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國傢地理-海錯圖筆記(2017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奬)
定價:68.00元
作者:張辰亮(@博物君)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866906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博物君”張辰亮首部科普現象級圖書作品,解讀故宮藏品《海錯圖》中的生物密碼,內含13篇從未發錶文章!抽絲剝繭、推理分析、辨彆真僞……博物君的物種解密過程讀起來讓人酣暢淋灕、過癮痛快!高曉鬆、馬伯庸、@海鮮大叔聯袂推薦!※ 聶璜,一位具有現代博物精神的清代手繪師。《海錯圖》一本麵世不久即被皇傢珍藏的清代海洋生物圖譜。張辰亮,一位專注科學傳播,擁有520萬粉絲的“博物君”。30篇精彩的海洋生物探查筆記,50餘張清代古書原版圖,200餘張物種照片,共成一場跨越時空的科普“對談”,一次詳解清代海洋生物的博物之旅。
內容提要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
清代畫傢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製的《海錯圖》,共描繪瞭300多種生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瞭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
但時代所限,書中也有很多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彆人描述繪製的外形,就會有很大失真。關於生物習性的記載,也是真假混雜。
正因如此,當我開始用今天生物學的角度,對《海錯圖》中的生物進行分析考證,從他的文字和畫作中發現蛛絲馬跡,辨彆真僞,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後,鑒定齣畫中生物的真身——這就像在破案一樣,非常過癮。
在這期間,我還去瞭遼寜、福建、廣東、廣西、天津及日本、泰國等地搜集素材、實地考證……到今天一年半多瞭,不知不覺也寫瞭30篇文章。“破譯”還將繼續,先集為一本《海錯圖筆記》,大傢看著玩。
在本書中,我采用瞭中國傳統本草書的分類法,把書中生物歸為“介部、鱗部、蟲部、禽部”4類,以展示古人是怎樣給生物分類的。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紙堆裏的考據,有中國人和大海之間的軼事,也有一些我個人的絮叨。說白瞭,就是我讀《海錯圖》時做的30篇筆記。如果你看完後,覺得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義的書,那我就很高興瞭。
——張辰亮
目錄
章介 部
【海和尚】013 【海夫人】019 【龜腳】027 【鱟】033
第二章鱗 部
【蟳虎】047 【夾甲魚】055 【石首魚】061 【四腮鱸】069 【馬鮫】077
【龍頭魚】083 【錢串魚】089 【帶魚】095 【跳魚】103 【人魚】111
【海鱔】117 【海蛇】123 【鰐魚】131 【赤鱗魚】137
【海】143 【蟲宅魚】149
第三章蟲 部
【龍腸】159 【龍虱】165 【海蜘蛛】171 【土鱉】177 【海粉蟲】185
【泥翅】193 【泥釘】201 【石乳、墨魚子】209
第四章禽 部
【雀化魚蛤】219 【金絲燕】225
作者介紹
張辰亮
專注科學傳播的“博物君”,520萬粉絲心中的“什麼都知道”。昆蟲學碩士,《博物》雜誌編輯、官方微博賬號運營者,科普作者,為各大媒體撰寫過百餘篇科普文章。擅長用幽默的文字為網友鑒定物種,熱衷園藝手作,尤其喜歡使用靈魂畫作為粉絲答疑解惑。
文摘
序言
這本書《中國國傢地理-海錯圖筆記》給我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驚喜不斷”來形容。張辰亮老師就像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帶領我在浩瀚的海洋知識中徜徉,並且在每一個轉角都準備瞭意想不到的發現。我特彆喜歡他處理那些“奇形怪狀”的生物的方式。很多時候,這些生物在古籍中的描述可能非常模糊,甚至是帶有神話色彩,但張老師卻能憑藉他的專業知識,一點點剝離這些錶象,揭示齣它們真實的麵貌。比如,書中對一種被稱為“海蛇”但實際上是某種鯨類的解讀,就讓我大開眼界。他不僅解釋瞭這種誤解的來源,還詳細介紹瞭這種鯨類的生活習性,以及它在海洋生態係統中的重要地位。這種將科學知識與曆史文化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這本書既有知識的深度,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張老師的文筆非常細膩,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齣最生動的畫麵,讓我感覺自己身臨其境。
評分這本書《中國國傢地理-海錯圖筆記》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打破瞭我對“博物”的固有認知。以往我對博物學,總覺得是枯燥的分類和標簽,但張辰亮老師卻用他生動有趣的筆觸,將那些古籍中的“海錯”,重新賦予瞭生命和故事。我非常喜歡他那種“以古證今,以今釋古”的解讀方式。他並不急於否定古人的說法,而是先理解古人為何會有那樣的認知,再結閤現代科學的證據,給齣更精準的解釋。例如,書中對一種被描述為“能吃人的魚”的解讀,張老師並沒有將其簡單地歸類為某種食肉魚,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說法可能源於哪些真實事件,以及古代人們的恐懼和想象是如何扭麯瞭對生物的認知。這種深入淺齣的分析,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在學習生物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生動的曆史和文化穿越。張老師的語言非常幽默,經常會在不經意間冒齣一些令人捧腹的句子,但絕不顯得低俗,反而增添瞭閱讀的樂趣。
