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材)数据通信技术
定价:33.80元
作者:伍振国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31049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10章,主要对数据通信的数据传输、数据交换、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数据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等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对局域网组成和设备、城域网组成和设备、广域网的组成和VPN原理、接入网技术、因特网应用协议做了分析。本书突出当前正在使用的数据通信主流技术,淡化已经陈旧的数据通信技术。书中编写了较多的实训操作案例,是理论教学、实作训练相结合的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轨道交通控制专业、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的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教材,也可以作为本科通信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通信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IP信息网络概述
1.1 IP信息网络的概念
1.2 数据通信网络的分类
1.3 数据通信网络的拓扑
1.4 数据通信网络的主要技术指标
1.5 三网合一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数据的传输
2.1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2.2 信息的传输编码
2.3 传输媒体
2.4 数据的并行与串行传输
2.5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传输
2.6 数据的基带传输
2.7 数据的模拟传输
2.8 数据的数字传输
2.9 信道复用技术
2.10 数字复接系统
2.11 数据传输的同步识别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数据传输差错控制
3.1 传输差错控制
3.2 流量控制和纠错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数据交换技术
4.1 电路交换技术
4.2 报文交换技术
4.3 分组交换技术
4.4 ATM交换技术
4.5 数据交换方式的比较
4.6 数据通信网络提供的通信服务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网络的体系结构
5.1 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5.2 OSI—RM体系结构
5.3 TCP/IP体系结构
5.4 IP数据报格式
5.5 因特网的IP地址
5.6 路由表和IP报转发
5.7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5.8 因特网组播报文协议IGMP
5.9 运输层传输控制协议TCP
5.10 运输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5.11 网际协议IPV6
5.12 安装TCP/IP协议
5.13 PING命令的应用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局域网
6.1 局域网概述
6.2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6.3 以太网技术
6.4 10 Mbit/s以太网
6.5 100 Mbit/s快速以太网
6.6 1000 Mbit/s以太网
6.7 10 Gbit/s以太网
6.8 以太网交换机
6.9 以太网的扩展
6.10 虚拟局域网
6.11 生成树协议
6.12 以太网交换机的配置
6.13 网线制作和测试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口城域网
7.1 IP城域网综述
7.2 IP城域网核心层组成
7.3 PPP协议
……
第8章 IP广域网
第9章 接入网
0章 应用层协议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个人认为,评价一本技术教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要看它在“实践指导性”上做得如何。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沉溺于纯理论的空中楼阁。在讲解物理层和链路层技术时,书中会穿插介绍一些实际的硬件实现考量,比如信道编码的选择如何影响误码率,以及如何设计MAC协议来应对共享介质的冲突问题。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很多章节后面都配有“思考与实践”的小节,这些问题不是那种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而是需要动脑筋去设计或分析的场景题。例如,要求读者设计一个简单的路由选择策略,或者分析在特定延迟和带宽限制下,哪种传输模式更优。这种设计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学习欲望,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工程师的思考过程中。这种“学以致用”的引导,是很多教材所欠缺的。
评分从装帧和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也体现出了一种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量很好,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反复翻阅查找公式推导过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数学公式的处理方式——它不会把所有的推导步骤都冗长地罗列出来,这很容易让读者感到压抑。相反,作者会清晰地标出关键的数学原理,然后直接给出重要的结论公式,并在随后的文字描述中解释这些公式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含义。这对于时间宝贵的工程师或者时间有限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策略。同时,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信道容量的计算,作者采用了分步解析的方式,先给出基本模型,再引入噪声和衰减等实际因素,每次只增加一个变量,使得复杂度的提升是可控的,阅读体验非常顺畅,完全没有被复杂的数学符号“劝退”。
评分这本书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平衡把握得相当到位,让我这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人,也找到了不少新的启发。很多教科书在讲到具体协议时,往往停留在RFC文档的表面描述,让人感觉像在看技术手册,而不是在学习一门技术。然而,伍老师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介绍了TCP/IP协议族的各个层次的功能,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协议设计背后的权衡(Trade-offs)。比如,在介绍拥塞控制算法时,书中不仅仅对比了TCP Tahoe、Reno的不同,还加入了对BBR等新一代算法的简要分析,并讨论了它们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差异。这让读者能跳出单一协议的视角,去思考网络设计哲学层面的问题:如何在可靠性、效率和公平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种宏观视角和微观细节的穿插叙事,让理论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读完相关章节,我立刻能将书中的知识点对应到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性能瓶颈上,思路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感觉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和前瞻性讨论。在大部分教材还停留在对现有主流技术(如4G/5G基础架构)的详尽介绍时,伍老师在收尾部分专门开辟了章节来探讨下一代通信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数据通信领域的集成,以及边缘计算对传统网络架构的冲击,书中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这种设置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大大延长,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现在技术”的书,更是一本指引“未来方向”的指南针。它促使我们思考: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些基础知识,如何才能适应未来十年通信技术的变革?这种对领域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和适度的展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本行业技术路线图的导读。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忐忑的心情的。毕竟“数据通信技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挺硬核的,我担心里面的概念会不会太抽象,公式会不会多到让人头晕眼花。但翻开第一章后,这种顾虑就慢慢消散了。作者在引言部分花了不小的篇幅,非常耐心地勾勒出了整个数据通信领域的宏观图景,从基础的信号表示到网络协议栈的架构,衔接得非常自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阐述,比如傅里叶变换在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抛出公式,而是通过非常贴近实际应用的例子来解释其原理。举个例子,书中用了一个关于语音压缩和传输的场景,把原本枯燥的数学推导变得生动起来,让人很容易就能抓住“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怎么”计算。而且,排版设计也相当人性化,关键术语都有加粗或用不同颜色标注,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快速定位到重点,形成知识框架。这种循序渐进、注重理解而非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种需要打好坚实基础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