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报告:2008:英文版

中国科普报告:2008:英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普研究所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中国
  • 科学
  • 技术
  • 报告
  • 2008
  • 英文
  • English
  • S&T
  • Innovation
  • China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71052
商品编码:293711654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科普报告:2008:英文版
作者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 9787110071052
出版日期 2009-06-01
字数 200000
页码 9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port of China 2008 is the seventh edition of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port organized, studied and piled by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 ence Popularization, which gives a descrip- tion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science popular- ization work in the year of 2007. The Engli-sh edition is an abridg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original.
Since starting the study and pila-tion of China's firs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port 'China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port2002' in 2001, this task group has car-ried out all round study and sustained track-ing on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pt the record of the major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various fields through 'China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port', and made som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parison.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国科普报告:2008》:一本梳理与展望科学传播的影像志 《中国科普报告:2008》并非一本传统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本描绘宏大科学史的史书,而更像是一本独特的、以影像为载体的“科学传播影像志”。它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通过一系列精心筛选和编排的图片、少量文字注解以及或许存在的辅助性图表,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和呈现了中国在这一特定年份的科学普及现状、发展脉络、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憧憬。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科学传播”这一概念,通过具象化的影像语言,转化为读者易于理解和感知的视觉体验。 全书的结构与内容构成: 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中国科普报告:2008》,首先映入眼帘的可能是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全书的主体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力求构建一个立体而丰富的中国科普图景: 一、 宏观背景与政策导向: 国家战略与发展蓝图: 这一部分可能会捕捉到一些与科学普及相关的国家级会议、政策发布会、领导人讲话的画面,例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推广,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情况。这些图片虽然可能略显正式,但却能直接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于科学普及的重视程度和战略部署,为理解后续具体内容奠定宏观基础。 科普政策的落地实践: 报告可能会收录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科普方面的具体举措,例如各地举办的科学技术周、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的宣传海报或现场照片。这些图片将展示政策如何从顶层设计层层传导至基层,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活动。 二、 科普载体与传播渠道: 传统媒体的坚守与创新: 报刊杂志: 可能会出现一些当时主流科普类报刊杂志的封面、版面照片,例如《科学画报》、《大众科学》等。照片将展现这些刊物在科学知识传播、前沿科技报道、科学人物专访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它们的设计风格和内容编排。 广播电视: 记录当年电视上的科普栏目,例如《走近科学》、《科技之光》等,可能会有节目现场的照片,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或者是节目中展示的科学实验片段。广播电台的科普节目,虽然画面感不强,但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宣传图片来体现。 新兴媒体的崛起与融合: 互联网的普及: 2008年,互联网在中国已相当普及。报告可能会收录一些当时的科普网站、科学论坛的截图,甚至是早期科普类博客或播客的画面。这部分将展现网络如何成为科学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以及网民参与科普讨论的盛况。 数字科普的萌芽: 可能会展示一些早期的科普网站、科普APP(如果当时已有雏形)的界面,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科普动画、互动科普游戏的宣传图。这部分将预示着科普传播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实体科普场所的魅力: 科技馆与博物馆: 全书会大量展示全国各地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场所的内部景象。例如,儿童在互动展项前好奇的眼神,大型科学装置的震撼模型,主题展览的精心布景。这些图片将直接展现公众近距离接触科学、体验科学的场景。 科普教育基地: 可能会出现一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公园等设立的科普教育基地,例如植物园、动物园、天文台的开放日活动,科研人员与公众的交流场景。 科普场馆的建设与发展: 可能会有新落成的科技馆、博物馆的奠基仪式、落成典礼或外观照片,体现科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三、 科普内容与受众群体: 科学知识的普及: 报告将通过图片展示,涵盖各个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基本知识。例如,关于太空探索(神舟七号发射)、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物的保护)、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生活(食品安全、疾病预防)、新技术应用(3G、物联网等)等主题的科普活动。 科学精神的弘扬: 除了知识普及,报告也将关注科学精神的传播。这可能体现在对科学家精神的描绘,例如对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纪念活动,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报道,以及对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的推崇。 不同年龄段的科普: 青少年科普: 将重点展现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例如学校的科技节、夏令营,社区组织的科学手工活动,以及儿童读物的封面和内页展示。这部分图片将充满童趣与活力。 成人科普: 可能会收录面向普通成人、老年人的科普讲座、健康咨询、生活科技应用等内容,展现科普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特定领域科普: 报告还可能聚焦于特定领域的科普,例如农业科技、工业技术、环境保护、健康医疗等,展示这些领域如何通过科普惠及大众。 