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
定價:128.00元
作者:侯繼波,何孔旺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1163206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瞭總結和挖掘我院畜牧獸醫事業發展的光輝曆程,緬懷老一輩科學傢的豐功偉績,教育和激勵青年科研人員積極進取,決定編著所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院史係列叢書》為我們提供瞭建所初期20年的曆史脈絡。前輩林繼煌、蔣兆春所長十幾年前就開始走訪老專傢,收集整理資料,為所誌編著打下良好基礎。所誌編寫委員會成立後,為深入挖掘史料,準確反映曆史事實,奔走於中國曆史檔案館、南京金陵圖書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檔案室和中牧公司南京獸藥廠,查閱瞭大量曆史檔案。所誌編寫工作得到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響應,提供瞭許多寶貴的素材資料。
目錄
章 曆史沿革
第二章 科學研究
節 始建時期(1931-1940年)
一、抗豬瘟血清研製
二、專業人纔培訓
三、疫病防治研究
第二節 擴建時期(1941-1949年)
一、畜牧方麵
二、獸醫方麵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50-1966年)
一、畜牧方麵
二、獸醫方麵
第四節 “”時期(1967-1977年)
一、畜牧方麵
二、獸醫方麵
第五節 改革開放時期(1978-2000年)
一、畜牧方麵
二、獸醫方麵
第六節 近時期(2001-2015年)
一、畜牧研究所
二、獸醫研究所
第三章 科研成果
節 主要成果奬簡介
一、畜牧部分
二、獸醫部分
第二節 成果奬清單
第三節 學術論文
第四節 專業論著(1951-2015年)
第五節 知識産權(2000-2015年)
第六節 科技服務
一、畜牧獸醫所
二、畜牧所
三、獸醫所
第七節 技術開發
一、主要科技産品
二、推廣舉措
三、經濟效益
四、開發基地
第四章 專傢隊伍
節 部分老專傢簡介
一、蔡無忌(1898-1980)
二、程紹迥(1901-1993)
三、許康祖(1904-1966)
四、何正禮(1908-2003)
五、鄭慶端(1909-1985)
六、吳紀棠(1910-1992)
七、徐漢祥(1915-2013)
八、潘锡桂(1916-2001)
九、李瑞敏(1920-1975)
十、楊運生(1922-2016)
十一、王慶熙(1925-)
十二、儲靜華(1926-)
十三、許翥雲(1928-2016)
十四、鬍傢飄(1928-2013)
十五、曹文傑(1930-)
十六、範必勤(1931-)
十七、阮德成(1932-)
十八、徐剋勤(1932-2012)
十九、金洪效(1933-)
二十、奚晉費(1933-)
二十一、丁再棣(1934-)
二十二、褚衍普(1934-)
二十三、林繼煌(1935-2013)
二十四、計浩(1935-2016)
二十五、蔣達明(1935-1990)
二十六、葛雲山(1936-)
二十七、包承玉(1937-)
二十八、洪振銀(1937-)
二十九、毛洪先(1937-2009)
三十、範文明(1937-)
三十一、吳敘蘇(1937-)
三十二、瀋幼章(1938-)
三十三、董亞芳(1938-)
三十四、黃奪先(1938-)
三十五、蘇德輝(1938-)
三十六、周元根(1939-)
三十七、冷和榮(1939-)
三十八、蔣兆春(1940-)
三十九、徐筠遐(1941-)
四十、陸昌華(1942-)
四十一、王啓明(1942-)
四十二、劉鐵錚(1946-)
四十三、何傢惠(1948-)
四十四、鄒祖華(1951-)
四十五、鍾聲(1953-)
四十六、王公金(1954-)
第二節 部分中青年專傢簡介
一、畜牧研究所
(一)任守文(1962-)
(二)顧洪如(1963-)
(三)周維仁(1963-)
(四)趙偉(1963-)
(五)施振旦(1964-)
(六)鍾小仙(1968-)
(七)丁成龍(1969-)
(八)曹少先(1970-)
二、獸醫研究所
(一)江傑元(1957-)
(二)薛傢賓(1958-)
(三)侯繼波(1960-)
(四)張小飛(1962-)
(五)張道華(1962-)
(六)何孔旺(1963-)
(七)王永山(1963-)
(八)邵國青(1964-)
(九)李銀(1966-)
(十)溫立斌(1967-)
(十一)劉宇卓(1967-)
(十二)鬍肄農(1969-)
(十三)倪艷秀(1970-)
(十四)王芳(1972-)
(十五)王繼春(1975-)
第三節 享受津貼專傢
第四節 獲其他榮譽專傢
第五節 人纔培養
一、國外培養
二、攻讀學位
三、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
四、博士後培養
五、研究生培養
第五章 科研平颱
節 國傢獸用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節 農業部(江蘇省)農業生物學重點開放實驗室
第三節 農業部動物疫病診斷重點開放實驗室
第四節 農業部獸用生物製品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
第五節 江蘇省畜禽産品安全性研究重點實驗室
第六節 江蘇省畜用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第七節 江蘇省生物獸藥篩選平颱
第八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動物品種改良與繁育重點實驗室
第九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動物重大疫病防控重點實驗室
第十節 南京市動物胚胎工程中心
第十一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動物疫病診斷檢測中心
第十二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六閤豬場
第十三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六閤羊場
第十四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六閤實驗兔場
第六章 學術交流
節 江蘇省畜牧獸醫學會
第二節 國際閤作與交流
一、動物胚胎工程研究
二、中日閤作太湖豬(梅山豬)研究
三、豬遺傳育種與生産團隊國際閤作
四、JAAS-MSIJ動物疫病研究閤作實驗室
五、農業部“948”引智項目
六、亞洲支原體組織(AOM)
第三節 創新聯盟
一、國傢獸用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産業聯盟委員會
二、江蘇省新型獸藥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三、院企閤作
第七章 所務管理
節 曆任所領導班子成員
第二節 科研機構設置
一、1945年中央農業實驗所畜牧獸醫係
二、1962年華東農科所畜牧獸醫係
三、1978-2000年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四、2001年畜牧獸醫研究所分所機構設置
五、2002年畜牧研究所
六、2003年獸醫研究所全員並入南京天邦生物有限公司
七、2005年獸醫研究所恢復非盈利研究所
八、2009-2012年獸醫研究所機構設置
九、2013-2015年畜牧研究所機構設置
第三節 重要曆史節點職工名單
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農林部中央畜牧實驗所在職職員、外派及疏散人員名單
二、1949年東南獸醫疫防治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新舊人員數目名冊
三、1953年科研人員名單
四、1962年畜牧獸醫係研究課題人員登記錶(附圖)
五、1966年2月乾部名單
六、1977乾部名單、1979年工人名單
七、1991年全體職工名單
八、1998年畜牧獸醫研究所職工名單
九、2005年獸醫研究所職工名單
十、2015年畜牧研究所、獸醫研究所職工名單
第四節 退休人員名單
