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6辑) |
| 作者 | 曹顺庆 |
| 定价 | 46.00元 |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9011876 |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347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6辑》主要内容包括:传播符号学发展趋势与理论探索大众传播时代的科技神话:建构、表征及反思、传播符号学视域下“冷热媒介”理论的再思考、论空符号——与韦世林教授商榷、符号学:传播学三大学派的整合平台——兼论传播学的困境与出路、互联网传播中符号的生产与传播、论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的共时性、仪式抗争:表演式抗争的视觉意象与修辞原理、标出性与标出性翻转:论中国性别文化权力转向、论传播与社群:一个皮尔斯传播符号学路径、近20年美国电子报的中国文化研究与中国形象述评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传播符号学发展趋势与理论探索 大众传播时代的科技神话:建构、表征及反思 传播符号学视域下“冷热媒介”理论的再思考 论空符号 ——与韦世林教授商榷 符号学:传播学三大学派的整合平台 ——兼论传播学的困境与出路 互联网传播中符号的生产与传播 论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的共时性 传播符号学的社会学维度 仪式抗争:表演式抗争的视觉意象与修辞原理 标出性与标出性翻转:论中国性别文化权力转向 美国夫人形象建构与传播的符号学解读 论传播与社群:一个皮尔斯传播符号学路径 近20年美国电子报的中国文化研究与中国形象述评 商品的传播符号学 广告披上艺术的外衣 ——艺术原型与艺术植入的符号学对比 广告表意模式演变的符号修辞学分析 重复:品牌的基本构建方式 论淘品牌的标出与大学生消费 反“话语拜物教”:符号学对后马克思主义话语 理论的审思 标出与重复:仪式营销的运行机制 艺术的传播符号学 “错位之用”:电影的媒介不合 传媒艺术视觉符号的文化批判 同质·异质·主体 ——论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与女性书写类别 中国电影符号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异质符号的张力”:艺术电影中的流行音乐 艺术的交流价值:莫里斯的艺术符号观 论“媒介自律”理论对西方现代主义音乐审美品质影响 叙述的传播符号学 文学与哲学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6辑)》: 但我们不可因此认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阐释毫无价值,相反,他其实深刻地理解了康德,并且在批判哲学整体上理解了康德。海德格尔借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阐释来阐发他对批判哲学整体的理解。 海德格尔的阐释与康德原文的差距,正是《纯粹理性批判》与批判哲学整体(未来的形而上学)的差距。《纯粹理性批判》是自成一体的,它同时又归属于批判哲学整体,这样《纯粹理性批判》必然带有阶段性特征,也就是说,康德必然要限定《纯粹理性批判》中一些问题的发展。这些问题按逻辑发展本来要超出《纯粹理性批判》的范域而追溯更深的根据的,而康德为了保持完整性,不得不忽略这一问题的纵深度,或者切断之,并通过将其与同平面的东西联结,用另外的东西补充,来掩饰这种忽略和切断,这必然会浅化和偏置这些问题。 康德的“高原理”很明确地将对象从属于认识主体的先验性,从这方面来看,海德格尔的阐释有误。但如更仔细地审视康德,就会发现“高原理”的明确性后面,确有模糊之处。 首先,高原则讲对象从属于主体的先验性,如果结合“对象”问题,则该说法仅仅是“对象”问题的引申。康德也好,海德格尔也好,都承认,经验对象其实是一种知性的表象产物。当直观被提供,它必然带着互相联结的趋向,人对此直观统一的趋向进行意识,把这直观的统一趋向意识为“一”,同时又把这“一”与直观对照,于是“一”就有了“外于直观”的性质,进而产生了一个给出直观之杂多统一的个体。所以可以说,这个个体“对象”是主体的直观的统一的意识。所以说,就它是“某个东西”、某个存在者来说,它必然是从属认识主体的先验性条件的,因此“高原则”只不过是“对象”理论的一部分的引申。 康德也认为,杂多统一设置了一个“对象”,同时也导致了“先验的统觉”。后者指“统摄杂多在一意识中”,它自我意识到自己统摄直观,且是通过范畴的方式,故可说一切直观皆从属范畴:“一切感性直观皆从属范畴,范畴乃是感性直观之杂多所由以而能统摄在一意识中的条件。”①范畴必然导致经验的概念,所以范畴是“纯粹概念”。范畴是意识的必然统一方式,所以,康德把直观的统一的另一头归为“先验统觉”。而康德又说,意识的必然的统一,“实际上”就是“与对象的关系”。在此,我们要强调,“与对象的关系”这个表达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统觉一方面是“自我同一”,另一方面必然要产生“与对象相关”这一模式来统摄直观,即统觉必然要在“直观必须是某种对象的显象”的模式中统摄直观。康德说:“自我同一的本源的、必然的意识,同时亦即一切现象依据概念——即依据不仅使现象必然的再生且亦因而规定‘它直观的对象’(此对象,即现象必然在其中联结的‘某某事物的概念’)的规律一的综合所有的必然的统一的意识。”②“与对象相关”是统觉的模式,其中“对象”是一概念,即统觉统摄直观的一种方式、一种范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象其实是对象概念,是属于“统觉”即自我的。 但是,统觉为何要在“与对象相关”这一方式中统摄对象呢?统觉为何自身要假设一个与自身相对的东西呢?这只能这样解释:先验统觉本来就处在一种使直观统一的状态中,于是它把自身的这种状态意识为“我”与某种东西相关,或者“我”与“对象”的“关系”。在这个表达式中,“自我”与“对象”都是概念。这正如海德格尔讲先验性是“让……站在对面”一样,包含了“转向”与“站在对面”的对立。先验性是同一与差异的两重性的统一体。为什么“自我”也是一概念呢?因为自我——“先验统觉”的自我意识所意识到的东西,是内感知直观统一的产物,即概念。 …… |
| 序言 | |
这次有幸购入的这本《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6辑)》,让我对当代文学批评的脉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个人并非科班出身,但对文学和文化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学术著作。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可靠的光环,而曹顺庆教授的声望更是让我坚信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钻研的作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中国叙事”的现代性转型,以及西方文论如何在本土化过程中被重新解读和运用。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多西方理论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如何才能真正将它们内化,并服务于我们自身的文学创作和评论,这其中的智慧和方法论,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另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有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来分析文学现象,那样会更加丰富和立体。这本书的定价也比较合理,作为一本学术辑刊,能够拥有如此精美的装帧和高质量的内容,我觉得非常超值。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假期里,慢慢品读,希望能够有所启发,甚至改变一些以往对文学和文化的固有认知。
