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理论与技术(第二版) 工业技术电子 通信国防电子信息技术 天线 基分析方法教程书籍 天线理论与

天线理论与技术(第二版) 工业技术电子 通信国防电子信息技术 天线 基分析方法教程书籍 天线理论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天线
  • 天线理论
  • 天线技术
  • 工业技术
  • 电子信息
  • 通信工程
  • 国防电子
  • 基阵列
  • 教程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积简充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54352
商品编码:29336641590
丛书名: 天线理论与技术(第2版)国防电子信息技术丛书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天线理论与技术(第二版)
            定价 79.00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钟顺时编著
装帧 平装
页数 532
字数 1053000
ISBN编码 9787121254352

目录

绪论 第1章 基本定理与基本辐射元 1.1 电磁场基本方程 1.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1.1.2 边界条件和唯1性定理 1.1.3 坡印廷定理 1.1.4 辐射问题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 1.2 电流元与短振子 1.2.1 天线的基本分析方法 1.2.2 电流元的定义与场 1.2.3 远区场和方向图 1.2.4 辐射功率和辐射电阻 1.2.5 短振子与辐射效率 1.3 对偶原理,磁流元与小电流环绪论  
第1章 基本定理与基本辐射元  
1.1 电磁场基本方程  
1.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1.1.2 边界条件和唯1性定理  
1.1.3 坡印廷定理  
1.1.4 辐射问题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  
1.2 电流元与短振子  
1.2.1 天线的基本分析方法  
1.2.2 电流元的定义与场  
1.2.3 远区场和方向图  
1.2.4 辐射功率和辐射电阻  
1.2.5 短振子与辐射效率  
1.3 对偶原理,磁流元与小电流环  
1.3.1 广义麦克斯韦方程组与对偶原理  
1.3.2 磁流元  
1.3.3 小电流环  
1.4 镜像原理与等效原理,惠更斯元  
1.4.1 镜像原理  
1.4.2 等效原理  
1.4.3 惠更斯元  
1.5 巴比涅原理,理想缝隙天线  
*1.5.1 巴比涅原理  
1.5.2 理想缝隙天线  
1.5.3 布克关系式  
1.6 相似原理与互易定理,天线方向图的测试  
*1.6.1 相似原理  
1.6.2 互易定理的一般形式  
1.6.3 收、发天线方向图的互易性,方向图的测试  
习题  
第2章 对称振子和天线电参数  
2.1 对称振子  
2.1.1 对称振子的电流分布与远区场  
2.1.2 远区条件,场区的划分  
2.1.3 对称振子的方向图和辐射电阻  
2.2 天线的方向系数和增益  
2.2.1 天线方向系数的定义与计算  
2.2.2 对称振子的方向系数  
2.2.3 天线增益  
2.3 天线的输入阻抗与带宽  
2.3.1 天线的输入阻抗与电压驻波比,阻抗匹配效率  
2.3.2 天线的带宽  
*2.3.3 海伦积分方程法求对称振子的输入阻抗  
2.3.4 等效传输线法求对称振子的输入阻抗  
2.3.5 对称振子的谐振长度和阻抗带宽  
2.4 天线的极化  
2.4.1 极化概念  
2.4.2 极化效率  
*2.4.3 轴比的测量  
2.5 天线有效面积与传输方程  
2.5.1 天线有效面积  
2.5.2 传输方程  
*2.5.3 雷达散射截面和雷达方程  
*2.6 天线的噪声温度  
2.6.1 天线噪声温度的定义  
2.6.2 天线噪声温度的计算与讨论  
习题  
第3章 天线阵的分析与综合  
3.1 二元振子阵  
3.1.1 二元边射阵,方向图乘积定理  
3.1.2 二元端射阵,相量图  
3.1.3 导体平面上的对称振子  
3.2 耦合振子的互阻抗  
3.2.1 感应电动势法  
3.2.2 互阻抗的计算  
3.2.3 振子阵的阻抗和方向系数  
3.3 N元等幅线阵  
3.3.1 边射阵  
3.3.2 普通端射阵  
3.3.3 汉森伍德亚德端射阵  
3.3.4 N元等幅线阵的方向系数  
3.3.5 扫描阵  
3.4 N元非等幅线阵  
3.4.1 二项式阵  
3.4.2 不同振幅分布线阵的比较  
3.4.3 道尔夫切比雪夫阵的综合  
