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 侯繼波,何孔旺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 侯繼波,何孔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侯繼波,何孔旺 著
圖書標籤:
  • 江蘇省
  • 農業科學院
  • 畜牧獸醫研究所
  • 所誌
  • 史誌
  • 地方史
  • 農業科學
  • 畜牧獸醫
  • 侯繼波
  • 何孔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群洲文化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11632067
商品編碼:29453911595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8-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

定價:128.00元

作者:侯繼波,何孔旺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1163206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瞭總結和挖掘我院畜牧獸醫事業發展的光輝曆程,緬懷老一輩科學傢的豐功偉績,教育和激勵青年科研人員積極進取,決定編著所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院史係列叢書》為我們提供瞭建所初期20年的曆史脈絡。前輩林繼煌、蔣兆春所長十幾年前就開始走訪老專傢,收集整理資料,為所誌編著打下良好基礎。所誌編寫委員會成立後,為深入挖掘史料,準確反映曆史事實,奔走於中國曆史檔案館、南京金陵圖書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檔案室和中牧公司南京獸藥廠,查閱瞭大量曆史檔案。所誌編寫工作得到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響應,提供瞭許多寶貴的素材資料。

目錄


章 曆史沿革

第二章 科學研究
節 始建時期(1931-1940年)
一、抗豬瘟血清研製
二、專業人纔培訓
三、疫病防治研究
第二節 擴建時期(1941-1949年)
一、畜牧方麵
二、獸醫方麵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50-1966年)
一、畜牧方麵
二、獸醫方麵
第四節 “”時期(1967-1977年)
一、畜牧方麵
二、獸醫方麵
第五節 改革開放時期(1978-2000年)
一、畜牧方麵
二、獸醫方麵
第六節 近時期(2001-2015年)
一、畜牧研究所
二、獸醫研究所

第三章 科研成果
節 主要成果奬簡介
一、畜牧部分
二、獸醫部分
第二節 成果奬清單
第三節 學術論文
第四節 專業論著(1951-2015年)
第五節 知識産權(2000-2015年)
第六節 科技服務
一、畜牧獸醫所
二、畜牧所
三、獸醫所
第七節 技術開發
一、主要科技産品
二、推廣舉措
三、經濟效益
四、開發基地

第四章 專傢隊伍
節 部分老專傢簡介
一、蔡無忌(1898-1980)
二、程紹迥(1901-1993)
三、許康祖(1904-1966)
四、何正禮(1908-2003)
五、鄭慶端(1909-1985)
六、吳紀棠(1910-1992)
七、徐漢祥(1915-2013)
八、潘锡桂(1916-2001)
九、李瑞敏(1920-1975)
十、楊運生(1922-2016)
十一、王慶熙(1925-)
十二、儲靜華(1926-)
十三、許翥雲(1928-2016)
十四、鬍傢飄(1928-2013)
十五、曹文傑(1930-)
十六、範必勤(1931-)
十七、阮德成(1932-)
十八、徐剋勤(1932-2012)
十九、金洪效(1933-)
二十、奚晉費(1933-)
二十一、丁再棣(1934-)
二十二、褚衍普(1934-)
二十三、林繼煌(1935-2013)
二十四、計浩(1935-2016)
二十五、蔣達明(1935-1990)
二十六、葛雲山(1936-)
二十七、包承玉(1937-)
二十八、洪振銀(1937-)
二十九、毛洪先(1937-2009)
三十、範文明(1937-)
三十一、吳敘蘇(1937-)
三十二、瀋幼章(1938-)
三十三、董亞芳(1938-)
三十四、黃奪先(1938-)
三十五、蘇德輝(1938-)
三十六、周元根(1939-)
三十七、冷和榮(1939-)
三十八、蔣兆春(1940-)
三十九、徐筠遐(1941-)
四十、陸昌華(1942-)
四十一、王啓明(1942-)
四十二、劉鐵錚(1946-)
四十三、何傢惠(1948-)
四十四、鄒祖華(1951-)
四十五、鍾聲(1953-)
四十六、王公金(1954-)
第二節 部分中青年專傢簡介
一、畜牧研究所
(一)任守文(1962-)
(二)顧洪如(1963-)
(三)周維仁(1963-)
(四)趙偉(1963-)
(五)施振旦(1964-)
(六)鍾小仙(1968-)
(七)丁成龍(1969-)
(八)曹少先(1970-)
二、獸醫研究所
(一)江傑元(1957-)
(二)薛傢賓(1958-)
(三)侯繼波(1960-)
(四)張小飛(1962-)
(五)張道華(1962-)
(六)何孔旺(1963-)
(七)王永山(1963-)
(八)邵國青(1964-)
(九)李銀(1966-)
(十)溫立斌(1967-)
(十一)劉宇卓(1967-)
(十二)鬍肄農(1969-)
(十三)倪艷秀(1970-)
(十四)王芳(1972-)
(十五)王繼春(1975-)
第三節 享受津貼專傢
第四節 獲其他榮譽專傢
第五節 人纔培養
一、國外培養
二、攻讀學位
三、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
四、博士後培養
五、研究生培養

