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
定价:30.00元
作者:张锡祥,白华,杨曼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1211488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战,雷达和雷达对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共分为9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雷达对抗,雷达和雷达对抗的产生和发展;新型战斗机和电子战飞机上的新型电子设备;对机载雷达的对抗;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对抗;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新型战机的电子设备对抗;对超视距雷达的干扰有效区;双基达的接收设备在哪里;新概念武器在信息战中的应用。
《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信息战中的雷达对抗》是一部科普性读物,内容新颖、通俗易懂、由浅入深。书中列举了一些大家熟知的战例加以分析,增加对现代信息战的理解。在现代信息战中,有无雷达对抗对战争的结果影响很大,甚至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要引起重视。
目录
章 什么是雷达对抗
1.1 雷达的起源
1.2 雷达的基本组成
1.3 雷达的工作频率
1.4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1.5 为什么雷达能被干扰
1.6 雷达干扰机的基本组成
1.7 雷达对抗的发展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新型战斗机和电子战飞机上的航空电子设备
2.1 新型战斗机上的航空电子设备
2.1.1 概述
2.1.2 战斗机航空电子设备的发展
2.1.3 各种先进战机的航空电子设备介绍
2.1.4 先进战机航空电子设备的特点与优越性
2.2 先进电子战飞机的航空电子设备
2.2.1 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
2.2.2 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机载雷达的干扰
3.1 雷达为什么要上天
3.2 雷达上天的技术难度
3.3 预警机在空中的作用
3.4 机载雷达受干扰以后的探测区
3.4.1 机载雷达干扰暴露区
3.4.2 一些干扰机中的名词说明
3.5 对脉冲压缩雷达的干扰
3.5.1 脉冲压缩雷达的产生
3.5.2 脉冲压缩雷达干扰压制系数取值的概念
3.5.3 用雷达干扰基本方程计算干扰压制系数Kj
3.6 对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干扰
3.6.1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工作原理
3.6.2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基本组成和干扰原理
3.6.3 脉冲多普勒雷达干扰压制系数的取值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对抗
4.1 SAR系统的组成
4.1.1 星载SAR天线
4.1.2 发射机/接收机
4.1.3 发射机/接收机的组成
4.1.4 星载SAR发射机/接收机已达到的主要性能
4.1.5 星载SAR系统的基本参数
4.1.6 与星载SAR对抗的几个困难
4.2 SAR工作原理
4.3 对SAR干扰压制系数的测量
4.3.1 对SAR干扰压制系数的计算和仿真试验
4.3.2 瞄频压制干扰必须满足的6项要求(对SAR的干扰更为重要)
4.3.3 对机载SAR干扰压制系数实际飞行测试数据
4.4 对星载SAR瞄频噪声压制干扰
4.5 星载SAR的干扰有效区
4.6 举例中的SAR干扰效果和效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
5.1 引言
5.2 导弹攻防的过程
5.2.1 中程导弹的攻防过程
5.2.2 洲际弹道导弹的攻防过程
5.2.3 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威胁
5.3 电子战支援、导弹系统进行攻击
5.3.1 用机载干扰机干扰敌方反导系统的远程警戒雷达
5.3.2 用地基对空对天干扰机干扰敌方机载和星载预警雷达
5.3.3 用弹上干扰机干扰敌方制导雷达
5.4 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战机的电子设备对抗
6.1 新型战机上的雷达对抗——干扰有效区和干扰暴露区
6.1.1 新型战机进驻冲绳地区对我国的威胁
6.1.2 新型战机上主要电子设备的性能
6.2 利用米波雷达和超视距雷达对新型隐身飞机进行告警
6.3 对机载新型相控阵雷达的干扰
6.3.1 对机载新型相控阵雷达的自卫干扰
6.3.2 噪声干扰源对无源侦察系统引起的测向误差
6.4 对机载新型相控阵雷达地对空支援干扰
6.5 对新型机载雷达地形测绘时的干扰效果
6.6 新型战机对地面目标攻击时的地对空干扰效果
6.7 新型机载相控阵雷达降低发射功率时的干扰效果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对超视距雷达的干扰有效区
7.1 概述
7.1.1 国外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发展概况
7.1.2 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7.2 对天波超视距雷达的自卫干扰
7.3 对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分布掩护式干扰
7.4 对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干扰机的组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基达的接收设备在哪里
8.1 概述
8.2 收/发站的配置距离与降低探测区比例的关系
8.3 双基达接收机的位置与干扰效果
8.4 双基达的支援干扰暴露区
8.5 对双基达自卫干扰暴露区
8.6 对双基达低空目标探测区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新概念武器在信息战中的应用
9.1 高功率微波武器与微波炉的概念
9.2 微波能武器的一些损伤能力
9.3 信息化局部战争中防空系统的组成
9.4 高功率微波能武器和干扰机之间的关键
9.4.1 高功率微波能武器关键器件的相关技术要求
9.4.2 几种高功率微波管可达到的输出功率
9.5 高功率微波能武器的发展
9.6 “赛博空间”的概念
9.6.1 赛博的含义
9.6.2 “赛博空间”出现的必然性
9.6.3 “赛博空间战”
9.6.4 民用“赛博物理系统”