3.4.4 N元非等幅线阵的方向系数  
3.5 N元线阵和线源的综合  
3.5.1 傅里叶变换法  
3.5.2 谢昆诺夫多项式法  
3.5.3 泰勒线源的综合  
*3.5.4 zui大方向系数线阵的综合  
*3.5.5 超方向性天线  
*3.6 稀疏线阵  
3.6.1 不等距线阵  
3.6.2 缺元阵  
*3.7 圆环阵  
3.7.1 N元圆环阵的方向函数  
3.7.2 N元圆环阵的方向系数  
习题  
第4章 振子天线  
4.1 对称振子天线与平衡器  
*4.1.1 u形天线和笼形天线  
4.1.2 折合振子  
*4.1.3 高斯曲线振子  
4.1.4 平衡器(巴仑)  
4.2 同相水平天线  
4.2.1 结构与远区场  
4.2.2 方向图及讨论  
4.2.3 方向系数  
4.3 八木宇田天线  
4.3.1 概述  
4.3.2 感应电动势法分析  
4.3.3 特性与设计  
*4.3.4 背射天线  
4.4 单极天线  
4.4.1 无限大与有限尺寸地面上的单极天线  
*4.4.2 顶加载直立天线  
4.4.3 单锥天线和盘锥天线  
4.4.4 套筒单极天线  
4.4.5 印刷单极天线  
4.5 同相直立天线阵  
4.5.1 几种同相直立天线阵  
*4.5.2 COCO天线  
*4.6 无线通信手机天线  
4.6.1 手机天线的发展历程与设计要求  
4.6.2 几种典型的手机天线  
习题  
第5章 行波线天线与超宽带天线  
5.1 行波长导线天线  
5.1.1 行波长导线天线的远区场和方向图  
5.1.2 行波长导线天线的辐射电阻和方向系数  
*5.2 菱形天线  
5.2.1 菱形天线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2.2 远区场与方向图  
5.2.3 辐射电阻,辐射效率和方向系数  
5.3 螺旋天线  
5.3.1 螺旋天线的发明与结构  
5.3.2 法向模螺旋天线,手机天线的工程设计考虑  
5.3.3 轴向模螺旋天线  
5.4 超宽带天线  
5.4.1 非频变天线原理  
5.4.2 等角螺线天线与阿基米德螺线天线  
5.4.3 对数周期天线  
5.4.4 新型超宽带平面天线  
*5.5 三种超宽带天线阵  
5.5.1 电流片天线阵  
5.5.2 维瓦尔迪天线阵  
5.5.3 散片天线阵  
*5.6 分形天线  
5.6.1 分形天线概述  
5.6.2 几种典型的分形天线  
习题  
第6章 缝隙天线和微带天线  
6.1 平面缝隙天线  
6.1.1 无限大导体平面上的缝隙天线  
6.1.2 有限尺寸导体平面上的缝隙天线  
*6.1.3 高增益宽频带印刷缝隙天线  
6.2 波导缝隙天线阵  
6.2.1 矩形波导馈电的缝隙  
6.2.2 波导缝隙线阵  
*6.2.3 波导缝隙面阵  
6.3 微带贴片天线  
6.3.1 微带天线的分类、优缺点和分析方法  
6.3.2 矩形贴片天线的传输线模型  
6.3.3 矩形贴片天线的空腔模型  
*6.3.4 矩形贴片天线的全波分析  
6.3.5 不同形状贴片的比较  
6.4 微带天线元技术与阵列  
6.4.1 宽频带技术  
6.4.2 圆极化技术  
6.4.3 微带天线阵举例  
6.5 介质谐振器天线  
6.5.1 介质谐振器天线概述  
6.5.2 介质谐振器天线举例  
习题  
第7章 口径天线基础与喇叭天线  
*7.1 口径天线的外场计算  
7.1.1 天线基本问题与解法  
7.1.2 由封闭面上场求外场  
7.1.3 远场公式及辐射条件  
7.2 口径天线结构特点与远区场  
7.2.1 口径天线的结构特点  
7.2.2 平面口径的远区场  
7.2.3 平面口径的方向系数  
7.3 矩形同相口径  
7.3.1 均匀分布矩形口径  
7.3.2 余弦分布矩形口径  
*7.3.3 傅里叶变换关系  
7.4 圆形同相口径  
7.4.1 均匀分布圆形口径  
7.4.2 渐降分布圆形口径  
*7.4.3 兰姆达变换关系  
7.5 非同相口径  
7.5.1 线性相位分布  
7.5.2 平方律相位分布  
7.5.3 立方律相位分布  
7.6 角锥喇叭天线  
7.6.1 角锥喇叭的口径场  
7.6.2 角锥喇叭的远区场和方向图  
7.6.3 角锥喇叭的增益  
7.6.4 zui佳增益角锥喇叭的设计  
*7.7 高效率圆锥喇叭馈源  
7.7.1 双模喇叭及多模喇叭  
7.7.2 波纹喇叭  
7.7.3 喇叭馈源的相位中心  
习题  
第8章 反射面天线及透镜天线  
8.1 引言  
8.2 抛物面天线的远场特性  
8.2.1 抛物面几何关系和几何光学特性  
8.2.2 口径场法分析  
8.2.3 交叉极化分量  
8.2.4 电流分布法分析  
*8.2.5 球面波展开法分析  
8.3 抛物面天线的增益与设计  
8.3.1 抛物面天线的增益  
8.3.2 实际因素对方向性的影响  
8.3.3 抛物面天线的电设计  
8.4 卡塞格仑天线  
8.4.1 卡塞格仑天线的工作原理与几何参数  
8.4.2 等效馈源法与等效抛物面法  
