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探索实践30年

信息化探索实践3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建明著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化
  • 数字化
  • 中国科技
  • 科技发展
  • 实践探索
  • 改革开放
  • 科技史
  • 信息技术
  • 产业升级
  • 科技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2455
商品编码:29337141564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吴建明 著 定  价:148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页  数:403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572455 前言
篇 信息理论篇
第1章 信息系统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 3
第2章 基于稳定信息结构的数据规划方法 7
2.1 两类方法及其关系分析 8
2.2 步骤体系 10
2.2.1 获取初始数据集 10
2.2.2 建立核心数据集 11
2.2.3 完善目标数据集 13
2.2.4 完成信息模型 13
2.3 原则体系 13
2.4 原则与步骤的对应 15
第3章 病态信息理论 17
3.1 病态信息概念的形成和研究过程 17
3.2 病态信息概念定义 19
3.3 病态信息的本质与规律 19
3.4 病态信息控制方法与工具 21
3.5 后续研究与应用 23
第4章 信息关系论与病态信息检测原则 25
4.1 信息关系论的形成 2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作者30多年来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成果,分为六篇。信息理论篇介绍信息系统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基于稳定信息结构的数据规划方法、病态信息理论、信息关系论、统一信息模型和信息闭环结构。保障模型篇介绍8个经典模型及其建模过程。建设实例篇选取部分推广应用软件的非保密部分。统一方法篇针对研发中出现的一些比较普遍、主体重复的问题,给出了统一解决方法。管理工具篇介绍作者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且十分有效的管理工具。课程教学篇介绍部分小、全、精、深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案例。 吴建明 著 吴建明,男,江苏南京人,1961年12月生,工学硕士,军事学博士,专业技术大校军衔,中国人民解放jun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装备指挥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军事装备学和信息化方面的研究。
《海纳百川:数字化浪潮下的中国企业转型之路》 引言 二十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格局迎来深刻变革。数字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而来,重塑着商业的边界、组织的形态以及个人的生活。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中国企业作为全球经济舞台的重要参与者,经历了从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到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的非凡历程。本书《海纳百川:数字化浪潮下的中国企业转型之路》正是对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深度聚焦,旨在梳理中国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探索、实践、挑战与突破,勾勒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 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技术细节的详尽罗列,也不是对某家企业案例的孤例分析。它更像是一幅宏大的画卷,以中国企业为主角,描绘出数字化时代下,它们如何审视自身、拥抱变革、并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恢弘图景。我们将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审视数字化技术如何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如何驱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如何重塑企业与客户、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章:数字化的黎明:启蒙与孕育(20世纪90年代末 - 21世纪初) 中国的数字化进程,可以用“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来形容。在信息技术刚刚崭露头角之际,国内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对数字化的认识尚属模糊。然而,一批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开始尝试引入电脑、建立局域网、使用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标志着信息技术在中国企业界初次的“触电”。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往往拥有先发优势,国家信息化的政策导向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引入,成为许多大型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实现信息集成的里程碑。然而,彼时信息化的投入成本高昂,技术人才匮乏,企业文化的接受度也存在一定障碍。因此,这一阶段更像是数字化浪潮的“启蒙期”,企业在尝试中摸索,在摸索中学习。 本书将重点探讨这一时期企业对于信息技术最原始的认知和应用尝试,分析当时主要的IT技术特点以及企业引入IT的初衷和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将还原那些早期信息化建设的场景,理解企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第二章:数据洪流的冲击:觉醒与求索(21世纪初 - 21世纪10年代初)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技术的成熟,信息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企业开始意识到,仅仅拥有信息系统已不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数据,这个承载着海量信息的宝藏,开始显露出其巨大的价值。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企业开始从“用IT”转向“用好IT”,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决策、提升运营效率、洞察客户需求。许多企业开始组建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引入BI(商业智能)工具,尝试利用数据进行市场预测、风险控制和产品研发。 这一时期,电子商务的兴起也对传统零售业和制造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开始出现,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渠道策略和客户关系管理。社交媒体的出现,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和互动平台。 本书将深入分析在这一时期,企业如何从对数据的“漠视”转向“重视”,再到“深挖”。我们将探讨企业如何逐步建立起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应用的全流程,以及如何利用数据驱动业务增长。同时,也将剖析企业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方面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章:智能时代的曙光:创新与重塑(21世纪10年代初至今) 进入21世纪10年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企业运营。数字化转型不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上升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开始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将其应用于自动化流程、智能推荐、个性化服务等多个方面。物联网技术则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为企业提供了更精细化的生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则为构建更加透明、可信、高效的商业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数字化转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平台化、生态化、服务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方向。共享经济、订阅经济等新模式层出不穷,颠覆了传统的价值创造和分配方式。企业不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者,更是服务的提供者、生态的构建者。 本书将重点解读在智能时代下,中国企业如何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驱动企业实现产品、服务、运营模式的全面创新。同时,也将关注企业在人才培养、组织变革、技术融合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企业文化。 第四章:转型之路的挑战与智慧:得失与洞见 数字化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也必然面临诸多挑战。技术更新换代的加速、数据安全与隐私的风险、传统思维模式的惯性、组织架构的僵化、人才结构的失衡,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都给企业的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催生了中国企业独特的转型智慧。本书将梳理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并深入分析企业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例如,在组织变革方面,许多企业从传统的科层制向更加扁平化、敏捷化的组织模式转变;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积极投入资源进行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在技术融合方面,企业不断探索跨领域的技术应用,实现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的协同。 