 豚鼠白血病
第五节 猫白血病
第六节 小鼠肉瘤
第七节 猫肉瘤
第八节 猴肉瘤
第九节 猴嗜T淋巴病毒感染
第十节 猫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第十一节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第十二节 猫泡沫病毒感染
第十三节 猴泡沫病毒感染
第十一章 呼肠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小鼠呼肠病毒3型感染
第二节 猫呼肠病毒感染
第三节 犬呼肠孤病毒感染
第四节 乳鼠流行性腹泻
第五节 大鼠轮状病毒感染
第六节 兔轮状病毒感染
第七节 猫轮状病毒感染
第八节 犬轮状病毒感染
第九节 猴轮状病毒感染
第十节 树鼩轮状病毒感染
第十二章 弹状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狂犬病
第十三章 丝状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马尔堡病毒感染
第二节 埃博拉病毒感染
第十四章 副黏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仙台病毒感染
第二节 犬瘟热
第三节 猴麻疹
第四节 犬副流感病毒感染
第五节 犬腮腺炎病毒感染
第六节 猴副流感病毒5型感染
第七节 小鼠肺炎病毒感染
第十五章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二节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第十六章 砂粒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第十七章 小RNA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猴肠道病毒感染
第二节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感染
第三节 小鼠脑心肌炎病毒感染
第十八章 杯状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兔病毒性出血症
第二节 猫杯状病毒感染
第三节 灵长类动物杯状病毒感染
第四节 诺瓦克病毒感染
第五节 犬杯状病毒感染
第十九章 星状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猫星状病毒感染
第二十章 动脉炎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小鼠乳酸脱氢酶增高病毒感染
第二节 猴出血热
第二十一章 冠状病毒科病毒所致疾病
节 小鼠肝炎病毒感染
第二节 大鼠冠状病毒感染
第三节 大鼠涎泪腺炎
第四节 兔冠状病毒感染
第五节 猫传染性腹膜炎
第六节 猫肠道冠状病毒感染
第七节 犬冠状病毒感染
第八节 兔胸水渗出病
第二十二章 朊病毒所致疾病
节 猫海绵状脑病
第二节 鼠海绵状脑病
第三节 其他动物海绵状脑病
……

第三篇 实验动物细菌性疾病
第四篇 实验动物真菌性疾病
第五篇 实验动物寄生虫病

作者介绍


文摘


《实验动物疫病学》:
  
  对诺如病毒的全球性监控研究发现,诺如病毒导致的急性肠胃炎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严峻。在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南非、印度尼西亚等国,检出率从3%~25%不等,且住院病人的检出率高于门诊病例。在发达国家,如英国、爱尔兰、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诺如病毒的检出率为4%~30%,同样的,住院病人检出率较高。这与以前所发现的发达国家儿童的感染率较发展中国家要低的结果相矛盾。不同国家感染率的大幅变化可能是由于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所引起的。一些研究分析了少量经过选择的目标群体,检测结果均一致。此外,由于杯状病毒的高变异性,不同国家的流行毒株可能有差别。因此,对不同国家真实的杯状病毒感染率还需进一步探讨。一些调查显示了很高的感染率,同时又显示较高的诺如病毒与其他肠道病毒如腺病毒、星状病毒甚至札幌病毒的混合感染率(高达50%)。具体感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诺如病毒已成为全球导致人急性肠胃炎的重要病原体和主要的非细菌性病原体。美国CDC对1997年7月到2000年6月的233例非细菌性肠胃炎暴发病例的分析结果显示,271例(93%)与诺如病毒相关。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平均每年有2300万感染病例。另外,对1995—2000年欧洲的3714例非细菌性肠胃炎病例的检测结果显示,85%的病例与诺如病毒相关。诺如病毒既可以导致小规模的家庭式暴发,又可以导致几百人感染的大规模群体性暴发。日本2009年的暴发事件中约500万人感染,并导致多人死亡。
  诺如病毒不但能导致普通人群感染,同时也能够在各国的军营里引起暴发。南美、西非等地的美军军营中,患病军人的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0%,仅次于肠毒性大肠杆菌(17%)。另外,诺如病毒经常在游艇甚至航空母舰上导致几百人感染的大规模暴发。
  1995年方肇寅等(1995)在我国河南省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检测到诺如病毒。李晖等对广东省2005—2008年24起急性暴发性胃肠炎患者的粪便和肛拭子标本,使用RT—PCR技术进行诺如病毒检测,并对其核酸片段进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4起急性暴发性胃肠炎中19起由诺如病毒引起,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2月份。2005年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是由GⅡ—3型病毒引起;2006年秋季疫情后则均为GⅡ—4型的变异株2006b引起;且2007年疫情数比其他年份高1倍,发生地遍及广东全省。广东省诺如病毒变异株2006b在个别特殊的基因位点呈现出高度的地域一致性,比其他毒株具有更强的侵袭力。宋士利等对2006—2007年余杭区6起群发性腹泻疫情患者的粪便和肛拭子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诺如病毒检测,然后对病毒的N/S区域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6起群发性腹泻疫情均由诺如病毒引起,基因分析显示这些毒株同属GⅡ—4。谭冬梅等参考文献对南宁市2007—2008年某医院门诊696例成人腹泻散发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采集粪便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及其基因组别。
  ……

