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未来气候事件变化预估图集
定价:90元
作者:编者:徐影
出版社:气象出版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02962074
字数:283千字
页码:1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由徐影等编著的图集《中国未来**气候事件变化预估图集》利用多个**发展的不同**气候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制作了21世纪近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和后期(2080-2099年)不同**气候指数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图,并做了简明的分析,这对于了解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事件的可能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不同领域的影响、脆弱性、风险评估和承载力等问题的专家学者及业务工作者提供基本材料,也可为致力于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专家提供重要参考。
内容提要
由徐影等编著的图集《中国未来气候事件变化预估图集》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提供的多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多个气候指数的定义,分析制作了不同温室气体浓度排放情景下,中国21世纪近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和后期(2080-2099年)温度和降水相关气候指数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图,并对中国及其不同分区气候指数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 本图集对于进一步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它可作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不同领域产生的影响、脆弱性、风险和承载力等问题的专家学者及业务工作者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从事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专家学者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未来气候的书,让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间的对话。这本书并没有列出具体的“某年某地会发生什么”,而是更侧重于描绘气候变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可能表情”。它以一种非常沉静且充满智慧的方式,探讨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中国气候系统可能经历的长期性转变。这本书不是一本“事件簿”,而更像是一份“气候发展报告”,它关注的是气候变化的“趋势线”和“概率分布”。比如,在讨论未来降水变化时,它不会说“某年某地会发生洪灾”,而是会分析在不同情景下,区域性干旱或洪涝发生的概率是否会增加,以及这种增加的幅度可能有多大。这种不以具体事件为导向的分析,反而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全局性”和“长期性”,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在漫长的时间轴上,我们所处的环境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根本性改变。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理解气候变化的“思维模型”,而非简单的“事件预警”。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气候的书,它并没有直接提供“未来气候事件”的预测图景,而是着重于气候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和长期演变机制。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学术化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异、海洋环流的响应,以及陆地表面过程的变化等等。它通过对大量历史气候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的解读,勾勒出中国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特征的潜在转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区域性气候差异演变的分析印象深刻,它并没有一概而论地讨论“中国气候会怎样”,而是精细地分析了不同地理区域在温度、降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上的可能变化。这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并非一个同质化的过程,而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科学原理,并从中推演出未来趋势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基础的科学层面去理解气候现象,而非简单地接受一些表面化的结论。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未来气候变化的书,虽然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具体的灾难预测,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具有深度的时间尺度视角。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描绘了在不同排放情景下,中国可能经历的气候演变趋势。它并没有罗列出“某年某地会发生什么具体事件”,而是更多地探讨了长期趋势下的变化:比如,平均气温的升高是否会集中在某个区域,降水模式的改变是会倾向于干旱还是洪涝,以及这些宏观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跳出具体事件的思维定式,去思考在几十甚至上百年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它更像是一部“气候演义”,用科学的语言讲述了地球系统内在的演化逻辑,让我们对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长远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不直接指向“事件”的分析,反而更能引发深度的思考,因为它迫使我们去理解气候系统背后的驱动力和相互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预见性和全局性,它为理解未来变化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科学框架,而非单一的恐慌预警。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气候的书,让我对“未来”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并不是一串简单的日期和事件的罗列,而是描绘了一幅幅可能演变的画卷。这本书并没有去预测“2050年北京会下多少雪”,或者“2070年上海会发生什么级别的台风”,而是更侧重于描绘气候系统在时间长河中的“软性”变化。它探讨的是,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的情况下,气候变化的“节奏”和“强度”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例如,多年平均温度的升高是否会伴随着极端高温事件频率的显著增加,或者降水模式的转变是渐进式的还是突发式的。这本书更多地是提供了一个关于“变化的可能性”的框架,让我们能够理解,未来并非是单一确定的,而是存在着多种可能的轨迹。这种探索未知的方式,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一种基于科学逻辑的“可能性推演”。它让我意识到,理解未来气候变化,需要的是对复杂系统演化规律的把握,而非简单的“事件打包”。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气候的书,它带给我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绘制一张“未来气候事件地图”,而是更像是一部气候变化的“史诗前传”,它讲述的不是即将发生的具体灾难,而是气候系统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呈现出的宏观趋势和深层逻辑。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地区历史上气候的变迁,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在人为影响因素下,未来气候可能出现的几种演变方向。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到某个年份,某个地方会出现某种极端天气”这样的结论,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比如平均气温的抬升速度、降水分布的调整、以及某些气候指标的波动范围。这种“不落俗套”的处理方式,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去理解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它对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其中寻找科学启示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