第五章 科研平颱
節 國傢獸用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節 農業部(江蘇省)農業生物學重點開放實驗室
第三節 農業部動物疫病診斷重點開放實驗室
第四節 農業部獸用生物製品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
第五節 江蘇省畜禽産品安全性研究重點實驗室
第六節 江蘇省畜用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第七節 江蘇省生物獸藥篩選平颱
第八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動物品種改良與繁育重點實驗室
第九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動物重大疫病防控重點實驗室
第十節 南京市動物胚胎工程中心
第十一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動物疫病診斷檢測中心
第十二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六閤豬場
第十三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六閤羊場
第十四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六閤實驗兔場

第六章 學術交流
節 江蘇省畜牧獸醫學會
第二節 國際閤作與交流
一、動物胚胎工程研究
二、中日閤作太湖豬(梅山豬)研究
三、豬遺傳育種與生産團隊國際閤作
四、JAAS-MSIJ動物疫病研究閤作實驗室
五、農業部“948”引智項目
六、亞洲支原體組織(AOM)
第三節 創新聯盟
一、國傢獸用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産業聯盟委員會
二、江蘇省新型獸藥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三、院企閤作

第七章 所務管理
節 曆任所領導班子成員
第二節 科研機構設置
一、1945年中央農業實驗所畜牧獸醫係
二、1962年華東農科所畜牧獸醫係
三、1978-2000年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四、2001年畜牧獸醫研究所分所機構設置
五、2002年畜牧研究所
六、2003年獸醫研究所全員並入南京天邦生物有限公司
七、2005年獸醫研究所恢復非盈利研究所
八、2009-2012年獸醫研究所機構設置
九、2013-2015年畜牧研究所機構設置
第三節 重要曆史節點職工名單
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農林部中央畜牧實驗所在職職員、外派及疏散人員名單
二、1949年東南獸醫疫防治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新舊人員數目名冊
三、1953年科研人員名單
四、1962年畜牧獸醫係研究課題人員登記錶(附圖)
五、1966年2月乾部名單
六、1977乾部名單、1979年工人名單
七、1991年全體職工名單
八、1998年畜牧獸醫研究所職工名單
九、2005年獸醫研究所職工名單
十、2015年畜牧研究所、獸醫研究所職工名單
第四節 退休人員名單
附 圖曆史瞬間——部分照片集綿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華夏農業科技發展史鑒:一部跨越世紀的耕耘與探索 圖書名稱: 華夏農業科技發展史鑒:一部跨越世紀的耕耘與探索 作者群: 著名農業史學傢、多領域科研專傢 齣版社: 權威學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 近期 頁碼: 約1200頁(精裝典藏版) 定價: 待定 --- 內容提要: 《華夏農業科技發展史鑒:一部跨越世紀的耕耘與探索》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地域或機構的內部編年史,而是一部宏大敘事、博采眾長、立體呈現自近代中國農業麵臨挑戰以來,直至當代科技革命浪潮全麵席捲農業領域的全景畫捲。本書旨在梳理並剖析,在國傢興衰、社會變革與全球科技同步發展的復雜背景下,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是如何從蹣跚起步,逐步走嚮獨立自主,最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曆史脈絡、關鍵轉摺點以及核心驅動力。 全書結構嚴謹,體例宏大,力求超越地方誌的局限性,從國傢戰略、基礎科學突破、應用技術革新、人纔培養體係構建及國際閤作交流等多個維度,係統勾勒齣中國農業科技的“時間軸”與“創新鏈”。 --- 第一部分:近代中國的農業睏境與早期探索(約1840年—1949年)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在列強入侵與自然災害頻發的背景下,中國傳統農業遭遇的深刻危機,包括土地兼並、生産力低下、人地矛盾尖銳等結構性問題。 核心章節闡述: 1. 傳統農學的終結與“救亡圖存”的呼喚: 探討西方近代科學思潮對中國知識分子的衝擊,以及在尋求富國強兵過程中,農業科學如何被視為國傢安全的基石。 2. 零星的引種與學習: 記錄瞭清末民初,少數有識之士和機構(如當時的中央農業實驗所、教會辦學機構)在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初步開展土壤改良和病蟲害防治方麵所做的艱辛嘗試。 3. 戰爭陰影下的科研斷續: 詳述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農業科研力量如何分散、設備如何損毀,但部分學者仍堅持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進行田間試驗的感人故事。此階段的研究,多以生存農業為主導,目標是穩定基本口糧供應。 第二部分:奠基與體係的初步構建(約1949年—1978年) 新中國成立後,農業發展被提升到國傢戰略高度。本部分重點描繪瞭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中國如何從零開始,建立起一套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農業科研、推廣和教育體係。 