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不抱怨的自己 (韩)韩京娥 9787561347089

找回不抱怨的自己 (韩)韩京娥 97875613470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韩京娥 著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积极心理学
  • 幸福生活
  • 人际关系
  • 韩国原版
  • 韩京娥
  • 心理学
  • 个人成长
  • 摆脱负能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47089
商品编码:293362630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找回不抱怨的自己

定价:24.80元

作者:(韩)韩京娥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61347089

字数:1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从失业女到人人艳羡的珠宝设计师,从大龄剩女到收获钻石王老五的爱情,不抱怨的实践版。 风行亚洲的幸福女人修炼指南,韩国女性畅销书,幸福女性的“不抱怨”实践指引,韩剧一样好看的身心灵成长读本——男人*怕女人:唠叨与抱怨。 女人不抱怨,内心更安全、更幸福。

内容提要


“我一直努力着,希望把平凡的自己变成如钻石般闪耀的女人,然而,却每每事与愿违——我和别人一样付出了千辛万苦,却始终得不到别人早已拥有的成功。我和小说中的秀晶一样,怨天怨地怨自己,然而这些抱怨并没有给我带来丝毫好处,我依然在坎坷的事业和爱情之路上艰难前行。……
当我发现了“不抱怨”的秘密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以普通记者的身份登上文坛,终于成为一名珠宝设计师兼畅销书作家。只要改变你的思想、消除负面情绪,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有资格得到!即使你现在再平凡,总有一天,你也能像秀晶一样,如钻石般璀璨闪耀!”

目录


作者介绍


韩京娥,1977年生于韩国首尔,金属工艺学本科毕业后,又继续攻读装饰品设计专业,现为韩国知名的珠宝设计师,畅销书作家。《找回不抱怨的自己》一书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女主人公从普通店员到珠宝设计师的奋斗经历,正是作者在珠宝界开拓属于自己一片天空的真实写照。

