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及时间序列分析的原理、方法与应用 |
| 作者 | 陈富龙,林珲,程世来 |
| 定价 | 59.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70204 |
| 出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及时间序列分析的原理、方法与应用》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出发,采取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实践验证相结合方式,系统地介绍了雷达干涉原理、相干处理误差源、时间序列雷达干涉;以干涉大气分析、地物分类、地形信息提取、潜在滑坡监测、大型人工线状地物、大范围城市群地表形变反演应用为例.提出了对应的处理方法和改善模型。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目录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出版说明 序 前言 章 绪论 1 1.1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 1 1.1.1 星载SAR成像模式 2 1.1.2 星载SAR数据参数 3 1.2 雷达干涉测量简介 9 1 2.1 交轨干涉测量 10 1.2.2 顺轨干涉测虽 10 1.2.3 重复轨道干涉测量 11 1.3 雷达干涉测量应用 12 1.3.1 地形测量 12 1.3.2 海洋测绘 12 1.3.3 形变监测 12 1.3.4 大气探测 13 参考文献 14 第2章 雷达干涉原理 16 2.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基本原理 16 2.2 去相干分析 18 2.2.1 相干性 18 2.2.2 去相干源 19 2.3 雷达干涉生成DEM 21 2.3.1 复影像配准 21 2.3.2 干涉图生成 22 2.3.3 基线估计 23 2.3.4 去平地效应 23 2.3.5 噪声滤除 23 2.3.6 相位解缠 23 2.3.7 高程计算及地理编码 24 2.4 差分雷达干涉原理 24 2.4.1 两轨法 24 2.4.2 三轨法 25 参考文献 25 第3章 干涉处理误差分析 27 3.1 InSAR复影像配准精度分析 27 3.1.1 InSAR系统模型 27 3.1.2 干涉相位误差统计特性 27 3.1.3 配准误差 29 3.2 干涉基线距误差分析 30 3.2.1 基线误差陈述 30 3.2.2 基线误差对干涉相位的影响 30 3.2.3 基线校正 32 3.3 相位解缠误差分析 32 3.3.1 解缠方法 32 3.3.2 方法比较 33 3.3.3 误差传递 34 3 1 大气延迟误差分析 34 参考文献 35 第4章 长时间序列PS-InSAR方法 36 4.1 散射体方法 39 4.2 小基线集方法 41 4.3 相干目标法 43 4.3.1 线性反演 13 4.3.2 非线性反演 45 4.4 IPTA方法 45 4.5 StaMPS方法 46 4.6 QPS方法 48 4.6.1 干涉图组合 48 4.6.2 干涉图滤波 19 4.7 其他方法 49 4.7.1 角反射器PS-InSAR 49 4.7.2 Persitent Scatterer Pairs 50 4.7.3 层析PS-InSAR 50 参考文献 51 第5章 雷达干涉大气效应及比较分析 53 5.1 InSAR大气效应及水汽观测值 53 5.1.1 InSAR大气效应 53 5.1.2 水汽观测值 57 5.2 水汽信号成分及分解 60 5.2.1 水汽信号成分 60 5.2.2 水汽信号分解 62 5.3 InSAR与GPS比较分析 69 5.3.1 比较方法论 69 5.3.2 比较结果 71 5.4 InSAR反演水汽与同步资料比较分析 75 5.4.1 多源水汽数据 75 5.4.2 数据同步 76 5.4.3 空间分析 78 5.5 SAR干涉气象学 80 5.6 小结 82 参考文献 82 第6章 场景地物分类及地形提取 85 6.1 研究区及实验数据 85 6.2 相干矩阵分析 89 6.3 地物分类 91 6.3.1 样本采集 91 6.3.2 特征提取 92 6.3.3 分类 92 6.3.4 分析 93 6.4 地形信息提取 94 6.4.1 *小生成树与完整图形QPS性能比较 95 6.4.2 干涉图滤波窗口分析 97 6.4.3 场景地形信息提取 99 6.5 小结 100 参考文献 101 第7章 潜在滑坡监测 102 7.1 香港实验区及其数据 103 7.2 数据处理方法 105 7.2.1 InSAR数据预处理 105 7.2.2 地表形变监测 105 7.2.3 不稳定滑坡体检测 106 7.3 结果及讨论 106 7.3.1 地表形变图 106 7.3.2 不稳定滑坡体检测结果 107 7.3.3 验证和比较 109 7.4 结论 110 参考文献 111 第8章 大型线状人工地物形变反演 112 8.1 研究进展 113 8.2 珠江三角洲大型线状人工地物雷达干涉形变监测初探 117 8.2.1 ENVISAT ASAR广州大坦沙地铁施工形变监测 117 8.2.2 ALOS PALSAR香港青屿干线形变监测 118 8.2.3 TcrraSAR-X深圳地铁4号线施工形变监测 120 8.2.4 实验分析及讨论 122 8.3 香港青屿干线PS-InSAR分析 123 8.3.1 实验区及数据 123 8.3.2 实验结果 124 8.3.3 相位阶跃检测和校正 125 8.3.4 讨论 127 8.4 小结 127 参考文献 128 第9章 城市群大范围地表形变反演 130 9.1 研究发展 130 9.2 方法流程 134 9.2.1 差分干涉纹图生成 134 9.2.2 PS候选点提取 135 9.2.3 参数反演 135 9.3 实验及结果 137 9.3.1 实验区及数据 137 9.3.2 实验结果 138 9.3.3 误差分析 141 9.4 形变模式地质分析 141 9.5 形变驱动力分析 142 9.5.1 城市扩张 142 9.5.2 基础设施建设 143 9.5.3 填海造陆 143 9.5.4 工业地下水抽取 144 9.6 形变时间序列分析 144 9.7 小结 146 参考文献 146 0章 结语及展望 148 10.1 结语 148 10.2 展望 149 10.2.1 大型线状人工地物形变监测模型示范研究 149 10.2.2 城市群大范围地表沉降预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150 |
| 编辑推荐 | |
| 从事遥感、测绘、地质、地震、对地观测技术与导航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和教师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我沉迷于一本关于宇宙探索的新书,虽然名字听起来相当硬核——《星际漫游指南:从零开始的太空旅行》,但内容却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以极其生动幽默的笔触,将枯燥的物理定律和航天工程知识融入到一个虚构的星际探险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超光速旅行的非理性可能性”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个身怀绝技却又总是犯迷糊的船长,在一次意外的跳跃后,被迫在几个奇特星球间辗转的经历,巧妙地阐述了相对论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时间膨胀和空间弯曲。读起来不像在学习,更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科幻电影。书中还详细描绘了各种外星文明的生态系统和文化习俗,虽然是虚构,但作者的想象力之丰富,逻辑之严谨,让我不禁思考,如果真的有外星生命,它们会是怎样的呢?