*8.4.3 电流分布法分析  
*8.4.4 场相关法分析  
8.5 其他形式反射面天线  
8.5.1 引言  
8.5.2 偏置抛物面天线  
8.5.3 赋形卡塞格仑天线  
*8.5.4 抛物环面天线  
8.6 透镜天线  
8.6.1 引言  
8.6.2 介质透镜天线  
8.6.3 金属透镜天线  
8.6.4 变折射率透镜天线  
*8.7 反射阵天线  
8.7.1 反射阵天线概述  
8.7.2 反射阵天线设计  
习题  
*第9章 特殊功能天线  
9.1 单脉冲天线  
9.1.1 单脉冲天线的工作原理  
9.1.2 4喇叭单脉冲天线的性能计算  
9.1.3 和差矛盾与zui佳馈源概念  
9.1.4 单脉冲天线的实用馈源  
9.2 孔径雷达天线  
9.2.1 孔径雷达的发展与基本原理  
9.2.2 孔径雷达天线技术  
9.2.3 孔径雷达天线的未来展望  
9.3 相控阵天线  
9.3.1 相控阵天线类型(见本书配套网站)  
9.3.2 相控阵天线的馈电方式(见本书配套网站)  
9.3.3 相控阵的扫描方向图与旁瓣的控制  
9.3.4 相控阵的宽带和宽角匹配(见本书配套网站)  
9.3.5 相控阵的幅相误差与校正  
9.4 极化捷变天线  
9.4.1 极化捷变天线的基本原理  
9.4.2 极化捷变天线单元  
9.4.3 极化捷变天线阵列  
9.4.4 多功能极化捷变天线与展望  
9.5 智能天线  
9.5.1 智能天线的定义与优点  
9.5.2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与算法  
9.5.3 多入多出技术简介  
9.6 可重构天线  
9.6.1 概述与组成原理  
9.6.2 辐射结构与典型设计  
9.6.3 可重构天线阵列的设计(见本书配套网站)  
9.6.4 开关选择原则与测试系统(见本书配套网站)  
9.7 超材料天线  
9.7.1 引言  
9.7.2 超材料天线  
*第10章 计算电磁学在天线中的应用 


内容介绍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天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典型线天线、缝天线和面天线的原理与技术。全书共分10章:基本定理与基本辐射元、对称振子和天线电参数、天线阵的分析与综合、振子天线、行波线天线与超宽带天线、缝隙天线与微带天线、口径天线基础与喇叭天线、反射面天线及透镜天线、特殊功能天线,以及计算电磁学在天线中的应用。 本书力求便于读者对天线理论与技术的入门,既注重概念,又有充分的公式推导,由浅入深,图文并茂,便于自学。在内容上经典与新颖并蓄,广度与深度兼备。


天线原理与工程实践:解锁无线通信的奥秘 一、 拨开迷雾,探寻天线核心——辐射与接收的物理本质 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桥梁”,其核心在于将电信号转化为电磁波并向空间辐射,或将空间中的电磁波捕捉并转化为电信号。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这一神奇过程背后的物理原理,揭示天线工作的根本机制。 1.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视角: 我们将从宏观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理解变化的电场如何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又如何产生电场,最终形成能够独立传播的电磁波。这部分内容将以清晰的物理图像和直观的数学推导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让读者深刻理解电磁波的生成根源。 振荡电荷的辐射: 深入剖析加速运动的电荷(例如天线中的电流)如何产生电磁辐射。我们将详细讲解偶极子模型,这是理解大多数天线辐射特性的基础。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振荡电荷分布,读者将掌握辐射场随距离、角度的变化规律。 平面电磁波的特性: 介绍平面电磁波的能量、动量、偏振等关键特性,以及它们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方式。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为后续理解天线性能指标奠定基础。 2. 天线的接收原理: 感应电动势的产生: 当接收到的电磁波照射到天线导体上时,会激发电荷载流,从而在天线导体上产生感应电动势。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一过程,并解释天线的长度、形状等参数如何影响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阻抗匹配的重要性: 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需要有效地传输到接收机。