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类文明的光明使者 千奇百怪的古灯
定价:29.80元
作者:王富康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42762498
字数:
页码:1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类文明的光明使者 千奇百怪的古灯》讲述了中国古灯的发展历史、灯的文化、古灯中的科技发展及各种古灯的介绍。其中详细描述了从古灯的制作到造型设计、选材用料等,那些幸存于世的古灯,有的铮铮发亮,有的却已斑斑驳驳,它们都是我国物质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美学思想与当时的科技水平。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人类文明的光明使者 千奇百怪的古灯》:
陶灯
陶灯是用陶土作原料,经过成型后,在800~1000℃的高温中烧制而成的。陶灯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灯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期的陶灯发展十分缓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它的形制变化不大,造型十分单调。但是,到了东汉,陶灯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它不仅形制多样,而且造型优美,制作精致,是陶灯发展的时期。
当时,由于我国的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随葬的器物开始由陶器代替青铜器,陶灯也出现在两汉的墓葬中。尽管,陶灯只是作为随葬的明器,但是制作得十分复杂精致,装饰异常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汉朝的陶灯形式繁多,不限于豆形陶灯,还出现了人俑陶灯、连枝陶灯、仿青铜器陶灯等造型别致的灯式,其中尤以人俑陶灯和连枝陶灯为多。
在广州两汉墓中,曾出土众多的人俑陶灯,有女俑托灯,也有男俑执灯。它们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有的左脚前踞,右足后屈作半跪坐姿势,右手按在右膝上,粗壮的左手,高举托灯。有的双足后屈跪地,跣足,双手托灯置于头上。有的箕踞而坐,头上顶灯,举右手托灯底,左手作拈须状。有的双足后压,跪坐于地,除头上顶一个灯盘外,左手向上曲举托灯。有的作蹲坐状,两手相握置于膝上,灯盘顶于头上,可以说形象生动,姿态各异。
连枝陶灯是陶灯中繁缛华丽的一种,在它的灯座上有一根灯柱,从灯柱上伸出许多灯枝,灯枝的安置一个个灯盘。根据灯盘数目的多少,有三连枝灯、五连枝灯、七连枝灯、九连枝灯、十连枝灯、十二连枝灯、十三连枝灯等多种。这种陶灯的灯体一般都比较高大,灯上的装饰简繁不一。连枝陶灯大都出土在东汉的墓葬中。在东汉,青铜灯的造型日趋简化,而陶灯的造型恰恰相反,变得繁复精致起来了,如1959年,在北京平谷县的汉墓中出土的一盏绿釉朱雀九枝连枝陶灯,高65厘米,直径39厘米,在灯的顶上有一只灯盘,盘中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瑞鸟,鸟的造型非常生动,象征着吉祥如意。灯座为喇叭形圈足,灯柱上有9枝曲枝,每一曲枝上有一盏灯盏,并用叶片做装饰,叶片采用火焰状,中间透雕成斜方格纹饰,灯盏在灯柱上分布,高低错落有致,互不遮挡,设计得非常巧妙。
在我国陶塑史上,秦汉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秦汉时期的陶塑,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开创了新的境界。另外,秦汉时期的陶塑制造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采用了模塑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塑、捏、堆、贴、刻、画相结合,注重于细节的刻画,使陶塑形象生动逼真,具有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在秦汉时期,民间工匠将陶塑的制造技术移植到陶灯的制造上,出现了一批体现秦汉陶塑风格的精美陶灯。例如,汉彩绘百花十三连枝陶灯,不仅灯体高大,而且装饰繁复华丽。它高92厘米,直径40厘米,由灯座、灯盘、连枝和灯盏等构成。灯座为喇叭形圈足,上有陶塑的人物及动物数十个,个个神态各异、生龙活虎。灯座上的一个平底灯盘,盘中有一个圆孔,可以插入灯柱。灯盘的边沿有8个圆孔,相间插入4支曲枝和4支龙形饰件。龙形饰件上坐有羽人,头戴冠帽,身穿短裤;每枝曲枝上有一只灯盏。在灯柱上有三道凸箍,凸箍上有两道插有4支曲枝灯盏,灯盏用火焰花饰做装饰,曲枝上端坐有羽人。灯柱有一盏朱雀形圆灯盏。整座灯具构成了一幅人神共处、人神共乐的景象。陶灯共有十三盏灯盏,故称“十三连枝陶灯”。
汉代制陶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发明了低温铅釉陶。这种低温釉陶,是在陶器的坯体外面施一层赭黄、深绿、翠绿、茶黄和栗黄等色铅釉,然后,在700~800℃的火候下烧制而成。低温釉陶出现于西汉晚期,盛行于东汉。其中一种施以绿色铅釉的低温铅釉陶有着翡翠般的美丽绿色,其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光彩照人。但由于铅釉陶是在低温下烧制而成的,因此不能用于实用器具上,只能用于的明器上。在汉墓中出土的铅釉陶都是丧葬用的明器。
在两汉,铅釉陶的制造技术很快得到了发展和推广。在东汉的墓葬中出土过许多铅釉陶灯便是好的证明。
1960年,在河北内丘县的东汉墓中出土过一盏东汉时期的绿釉人俑陶灯,高29.2厘米,色彩非常漂亮。人俑的造型也非常逼真,头上戴一角帽,身穿一件斜襟的大褂,一只右腿跪地,另一左腿屈膝,左手执一盏像火炬似的灯具。人俑的造型显得矮小粗壮,有点像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故事中的小矮人一样。
另外一盏施绿釉鸟形陶灯,它没有通常的灯柱和灯座,只有一只灯盏,做成飞鸟展翅状,灯盏中间有一乳状突起,用以插灯炷。
尽管,早在东汉就已经有原始瓷器出现,并且它的制造技术发展也很快,然而,陶器并未因此而停止发展。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三彩陶器,即“唐三彩”。
……