序言



【XH】 实验动物疫病学 内容简介 《XH 实验动物疫病学》是一部系统性、前瞻性的学术著作,旨在为从事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繁育、质量控制及相关兽医卫生工作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本书聚焦于实验动物领域,系统梳理和阐述了当前该领域面临的主要疫病挑战,深入探讨了疫病的流行规律、致病机制、诊断技术、防治策略以及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与维护。 第一章 实验动物疫病学概述 本章首先对实验动物疫病学的定义、研究范畴、重要性及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进行了界定。详细介绍了实验动物疫病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从早期对常见传染病的认识,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疫病研究中的应用,再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疫病监测与预警中的潜力。接着,阐述了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疫病对实验动物健康、繁殖能力、实验结果可靠性造成的严重影响。最后,强调了构建和维护健康、无特定病原(SPF)实验动物群对于确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的必要性,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 实验动物常见病原微生物 本章重点介绍了在实验动物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各类病原微生物,包括但不限于: 细菌性疾病: 详细阐述了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斯德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子、犬、猫、灵长类等实验动物中引起的常见细菌性感染,包括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如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以及抗菌药物的选择与应用。特别关注了条件致病菌和机会致病菌的识别与控制。 病毒性疾病: 深入探讨了如小鼠肝炎病毒(MHV)、冠状病毒(包括 SARS-CoV-2 类似物)、细小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肠孤病毒、逆转录病毒(如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E R V s )等在实验动物中的传播途径、致病谱、免疫学反应、分子诊断技术(如 PCR 、 RT-PCR 、 ELISA )及其对实验动物群体健康和研究的影响。 真菌性疾病: 介绍了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实验动物中可能发生的机会性感染,以及其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 寄生虫性疾病: 详细描述了体内外寄生虫,如球虫、蠕虫(线虫、绦虫、吸虫)、螨虫、蚤、虱等在不同种类实验动物中的感染特点、诊断方法(如粪便检查、皮肤刮片、血清学检查)和驱虫治疗方案。 第三章 实验动物主要疫病病理生理学 本章将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各类病原微生物如何侵袭实验动物机体,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紊乱。 炎症反应与免疫损伤: 详细解释了病原体引发的急性与慢性炎症反应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在清除病原体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自身组织损伤。 器官与系统损伤: 针对不同病原体,具体分析其对肝脏、肾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主要器官和系统的损害机制,包括细胞损伤、组织坏死、器官功能衰竭等。 免疫抑制与免疫逃逸: 探讨了部分病原体如何通过干扰宿主的免疫应答,达到免疫抑制或免疫逃逸的目的,从而导致慢性感染和持续性疾病。 疾病的进展与转归: 分析了疾病从感染、发病到康复或死亡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强调了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第四章 实验动物疫病诊断技术 本章系统介绍了当前实验动物疫病诊断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经典方法,为准确、快速、灵敏地识别疫病提供技术支撑。 临床诊断与病理检查: 强调了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症状观察的重要性,以及解剖病理学检查在发现病变、确定病因方面的重要作用。 微生物学检测: 详细介绍细菌、真菌、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技术,以及药敏试验在指导治疗中的应用。 血清学诊断: 阐述了ELISA、琼脂扩散试验(AGID)、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芯片免疫荧光检测(CHIP-FI)等多种血清学方法在检测动物体内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应用,以及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分子生物学诊断: 重点介绍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核酸测序等分子诊断技术,强调了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性,以及在病原体早期检测、基因分型和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 图像诊断技术: 介绍了X光、超声、CT、MRI等在实验动物疾病诊断中的辅助应用。 质量控制与标准: 讨论了标准化诊断流程、试剂质量控制、结果判读标准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要求。 第五章 实验动物疫病防治策略 本章围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提出了多维度、体系化的疫病防治策略。 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详细阐述了SPF屏障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包括空气过滤、严格的门禁管理、人员与物料净化、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关键环节。强调了隔离、检疫、封锁等措施在控制疫病传播中的作用。 环境控制与消毒: 介绍了不同类型实验动物对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需求,以及不同消毒剂(化学消毒剂、物理消毒法)的选择、使用方法和效果评估。 免疫接种与药物预防: 讨论了针对实验动物特定疫病的疫苗研发、接种程序和效果监测。介绍了在特定情况下,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预防性用药的适宜性和风险。 监测与预警体系: 强调了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计划,包括定期普查、特定病原筛查、健康状况监测等,以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疫病风险评估和预警。 净化与根除技术: 介绍了对特定病原体进行净化(如无特定病原SPF动物的获得)和根除(如疫病爆发后的彻底清除)的技术流程和管理要点。 兽医卫生管理: 详细阐述了兽医在实验动物管理中的职责,包括日常健康监测、疾病诊断与治疗、动物福利保障、用药管理、伦理规范等。 第六章 特定实验动物疫病管理 本章将针对不同类别的实验动物,深入分析其特有的疫病易感性、常见疫病类型及其相应的防治对策。 