評分《海錯圖筆記》帶給我的,是一種對自然界更加敬畏和好奇的全新感受。張辰亮老師通過對《海錯圖》中各種生物的細緻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在有限的認知條件下,是如何努力去理解和記錄那些充滿神秘感的海洋生靈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似是而非”的生物的考證。很多時候,古人的描述可能充滿瞭想象和誇張,但張老師卻能通過嚴謹的科學分析,找到它們最接近的真實原型。比如,對一種被古人描述為“有翅膀的魚”的解讀,張老師通過分析其可能的形態特徵和生態習性,將其與某種能夠“飛翔”的魚類聯係起來,並且解釋瞭古人為何會産生這樣的聯想。這種抽絲剝繭、撥開迷霧的過程,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學習生物知識,更是在學習一種如何去觀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索未知的方法。張老師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情趣,總能讓我産生“原來如此!”的感嘆,然後忍不住繼續往下讀。
評分《海錯圖筆記》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科普讀物,不如說是一本帶著讀者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筆記。張辰亮老師並非簡單地羅列生物信息,而是將對這些海洋生物的解讀,巧妙地融入瞭中國古代的文化、曆史、藝術甚至哲學之中。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有一段關於某種被古人視為“祥瑞”的魚類的闡述。張老師並沒有直接否定古人的說法,而是先介紹瞭這種魚的生態習性,然後分析瞭它在古代典籍中齣現的情境,最後得齣瞭它之所以被視為祥瑞,很可能與其稀有、獨特的外形,或者在特定時期齣現的“巧閤”有關。這種既保留瞭曆史的溫度,又堅持瞭科學的嚴謹的態度,讓我非常欣賞。讀到這裏,我開始反思,我們現代人是否也常常因為不瞭解事物的本質,而賦予它們不切實際的意義?張老師通過解讀古人的“海錯”,實則也在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方式。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不像一些專業的學術著作,讀起來會讓人産生距離感。張老師就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在你耳邊分享著他對海洋世界和古老文明的熱愛與見解。很多時候,我都會因為他的一個巧妙的比喻,或者一個意想不到的聯係而會心一笑,然後陷入更深的思考。這種閱讀體驗,是其他任何單純的科普讀物都難以給予的。
評分閱讀《中國國傢地理-海錯圖筆記》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知識盛宴。張辰亮老師以他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學養,將古人筆下的奇幻生物,轉化為現代人能夠理解的科學認知。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海錯”這個概念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古代對各種海洋生物的泛稱,更代錶著一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精神。張老師並沒有簡單地將古代的描述與現代的生物學分類一一對應,而是深入挖掘瞭其中的文化背景和認知演變。例如,書中對“海龍”的解讀,並沒有止步於辨識齣某種特定的魚類,而是探討瞭“龍”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古人為何會將某些海洋生物與神話中的龍聯係起來。這種融匯曆史、文化與科學的敘事方式,讓這本書具有瞭超越一般科普讀物的深度和廣度。張老師的文筆流暢而富有磁性,他總能在恰當的地方穿插一些生動的故事和有趣的細節,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
評分這次有幸拜讀瞭張辰亮老師的《中國國傢地理-海錯圖筆記》,真是收獲頗豐,感覺自己像是跟著張老師在浩瀚的海洋中進行瞭一次知識的尋寶之旅。書的開篇就以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將那些早已被遺忘在曆史長河中的奇珍異獸重新帶到瞭我們眼前。我尤其喜歡張老師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風格,沒有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復雜的生物學知識娓娓道來。讀到那些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海錯”,很多時候隻是模糊的描述,甚至帶有幾分神話色彩,但張老師卻能憑藉他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嚴謹的考證精神,一點點抽絲剝繭,將那些模糊的形象變得清晰起來。比如,書中對某個看起來像“龍”但實際上是某種魚類的描述,張老師不僅解釋瞭它的真實身份,還深入剖析瞭古人為何會將其誤解,這種對曆史、文化與科學的跨界解讀,著實令人拍案叫絕。閱讀過程中,我不禁聯想到自己小時候翻閱圖畫書時,對那些稀奇古怪的生物的懵懂好奇,張老師的這本書,就像是為我這個曾經的孩子,打開瞭一扇通往真實世界的神奇大門,讓我明白瞭原來那些想象中的生物,在自然界中竟然以如此令人驚嘆的方式存在著。書中的插圖也是一大亮點,配閤著文字的解讀,更加直觀地展現瞭這些海洋生物的形態特徵,很多畫麵都非常有藝術感,仿佛能聞到海水的鹹味,聽到海浪的聲音。
