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教学:新英汉多功能大词典(第二版)

华语教学:新英汉多功能大词典(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语教学
  • 汉语词典
  • 英汉词典
  • 词汇
  • 语言学习
  • 教学参考
  • 第二版
  • 多功能
  • 词汇量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浮光掠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ISBN:9787513805179
商品编码:29463880759
丛书名: 新英汉多功能大词典(第二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第2版 (2013年10月1日)
外文书名: A New Multifunctio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精装: 1110页
开本: 32
ISBN: 9787513805179
条形码: 9787513805179
商品尺寸: 21.8 x 15.4 x 4.6 cm
商品重量: 1.08 Kg
品牌: 华语教学出版社

再版前言
前言
体例说明
正文
附录
附录一 英语不规则动词表
附录二 英美英语拼法对照简表

专家编写
  由奖赏专家编写,吸收英语教学的*成果,是一部具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的英汉工具书
  收词科学
  收录词语15000余条,涵盖夫、中学教材中的全部词汇。常见词汇、核心词汇和阅读词汇兼容并蓄。
  释义精准
  释义精准,浅显易懂,通过大量例句使读者一目了然,融会贯通。
  功能丰富
  除提供词语的汉语释义外,还设置了词汇搭配、用法要点、例句、短语、词语辩异、正误解析、同义词、反义词、派生词、复合词、小知识 、语法集等功能板块,凸显强大的学习功能。


经典再现,时代新篇:《中华文化瑰宝》——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图书名称:中华文化瑰宝 图书简介 《中华文化瑰宝》并非一本传统的工具书,它是一部深度挖掘、系统梳理和生动再现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与物质载体的综合性文化巨著。本书旨在为当代读者,无论其学术背景或文化基础如何,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引人入胜的窗口,使其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数千年薪火相传的独特魅力、深刻内涵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独特贡献。本书摒弃了枯燥的年代罗列和生僻的典籍引用,转而采用“主题切片”与“文化辐射”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将宏大的历史脉络拆解为无数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单元。 本书的结构围绕中华文明的四大支柱——思想哲学、艺术审美、生活智慧与物质文明——精心构建,力求呈现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文化全景图。 第一篇:思想的经纬——儒释道的交融与演变 本篇聚焦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三大主流思想体系。我们不只是简单介绍孔孟老庄的生平与核心语录,而是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互相制约,最终构建起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伦理观。 核心章节解析: 1. “仁”的拓展与重塑: 分析从西周的礼乐制度到孔子“仁”学的确立,再到孟子对“性善论”的强调。重点探讨“仁”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宋明理学)被重新诠释,以适应社会变迁。例如,探讨宋代大儒朱熹如何将“理”的概念融入儒家伦理,使其更具形而上的思辨色彩。 2. 道家的“无为”与现实政治: 探讨老庄思想中“自然”、“无为”与中国帝王术之间的微妙平衡。本书追溯了道家思想如何从早期的哲学思辨,逐渐渗透到文学、医学(如炼丹术的雏形)乃至园林艺术中,体现出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终极向往。 3. 佛教的中国化: 详述佛教自东汉传入后,如何与本土文化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重点剖析禅宗(特别是临济宗与曹洞宗)如何吸收了道家和玄学的清谈之风,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修行方式,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如公案小说)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第二篇:审美的图景——从写意到写实的美学追求 本篇深入探讨中国艺术的独特性,强调其超越再现、直指精神的审美哲学。我们不将艺术视为孤立的学科,而是将其视为特定时代社会精神的视觉化表达。 核心章节解析: 1. 笔墨的哲学: 集中论述中国书法与水墨画的共通性——“笔墨即精神”。详细分析了从魏晋的飘逸到唐宋的厚重,再到元四家和明清的个性化探索中,艺术家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来表达“气韵生动”。书中辅以对具体碑帖(如《兰亭序》局部)的微观解读,揭示其结构中的平衡与变化之美。 2. 建筑的“藏风聚气”: 剖析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宫殿、寺庙和园林的设计理念。对比北京故宫的规整对称与江南私家园林的曲径通幽,阐释“风水学”并非迷信,而是古代环境科学与宇宙观在空间布局上的体现。园林艺术中“移步换景”的手法,被视为一种动态的、体验式的美学实践。 3. 陶瓷的文明符号: 陶瓷不再是单纯的工艺品,而是国际贸易与审美标准的载体。重点研究唐三彩的异域风情、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极简高雅,以及明清景德镇彩瓷的繁复装饰,这些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气候与社会审美趣味。 第三篇:生活的匠心——日常中的智慧沉淀 这一部分关注中华文明如何将宏大的哲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行住坐卧皆是道”的实践精神。 核心章节解析: 1. 茶道的“和静清寂”: 追溯茶文化的兴起,从陆羽《茶经》对茶事规范的建立,到宋代点茶斗茶的文人雅趣,再到明清的泡饮哲学。探讨茶道如何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媒介,其“和、静、清、寂”的内涵如何与禅宗思想相呼应。 2. 中医的整体观照: 不侧重于具体的药方,而强调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之处——“辨证论治”与“阴阳五行”的宇宙观。阐述中医如何将人体视为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以及这种整体观对中国医学思维的根本影响。 3. 传统节庆的文化记忆: 选取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核心节日,分析其背后融合的祭祀、感恩、追远等文化要素。例如,春节的年俗活动是如何在不同地域演化,但始终保持着对家族团圆和祖先崇拜的共同承诺。 第四篇:物质的辉光——科技与典籍的流传 本篇侧重于中华文明在科技发明和知识传承方面的卓越贡献,着重展示这些“硬实力”背后的文化驱动力。 核心章节解析: 1. 四大发明的历史语境: 不仅罗列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更重要的是分析它们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应用场景与社会影响,例如活字印刷术如何推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普及化进程。 2. 农耕文明的科学支撑: 探讨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如都江堰的设计原理,以及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的精确性。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和敬畏之心。 3. 典籍的守护与流转: 简述中国古代藏书楼(如文澜阁、天一阁)的制度,以及历代学者在战乱中对珍贵文献的保护工作。探讨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严谨性及其对后世史学研究的深远影响。 结语:面向未来的回响 《中华文化瑰宝》的终极目的,在于证明中华文明并非静止的博物馆藏品,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通过对这些“瑰宝”的深度剖析,读者将能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底色、行为模式以及其在世界舞台上所蕴含的独特价值。本书语言力求典雅而不艰涩,结构严谨而富有启发性,是所有希望真正理解“中国”的求知者的必备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被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深深吸引住了。现在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全面”,往往做得密密麻麻,眼睛看久了特别容易疲劳,但这本词典在视觉呈现上简直是一股清流。字体选择既保持了传统印刷的稳重感,又带有现代清晰的线条,对比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更厉害的是它的检索系统设计,虽然是一本印刷品,但逻辑的清晰度完全可以媲美顶尖的电子数据库。无论是按照拼音、部首还是笔画索引,查找速度都非常快,而且交叉引用做得极好。当你查到一个生词,发现它的释义中又提到了另一个你可能不熟悉的词汇时,立刻就能在旁边找到那个词条的简要说明或者直接的页码指示,这种无缝衔接的学习路径设计,极大地优化了学习的连贯性。它真的做到了“以用户为中心”,每一个细节都在为提高查阅效率服务,而不是让使用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迷失方向。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号称“权威”的词典,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这本“新版”的特点就在于,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当代汉语的发展脉络。在新词、网络流行语的收录上,它的把握非常精准和审慎。它没有盲目地追求收录所有“时髦”的表达,而是挑选了那些已经开始进入主流媒体和正式交流场合的词汇进行解释和定性。比如对于一些新兴的合成词或具有特定社会背景的表达,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解释,还巧妙地标注了其“使用频率”和“适用场合”,这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太重要了。避免了因为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交流尴尬。这种对语言活力的尊重与专业的梳理相结合的编辑理念,让这本书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完全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僵化的参考书。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对比学习”方面的功能设计。作为一本“英汉”双向词典,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译,而是在词汇的深层语义映射上做了大量的功夫。很多时候,一个英文概念在中文里没有完全对应的单一词汇,或者中文的表达方式在语感上与英文相去甚远。这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解析式”翻译,它会提供一组相关的中文词汇,并详细说明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帮助读者建立起更精确的跨语言思维网络。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极大地促进了我从“直译”向“意译”的过渡。它不再是简单的查单词,更像是一个资深的语言导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你理解两种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工具”,而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

