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定位与跟踪——从传统型技术到协作型技术
定价:69.00元
作者:赵军辉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180834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高新科技译丛》系列:·翻译团队阵容强大·业内知名专家评审·编审过程专业外语人员通读把关·获得总装备部“装备科技译著出版基金”资助·获得***、省部级、单位级引进版权奖《MATLAB模拟的电磁学时域有限差分法》《GPS接收机硬件实现方法》《复杂系统维修管理模型与方法》《卫星网络中的资源管理》《移动定位与跟踪——从传统型技术到协作型技术》《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基于标准CMOS工艺的低功耗射频电路设计》《数字通信系统预编码技术》
内容提要
菲盖拉斯、法阿塔斯编著的《移动定位与跟踪:从传统型技术到协作型技术》介绍了移动定位与跟踪技术*进展。涉及了卫星定位系统和陆基定位系统的情况,涵盖了从室外环境到室内环境以及从广域网络到短距离网络的范围。讨论了与移动定位有关的所有主题:从定位的基础理论知识到到多种跟踪的移动校型的描述,从数据融合和滤波技术到误差抑制技术的详述(包括信号处理的方面)。为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中现有解决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桥梁。填补了定位与通信系统之间的缝隙,展示了通信系统中的特点如何应用于定位目的以及搜索到的定位信息如何提高无线网络的性能。
目录
章 概述
1.1 定位的应用领域(第2章)
1.2 定位的无线通信基础(第3章)
1.3 定位的基本原理(第4章)
1.4 数据融合和过滤技术(第5章)
1.5 跟踪的基本原理(第6章)
1.6 误差抑制技术(第7章)
1.7 定位系统和技术(第8章)
1.8 协作移动定位(第9章)
第2章 定位的应用领域
第3章 无线通信定位的基本原理
第4章 定位的基本原理
第5章 数据融合和过滤技术
第6章 跟踪的基本原理
第7章 误差抑制技术
第8章 定位系统和技术
第9章 协作移动定位
参考文献
缩略语
符号说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让设备“看见”和“感知”我们所处位置的技术。《移动定位与跟踪——从传统型技术到协作型技术》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协作型技术”的提法,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传统的定位方式,比如单独依靠GPS,在很多场景下都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在室内复杂的环境中,或者在需要极高精度的情况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传统型技术”,包括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例如卫星信号的传播,或者无线信号的测量。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挑战,例如信号干扰、多径效应、功耗问题等。而“协作型技术”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充满了想象空间。我猜测,这可能是一种更加智能、更加互联的定位方式,它不仅仅依赖于单一设备,而是能够整合来自多个来源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之间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例如,不同的传感器(如加速度计、陀螺仪、摄像头)之间的信息融合,或者多个设备之间通过无线通信共享位置信息,从而实现更精确、更稳定的定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协作策略,以及它们如何在物联网、智能家居、AR/VR等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应用潜力。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精准感知和理解我们所处环境的技术。《移动定位与跟踪——从传统型技术到协作型技术》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我非常关注的是书中对“传统型技术”的梳理和介绍。我相信,对于任何一项新兴技术的理解,都离不开对其发展历程的回顾。我猜测,书中会详细讲解诸如GPS、GLONASS、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此外,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基于地面基础设施的定位技术,比如Wi-Fi定位、蓝牙信标(iBeacon)定位,甚至细胞基站定位。这些技术各有千秋,但也都面临着精度、功耗、成本等方面的挑战。而这本书的亮点似乎在于其“协作型技术”的引入。我理解这可能意味着一种更加智能、更加互联的定位模式,不再是单一设备孤立地进行定位,而是多个设备或系统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提升定位的整体性能。例如,通过传感器融合,将不同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或者通过网络中的设备相互校准,实现更精准、更鲁棒的定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这些协作机制,以及它们在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室内导航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
评分我近期在关注一些关于物联网和智能穿戴设备的最新研究,而《移动定位与跟踪》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我对书中“从传统型技术到协作型技术”的这一发展脉络尤其感到好奇。传统的定位技术,例如早期的GPS,虽然强大,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室内信号衰减严重,或者需要消耗大量电能。我非常想了解书中是如何阐述这些传统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更让我兴奋的是“协作型技术”这个概念。在我看来,这意味着定位不再是孤立的传感器在工作,而是系统中的各个节点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定位任务。这或许能解决传统技术在精度、覆盖范围、能耗等方面的不足。例如,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融合(如IMU、磁力计、摄像头),或者通过网络中的多个设备共同推断目标位置,从而实现更精准、更可靠的定位。这种“众包”式的定位方式,或者说“群体智慧”的应用,听起来就充满无限可能,特别是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或者在对定位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下,协作型技术的优势会非常明显。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新兴的协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我们对移动定位和跟踪的认知。
评分我是一名对未来出行方式和城市交通管理非常感兴趣的研究者,而《移动定位与跟踪》这本书的题目正是我所关注的核心。书中提到的“移动定位与跟踪”是我理解智慧交通、自动驾驶以及城市规划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尤其好奇“从传统型技术到协作型技术”这个演进过程的阐述。传统的定位技术,如GPS,在开阔地带表现优异,但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峡谷或室内环境中,信号衰减和多径效应会导致精度下降。我期望书中能详细介绍这些传统技术的原理、局限性,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而“协作型技术”的概念则让我眼前一亮。我理解这可能涉及到车辆之间的通信(V2V),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V2I),以及多源异构传感器数据的融合,例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协同工作,甚至利用周围环境信息(如地图、路边传感器)来辅助定位。这种多智能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无疑将大大提升定位的精度、可靠性和实时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这些协作机制如何解决传统技术的瓶颈,以及它们在提升交通安全、优化交通流量、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等方面所带来的突破性进展。
评分这本《移动定位与跟踪》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定位”这个概念非常着迷,无论是早期的GPS技术,还是如今各种基于Wi-Fi、蓝牙甚至蜂窝网络的辅助定位,都感觉像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走进了现实。特别是“跟踪”这个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位置信息获取,更包含了对移动目标行为模式的理解和预测。想象一下,如果能掌握这项技术,无论是对于智慧城市管理,还是对于物流行业的效率提升,亦或是个人安全保障,都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从“传统型技术”过渡到“协作型技术”的。我猜测,传统的定位技术可能更多是独立的、单向的,比如一个设备向基站报告位置。而“协作型技术”听起来就更具未来感,是不是意味着多个设备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共享定位信息,甚至联合起来提升定位的精度和鲁棒性?比如,物联网设备之间的相互感知,无人机集群的协同定位,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共享以实现更高效的协作。这种从个体到群体的转变,绝对是技术发展的一大飞跃,我很期待书中能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细节来解释这一演进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