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电子产品工艺设计基础 曹白杨

全新正版 电子产品工艺设计基础 曹白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白杨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产品设计
  • 工艺设计
  • 电路设计
  • PCB设计
  • 电子工程
  • 曹白杨
  • 电子技术
  • 工业设计
  • 设计基础
  • 正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1617
商品编码:292212116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全新正版 电子产品工艺设计基础

定价:59.00元

作者:曹白杨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212816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本能让你快速了解现代电子制造技术的工具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电子产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3章,主要内容有电子设备设计概论、电子产品的热设计、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电子设备的工程设计、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装配焊接技术、电子装连技术、表面组装技术、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工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等。

目录


目  录章 电子设备设计概论11.1 概述11.2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的内容21.3 电子设备的设计与生产过程41.3.1 电子设备设计制造的依据41.3.2 电子设备设计制造的任务51.3.3 整机制造的内容和顺序81.4 电子设备的工作环境91.5 温度、湿度、霉菌因素影响111.5.1 温度对元器件的影响111.5.2 湿度对电子产品整机的影响121.5.3 霉菌对电子产品整机的影响141.6 电磁噪声因素影响151.6.1 噪声系统161.6.2 噪声分析161.7 机械因素影响191.7.1 机械因素191.7.2 机械因素的危害201.8 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的方法21第2章 电子产品的热设计232.1 电子产品的热设计基本原则232.1.1 电子产品的热设计分类232.1.2 电子产品的热设计基本原则242.2 传热过程概述252.2.1 导热过程262.2.2 对流换热272.2.3 辐射换热272.2.4 接触热阻282.3 传热过程292.3.1 复合换热292.3.2 传热302.3.3 传热的增强312.4 电子产品的自然散热332.4.1 电子产品机壳的热分析332.4.2 电子产品内部元器件的散热342.4.3 功率器件散热器的设计计算372.5 强迫风冷系统设计412.5.1 强迫风冷系统的设计原则412.5.2 强迫风冷却的通风机(风扇)选择442.6 电子产品的其他冷却方法462.6.1 半导体制冷462.6.2 热管48第3章 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513.1 电磁兼容设计概述513.1.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513.1.2 噪声干扰的方式523.1.3 噪声干扰的传播途径533.1.4 电磁干扰的抑制技术603.2 屏蔽技术623.2.1 电场屏蔽633.2.2 磁场屏蔽653.2.3 电磁场屏蔽683.3 接地技术703.3.1 接地的要求703.3.2 接地的分类713.3.3 信号接地713.3.4 地线中的干扰和抑制753.3.5 地线系统的设计步骤及设计要点783.4 滤波技术793.4.1 电磁干扰滤波器793.4.2 滤波器的分类813.4.3 电源线滤波器84第4章 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864.1 机箱概述864.1.1 机箱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864.1.2 机箱(机壳)的组成和基本类型884.1.3 机箱(机壳)设计的基本步骤894.2 机壳、机箱结构904.2.1 机壳的分类904.2.2 机箱(插箱)的分类924.3 底座与面板944.3.1 底座944.3.2 面板的结构设计964.3.3 元件及印制板在底座上的安装固定974.4 机箱标准化1004.4.1 概述1004.4.2 积木化结构101第5章 电子设备的工程设计1035.1 机械防护1035.1.1 机械环境1035.1.2 隔振和缓冲设计1045.1.3 隔振和缓冲的结构设计1085.2 电子设备的气候防护1105.2.1 腐蚀效应1115.2.2 潮湿侵蚀及其防护1135.2.3 霉菌及其防护1155.2.4 灰尘的防护1175.2.5 材料老化及其防护1175.2.6 金属腐蚀及其防护1205.3 人-机工程在电子设备设计中的应用1245.3.1 人-机工程概述1245.3.2 