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 何友晖,邵广东

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 何友晖,邵广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友晖,邵广东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文化心理学
  • 东西方文化
  • 中国心理
  • 文化差异
  • 社会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跨文化交流
  • 国人心理
  • 何友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6298
商品编码:2933628664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

定价:49.80元

作者:何友晖,邵广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0305262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及中国人的心理。凭着作者的多元文化和中英双语背景,本书试图完成东西学问的创造性统合。书中有数章以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形式撰写,代表了作者的内在对话。作者诚意邀请读者也进行自己的内在对话,体会心理学如何渗透于生活中,而生活又是如何脱离不了文化背景的。《BR》  本书共收录了7个主题、40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独立讨论一个主题,简言之,涵盖了包括情理、言行、觉悟等广泛的心理学领域。本书有些章节扩展了心理学的传统界限,反映出作者对某些课题的独特创见。

目录


目录
自序 i
Part 1 心理学与生活 1
01 漫游梦境:解读你自己的梦 2
02 澄清误解:我是否有心理问题? 9
03 心灵空虚:现代人需要直面的问题 15
04 良知的内化:尴尬、内疚与羞耻 21
05 社会形象:错综复杂的面子功夫 26
06 镜像里的你和我:族群间的定型与偏见 32
07 政治心理学:心理学与政治行为有何相关? 36
08 奴隶制度和殖民主义:暴力与压迫的时代过去了吗? 41
Part 2 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比较 45
01 控制与释放:礼节、真诚与修养 46
02 相对论与普世论:中西亲子关系之异同 51
03 关系网中的“我”:中国社会心理学 57
04 社会定位:中国人的自我认同、身份与正名 63
05 与权势: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机构 67
06 弑父与杀子:权力关系视角下的父子伦理 71
07 哪吒弑父:反抗的精神 76
Part 3 性别、性爱与两 81
01 男尊女卑:中国社会中的两 82
02 走入禁区:与性爱 88
03 性、爱与婚姻:中西文化下的亲密关系 95
04 文化交流的互动:观音的形象为何在中国被女性化? 100
05 抵制还是开放:作品怎样审查? 107
Part 4 人类的智能:人之何以为人 113
01 人与非人:不能跨越的鸿沟? 114
02 辩证思维:人类思维的 120
03 高级认知:人类的智能 125
04 记忆歪曲与虚构:法庭目击证词不会好人吗? 132
Part 5 教育的痛苦与回报 137
01 学有所成:多做功课与成绩之和? 138
02 为人师表:差劲与的教师 143
03 听从与反抗:主义下的师生关系 149
04 驯服与反叛:东亚学生真的很听话吗? 155
05 平庸与:从应试教育到全人教育 159
Part 6 社会教化:中国孩子如何长大成人 165
01 传统社教模式:中国父母如何教养孩子 166
02 传承与变迁:社教模式何去何从? 170
03 父格:为父之道 174
04 压抑还是鼓励创造:儒家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179
05 传统还是现代:对孝道的争辩 183
Part 7 提升生活质量的应用心理学 189
01 元认知:增进你知己知彼的能力 190
02 对话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之应变及解决问题 195
03 对话行动疗法:灌输希望和反抗绝望 202
04 创造力:21世纪的财富 208
05 心理治疗:心理困扰者之新希望 213
06 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为人民服务” 218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心之镜:探寻东西方文化下的中国人心理图景》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人在东西方文化交织影响下的独特心理特质,而非直接呈现作者的著作内容。我们将以一种探索性的、开放性的视角,引导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关于心灵深处的旅程。 引言:跨越文化的心灵之桥 人类的心灵,是无形却又深刻存在的宇宙。它受到成长环境、历史沉淀、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思潮的共同塑造。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份塑造尤为复杂且富有层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哲学、传统伦理构建了根基;而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涌入、全球化的浪潮,又带来了新的冲击与融合。这种“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造就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心理图景。 本书并非一篇详尽的学术论著,而是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探讨。我们将不拘泥于既定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多个维度的观察,尝试描绘出中国人心理深处的微妙之处,以及这些心理特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张力。 第一章:家国情怀与个体觉醒——集体主义的根与叶 数千年来,“家”与“国”的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家庭伦理、宗族观念、家国一体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塑造了中国人注重和谐、讲究人情、承担责任的心理模式。然而,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特别是现代教育和信息传播的影响,这种传统的集体主义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 群体归属感: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看重“圈子”和“人脉”?这种归属感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影响着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面子与情感: “面子”在中国社会扮演着怎样的心理角色?它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孝道与代际关系: 传统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如何被解读和实践?代际之间的沟通与冲突,又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化? 集体荣誉与个体成就: 当集体荣誉与个体成就发生冲突时,中国人会如何权衡?这种权衡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中庸之道与变通智慧——应对复杂世界的哲学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智慧之一,它强调适度、平衡、不偏不倚。这种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和伦理层面,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使得中国人能够以一种更为灵活、变通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社会挑战。 “无为而治”的现代解读: 这种古老的治国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它如何体现在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中? “情商”的东方视角: 相较于西方强调的直接表达,中国人似乎更擅长“读懂空气”,理解 unspoken rules。这种“情商”的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机制? “关系”的艺术: 在中国社会,理解和处理“关系”是重要的生存技能。这种“关系”思维,是如何塑造中国人的处事方式的? “差不多”的智慧: “差不多”是中国人常用的一种表达,它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怎样的对完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接纳? 第三章:内敛情感与含蓄表达——心灵深处的潮汐 与西方文化中相对外放的情感表达不同,中国人往往倾向于内敛和含蓄。喜怒哀乐,往往被巧妙地隐藏在温和的笑容、委婉的措辞或沉默的注视之中。这种情感表达的特点,既是文化传承的产物,也深刻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模式。 “言不由衷”的背后: 为什么有时候中国人说的话,和心里想的不太一样?这种沟通方式,是出于礼貌还是其他原因? “忍”的哲学: “忍”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视为一种美德,它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抗压能力和自我约束? 对“直言不讳”的复杂情感: 当直言不讳与含蓄表达相遇,中国人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波动? 肢体语言与非语言沟通: 在不直接言说的情况下,中国人是如何通过眼神、动作、语调等传递信息的? 第四章:务实主义与长远规划——在现实与理想间行走 中国人普遍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注重实际利益和长远发展。这种务实精神,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对储蓄的偏好、对家庭未来的规划等方方面面。然而,在追求现实目标的同时,中国人也保留着对精神追求和理想主义的向往。 “望子成龙”的心理: 这种强烈的教育期望,背后是怎样的家庭责任感和对未来的焦虑? “未雨绸缪”的习惯: 为什么中国人普遍有很强的储蓄意识?这种习惯是如何在经济不确定时期形成的? “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种被赞扬的特质,究竟是源于生存压力还是内在的价值驱动? 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碰撞时,中国人是如何做出选择的? 