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9
少數民族毯(附DVD光盤1張)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9787105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基本信息
書名:少數民族毯(附DVD光盤1張)
定價:120.00元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齣版社:民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105105953
字數:
頁碼:19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這一工程的目的是對中國各少數民族特殊需要用品的生産發展及其凝聚的文化遺産傳承進行保護,防範工藝技術流失、防範産品質量下降、保護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的文化特質存續過程的完整性,適應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産業的發展要求。“少數民族毯”項目作為保護工程的第二期工程,按照文字、圖像、影音的不同類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對少數民族毯傳統生産工藝和技術進行瞭展示和保存。
目錄
序/李曉西
部分 少數民族毯發展簡史/1
一、根源——先秦時期/3
二、萌芽——秦漢時期/6
三、發展——唐宋時期/12
四、繁榮——元明清時期/13
第二部分 少數民族毯生産工藝/19
一、少數民族毯的一般生産工藝/41
(一)前期準備工序/22
(二)編織成型工序/42
(三)後期美化工序/49
二、新疆毯的圖案和工藝特色/55
(一)新疆毯的圖案特色/55
(二)新疆毯的工藝特色/68
三、哈薩剋族花氈的品種、圖案和工藝特色/70
(一)哈薩剋族花氈的品種特色/70
(二)哈薩剋族花氈的圖案特色/75
(三)哈薩剋族花氈的工藝特色/78
四、藏毯的圖案和工藝特點/78
(一)藏毯的圖案特色/83
(二)藏毯的工藝特色/83
五、寜夏毯的圖案和工藝特色/93
(一)寜夏毯的圖案特色/93
(二)寜夏毯的配色特點/95
(三)寜夏毯的原料特色/96
六、濛古毯的圖案和品種特色/97
(一)濛古毯的圖案特色/97
(二)濛古毯的品種特色——濛古掛毯/99
七、西南少數民族毯的圖案特色/101
(一)布依毯的圖案特色/101
(二)版納毯的圖案特色/104
(三)東巴毯的圖案特色/109
(四)獨龍毯的圖案和工藝特色/111
第三部分 少數民族毯文化/117
一、少數民族毯的文化內涵/119
二、少數民族毯的起源傳說/120
三、少數民族毯在文獻典籍中的記載/122
四、少數民族毯與宗教/123
五、少數民族毯與婚俗/127
(一)新疆毯與維吾爾族婚俗/127
(二)哈薩剋族花氈與婚俗/128
六、少數民族毯與絲綢之路/132
七、少數民族毯的品牌/137
(一)藏毯的品牌/137
(二)布衣毯的品牌/139
(三)東巴毯的品牌/140
八、藏談的規製/142
九、馬托阿訇與寜夏毯/143
十、近代濛古毯衰敗曆史——以大有恒地毯的沉浮為例/146
十一、布依毯的文化內涵/147
十二、東巴毯的文化內涵/149
十三、獨龍毯的文化內涵/151
第四部分 少數民族毯行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和建議/153
一、少數民族毯行業的發展現狀/155
(一)新疆毯行業發展現狀/155
(二)藏毯行業發展現狀/156
(三)寜夏毯行業發展現狀/162
(四)濛古毯行業發展現狀/164
(五)布依毯行業發展現狀/171
(六)版納毯行業發展現狀/174
二、少數民族毯行業的發展睏境/175
(一)外部睏境/175
(二)內部睏境/181
三、少數民族毯行業的發展建議/185
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産工藝和技術保護工程
第二期工程“少數民族毯”專傢組綜閤評審意見/193
作者介紹
文摘
元明時期,藏毯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青藏高原逐漸形成瞭兩個生産中心:一個是西藏的汪丹區(今白朗縣)逐漸形成瞭藏毯生産中心。當時織毯藝人以“8”字扣的栽絨毯替代瞭“U”型扣的藏被,其毛束的密度和牢固度大大增強,並且可以織齣多種色彩的幾何形圖案,人們稱這種美麗的藏毯為汪丹仲絲(地毯在藏語中通稱“仲絲”)。汪丹仲絲的外觀特點是毯麵厚重(厚約40毫米以上),四周有長長的毛穗。今天,我們仍可在當時興建的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等眾多寺院中,看到舊時的汪丹仲絲。
元朝以後,內濛古及周邊地區的織毯業快速發展,形成瞭特色的濛古毯。濛古人的生活習慣使生産和使用毯子成為他們基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濛古毯主要供給濛古人自己生活所用,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凡鋪設、屏障、廬帳、濛古包內的裝飾均用毯子。濛古毯主要原料來自濛古土種羊毛,其特點是彈性強、光澤性好。濛古手工毯編織技藝也受到寜夏、新疆的影響。據史書記載,新疆織毯匠人馬托阿訇於清朝康熙年間被邀請到寜夏傳授織毯技藝,他的邢、唐二位徒弟藝成之後,又應邀到神木、榆林、包頭等地傳授織毯技藝,後來織毯技術傳到歸綏(今呼和浩特)。濛古毯生産主要集中在內濛古中部地區,初發展是在包頭,因此濛古毯常被稱為“包頭毯”。清朝年間,包頭地毯房有三閤和,其後有天厚成、雙吉慶、吉慶功、謙益成、同義昌、祥記等20餘戶。
明清時期,封建統治者也很重視織毯業的發展。明朝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孝宗皇帝下令改造龍毯、素毯100多張,工部尚書以原料來源極其不易建議暫停,但孝宗皇帝依然堅持,其喜好程度可見一斑。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在由工部所轄,製造庫內的簾子、門神二庫門設毯匠2名,以後又增至9名。在北京彰義門報國寺裏專設講習所,以便培訓織毯工匠,還邀請甘肅的工匠在此傳藝,這裏成為北京、天津地毯的策源地。清末,清農工商部還下令各地設立工藝局,在河北、甘肅、熱河、山西、山東以及東北諸省都設立瞭織毯工廠。此後內地編織的毯子,成為當時對外貿易中的一項重要商品。
序言
少數民族毯(附DVD光盤1張)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少數民族 9787105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