人-机工程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275.4 电子设备的使用和生产要求1335.4.1 对电子设备的使用要求1335.4.2 电子设备的生产要求135第6章 电子元器件1396.1 电阻器1396.2 电位器1406.2.1 电位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406.2.2 电位器的类别与型号1416.3 电容器1416.3.1 电容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426.3.2 电容器的型号及容量标志方法1436.4 电感器1446.5 变压器1456.6 开关及接插元件简介1476.6.1 常用接插件1476.6.2 开关1496.7 散热器1506.8 半导体分立器件1516.9 半导体集成电路1526.10 表面组装元器件1546.10.1 表面组装电阻器1556.10.2 表面组装电容器1576.10.3 表面组装电感器1596.10.4 其他表面组装元件1606.10.5 表面组装半导体器件1616.10.6 表面组装元器件的包装166第7章 印制电路板1707.1 印制电路板的类型与特点1707.1.1 覆铜板1707.1.2 印制电路板类型与特点1717.2 印制电路板制造工艺1727.2.1 印制板制造过程1727.2.2 印制板生产工艺1777.2.3 多层印制电路板1787.2.4 挠性印制电路板1817.2.5 印制板的手工制作1827.3 表面组装用印制电路板1857.3.1 表面组装印制板的特征1857.3.2 SMB基材质量的主要参数1867.4 印制电路板的质量检查及发展1887.4.1 印制电路板的质量1887.4.2 印制电路板的发展189第8章 装配焊接技术1918.1 安装技术1918.1.1 安装的基本要求1918.1.2 集成电路的安装1948.1.3 印制电路板上元器件的安装1958.2 焊接工具1988.2.1 电烙铁的种类1988.2.2 电烙铁的选用2018.2.3 电烙铁的使用方法2018.2.4 热风枪2038.3 焊料、焊剂2048.3.1 焊料分类及选用依据2048.3.2 锡铅焊料2058.3.3 焊膏2078.3.4 助焊剂2118.3.5 阻焊剂2138.4 焊接工艺2148.4.1 手工焊接操作技巧2148.4.2 手工焊接工艺2168.4.3 导线焊接技术2188.4.4 拆焊2208.4.5 表面安装元器件的装卸方法222第9章 电子装连技术2289.1 电子产品的装配基本要求2289.2 搭接2299.3 绕接技术2319.3.1 绕接2319.3.2 绕接工具及使用方法2329.3.3 绕接质量检查2339.4 压接2349.5 其他连接方式2389.5.1 黏接2399.5.2 铆接2409.5.3 螺纹连接2410章 表面组装技术24410.1 表面组装技术概述24410.1.1 表面组装技术特点24410.1.2 表面组装技术及其工艺流程24610.1.3 表面组装技术的发展25210.2 印刷技术及设备25510.2.1 焊膏印刷技术概述25610.2.2 焊膏印刷机系统组成26010.2.3 焊膏印刷模板26110.2.4 影响焊膏印刷的主要工艺参数26210.3 贴装技术及设备26410.3.1 贴片机概述26410.3.2 贴片机系统组成26910.4 再流焊技术及设备28010.4.1 再流焊接概述28010.4.2 再流焊工艺28410.5 波峰焊技术及设备28810.5.1 波峰焊机28910.5.2 波峰焊工艺29410.6 常用检测设备30010.6.1 自动光学检测(AOI)30010.6.2 X射线检测仪30110.6.3 针床测试仪30210.6.4 飞针测试仪30210.6.5 SMT炉温测试仪30410.7 SMT辅助设备30510.7.1 返修工作系统30510.7.2 全自动点胶机30610.7.3 超声清洗设备30710.7.4 静电防护及测量设备30910.8 微组装技术31310.8.1 微组装技术的基本内容31410.8.2 微组装技术3151章 电子产品技术文件32211.1 设计文件概述32211.2 生产工艺文件32511.2.1 工艺文件概述32511.2.2 工艺文件的编制原则、方法和要求32611.2.3 工艺文件的格式及填写方法3272章 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工艺33312.1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33312.2 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33512.2.1 概述33512.2.2 调试与检测仪器33512.2.3 仪器选择与配置33712.2.4 产品调试33812.2.5 故障检测方法34012.3 电子产品的检验34412.3.1 检验和抽查检验34412.3.2 检验验收34412.3.3 整机的老化试验和环境试验3463章 产品质量和可靠性34813.1 质量34813.2 可靠性34913.3 产品生产及全面质量管理35113.3.1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35113.3.2 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35213.3.3 生产过程的可靠性保证35413.4 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简介35513.4.1 ISO9000系列标准的构成35513.4.2 ISO9000族标准35613.4.3 ISO9000族标准的应用与发展35613.5 产品质量认证及其与GB/T 19000的关系35713.6 实施