书中关于“星际垃圾的哲学思考”也是我反复咀嚼的部分,作者将太空探索中不可避免的太空碎片问题,上升到了对人类消费主义和环境保护的深刻反思,读来令人警醒。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空旅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想象力、科学、哲学和人性的奇妙读物。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阅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书籍,书名是《思维的迷宫:解密人类行为的科学探秘》。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介绍了各种用于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方法。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实验案例和心理学现象,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思维的迷宫”。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情境的力量:不自觉的影响”的章节。作者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如斯坦福监狱实验和服从性实验,生动地揭示了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让我对“人性本恶”或“人性本善”的简单判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陷阱:如何识别非理性思维”的分析也同样精彩,作者列举了诸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等常见的认知偏差,并提供了实用的策略来帮助读者避免这些思维误区。还有关于“记忆的脆弱性:虚假记忆的产生与修复”的章节,作者通过对记忆科学的研究,揭示了我们记忆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可靠,这让我对自身的记忆有了全新的审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心理学并非高深莫测,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工具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代文明的著作,书名是《失落的王朝:消失的文明密码》。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突然消失的神秘文明。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已知的史实,而是大胆地结合考古发现、古老传说以及一些前沿的科学推测,为读者构建了一幅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亚特兰蒂斯的最后一天”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柏拉图的描述,而是通过对当时气候变化、地质活动以及潜在的社会动荡的详细分析,试图还原一个更加真实可能性的末日场景。书中还深入研究了玛雅文明为何突然衰落,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认为其衰落与一种复杂的农耕系统崩溃以及长期的干旱周期有关,并且通过模拟计算,展示了这种崩溃的连锁反应。此外,书中还对复活节岛巨石像的建造之谜进行了另类解读,作者认为建造者可能并非完全依赖人力,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自然力量。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临那些伟大的文明曾经的辉煌与最终的沉寂。
评分我最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著作,书名是《绿野之下:未来城市的生态蓝图》。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深受启发,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道路的设计,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城市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共生。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垂直农场的革命性潜力”的探讨。作者通过详细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城市的高层建筑中建立高效的垂直农场,从而实现食物的本地化生产,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并缓解城市绿地被侵占的问题。书中关于“智能交通网络的构建与人性化设计”的章节也同样引人入胜,作者设想了一个集自动化、共享化和环保化于一体的交通系统,不仅提高了通行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居民的出行体验和生活品质。此外,书中关于“雨水收集与灰水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介绍,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整本书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又基于扎实的科学依据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让我对未来城市的形态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近期读到一本关于艺术鉴赏的入门读物,书名叫《色彩的语言:理解名画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艺术流派和大师作品,而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切入——解读色彩在绘画中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画作案例,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我最着迷的莫过于关于“蓝色忧郁的密码”那一章节。作者通过分析梵高的《星夜》以及莫奈的一些作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层次的蓝色如何传达孤独、宁静、甚至绝望的情绪,让我对这些画作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书中关于“红色激情与禁忌”的探讨也同样精彩,作者将红色在西方绘画中从宗教象征到爱情表达的演变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通过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引入,揭示了色彩背后潜藏的心理暗示。还有关于“绿色生命的律动与凋零”的章节,作者将不同绿色调的运用与自然界的生命周期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对风景画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欣赏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语言”,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