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展现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真实困境与宝贵经验。我们将探讨企业如何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战略定力,以及如何构建具有韧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第五章:未来展望:融合与共生 展望未来,数字化转型将进入更加深入的融合阶段。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将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深度融合,共同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未来商业生态。 企业将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和生态共建。垂直行业的数字化将加速,同时,不同行业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模糊。数据将成为连接一切的纽带,构建起一个更加透明、共享、协同的商业社会。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数字化转型的未来趋势,并对中国企业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的未来角色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绿色数字化、普惠数字化等新议题,以及企业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结语 《海纳百川:数字化浪潮下的中国企业转型之路》不仅仅是对过去一段辉煌历程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中国企业转型实践的深度解读,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理性预判。它将为所有关心中国企业发展、关注数字化转型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观察视角。通过对海量数据和丰富案例的梳理与提炼,本书旨在展现中国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那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转型精神,以及由此催生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信息化”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和深入的理解。我总是觉得它离我的工作有些遥远,或者是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认知层面。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信息化概念,拆解成一个个容易理解的模块。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大量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类比,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轻松跟上他的思路。尤其是一些关于“数字化转型”和“业务流程优化”的章节,让我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企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信息化并非仅仅是购买和部署一套软件系统,而是要从根本上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企业的痛点,提升运营效率,甚至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书中提供的那些实操性的建议和方法论,更是让我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刻将它们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去。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点燃了我探索信息化的热情。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宏大的视角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历史的记录者,用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壮丽画卷。他没有回避那些时代的阵痛和挑战,而是将它们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窥见信息化进程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时刻。我尤其对书中对不同行业信息化应用演进的描绘印象深刻,从最初的单机应用到后来的企业资源规划(ERP),再到如今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每一个阶段的变迁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作者不仅关注了技术本身的进步,更着重探讨了技术如何与商业模式、管理理念深度融合,最终驱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读完相关章节,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感受到了企业家们面对未知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书中穿插的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更是为冰冷的技术叙事增添了温度,让我看到了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着鲜活的个体在思考、在搏斗、在前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日常工作的具体细节,去理解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和背后的逻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进化的过程。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某个技术的“酷炫”,而是更加关注技术背后所承载的“人性化”考量,以及它如何真正服务于人、服务于业务。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用户体验”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这往往是许多企业容易忽视的环节。作者分享的案例中,那些成功的信息化项目,无一例外都将用户需求放在了首位,并通过技术手段去满足甚至超越用户预期。此外,书中关于“风险管理”和“变革阻力”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信息化建设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识别潜在的风险,如何有效应对员工的抵触情绪,这些都是作者在书中给出的宝贵经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信息化”是技术、管理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不断优化的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个部门的KPI,而是关系到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关键战略。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拿到它到现在,我几乎是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想把它读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的罗列事实,而是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娓娓道来,他会分享那些在信息化浪潮中,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决策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企业走向成功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具体案例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样做就是对的”,而是会展示当时的背景、面临的困境、不同的选项,以及最终选择的逻辑和带来的影响。这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到“做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光鲜成果,却忽视了背后无数次的试错、调整和坚持。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那些真实的“坑”,以及如何巧妙地规避它们。其中一些关于组织架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的章节,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意识到技术只是工具,真正让信息化发挥价值的,还是人。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信息化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企业成长和变革的生动教材。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智慧的实验室里进行一次深度访谈。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过去几十年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节点和重要议题。他对于一些重大技术革新如何影响企业战略和组织形态的分析,堪称一绝。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过程的细致描绘,他展示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系统改进,是如何在日积月累中,最终催生出颠覆性的商业价值。书中对于“信息孤岛”的批判和关于“数据打通”的解决方案,更是让我深有体会,这几乎是所有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难题。作者提出的“以终为始”的规划理念,以及“技术服务于业务”的指导思想,对我而言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他鼓励读者要跳出技术的局限,站在战略和业务的层面去思考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资深战略家的思想精华的浓缩,对我理解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