核心章節闡述: 1. 國傢意誌下的體係設計: 詳細考察瞭中央對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站的集中規劃與布局,特彆是如何藉鑒蘇聯模式,建立起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所體係。 2. “大協作”模式的形成: 重點分析瞭在特定曆史時期,科研、生産與推廣三結閤的協作模式,如何動員全國力量攻剋水利、良種培育等關鍵瓶頸。 3. 關鍵技術的突破: 集中記述瞭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作物品種的早期培育工作,以及化肥工業和初級農機化的發展曆程,展現瞭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糧食産量的初步穩定增長。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與科技的全麵復蘇(約1978年—2000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農業迎來瞭科技體製改革的春風。本部分著重分析瞭市場經濟對科研方嚮的影響、科研機構自主權的擴大,以及知識分子活力被重新釋放的曆史進程。 核心章節闡述: 1. 科研體製的鬆動與活力激發: 記錄瞭國傢對科研院所進行分類改革的探索過程,如何鼓勵“科技興農”,引導科研成果嚮生産一綫轉化,催生瞭第一批農業科技企業。 2. 綠色革命的本土化實踐: 深入分析瞭高産雜交育種技術(如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應用及其對保障數億人口溫飽的決定性作用。 3. 資源環境意識的萌芽: 探討瞭在追求高産的同時,農業麵源汙染、水資源短缺等問題開始受到關注,標誌著農業科技從單純追求“量”嚮注重“質”與“可持續性”的轉變。 第四部分:邁嚮現代農業與全球視野(約2000年—當代) 這是中國農業科技與國際接軌最快的時期,本部分聚焦於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閤,以及中國在全球農業治理中的角色轉變。 核心章節闡述: 1. 生物技術的飛躍與風險管控: 詳細梳理瞭基因工程、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前沿技術在作物改良中的應用進展,以及國傢在轉基因安全管理方麵建立的法規體係。 2. 智慧農業的興起: 探討瞭遙感、物聯網(IoT)、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如何開始應用於精準施肥、智能灌溉和農情監測,預示著傳統農田嚮數字化農場的過渡。 3. 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的重塑: 關注有機農業、種養結閤、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領域的前沿研究,展現瞭科技如何緻力於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農業生態係統。 4. 國際閤作與“走齣去”戰略: 記錄瞭中國農業專傢在國際組織、雙邊援助項目中的參與度提升,以及中國優勢農業技術(如雜交水稻技術)嚮發展中國傢的輻射與輸齣。 --- 學術價值與讀者定位: 《華夏農業科技發展史鑒》以其詳實的曆史資料、嚴謹的學術分析和宏大的時代視野,為以下群體提供瞭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源: 農業史、科技史研究者: 提供瞭自近代以來中國農業科技政策、科研布局和關鍵人物譜係的權威性參考。 政策製定者與規劃人員: 通過對曆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為新時代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的製定提供曆史藉鑒。 高等院校師生: 是農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專業學生理解國傢農業發展脈絡的經典教材或參考讀物。 農業科技工作者: 激勵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勇於創新,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的新挑戰。 本書的敘事風格兼具史學的厚重感與科技文獻的精準性,語言流暢,圖錶豐富,是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科技支撐農業”這一核心命題的必讀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一個研究所的曆史文獻,更是一部濃縮瞭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史的篇章。作為一個關心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讀者,我深信,像這樣的研究機構,在推動整個行業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特彆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研究所是如何將前沿的科學研究與實際的農業生産相結閤的。例如,在某些關鍵時期,研究所是否為解決農民養殖中的實際睏難,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在畜産品質量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麵,研究所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提齣瞭哪些建議和措施?我設想,書中一定會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是如何被推廣應用,以及它們為提升江蘇省乃至全國的畜牧獸醫産業水平做齣瞭怎樣的貢獻。我相信,這本書所記錄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塵埃,更是寶貴的經驗和智慧,能夠為我們未來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重要的啓示和藉鑒。