附 圖曆史瞬間——部分照片集綿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一個研究所的曆史文獻,更是一部濃縮瞭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史的篇章。作為一個關心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讀者,我深信,像這樣的研究機構,在推動整個行業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特彆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研究所是如何將前沿的科學研究與實際的農業生産相結閤的。例如,在某些關鍵時期,研究所是否為解決農民養殖中的實際睏難,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在畜産品質量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麵,研究所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提齣瞭哪些建議和措施?我設想,書中一定會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是如何被推廣應用,以及它們為提升江蘇省乃至全國的畜牧獸醫産業水平做齣瞭怎樣的貢獻。我相信,這本書所記錄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塵埃,更是寶貴的經驗和智慧,能夠為我們未來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重要的啓示和藉鑒。
評分讀到《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這樣一本厚重的史誌,我的腦海裏不禁浮現齣那些在幕後默默耕耘的科學傢們的身影。我之所以對此書充滿興趣,是因為我一直認為,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堅實的基礎研究,而一個研究所的曆史,就是其基礎研究成果不斷積纍和迭代的過程。我想象,書中一定會有大量關於研究所的學科建設、實驗室的建立與發展、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研究人纔的記載。我尤其關注的是,研究所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科研體係的?有哪些核心的研究領域,在這些領域中又有哪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突破?我設想,在書中,我們能夠看到不同年代的科研計劃,它們是如何圍繞國傢戰略需求而展開的,又是如何應對當時麵臨的農業生産難題的。例如,在畜禽新品種選育、飼料科學、獸醫診斷與治療、動物疫病流行病學等領域,研究所是否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能深入挖掘那些推動科技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展示科學傢們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評分作為一名對科學史,特彆是農業科技發展史略有研究的愛好者,我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的關注,更多地聚焦於它所承載的時代印記和科研脈絡。我設想,這本所誌的編寫,必然是一個梳理史料、考證事實、還原曆史真相的嚴謹過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記載研究所成立之初的背景,當時國傢在畜牧獸醫領域麵臨的挑戰,以及研究所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確立自己的發展目標和科研方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比如改革開放前後,又或者麵對新的挑戰,如重大動物疫情的爆發時,研究所是如何應對的?它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做齣瞭哪些關鍵性的貢獻?我希望書中能夠披露一些具體的科研案例,例如某項技術的突破如何改變瞭某個養殖品種的現狀,或者某項防控措施的實施如何有效地遏製瞭某種疫病的傳播。這些生動具體的例子,更能體現一個科研機構的價值和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麵鏡子,摺射齣中國畜牧獸醫科學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奮鬥曆程。
評分這本《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窗口,去窺探一個重要研究機構半個多世紀的崢嶸歲月。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1931年到2015年,整整80多年的時間跨度,這中間經曆瞭多少風雲變幻,又孕育瞭多少科研的突破與創新?我作為一個對中國農業發展,特彆是畜牧獸醫領域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對這本書的期待是極高的。我希望能在這字裏行間,找到關於那個年代科研工作者們艱苦奮鬥的身影,他們是如何在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情況下,憑藉著對科學的熱情和對國傢的忠誠,一步步推動著畜牧獸醫科技的進步。那些在研究所裏發生的,或許鮮為人知卻意義重大的科研攻關故事,那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誕生的,有哪些關鍵人物在其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我想這些都會是這本書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當然,我更關注的是,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是如何服務於江蘇乃至全國的農業生産,如何為保障畜産品供應、提升養殖效益、防控動物疫病做齣貢獻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機構的曆史,更是中國現代畜牧獸醫科技發展史的一個縮影,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深刻的啓示和豐富的知識。
評分不得不說,僅僅是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我雖然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但對於農業發展,尤其是與我們餐桌息息相關的畜牧獸醫工作,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所誌》的齣現,就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為我揭示瞭一個在我認知之外的廣闊天地。我特彆好奇的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是如何根據國傢的需求和行業的發展趨勢,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嚮和重點的。比如,在某個時期,是不是集中攻剋瞭某種關鍵的育種技術?又或者在動物疫病防控方麵,有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監測和預警體係?我設想,書中一定會有大量關於科研項目立項、實施、成果鑒定等過程的詳細記錄,這些背後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是每一個渴望進步的組織都應當學習的。同時,我也希望能從中瞭解到,研究所是如何吸引、培養和留住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纔的,人纔的流動和思想的碰撞,往往是科研創新的源泉。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未來科研工作的寶貴藉鑒,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一個成功的研究機構是如何鍛造齣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