评分

从使用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值得特别称赞。我知道,像这样内容的词典,页数肯定不会少,装帧的牢固程度直接关系到使用的持久性。我经常需要带着它在不同的地方查阅和做笔记,频繁的翻动对书脊的压力是巨大的。然而,这本书的装订技术非常扎实,即使我长时间地将它摊开放在桌面上,或者反复折叠某一页进行对比阅读,它都没有出现任何松散或脱页的迹象。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它不像某些廉价词典那样反光刺眼,而是略带哑光的质感,即便是长时间在强光下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了不少。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体现了编纂者对“工具”本身的尊重——一个好的工具,首先必须是耐用且舒适的。

评分

这本厚重的词典,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知识分量。初次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感着实令人敬畏。我原本以为,作为一本“多功能”的工具书,它或许会在深度上有所妥协,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它在基础词汇的释义上做到了极其详尽,尤其是那些在日常交流中容易混淆的近义词,提供了清晰的语境区分和例句。这些例句的编排非常精妙,不仅仅是简单的教科书式示范,更像是从真实语料库中截取出来的鲜活片段。我特别欣赏它在文化背景注释上的投入,很多词汇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果只看字面意思,是绝对无法领会的。对于一个长期接触中文,但又渴望深入理解其精髓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宝藏。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告诉你“这个词在什么情境下,应该怎样使用,以及它背后代表了什么”。这对于提升中文的“地道性”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