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
定价:95.00元
作者:中国科学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030328311
字数:390000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编著而成的报告,旨在系统地展示中国科研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情况,推动中国科研信息化的进程。
本书邀请了外科研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针对科研信息化涉及的网络环境、超级计算环境、数据环境,以及科研信息化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客观阐述,对科研信息化的战略态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力求推动科技创新与创新模式的转变,为中国未来科技创新提供全局性、战略性的参考,向外读者展示中国科研信息化的全貌和前沿成果。
本书可作为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科技战略决策的参考书,也可供外专家、学者研究和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的标题本身就给我一种权威和专业的感觉。“蓝皮书”通常代表着深度研究和权威发布,而“中国科研信息化”则精准地聚焦了其核心内容。2011年,我记得那是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科研领域自然也不例外。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当时中国科研机构在拥抱信息化浪潮时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书中或许会详细阐述当年在构建科研数据库、开发科研管理软件、推广科研数据共享平台等方面的工作。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对科研数据的开放与共享非常关注,希望书中能有关于这方面政策的解读和实践案例的介绍。此外,高性能计算作为科研加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1年想必也是一个重点发展领域,这本书可能会披露当时国家在超级计算机建设和应用方面的进展。再者,科研人员如何利用信息化工具来提高研究效率,如何进行远程协作,如何保护知识产权,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细节,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洞察,帮助我全面理解那一年中国科研信息化建设的图景。
评分拿到《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我第一反应就是它能为我勾勒出中国科技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侧面。2011年,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期,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信息化如何赋能科技创新。我预感这本书会详细梳理当年中国科研领域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进展。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当时中国的科研机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来推动科研工作的。例如,国家层面的科研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是否已经提上日程?有哪些突破性的科研软件或工具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科研机构的管理信息化水平如何?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对于我而言,理解过去十年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节点,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并对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借鉴。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科技发展的大戏中,为我补上了一出关键的“前情提要”,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
评分刚刚拿到这本《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封面上“中国科学院”几个字就让人倍感期待。2011年,对于中国科研信息化来说,绝对是一个承前启后、充满变革的年份。我一直对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和发展动向很感兴趣,尤其是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和驱动科研模式的转变。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期中国科研信息化建设全貌的珍贵窗口。从书名来看,它应该会涵盖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重大项目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创新等多个维度。我想象中,书中会对当年科研机构在数据共享、高性能计算、科研软件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突破进行深入剖析。特别是“蓝皮书”这种形式,通常意味着内容的权威性和全面性,背后有专业机构的支撑,信息的可信度很高。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个大数据刚刚崭露头角、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的时期,中国科研界是如何应对这些新技术的,又有哪些前瞻性的布局,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当下理解和推动科研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一探究竟。
评分《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充满了信息量和专业性。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其发布的报告,其权威性和深度是毋庸置疑的。2011年,正是我们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对国家层面的科研战略和发展规划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年中国科研信息化建设全貌的绝佳机会。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当时在构建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例如高性能计算、国家科研网络、大型数据库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比如科研数据的管理与共享,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转化等。对我个人而言,了解2011年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情况,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科技进步的驱动因素,以及信息化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对于我洞察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甚至思考未来科研模式的演进,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拿到《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后,我首先被它厚重的体量所吸引,感觉里面一定包含了海量的、经过系统梳理的信息。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科研领域的国家队,其发布的蓝皮书,想必是对2011年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状况的一次系统性总结和深度解读。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罗列,而是会深入分析科研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因素。比如,它可能会探讨在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背景下,信息化如何赋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又如何提升国家整体的科研竞争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具体科研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案例的介绍,例如,天文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在2011年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加速科研进程的?数据库的建设、科学数据的分析、协同工作的平台搭建,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此外,书中对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以及科研机构在信息化投入上的策略,想必也会有详尽的论述。了解这些,不仅能帮助我把握当年的发展脉络,更能让我思考,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些基础和方向对我们现在的科研生态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大事记”和“思想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