四、 科普的实践者与参与者: 科学家与科普工作者: 可能会有科学家走上讲台,为公众答疑解惑的照片;科普作家、编辑在创作、审校科普读物的场景;科普场馆的工作人员在讲解、维护设备时的身影。 志愿者与社会力量: 报告可能会捕捉到一些科学传播志愿者,例如在科普活动中提供帮助的学生,或者参与科普推广的社会组织成员。这体现了科普事业的社会化进程。 公众的参与与互动: 最重要的,是大量记录公众积极参与科普活动的场景。例如,观众在博物馆中踊跃提问,学生在科技竞赛中展示作品,市民在科普讲座中认真听讲。这些鲜活的画面,正是科普的生命力所在。 五、 挑战与展望: 面向未来的思考: 虽然报告以2008年为基准,但通过图片和少量文字,可能会暗示当年中国科普事业所面临的挑战,例如科普资源分布不均、内容创新不足、传播效果评估不力、科学素养提升的瓶颈等。 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报告的结尾或许会通过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例如孩子们仰望星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前沿探索,或者一张描绘未来科技景象的艺术创作,来表达对中国科普事业未来发展的积极期许和美好愿景。 影像风格与叙事手法: 《中国科普报告:2008》的影像风格将力求真实、生动、富于感染力。摄影作品将兼顾宏观的场面展现与微观的人物捕捉,力求捕捉到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瞬间。色彩运用将自然而富有活力,构图将讲究视觉冲击力与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文字注解将简洁明了,点到为止,既能为图片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又不至于喧宾夺主。整体而言,这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影像片段,构建一个鲜活、立体、多层次的中国科普图景,让读者在浏览中,深刻感受科学传播的力量,体会科学的魅力,并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有一个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一次视觉化的科学传播体验,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中国科普影像志”。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非中文母语的读者而言,《中国科普报告:2008:英文版》是一份非常友好的科普文献。书中对中国科普工作的描述,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其核心观点。我特别对报告中关于科普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的讨论感到兴趣,这部分内容为理解中国科普事业的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书中对一些成功的科普案例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推动科学知识普及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虽然是2008年的数据,但其展现出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英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使得阅读过程十分愉悦,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报告所传达的信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科普领域的新视角,其详实的内容和专业的分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科技发展和公众教育的人来说,《中国科普报告:2008:英文版》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这本书以其客观严谨的态度和翔实的数据,为我们勾勒出了2008年中国科普事业的全景图。我特别欣赏报告中对于不同领域科普活动的分类和分析,无论是针对青少年、普通公众还是特定群体的科普项目,都有深入的探讨。其中关于数字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分析,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前瞻性。我发现报告不仅仅关注了“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做”,对于理解中国科普发展背后的驱动因素和面临的挑战非常有帮助。英文的表述清晰简洁,专业术语的运用也恰到好处,让我能够准确把握报告的核心信息。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科普领域在2008年的具体实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的一个惊喜!我本来对“科普报告”这类东西没有太多的期待,总觉得会是枯燥的数据和乏味的论述。但《中国科普报告:2008:英文版》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首先,它的英文表达非常流畅自然,即使是复杂的科学概念,作者也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报告中的案例分析和数据图表都非常直观,为理解中国科普发展现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章节,里面提到的一些创新性科普活动和教育模式,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不禁思考国内外的差异和可以借鉴的地方。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2008年的科普状况有了宏观的认识,更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发展方向。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在科学普及道路上的努力与成就,也引发了我对未来科学传播方式的深入思考。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中国科普报告:2008:英文版》之前,我对于2008年中国的科普状况了解甚少,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在这片未知的领域里进行了一次详实的探索。报告的结构安排得相当合理,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到微观的具体实践,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科研机构在科普方面的投入和成果,以及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扮演的角色。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推动科学普及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引用了大量权威数据和研究成果,使得其论述更具说服力。尽管语言是英文,但翻译质量很高,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其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它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报告,更是一份动态的记录,展现了中国科普事业在那个特定时期内的发展脉络。

评分

读完《中国科普报告:2008:英文版》,我最大的感受是,科普工作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多维。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中国科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是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进行了分析。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科普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章节,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科学普及的背后离不开一支专业的、有活力的科普队伍。报告中对一些具体科普项目的评估和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虽然是2008年的报告,但其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和建议,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英文的阅读体验非常顺畅,让我能够专注于内容本身,而非语言的障碍。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科普领域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状况的窗口,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