评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从目录和出版社的信息来看,就已经让我充满了期待。四川大学出版社向来以严谨治学、学术品味著称,曹顺庆教授的名字更是学术界的翘楚,这本《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6辑)》想必蕴含了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关注“中外文化”这个宏大的主题,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理解和阐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促进跨文化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我猜测本书会涉及一些关于叙事学、接受美学、后殖民批评等前沿的文论思潮,并结合具体的东方或西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学观念的演变,以及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印证或挑战。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典雅,书页纸质细腻,触感温润,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跟随曹教授的指引,探索中外文化与文论的精妙之处了。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外文学理论发展脉络的书籍,而《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6辑)》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书籍,我向来是信任的,其出品的学术著作都具有很高的水准。再加上曹顺庆教授在文论界的影响力,这本书的内容质量绝对不容置疑。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是否能清晰地展现出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现代文论之间的历史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在当代的融合与创新。尤其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处理好“本土性”与“普遍性”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希望能在本书中找到一些启发性的答案。此外,我也很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不同文化如何理解“美学”和“意义”的差异,这对于增进跨文化理解至关重要。从这本书的厚度来看,它应该包含相当丰富的内容,我准备把它作为近期的重点阅读书目,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对文学和文化的认知水平。
评分拿到《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6辑)》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厚重的学术分量。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都在追寻能够拓展我视野的读物,而中外文化与文学理论的碰撞,无疑是其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四川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曹顺庆教授的名字更是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双重保证。我非常好奇本书将如何处理“中外”这两个概念的复杂关系,是进行简单的并置,还是深入挖掘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和影响?是侧重于理论的介绍和梳理,还是会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展示理论的生命力?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因为理论只有在与鲜活的文学实践相结合时,才能真正焕发出光彩。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文论如何与现代西方文论对话的精彩案例,或者反之,西方理论如何在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时展现出新的解读空间。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清晰明了,印刷质量上乘,每一页都散发着知识的力量。我准备开始我的阅读之旅,希望能在这本著作中找到解答我心中疑惑的线索,并激发出更多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学术的“探险”的开始。作为一名对文学和文化思潮保持高度敏感的读者,我总是渴望接触到那些能够引领潮流、启发思考的著作。四川大学出版社和曹顺庆教授的名字,足以构成我购买这本书的强大动力。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的重塑”或是“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策略”等议题的深刻洞见。在当今世界,文化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但与此同时,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寻也变得愈发重要。这本书是否能在这个交织点上,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将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在理解不同文化现象时可能遇到的迷雾。从书的整体气质来看,它应该是一部严谨而不失创新的学术力作。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体验曹教授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文学理论,与具体的文化语境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思想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