作者介绍


曹白杨: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授,美国SMTA协会会员,四川SMT协会会员高级顾问。多年来,负责本院该领导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已出版教材五部。

文摘


序言



电子产品工艺设计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系统性地介绍电子产品工艺设计的核心理念、方法与实践。内容涵盖电子产品从概念构思到最终实现的各个关键环节,重点聚焦于工艺可制造性、成本控制、质量保障以及可持续性设计等重要维度。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原理阐述,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电子产品工艺设计知识体系,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电子产品工艺设计概述 本章将从宏观层面引入电子产品工艺设计的重要性,阐述其在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将探讨工艺设计的定义、目标以及与产品功能设计、结构设计等其他设计环节的相互关系。通过对不同类型电子产品(如消费电子、通信设备、工业控制系统等)的工艺设计特点进行初步分析,读者将对该领域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有初步认识。同时,本章还将介绍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工艺设计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例如技术更新迭代快、成本压力大、环保要求高等。 第二章 材料选择与工艺性能分析 材料是电子产品的基础,其选择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成本、可靠性和环保性。本章将深入探讨电子产品常用材料的分类、特性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材原则。我们会详细介绍金属材料(如铜、铝、不锈钢等)、高分子材料(如各种塑料、橡胶)、陶瓷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除了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能,材料的工艺性能更是决定产品能否高效、经济地制造的关键。本章将重点关注材料的可加工性,包括: 成型性: 材料在注塑、压铸、冲压、挤出等成型工艺中的表现。我们将分析材料的流动性、收缩率、冷却速度、脱模性等参数对产品成型质量的影响。 切削加工性: 材料在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等切削加工中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刀具磨损、表面光洁度、加工精度等的影响。 连接性: 材料的焊接性、粘接性、铆接性等,以及在组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兼容性问题。 表面处理适应性: 材料对电镀、喷涂、阳极氧化、钝化等表面处理工艺的反应,以及处理效果的持久性。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材料与工艺配对案例,说明如何在满足产品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和最优的加工工艺。例如,在设计智能手机外壳时,我们将比较金属(如铝合金)和塑料(如PC、ABS)的成本、强度、加工难度、美观度和环保性,并分析它们各自适用的成型和表面处理工艺。 第三章 成型工艺与设计考量 成型工艺是电子产品制造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和生产效率。本章将系统介绍电子产品中常用的成型工艺,并详细阐述在设计阶段应如何充分考虑工艺的可行性。 注塑成型: 广泛应用于塑料零部件的制造。我们将详细讲解注塑成型的基本原理、模具设计要点(如浇口、流道、排气、冷却)、注射参数(温度、压力、速度)的控制,以及由此衍生的工艺问题,如缩痕、翘曲、飞边、溶接线等。设计考量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改变产品壁厚、增加加强筋、优化圆角等设计细节,来规避或减轻这些缺陷。 压铸成型: 主要用于金属零部件的制造,尤其适用于具有复杂形状和较高精度要求的部件。本章将介绍压铸机的类型、模具的结构特点、压铸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以及常见的压铸缺陷(如气孔、缩松、裂纹)。设计时,我们将强调如何通过合理的壁厚设计、避免尖角、设置拔模斜度等来提高压铸件的质量和合格率。 冲压成型: 适用于薄板金属零件的批量生产。我们将讲解冲压工艺的基本类型(如落料、弯曲、拉伸、翻边),模具的设计原则(如凸模、凹模、导向、卸料),以及冲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起皱、撕裂、回弹)。