啮齿类动物(小鼠、大鼠、豚鼠): 重点关注MHV、球虫、支原体、毛霉菌病等。 兔类动物: 关注兔出血症、鼻炎、球虫病、寄生虫病等。 犬猫类动物: 关注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猫瘟、猫传染性腹膜炎等。 灵长类动物: 关注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沙眼衣原体等,以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水生动物(斑马鱼、青蛙等): 介绍其特有的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 昆虫等无脊椎动物模型: 探讨其在病原体传播和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章 实验动物疫病对科研的影响与应对 本章探讨实验动物疫病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对模型动物的影响: 详细分析疫病如何改变动物的生理状态,影响免疫功能、代谢、行为等,从而导致模型不准确,实验结果不可靠。 对疫苗与药物研发的影响: 阐述了动物模型感染或带病状态对疫苗保护效力评估、药物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的干扰。 伦理与法规: 强调了动物福利,以及在疾病发生时,如何依据相关法规和伦理指南进行决策,包括安乐死、隔离、治疗等。 数据管理与分析: 讨论了在出现疫病的情况下,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修正、排除或解释,以及如何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 科研合作与信息共享: 鼓励科研人员与兽医、疫病学家紧密合作,及时共享疫病信息,共同应对挑战。 第八章 实验动物疫病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本章对实验动物疫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梳理,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基因编辑技术在疫病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CRISPR/Cas9等技术构建更精确的疾病模型,研究病原体与宿主互作。 宏基因组学与微生物组学: 分析这些新兴技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实验动物肠道、呼吸道等部位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对宿主健康和抵抗力的影响。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疫病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 展望AI在早期预警、风险评估、精准防控方面的潜力。 新兴疫病与跨界传播: 关注人畜共患病在实验动物中的潜在传播风险,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界疫病应对。 新型诊断与治疗技术: 展望更快速、更精准的诊断工具(如微流控芯片、液体活检)和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可持续的实验动物管理: 探讨如何在保障动物健康的同时,提高饲养效率,减少资源消耗。 《XH 实验动物疫病学》的编写,始终贯穿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用的指导意义。本书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本面向实践的指南,旨在提升实验动物疫病学的研究水平,规范实验动物的管理,最终为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提供坚实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抱着尝试的心态翻开的。一开始,我对“疫病学”这个词总有一种距离感,觉得它离我的日常工作有点远。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发现我的想法完全错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他没有上来就讲那些拗口的理论,而是从动物作为“生命体”出发,探讨了它们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 书里有很多关于“人畜共患病”的讨论,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可能只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很少去想动物的健康状况是否会影响到我们操作人员的安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维护实验动物的健康,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更是出于一种职业道德和对生命的尊重。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强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在接触特定动物前需要采取哪些防护措施,哪些行为是绝对禁止的等等。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群体健康”的理念。它不像很多书那样只关注个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是从整个动物群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强调“环境改造”和“行为干预”的重要性。比如,书中提到了如何通过改善饲养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饮水系统,甚至是通过调整动物的作息时间来降低它们发生某些疾病的概率。这种“预防胜于治疗”的思路,让我受益匪浅。 而且,作者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伦理”的讨论。虽然这不是这本书的重点,但能看到作者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引导读者思考动物福利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我觉得非常难得。这让我感觉作者不仅是一位专业的学者,更是一位有温度、有责任感的科学家。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实验动物”这个概念,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我平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层面,对于像“疫病学”这样偏向宏观和微生物学的领域,兴趣不大。然而,当我随意翻阅几页后,我惊讶地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实用。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娓娓道来。比如,在描述一种常见病毒的传播途径时,他没有直接列出各种复杂的分子机制,而是从“打喷嚏”、“接触”等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理解的行为出发,逐步引申到病毒的传播。这种方式,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诊断技术”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几种诊断方法,比如PCR、ELISA等等,并且重点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更让我惊喜的是,他还在书中提供了一些“自制”诊断技巧,比如如何通过简单的肉眼观察和一些基础的实验设备,来初步判断动物是否存在某种感染。这对于预算有限或者设备不齐全的实验室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书里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疾病的溯源”问题。