評分《海錯圖筆記》是一本讓我感受到瞭“智慧傳承”的圖書。張辰亮老師通過解讀古代的《海錯圖》,展現瞭中國古代先民在有限條件下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探索。我尤其喜歡他處理那些“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的生物時的那種耐心和細緻。他不是簡單地給這些生物貼上標簽,而是深入分析古人為何會産生這樣的聯想,以及這些聯想背後可能蘊含的真實信息。例如,書中對一種被描繪成“會唱歌的魚”的解讀,張老師就結閤瞭現代聲學和生物學的知識,探討瞭這種說法可能源於哪些海洋生物的發聲現象,以及古人如何將其藝術化。這種跨學科的解讀方式,讓我看到瞭知識的演變和發展。張老師的文字充滿瞭智慧的火花,他總能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透露齣深刻的見解,讓我不禁拍案叫絕。
評分張辰亮老師的《海錯圖筆記》,最讓我著迷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我們習慣瞭用現代的科學體係去定義和理解生物,但張老師卻引導我們迴溯到古代,看看那些沒有顯微鏡、沒有DNA測序的年代,古人是如何憑藉他們的智慧和想象力,去描繪和理解那些他們所見的奇特生物的。書中對“蝦蟆魚”的解讀,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古人將其描繪得形似蛤蟆,又帶有魚的特徵,甚至賦予瞭它一些神話色彩。張老師通過細緻的比對和考證,指齣這很可能是一種特定類型的蝦,或是某種體型特殊的魚類,並且解釋瞭古人為何會産生這樣的聯想。這種從“誤解”到“理解”的過程,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讀到這些內容,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漁民、文人,他們在麵對未知生物時,那種既敬畏又充滿探索精神的眼神。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海洋生物的知識,更是關於人類認識世界、記錄世界、傳播世界的過程的探索。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智力探險,我總能在字裏行間發現新的驚喜,也會因為張老師的淵博學識而感到由衷的欽佩。
評分《海錯圖筆記》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傳統”與“現代”關係的圖書。張辰亮老師巧妙地將古代的《海錯圖》與現代的科學研究相結閤,展現瞭知識的傳承與發展。我最欣賞他對待古代文獻的態度。他沒有因為古代的記載不夠精確而全盤否定,而是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並輔以現代科學的考證,挖掘齣其背後隱藏的真實。例如,關於書中對一種“能呼風喚雨”的魚的解讀,張老師並沒有將其視為神話,而是分析瞭這種說法可能源於古人對某些自然現象的觀察和誤解,並將其與特定種類的海洋生物聯係起來,解釋瞭其可能産生的科學依據。這種既尊重曆史,又堅持科學的態度,讓我對張老師的專業能力和治學精神佩服不已。他的文字就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海錯圖筆記》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博物”二字的圖書。張辰亮老師通過對《海錯圖》中各種奇特生物的解讀,展現瞭“博物”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它不僅僅是對物種的簡單辨識,更是對曆史、文化、藝術、甚至人類認知史的深刻挖掘。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模糊”的生物的考證過程。很多時候,一個模糊的名稱,一段寥寥數語的描述,在張老師的手中,就能變得栩栩如生,真相大白。比如,關於一種被稱作“鬼 pescado”的生物,古人可能隻是因為它奇特的外形而産生瞭聯想,但張老師通過比對各種文獻和生物學知識,最終將其指嚮瞭一種我們今天熟知的物種,並且解釋瞭這種誤解的根源。這種嚴謹求實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同時,張老師的語言風格也極具感染力,他能夠將復雜的科學知識,用充滿趣味性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獲得知識。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跟著張老師一起,在古代的漁村、市集、書齋之間穿梭,感受著那個時代人們對海洋世界的認知和想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