设计将侧重于如何通过优化零件形状、合理设置工艺路线、考虑材料的延展性等来确保冲压件的精度和稳定性。 精密机械加工: 包括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切割等,适用于对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有极高要求的零部件。本章将重点介绍不同加工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刀具选择、加工参数设定,以及如何通过CAD/CAM集成设计来优化加工路径,减少加工时间和成本。设计时,将强调如何避免深孔、狭窄槽、锐角等难以加工的结构,并充分考虑工装夹具的设计需求。 3D打印(增材制造): 作为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3D打印在原型制作、小批量生产以及复杂结构件制造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章将介绍不同3D打印技术(如FDM、SLA、SLS、DMLS)的原理、材料选择、打印参数设置,以及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支撑结构、精度限制、后处理等问题。 第四章 连接工艺与装配设计 电子产品的最终形态是通过各种连接工艺将零部件组装而成。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连接方式及其在设计中的考量,以确保产品的牢固性、可靠性、可维修性和易于装配。 焊接工艺: 点焊/缝焊: 适用于薄板金属的连接,成本低,效率高。本章将分析焊点尺寸、焊缝宽度、焊接电流、时间等参数的影响,以及设计中如何确定搭接尺寸、电极位置等。 钎焊: 包括软钎焊(焊锡)和硬钎焊,适用于电子元件的电气连接和金属结构的连接。我们将重点讲解焊料的选择、助剂的使用、加热方式,以及在设计中如何保证焊盘的尺寸、间隙、表面处理,以获得良好的焊接质量。 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 适用于精密连接和异种材料的连接,具有精度高、热影响区小等优点。本章将介绍其原理、适用范围,以及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接头形式、间隙控制等。 螺纹连接: 广泛应用于机械结构的固定和拆卸。本章将详细介绍螺纹的类型、规格、精度等级,以及螺栓、螺母、垫圈的选择。设计时,我们将重点关注螺纹的拧紧力矩、防松措施(如自锁螺母、开口销、螺纹锁固剂)、以及装配空间的要求。 铆接工艺: 普通铆接: 适用于金属结构的永久性连接。本章将介绍铆钉的种类、尺寸、材料,以及铆接操作过程。设计中,我们将考虑铆钉的受力、搭接区域、孔的加工精度等。 压铆/卡扣连接: 是一种无需螺钉或铆钉的快速连接方式,常用于塑料结构。本章将介绍压铆螺母、压铆螺钉、塑料卡扣的设计原理和应用。设计时,我们将重点关注卡扣的强度、回弹性、开合寿命,以及产品拆装的便利性。 粘接工艺: 结构胶粘接: 适用于承载性连接,可以连接不同材料,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胶粘剂(如环氧树脂胶、聚氨酯胶、硅酮胶)的性能特点、固化条件,以及在设计中如何设计接头形式(如搭接、对接、角接),优化受力分布,并进行表面处理。 装配设计(Design for Assembly, DFA): 本章将引入装配设计(DFA)的概念,并将其融入到各种连接工艺的考量中。DFA的核心思想是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装配的难易程度,通过减少零件数量、标准化零部件、优化零件形状、易于抓取和定位等方式,来降低装配成本、提高装配效率和产品质量。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如何运用DFA原则来优化产品的整体结构和连接方式。 第五章 表面处理与防护设计 电子产品的表面处理不仅关乎美观,更重要的是提供防护功能,延长产品寿命。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表面处理工艺,以及在设计中应如何选择和应用。 金属表面处理: 电镀: 如镀镍、镀铬、镀铜、镀锡等,用于提高耐腐蚀性、耐磨性、导电性或美观性。本章将分析不同电镀层的特性、工艺流程、常见的缺陷,以及在设计中如何考虑镀层厚度、均匀性、边缘效应等。 阳极氧化: 主要用于铝合金,形成一层坚硬、耐磨、耐腐蚀的氧化膜,并可着色。我们将介绍阳极氧化的原理、工艺过程、氧化膜的性能,以及设计中如何考虑壁厚、形状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化学转化膜: 如磷化、钝化等,用于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和涂层附着力。 喷涂/烤漆: 适用于金属、塑料等多种材料,提供色彩和保护。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涂料(如粉末涂料、液体涂料)的性能、应用,以及在设计中如何考虑涂层厚度、附着力、边缘覆盖等。 塑料表面处理: 喷涂/丝印/移印: 用于实现颜色、图案和文字的印刷。 镭射雕刻: 用于实现永久性的标识和装饰。 UV涂层: 提高表面的耐磨性和抗划伤性。 