本书将深入讲解天线与传输线、接收机之间的阻抗匹配问题,以及阻抗失配可能带来的能量损耗。读者将学会如何通过阻抗匹配来最大化接收效率。 二、 剖析天线设计基石——关键参数与性能指标 理解天线的物理原理后,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天线的各项关键参数和性能指标,这些是衡量天线性能、指导设计优化的重要依据。 1. 辐射特性: 辐射方向图: 这是描述天线在空间各个方向上辐射(或接收)强度的图形。我们将详细讲解全向、定向、窄波束、宽波束等不同类型的辐射方向图,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意义。读者将学会如何解读和分析方向图,并理解其与天线结构的关系。 主瓣、副瓣与零点: 深入分析方向图中的主瓣、副瓣和零点,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例如,副瓣的抑制对于减少干扰至关重要。 波束宽度: 定义和计算半功率点波束宽度(HPBW)等重要参数,以及如何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天线波束宽度。 2. 增益与效率: 天线增益(Gain): 增益是衡量天线将输入功率集中辐射到特定方向的能力,是天线性能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我们将详细解释增益的定义,区分定向天线增益(Directivity)和实际增益(Gain),并介绍常用的增益测量方法。 天线效率(Efficiency): 效率反映了天线将输入功率有效转换为辐射功率的能力。我们将分析导致天线效率损失的因素,如欧姆损耗、介质损耗等,并介绍提高天线效率的策略。 3. 阻抗与匹配: 天线阻抗(Antenna Impedance): 阻抗决定了天线与馈线之间的能量传输效率。我们将详细介绍天线输入的复阻抗,包括电阻和电抗分量,并分析这些分量如何随频率、天线结构而变化。 阻抗匹配网络(Matching Network): 介绍各种阻抗匹配技术,如匹配杆、匹配变压器、匹配电容等,以及它们在实现天线与馈线之间最佳匹配中的作用。 4. 极化(Polarization): 线极化、圆极化与椭圆极化: 详细解释不同类型的电磁波极化方式,以及天线如何产生和接收特定极化的电磁波。 极化匹配: 强调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极化匹配的重要性,以及极化失配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5. 带宽(Bandwidth): 工作带宽: 定义天线能够有效工作的频率范围,以及不同类型的带宽(如电压驻波比带宽、增益带宽等)。 宽带与窄带天线: 分析宽带天线的设计挑战,以及如何在宽带内维持良好的性能。 三、 洞察设计之法——经典天线模型与分析方法 本书将系统介绍一系列经典的、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的天线模型,并阐述分析这些天线性能的常用方法。 1. 基本天线模型: 半波长偶极子天线: 作为最基础、最经典的天线模型,我们将对其辐射特性、阻抗、方向图等进行详尽的分析。 短偶极子与短单极子: 分析当偶极子或单极子长度远小于工作波长时的特性,这对于理解低频天线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环形天线: 介绍小尺寸环天线和共振环天线的特点,以及其在特定应用中的优势。 线天线(包括直导线、折合天线等): 深入分析各种线状天线的辐射原理和性能特点。 2. 阵列天线: 多单元天线的协同作用: 介绍将多个基本天线单元组合起来形成阵列天线的优势,如提高增益、实现波束扫描等。 均匀直线阵列(ULA): 详细分析ULA的幅度和相位分布对方向图的影响,以及其在雷达、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相控阵(Phased Array): 重点介绍相控阵天线的电子扫描原理,以及其在现代无线通信中的关键作用。 3. 印刷天线与微带天线: 微带贴片天线: 介绍其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在小型化、集成化通信设备中的广泛应用。 印刷天线的优势: 分析印刷天线在成本、制造精度、易于集成等方面的优点。 4. 喇叭天线(Horn Antenna):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介绍不同形状的喇叭天线(如角向、锥形、棱锥形),以及其在高频段(微波、毫米波)应用的优越性。 馈电方式与方向图特性: 分析喇叭天线的馈电方式和辐射方向图特点。 5. 分析方法: 矩量法(Method of Moments, MoM): 介绍作为一种强大的数值分析工具,MoM如何用于求解复杂的电磁散射和辐射问题,尤其适用于分析复杂形状的天线。 