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等著的这本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缩印本)》由**语言学 家王力、岑麟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 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工具书。本 书收古汉语常用字6400余个,兼收难字、双音词,共 计近万条;释义**,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 句附有注解和串讲;专设“注意”、“辨析”内容, 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附录有《中国历代纪元 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本书还根据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 对字头及正文的繁简字和异体字做了调整。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字典正文
附录
一 中国历代纪元表
二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
三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对我而言,这部工具书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查字典”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沉淀了数十年学术心血的文化载体。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词汇解释后面,还附带了简短的学术流派观点的梳理,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让人了解到该词义在学术界的不同理解路径。这种微型的学术综述,让使用者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对相关研究的复杂性有所感知。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钻研古籍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引导。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你“如何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理解这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复杂含义”。这种教育性融入工具书的做法,是衡量一部优秀工具书能否流传下去的重要标准,它具备了工具书罕有的学理深度和传承价值。
评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部字典在检索效率上的优化是令人称道的。古汉语的检字法历来是个难题,但这部书似乎将这个问题考虑到了极致。无论是部首查字法、笔画查字法,还是它提供的特殊索引(比如按拼音首字母或古代韵部),都设计得逻辑清晰,层级分明。我尤其欣赏它在“疑难字词组”部分的布局,它不像一些字典那样把所有相关内容塞在一起,而是通过清晰的字体粗细变化和间距处理,将主要的释义和次要的辨析信息有效区分开来,大大减少了定位所需的时间。对于时间宝贵的研究者而言,每一秒的效率提升都至关重要。这本字典的检索设计,真正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而不是仅仅把文字堆砌起来了事,它是在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抵达知识的核心。
评分我主要关注的是这部工具书在收录和释义上的深度与广度。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那些罕见字和异体字的解释是否详尽、准确。这部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现代汉语解释,更重要的是,它追溯了这些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引申义和具体用法,甚至还能看到一些非常精妙的古代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例如,对于一些在《诗经》或先秦诸子中反复出现的、但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弃用的字,它的例证选取极其精准,往往直接引用了最权威的文本片段,这比单纯的解释更有说服力。我曾遇到一个困惑已久的词义,在查阅了好几个版本后都不得要领,直到在这本字典里找到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注解,一下子茅塞顿开。这种“啃硬骨头”的能力,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学养和极高的学术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老派的庄重感。字体选择非常经典,是那种老一辈学者偏爱的宋体样式,清晰有力,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每页的页眉标注和页脚的校对信息都做得一丝不苟。虽然是缩印本,但纸张的质感完全没有打折扣,厚实且有一定的韧性,不像有些版本那样一翻就容易卷边或撕裂。装订部分也看得出下了功夫,翻开时非常平整,即便是放在桌面上摊开,也不会像某些平装书那样需要用手按着才能看清内文。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和匠心,在如今这个电子化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它作为一部工具书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和严谨治学精神,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品,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心中安定了不少。
评分便携性是这部“缩印本”的另一个亮点,尽管我主要在固定场合使用,但偶尔需要带出门时,它的体积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相比于那些动辄三四斤重的全开本字典,它小巧得多,可以轻松塞进公文包。虽然体积缩小了,但编者们显然在版式设计上做足了功课,没有因为缩小尺寸而牺牲信息的密度和可读性。他们可能运用了复杂的网格系统和巧妙的字号搭配,使得单位面积内容量最大化,同时保持了阅读的舒适度。这一点对于经常需要外出访学或在图书馆进行快速查阅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常常在不同的古籍资料中穿梭,一个方便携带且信息量充足的助手是多么重要,它让我的研究工作流畅了许多,避免了因设备限制而带来的挫败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