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形成机理及增长效应
定价:68.00元
售价:54.4元
作者:贺亚亚,李谷成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030572073
字数: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 : 时空特征、形成机理及增长效应》基于经典的资源禀赋理论和新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借助先进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深入探讨了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的内在和外在驱动力,并从整体和行业层面考察了农业地理集聚的增长效应。研究内容包括农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具体农作物之间的空间联系,代表性作物在主要种植区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差异,以及地理集聚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等。《中国农业地理集聚 : 时空特征、形成机理及增长效应》从微观农户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空间外部性等视角为中国农业布局提供可行的发展路径,同时纳入地理因素分析中国农业增长,从空间视角探讨了促进中国农业增长的具体举措。
目录
目录
第1章 自然、社会变革与农业空间布局变动 1
1.1 自然、社会变革 1
1.2 本书的视角、结构和主要发现 5
第2章 理论甄审与研究综述 8
2.1 概念界定 8
2.2 理论甄审 11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7
第3章 农业地理集聚:行业特征、专业分工与时空演变 25
3.1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现状 25
3.2 中国省域农业地理集聚特征 29
3.3 本章小结 43
第4章 农作物地理集中的形成机理——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考察 45
4.1 生产率测算 45
4.2 作物生产率区域优势的比较分析 47
4.3 本章小结 69
第5章 农业地理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空间外部性的视角 70
5.1 农业地理集聚理论假说的提出 70
5.2 理论假说的验证 72
5.3 解释与讨论 82
5.4 本章小结 83
第6章 农业地理集聚的增长效应 84
6.1 农业地理集聚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机理分析 84
6.2 农业地理集聚对农业增长的空间溢出 85
6.3 农业行业层面的集聚效应 90
6.4 本章小结 100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101
7.1 研究结论 101
7.2 政策建议 103
7.3 研究展望 107
参考文献 109
附录 120
后记 146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封面设计非常吸引眼球,深邃的蓝色调搭配金色的字体,透着一股沉稳而又专业的气息,让人一眼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有料。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抽象的地理图形,仿佛在预示着本书将带我踏上一段探索中国农业地理奥秘的旅程。收到这本书时,沉甸甸的质感更是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是一名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研究都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近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理因素如何扮演重要角色。在逛书店时,这本书的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时空特征’、‘形成机理’、‘增长效应’这些关键词,无不点明了它将从一个宏观而又精细的角度去剖析中国农业地理的集聚现象。我设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农业生产要素是如何聚集,又为何聚集,最终又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是我一直以来希望能在相关领域找到的。这本书的书脊设计也颇为考究,印刷清晰,厚度适中,摆放在书架上一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方便日后查阅。
评分我一直对“地理经济学”这一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将其应用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巨大的国家。当我看到《BF: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形成机理及增长效应》的书名时,我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住了。我设想,这本书的核心是关于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并且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时空特征’暗示了研究将追溯这种集聚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其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地理区域的表现差异,这或许会涉及到历史变迁、政策调整、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对集聚形态的影响。‘形成机理’则进一步挖掘了导致这种集聚的内在逻辑,例如自然禀赋的优势、市场需求的牵引、制度环境的塑造、技术创新的扩散等等,这部分内容对我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至关重要。而‘增长效应’的提出,则预示着本书将重点关注这种农业地理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乃至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这部分内容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都非常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理论框架、丰富的案例研究以及严谨的数据分析,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农业地理的复杂性及其发展规律。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农业发展宏大叙事的图景。‘BF’这个前缀可能代表着一个研究系列或者一个特定的研究机构,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学术背景可能相当深厚。‘中国农业地理集聚’这几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本书的研究核心,我理解为探讨的是在中国广阔的地理空间中,与农业相关的生产要素、产业活动、技术创新等是如何呈现出一种集聚发展的态势。而‘时空特征’的加入,更是将研究的维度拓展到了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了解这种集聚是何时开始,如何演变,在哪些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又在何时何地发生了转移或消退。‘形成机理’和‘增长效应’则进一步深入探究了集聚现象的‘为什么’和‘怎么样’。我设想,书中会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导致农业地理集聚的内在逻辑,例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交通、通信、市场等基础设施的支撑,以及国家政策、产业布局、劳动力流动等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最终,这本书将论证这种集聚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粮食安全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名字,贺亚亚和李谷成,对我来说并不是特别熟悉,但这并没有减弱我购买它的欲望。我更看重的是它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个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享有盛誉,其出版的书籍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我个人一直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有着深切的关注,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猜想,这本书的出现,正是为了填补我们在理解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现象及其背后复杂成因上的研究空白。‘集聚’这个词汇本身就暗示着一种动态的、有方向性的空间组织过程,而‘农业地理’则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我国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自然环境。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或许会选取中国不同区域的代表性农业集聚区,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以及发展路径。同时,‘增长效应’的分析,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量化这种效应,以及它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寻找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背后驱动力的相关书籍,而这本书的书名《BF: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形成机理及增长效应》恰好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几个核心点。我设想,书中会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中国农业资源、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如何在特定区域形成集聚,并进一步探讨这种集聚的动态演变过程,也就是其‘时空特征’。更让我期待的是,本书将着重分析驱动农业地理集聚的‘形成机理’,这可能涉及到政策导向、市场需求、自然禀赋、历史沿革等多重因素的 interplay。最后,‘增长效应’的提出,则暗示了本书将量化或定性地评估这种农业地理集聚对当地经济发展,甚至是中国整体农业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具体贡献。这种从现象到本质,再到结果的逻辑脉络,是我在学术阅读中非常推崇的。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了解中国农业发展深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阅,看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揭示这些复杂关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