第五章:新时代下的心理变迁——融合、冲突与重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中国人的心理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迁。来自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新兴技术、社交媒体的影响,都在不断地冲击和重塑着传统的心理模式。 “小确幸”与“内卷”: 新一代中国人如何在追寻个人幸福与应对激烈竞争之间寻找平衡? 社交媒体的心理影响: 虚拟社交与现实社交的界限模糊,对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关系带来了哪些改变? 消费主义的冲击: 物质主义的盛行,是否正在改变中国人传统的价值排序? 文化自信的建立与挑战: 在日益增长的国力背景下,中国人如何看待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又如何吸纳外来文化? 结语:开放的探索,未尽的旅程 本书提出的这些议题,仅仅是中国人心灵图景的冰山一角。中国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充满矛盾与融合的复杂体系。它既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又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被新的元素所滋养和改造。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探讨,能引发读者对于自身、对于他人、对于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了解他者的心理,就是了解自己,就是理解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同方式。这份理解,是消除隔阂、增进共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点燃探索的火花,邀请每一位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去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关于中国人心理的独特画卷。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心灵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书名《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漫谈”二字,它预示着一种轻松且引人入胜的探讨方式,而非沉闷的学术论述。我一直对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充满兴趣,而中国人的心理特质,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复杂且值得深思。本书的副标题“东西方文化之对比”更是直击我的关注点,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塑造了中国人独特心理景观的文化因素,例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影响,以及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涌入所带来的冲击和融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中国人为何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与西方人截然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更看重“面子”和“关系”,还是更注重个人权利和直接沟通?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是倾向于内化承受,还是更倾向于寻求外部支持?我期待作者能够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为我揭示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心理机制,并能提供一些具有启发的洞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非常好奇,特别是“漫谈”这两个字,它暗示着一种轻松、不拘泥于学术条条框框的探讨方式。我对中国人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充满兴趣,尤其是如何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我也一直对东西方文化在个体认知、情感表达、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副标题“东西方文化之对比”更是直击我的关注点,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这些文化碰撞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特质,以及这些特质在与西方文化互动时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列举一些表面的差异,而是能触及深层的原因,比如历史渊源、哲学思想、社会结构等等。作为一个对心理学和跨文化研究都有涉猎的读者,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理解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配合一些贴切的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和文化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迪,或许还能促使我反思自身的一些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一直认为,人性的共通之处固然存在,但文化却像一层层叠加上去的滤镜,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情感的表达以及行为的决策。尤其是“中国人”这个标签,加上“东西方文化之对比”,让我瞬间联想到无数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都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漫谈”这个话题,是会引经据典,还是会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切入?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展现出那些既具有普遍性,又蕴含着东方独特智慧的心理特征。比如,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的?在家庭关系中,孝道和感恩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面对冲突时,是选择直接对抗,还是更倾向于委婉调和?而这些,与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自由精神、契约精神等等,又会产生怎样的碰撞与融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解读中国人心灵世界的钥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而促进更和谐的跨文化交流。

评分

《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这个书名,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对文化心理学的热情。我对“中国人”的心理特质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特别是这种特质是如何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和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交织演变的。而“东西方文化之对比”这个副标题,更是点睛之笔,它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单一文化现象的描绘,而是会通过参照和对比,来凸显中国人心灵世界的独特之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历史积淀、社会结构,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情感倾向和行为习惯。例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权衡,含蓄内敛与直接表达的张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家庭、教育、职场等不同场域中发挥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我理解那些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产生的误解和隔阂,并能提供一些化解之道。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印证作者的观点,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让我更容易地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漫谈中国人的心理:东西方文化之对比》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是理解其文化、历史乃至社会发展的关键。特别是“漫谈”二字,让我预感到这会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书,而非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我尤其关注“东西方文化之对比”这一部分,因为在我们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迫切想知道,在哪些方面,中国人的心理特质与西方人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不同又源于何处?是历史的沉淀?哲学的熏陶?还是社会制度的差异?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梳理这些复杂的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能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心理机制。例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影响,内敛含蓄与直接表达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日常沟通、家庭关系、职业发展等具体情境中是如何体现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或者巧妙的譬喻,那就更好了,这会让我更容易消化和吸收其中的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