序言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灯的书,感觉真的大开眼界!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世界各地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古老灯具,从古代埃及用鱼油点燃的灯,到中国古代精美的青铜灯,再到欧洲中世纪的烛台,每一盏灯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亲眼见证了这些灯光如何照亮人们的生活,如何见证了文明的演进。书中不仅有精美的插图,还有详尽的文字描述,让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照明技术和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关于那些曾经被视为神秘仪式一部分的灯具,更是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不只是简单地介绍灯具,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对人类的照明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那些古老文明的辉煌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给所有对历史和艺术充满好奇心的人准备的宝藏!我一直对那些穿越时空的物件很着迷,而这本书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光影斑斓的古灯世界。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灯具,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灯具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甚至是宗教象征。比如,书中对一些用于祭祀或宗教仪式的古灯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光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再比如,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灯具,竟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条理,既有宏观的概述,又有微观的细节描写,让我觉得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参观一场盛大的博物馆展览。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非常高,清晰地展示了每一件古灯的工艺和细节,让人爱不释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照明,更是精神的寄托,是文明的象征。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古灯的世界深深吸引。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由古老灯具编织而成的奇幻世界。作者的叙述语言极富感染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故事讲述者,娓娓道来。书中的每一盏灯都有自己的“故事”,不仅仅是它的材质、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人类的生活、信仰、艺术息息相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那些曾经照亮皇宫、寺庙、甚至寻常百姓家的灯具的描写,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件看似普通的灯具,背后可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类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读物,它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迪。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光”的理解产生了颠覆性改变的书。我一直以为灯具无非就是照明工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更深层的意义。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各种奇特的古灯,这些灯具的设计和用途都超乎我的想象。有的灯具造型古朴,充满历史的厚重感;有的则设计精巧,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最令我着迷的是,书中不仅仅是展示这些灯具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这些灯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紧密相连。比如,书中对一些用于特殊仪式的灯具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光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神秘力量。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光”和“灯”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承载着人类文明、智慧和情感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惊叹的古灯探索之旅。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很感兴趣,而这本书以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展示了“光”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古灯,它们的设计、材质、用途都极具特色,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生动有趣,仿佛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朋友,带着我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曾经照亮人类历史的古老灯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灯的详细介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器物,更是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技术和社会风貌的“活化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于“光”的理解和利用是如何不断演进的,也让我对那些早已消失的文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盏古灯都是一个故事,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