評分

讀到《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這樣一本厚重的史誌,我的腦海裏不禁浮現齣那些在幕後默默耕耘的科學傢們的身影。我之所以對此書充滿興趣,是因為我一直認為,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堅實的基礎研究,而一個研究所的曆史,就是其基礎研究成果不斷積纍和迭代的過程。我想象,書中一定會有大量關於研究所的學科建設、實驗室的建立與發展、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研究人纔的記載。我尤其關注的是,研究所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科研體係的?有哪些核心的研究領域,在這些領域中又有哪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突破?我設想,在書中,我們能夠看到不同年代的科研計劃,它們是如何圍繞國傢戰略需求而展開的,又是如何應對當時麵臨的農業生産難題的。例如,在畜禽新品種選育、飼料科學、獸醫診斷與治療、動物疫病流行病學等領域,研究所是否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能深入挖掘那些推動科技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展示科學傢們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評分

作為一名對科學史,特彆是農業科技發展史略有研究的愛好者,我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的關注,更多地聚焦於它所承載的時代印記和科研脈絡。我設想,這本所誌的編寫,必然是一個梳理史料、考證事實、還原曆史真相的嚴謹過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記載研究所成立之初的背景,當時國傢在畜牧獸醫領域麵臨的挑戰,以及研究所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確立自己的發展目標和科研方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比如改革開放前後,又或者麵對新的挑戰,如重大動物疫情的爆發時,研究所是如何應對的?它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做齣瞭哪些關鍵性的貢獻?我希望書中能夠披露一些具體的科研案例,例如某項技術的突破如何改變瞭某個養殖品種的現狀,或者某項防控措施的實施如何有效地遏製瞭某種疫病的傳播。這些生動具體的例子,更能體現一個科研機構的價值和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麵鏡子,摺射齣中國畜牧獸醫科學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奮鬥曆程。

評分

這本《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誌(1931—2015年)》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窗口,去窺探一個重要研究機構半個多世紀的崢嶸歲月。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1931年到2015年,整整80多年的時間跨度,這中間經曆瞭多少風雲變幻,又孕育瞭多少科研的突破與創新?我作為一個對中國農業發展,特彆是畜牧獸醫領域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對這本書的期待是極高的。我希望能在這字裏行間,找到關於那個年代科研工作者們艱苦奮鬥的身影,他們是如何在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情況下,憑藉著對科學的熱情和對國傢的忠誠,一步步推動著畜牧獸醫科技的進步。那些在研究所裏發生的,或許鮮為人知卻意義重大的科研攻關故事,那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誕生的,有哪些關鍵人物在其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我想這些都會是這本書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當然,我更關注的是,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是如何服務於江蘇乃至全國的農業生産,如何為保障畜産品供應、提升養殖效益、防控動物疫病做齣貢獻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機構的曆史,更是中國現代畜牧獸醫科技發展史的一個縮影,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深刻的啓示和豐富的知識。

評分

不得不說,僅僅是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我雖然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但對於農業發展,尤其是與我們餐桌息息相關的畜牧獸醫工作,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所誌》的齣現,就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為我揭示瞭一個在我認知之外的廣闊天地。我特彆好奇的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是如何根據國傢的需求和行業的發展趨勢,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嚮和重點的。比如,在某個時期,是不是集中攻剋瞭某種關鍵的育種技術?又或者在動物疫病防控方麵,有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監測和預警體係?我設想,書中一定會有大量關於科研項目立項、實施、成果鑒定等過程的詳細記錄,這些背後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是每一個渴望進步的組織都應當學習的。同時,我也希望能從中瞭解到,研究所是如何吸引、培養和留住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纔的,人纔的流動和思想的碰撞,往往是科研創新的源泉。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未來科研工作的寶貴藉鑒,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一個成功的研究機構是如何鍛造齣來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