作者通过分析几个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疫病学的知识,从已知的疫情信息中,逐步追溯到最初的感染源。这个过程非常引人入胜,让我看到了科学探究的魅力。我之前可能只关注“结果”,而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追根溯源”。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实验动物的健康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疾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护”和“理解”生命的书。对于任何从事与实验动物相关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并不是那种能让你看完立刻就能“学以致用”的速成手册。相反,它更像是一种“思维启蒙”,让你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实验动物的健康问题。我平时的工作更多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对于“疫病学”这种偏向宏观的领域,总觉得有些遥远。 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像其他教科书那样,上来就讲各种高深的理论,而是从“动物福利”这个角度切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疫病学知识,来保障动物的健康和福祉。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认识。 书中对“流行病学调查”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调查方案,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利用调查结果来制定防控策略。他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比如鼠疫的爆发和控制,让我们看到了疫病学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数据分析”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把这个部分写得过于枯燥,而是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疾病的发生规律,预测疾病的传播趋势。这对于我理解一些复杂的生物统计学论文非常有帮助。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实验动物的健康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化的工程。它不仅仅是关于“治病”,更是关于“预防”、“预测”和“管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实验动物的健康管理,是一门被低估的学问。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实验本身的进展,而忽略了动物作为“活体模型”的基础健康保障。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认知空白。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将复杂的疫病学知识梳理得井井有条。 书中的“病原体分类”部分,对我启发很大。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病毒、细菌、真菌等,而是深入地分析了它们的特性,比如它们的生存环境、传播方式、以及对不同宿主的影响。他甚至还提到了一些“新兴病原体”,并预测了它们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这种前瞻性的分析,让我对潜在的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免疫应答”的章节。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免疫机制解释得通俗易懂。他将免疫细胞比作“军队”,将病原体比作“敌人”,生动地描绘了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攻击和清除病原体的。并且,他还深入探讨了不同年龄、不同品系、甚至不同性别动物在免疫应答上的差异,这对于我理解实验结果中的一些变异性非常有帮助。 另外,书中对“疫苗研发”的讨论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详细介绍了目前几种主要的疫苗技术,比如灭活疫苗、减毒疫苗、重组疫苗等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他还探讨了如何根据实验动物的特点,来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疫苗。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实验动物的健康问题。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堆疾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预防”、“诊断”和“管理”这些疾病。对于任何希望提升实验动物管理水平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参考。

评分

这本【XH】实验动物疫病学,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它的期待值并不是很高,毕竟“实验动物”这个词本身就带点枯燥的学术气息,再加上“疫病学”,感觉会是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所吸引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平实的语言,从实验动物在科研中的重要性讲起,逐步深入到它们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早期预警”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观察动物行为、毛发、粪便等细微变化来判断它们是否可能生病,这种“蛛丝马迹”式的分析方法,对于我这种在实验室一线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作者还结合了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某个模型动物出现不明原因的发情异常,最后追溯到是环境中的某种微生物污染,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科学侦探剧。 书里对不同种类实验动物(比如小鼠、大鼠、兔子、犬、猫等)的常见疫病都有涉及,并且在描述疾病时,不仅仅局限于病原体和症状,还特别强调了“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单纯从病原体角度去分析往往无济于事,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视角。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疾病的防控措施时,并没有给出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综合管理”。比如,在讨论生物安全时,书中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隔离方式,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让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案。这种“授之以渔”式的讲解,比直接给出结论更有价值。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细心引导着我们这些后辈。它让我对实验动物的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在今后的实验工作中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指导。虽然书中的一些专业知识我还需要反复研读,但整体而言,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