9.7 本章小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人,封面的配色和构图都充满了科技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与军事、信息战息息相关。封面上的“千里眼”和“近视眼”的对比,用形象的比喻点明了主题,非常直观。拿到手后,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合理,读起来不会觉得费力。我之前对雷达技术和信息战领域了解不多,但从这本书的名字和封面就能看出它试图将复杂的技术概念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或者历史事件,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信息战的魅力和复杂性。作为一个对军事科技爱好者来说,这样的书籍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能够满足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也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现代战争形态的一个绝佳机会。
评分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雷达对抗”这个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比如用干扰器让敌人的雷达失效。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接触这类专业书籍时,才意识到这个领域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这本书的名字就非常吸引我,“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雷达对抗的核心目的——削弱或欺骗敌方雷达的探测能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干扰,更是信息博弈、技术博弈。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各种电子对抗技术,例如雷达欺骗、诱饵、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等等,并且可能会分析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战中发挥作用的。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雷达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脆弱性来达到对抗的目的。作为一名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见解,甚至是颠覆我以往的认知,让我看到信息战的“艺术”所在。
评分我一直对军事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深感着迷,特别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战”。这次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它那个极具冲击力的标题——“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这个标题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信息对抗的场景。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雷达技术在军事侦察和预警中的关键地位,以及敌对双方如何利用各种电子战手段来相互“致盲”。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具体的对抗策略,比如主动干扰、被动侦察、信号欺骗等等,以及这些策略背后的技术原理。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对雷达在现代军事对抗中的攻防两端都有一个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甚至能够理解信息战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战场局势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单位“电子工业出版社”给我一种专业且权威的印象,这让我对内容的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对“信息战”这个概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它是现代战争中一个非常关键且神秘的领域。而“雷达对抗”又是信息战中一个非常具象化的表现形式,能够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影响敌方的感知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雷达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信息战背景下,如何通过电子干扰、欺骗等手段来削弱甚至破坏敌方雷达的探测效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概念解释清楚,让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并且能够理解信息战的“攻”与“防”是如何围绕着雷达展开的。
评分我一直对军事科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技术。这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便被深深吸引住了。“让‘千里眼’变成‘近视眼’”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直接点出了雷达对抗的核心。我非常好奇,在现代信息战中,雷达作为重要的侦察和预警系统,是如何成为对抗的焦点。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雷达的原理,以及在电子对抗环境下,各种干扰、欺骗、诱骗等技术手段是如何被运用的。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历史上的对抗事件,来阐述这些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效果,从而让我对信息战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有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科技爱好者,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雷达对抗这一充满神秘感和技术挑战的领域有更全面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