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
定价:98.0元
作者:白琳,梁仙灵,肖振宇,金荣洪,于全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15383587
字数:441千字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小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理论基础和创新技术成果的综合体;
2.科研工作的理想参考书;
3.**科研项目的技术成果;
4.本书作者所在的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宽带无线通信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承担过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具有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相关基础。
5.本书从空间多维信号传输以及多天线系统的原理出发,分别介绍了在地基、空基以及天基协同传输系统中如何**程度利用空间维度资源提升系统性能以及频谱效率。
内容提要
本书从空间多维信号传输以及多天线系统的原理出发,分别介绍了在地基、空基以及天基协同传输系统中如何大程度利用空间维度资源提升系统性能以及频谱效率。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自适应天线系统、MIMO多天线系统中的空间多维信号发送、接收,多天线设计以及迭代信号处理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以上理论与技术,本书还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空间多维协同传输在地基、空基以及天基通信系统中的特点及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书籍,可作为移动互联网络通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亦适合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白琳,1982年生,男,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以作者著有英文专著一部:《Low Complexity MIMO Detection》,由美国Springer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2012年销售145本;作者中文专著一部《空间信号组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正版新书--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的作者阵容,单看名字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深度。从“空间多维协同传输”这个词汇本身,我就能联想到它所涵盖的复杂性和前沿性。这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为业内人士或者对此领域有深入研究意向的学者量身打造的。我虽然不是直接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但对相关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信息传输和网络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上。现代社会对数据传输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一维传输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多维度的概念,让我对这本书可能探讨的不仅仅是速度和带宽的提升,更可能是传输路径、数据编码、甚至是量子纠缠等更深层次的原理。想象一下,如果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多维协同,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也许是在卫星通信、深空探测、或者未来的星际网络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这让我对书中关于“关键技术”的阐述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窥见解决这些前沿难题的实际方法和创新思路。
评分我是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偶然听闻“空间多维协同传输”这个概念的,当时就觉得非常有启发性。这次看到这本《正版新书--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立刻就被吸引了。我个人在通信工程领域工作多年,虽然不是直接接触最尖端的理论研究,但对于无线通信、光通信以及各种数据传输协议都有着扎实的了解。我一直觉得,未来的通信技术一定会朝着更高效、更泛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而“多维协同”恰恰契合了这一趋势。这本书的标题里就包含了“理论”和“关键技术”,这表明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我迫切想知道,在“空间”这个概念下,如何实现“多维”的“协同”?是利用不同的空间维度,还是通过多个物理介质协同工作?书中提到的“关键技术”又是指哪些方面?是新的调制解调技术、网络架构设计,还是资源调度算法?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数学模型、仿真分析以及实验验证部分尤为好奇,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
评分作为一名对未来科技发展抱有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看到《正版新书--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这个书名时,内心是充满激动的。虽然我对“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的具体技术细节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科幻色彩和无限可能。我一直在关注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颠覆性技术,比如人工智能、5G/6G通信、甚至元宇宙的概念。我相信,能够实现“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的技术,必然是支撑这些未来应用的重要基石。我想象着,是不是这本书能够解释,如何让信号不再局限于单一路径,而是能够像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穿梭一样,同时利用多个维度进行信息传递?这会不会让我们的网络速度达到一个全新的量级?会不会让远程通信变得像面对面一样真实?甚至,会不会是我们实现星际通信的第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未来科技脉络的窗户,让我明白这些听起来很“硬核”的技术,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努力。
评分我是一名在高校从事相关领域教学和研究的老师,对于《正版新书--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这样的专业书籍,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特别是当看到“白琳,梁仙灵,肖振宇,金荣洪,于全”这些熟悉的名字时,我更加确定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我知道他们在这个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卓越的研究成果。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在这个领域进一步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空间”的定义和维度进行清晰的界定,并且详细阐述“协同传输”的实现机制。例如,在多维度的协同过程中,如何解决信息同步、干扰抑制、以及资源分配等问题?书中对“关键技术”的探讨,是否包含了最新的算法模型、硬件实现方案,甚至是理论突破?我希望它能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向,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前沿领域。
评分我一直对通信领域的发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瓶颈、实现飞跃式进步的技术。《正版新书--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在我看来,“空间”和“多维”这两个词的组合,就暗示着一种全新的传输范式。我设想,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除了我们日常感知到的三维空间之外的维度,或者是在同一个三维空间内,通过不同的“路径”或“方式”来同时传输信息?这会不会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信息可以同时走很多条不同的“高速公路”,而不是只能挤在一条拥堵的“国道”上?而“协同传输”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些不同维度、不同路径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以达到最优的传输效果。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这种“协同”的具体实现原理,是通过某种特殊的编码方式,还是某种新型的硬件设备?这本书对于我理解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型网络架构,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