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阐述FEM在分析具有复杂几何结构和材料特性的天线模型时的优势。 物理光学法(Physical Optics, PO)与几何光学法(Geometric Optics, GO): 介绍这些近似方法在分析大型、光滑天线结构时的应用,尤其是在高频段。 近场与远场测量: 讲解如何通过近场测量和远场测量来获取天线的实际性能参数。 四、 实践出真知——天线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与发展 本书不仅关注理论,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深入探讨天线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 移动通信天线: 手机天线设计: 分析手机内部空间限制下的天线设计挑战,以及多天线技术(MIMO)的应用。 基站天线: 介绍用于支持大规模用户连接的基站天线阵列,以及其在覆盖、容量方面的要求。 5G/6G 天线技术: 探讨毫米波天线、大规模 MIMO、智能反射面(RIS)等前沿技术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2. 卫星通信天线: 通信卫星天线: 介绍用于地面站与卫星之间通信的高增益天线,如抛物面天线。 卫星载荷天线: 分析用于卫星自身通信和遥感探测的天线设计。 3. 雷达系统天线: 脉冲压缩与波束扫描: 讲解雷达天线在目标探测、跟踪、成像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合成孔径雷达(SAR)天线: 介绍SAR天线如何通过运动合成大孔径,实现高分辨率成像。 4. 无线局域网(WLAN)与物联网(IoT)天线: Wi-Fi 天线: 分析家用和商用 Wi-Fi 设备中的天线设计,以及提高覆盖范围和数据传输速率的技术。 IoT 天线: 探讨低功耗、小型化 IoT 设备中的天线设计需求,以及不同频段(如 sub-GHz, 2.4GHz, 5GHz)天线的选择。 5. 其他应用: 汽车电子天线: 如 GPS 天线、车载通信天线、雷达天线等。 医疗设备天线: 在医学成像、无线医疗监测中的应用。 射频识别(RFID)天线: 推动智能化供应链和资产管理。 6. 前沿技术与未来展望: 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s): 结合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波束跟踪、干扰抑制等功能。 可重构天线(Reconfigurable Antennas): 能够动态改变其辐射特性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 超材料天线(Metamaterial Antennas): 利用人工设计的超材料实现传统天线难以达到的性能。 天线小型化与集成化: 推动无线通信设备向更轻薄、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构建起扎实的天线理论知识体系,并掌握分析和设计各类天线的实用技术。本书旨在为从事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国防科技等领域的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实用的参考书籍,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无线通信的基石——天线,并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天线理论与技术(第二版)”就透露出一种深厚的专业底蕴。我作为一个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学生,对它的期望值非常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天线设计的核心原理,不仅仅停留在公式的罗列上,而是能真正阐释这些理论是如何指导实际工程应用的。尤其是在像通信和国防电子信息技术这样对天线性能要求极高的领域,清晰的分析方法教程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身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高性能天线系统,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冷冰冰的参考手册。