文摘


序言



告别“受害者”心态,重拾人生掌控力的实用指南 你是否常常感到生活中的不如意都源于外界的干扰?工作的压力、人际的摩擦、环境的不公,似乎总有数不清的理由让你陷入抱怨的泥沼?你是否渴望挣脱这种无力的感觉,重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方向? 《告别“受害者”心态,重拾人生掌控力》并非一本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人内心困境的实用手册。它聚焦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受害者心态”——那种倾向于将责任和不幸归咎于外部环境、他人行为或命运安排的思维模式。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清晰地识别这种心态的根源,并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工具和步骤,将焦点从“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转移到“我能为这件事做些什么”。 第一部分:解码“受害者”心智模式——你为何总在抱怨? 本书首先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我们探讨了“受害者”思维的形成机制,它常常植根于早期的经验、被习得的无助感,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1. 抱怨的隐性收益: 我们揭示了抱怨背后的心理补偿机制。例如,抱怨可以带来即时的同情与关注,让你暂时逃避解决问题的责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隐性收益”如何长期阻碍个人的成长。 2. 语言的陷阱: 关注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你会发现自己是否频繁使用“我不得不”、“这太难了”、“都是因为……”等表达。这些语言不仅反映了你的心态,更在不断强化你的无力感。本书提供了“重构语言”的练习,教你如何将消极的、被动的陈述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导向的陈述。 3. 外部归因的舒适区: 解释了为什么指责外部世界比承担内部责任更容易。它提供了一种暂时的心理安全感,但代价是你丧失了改变现状的主动权。我们深入探讨了心理学中的“控制点”理论,帮助读者明确区分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什么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第二部分:构建内在力量——掌控力的重建基石 一旦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如何建立强大的内在掌控感。这需要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彻底的重塑。 1. 认知的重塑:挑战“绝对化思维”: 许多抱怨源于僵化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例如认为“如果我不完美,我就一无是处”。本书引入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则,教授读者如何像侦探一样审视自己的负面想法,寻找证据来反驳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用更灵活、更现实的视角看待挑战。 2. 情绪的“炼金术”:将负面能量转化为动力: 掌控力并非意味着压抑愤怒或沮丧,而是学会有效地处理它们。我们详细阐述了“情绪阻抗”的危害,并提供了“情绪锚定”的技术,帮助读者在感受到强烈负面情绪时,能够迅速回归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上,不被情绪的浪潮席卷。 3. 设定“影响范围”而非“完美结果”: 许多人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无法控制的最终结果上而感到沮丧(例如:我无法保证客户一定会签合同)。本书提倡将目标分解为可控的“行动步骤”。例如,你的目标不再是“让客户满意”,而是“今天我必须完成三次高质量的跟进电话”。这种聚焦于过程的设定,能即时带来成就感,巩固掌控感。 第三部分:行动指南——在日常挑战中实践掌控力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高度的可操作性。它提供了具体的“掌控力训练模块”,帮助读者将理论融入日常。 1. “三步反馈循环”应对挫折: 面对突发事件(如被批评、计划被打乱),我们提供了一个即时的应对框架: 步骤一:暂停(Pause): 刻意延迟反应时间,避免立即归咎于外部。 步骤二:询问(Inquire): 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的哪些部分是我的责任范围?”、“我能立即采取的最优行动是什么?”、“这个挑战能教会我什么?” 步骤三:行动(Act): 立即执行一个微小、积极的步骤,哪怕只是整理桌面或起草一封邮件。 2. 建立个人“价值罗盘”: 当环境混乱时,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如正直、学习、家庭)是防止被外界标准绑架的关键。本书引导读者梳理出自己的“价值罗盘”,确保所有的决策和回应都是基于内在指南,而不是外界的期望或批评。 3. “主动选择”的实践: 掌控力最终体现为“选择的自由”。书中指导读者如何识别那些看似无法选择的僵局,并从中创造出新的选择空间——即使只是选择面对逆境时的态度。例如,即使你无法选择工作的时长,你依然可以选择在通勤时听有声书而不是刷负面新闻。 结语:从被动承受者到积极创造者 这本书不是教你变得冷漠或盲目乐观,而是教你如何负责任地、积极地回应生活中的每一项挑战。它鼓励你放弃寻找替罪羊的轻松,转而拥抱解决问题的力量。通过持续的练习和思维的调整,你将发现,生活中的大部分不如意,或许依然会发生,但它们将不再拥有定义你的力量。你将从一个被动地承受生活的人,转变为一个积极创造自己体验的掌控者。你的内心世界,终将成为你最坚实的堡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却又异常深刻。它没有给我什么“速成”的秘诀,也没有什么“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相反,它更像是在我心田播下了一颗种子,然后耐心地等待它生根发芽。一开始,我只是被书中的故事和案例所吸引,那些真实的生活片段,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书中描绘的就是我自己的故事。然后,我开始留意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抱怨”的观点。我发现,我以前总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是宣泄不满的唯一途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抱怨的另一种可能性——它是一种习惯,一种消极的应对模式,它只会消耗我们的能量,阻碍我们前进。我开始尝试着在抱怨的冲动涌上来时,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样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这个简单的停顿,就像给激荡的情绪按下了一个暂停键。我开始练习用更积极、更建设性的方式去面对问题,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沉溺于负面情绪的泥潭。这种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我不再被那些小小的烦恼压垮,而是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纸面价格。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视角,一种能够让我内心更加平和的力量。我以前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焦虑和不安,总觉得生活充满了不如意。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不快乐,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太过狭隘,太过片面。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展示抱怨是如何一步步地侵蚀我们的幸福感的。她鼓励我们去拥抱不完美,去接纳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她教会我如何去寻找内心的平静。我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外部环境的改变上,而是开始向内寻求力量。我尝试着去关注当下,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这种转变,让我发现,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蕴藏着令人惊喜的色彩。我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我一直以为,抱怨是成熟的表现,是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设限,一种限制自己成长的方式。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我一步步地去审视自己的抱怨习惯。我开始发现,很多时候,我之所以抱怨,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真的有多糟糕,而是我内心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这本书让我明白,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抱怨上,不如去关注那些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我开始练习感恩,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每天睡前,我都会尝试着去想三件让我感到开心的事情,即使是很小的事情,比如一杯好喝的咖啡,或者朋友一个善意的微笑。这个小小的习惯,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一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层面。我不再那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困扰,而是能够更积极地去面对生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跟别人倾诉自己的不满,或者在心里默默地抱怨。这让我觉得,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但实际上,这种释放往往只是一时的,过后我依然会感到沮丧和无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而不是通过向外发泄。作者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抱怨就像一个黑洞,它吞噬着我们的能量,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消极。而当我们停止抱怨,转而关注积极的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们就能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我开始练习在遇到困难时,不是先去想“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去想“我能做什么?”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我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我知道,即使失败了,我也能从中学习,然后继续前进。

评分

这本书,哦,它真的就像一剂温柔的良药,悄悄地疗愈着我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伤口。翻开扉页的那一刻,我仿佛就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那个总是被琐事困扰,被负面情绪缠绕的我。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真诚的语言,一点点地剥开我内心的壁垒。我常常惊叹于她对人类情绪的理解竟然如此深刻,那些我以为只有自己才懂的挣扎,她却能精准地描绘出来。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那个为了小事就大发雷 M,或者因为别人无心的言语而耿耿于怀的自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抱怨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糟糕,而是因为我们内心对事物固有的看法和期待。它引导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辨别那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的来源。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去接纳,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不满。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火,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地被外界的噪音干扰,而是能够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