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现代化的仿真工具的使用技巧和实例,那就更完美了,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会更加紧密,让学习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射频电路经验的工程师,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基分析方法教程”方面的深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复杂的电磁环境和非理想条件下的天线性能评估。我希望第二版能够在传统的天线阵列分析、阻抗匹配以及方向图综合等方面,提供更先进、更高效的数值方法介绍,比如更详细的矩量法(MoM)或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在天线分析中的应用细节和注意事项。如果能对新材料(如超材料)在天线设计中的应用潜力有所探讨,那就更符合当前工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了。一本优秀的教程不应该只教你“怎么做”,更要教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出错”,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培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评分

我是一个侧重于系统集成和项目交付的管理者,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前瞻性。对于我们来说,天线设计不再是孤立的模块,而是整个信息系统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这本书如果能在介绍完基础理论后,能够拓展到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系统级考量就太棒了。比如,对于5G/6G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天线设计挑战,或者对于特定波段雷达系统对低截获概率天线的要求等实际案例的分析,会大大提升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我希望它不仅是理论的宝库,更能成为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工具箱”,提供清晰的、可落地的技术路线图,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完美模型中,那样对于快速迭代的电子信息技术行业来说,价值会大打折扣。

评分

我对涉及国防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书籍总是抱有一种特别的敬意,因为它们往往代表了该领域最前沿和最保密的技术思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突破一般教材的限制,在某些涉及保密或高度专业化的天线设计理念上,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比如,在抗干扰、隐身天线设计,或者宽带、多功能集成天线方面,如果能有一些成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设计哲学和权衡取舍的艺术分享出来,那将是无价之宝。这种知识的传授,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公式推导,它关乎到工程决策的智慧。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在极端苛刻的环境下,工程师是如何在性能、尺寸、成本和可靠性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基础物理和数学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的逻辑自洽性和推导的严谨性。许多现有的天线书籍在推导过程中的跳跃性太大,导致读者无法真正理解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我希望《天线理论与技术(第二版)》能在麦克斯韦方程组到具体辐射元分析的每一步,都提供详尽的数学支撑和清晰的物理图像。例如,史密斯圆图在不同坐标系下的变换关系,或者傅里叶变换在近场到远场分析中的应用,这些基础工具的深入剖析,才是构建扎实理论基础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像经典物理教材那样严谨而优雅,那么它不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是一部可以反复研读的学术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