电镀/真空镀膜: 赋予塑料金属质感和导电性。 印刷电路板(PCB)的表面处理: 如HASL(热风整平)、ENIG(沉金)、OSP(有机保焊涂层)等,对焊点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章将介绍这些处理工艺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PCB设计中应如何选择。 本章还将重点关注防护设计,包括: 防腐蚀设计: 如何通过材料选择、表面处理、结构设计(如避免积水区域)来提高产品的抗腐蚀能力。 耐磨损设计: 如何通过材料硬度、表面涂层、形状设计等来提高产品的耐磨性。 防静电设计(ESD): 针对电子产品对静电敏感的特点,本章将介绍ESD的原理、危害,以及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如接地)、表面处理等方面的防护措施。 防水防尘设计(IP防护等级): 如何通过密封圈、防水胶、结构设计等来满足不同IP防护等级的要求。 第六章 可靠性与失效分析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可靠性是电子产品生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章将探讨如何将可靠性工程的理念融入到工艺设计过程中,并通过失效分析来指导设计改进。 可靠性基础概念: 介绍失效率、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可靠度、寿命分布等基本概念。 应力-强度分析: 分析产品在工作环境中可能承受的各种应力(如机械应力、热应力、电应力、环境应力),以及材料和结构抵抗这些应力的能力。 工艺设计中的可靠性考量: 材料选择的可靠性: 考虑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疲劳强度、蠕变等。 连接工艺的可靠性: 评估焊接点、螺纹连接、粘接接头的长期稳定性,以及抗振动、抗冲击能力。 成型工艺的可靠性: 分析成型缺陷(如缩孔、气泡、内部应力)对产品长期可靠性的影响。 环境适应性设计: 考虑产品在不同温度、湿度、海拔、腐蚀性环境下的可靠性。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介绍FMEA的原理和应用,包括识别潜在的失效模式、评估失效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探测性,并据此提出预防措施。 故障树分析(FTA): 介绍FTA的原理和应用,用于分析导致特定失效事件的根本原因。 加速寿命试验与失效分析: 简要介绍如何通过加速试验来预测产品寿命,以及通过解剖分析、显微分析等手段来诊断失效原因,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到工艺设计中进行改进。 第七章 成本控制与经济性评估 成本是电子产品能否成功推向市场的重要因素。本章将从工艺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控制产品成本。 成本构成分析: 详细分析电子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包括材料成本、制造成本(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模具费用、设备折旧、研发费用、质量控制费用等。 工艺对成本的影响: 材料选择与成本: 分析不同材料的价格差异及其对最终产品成本的影响。 制造工艺的选择与优化: 比较不同制造工艺的单位生产成本、设备投资、生产周期,以及如何通过工艺参数优化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废品率。 模具设计与成本: 分析模具结构的复杂性、材料、制造精度对模具费用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简化模具设计、延长模具寿命来降低成本。 装配工艺与成本: 比较不同连接和装配方式的劳动强度、自动化程度、返工率,以及DFA在降低装配成本中的作用。 表面处理与成本: 分析不同表面处理工艺的材料消耗、能源消耗、人工投入,以及对产品附加值的影响。 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 介绍LCC的概念,包括初始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报废处理成本,并在工艺设计中考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价值工程(VE)与工艺设计: 介绍VE的基本方法,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来降低产品成本,同时保持或提高产品功能和质量。 第八章 可持续性设计与绿色制造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可持续性设计和绿色制造已成为电子产品设计的重要考量。本章将探讨如何将环境因素融入工艺设计。 绿色制造理念: 介绍绿色制造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包括节能、降耗、减排、无污染。 环保材料的选择: 讨论如何选择可回收、可生物降解、低毒性或无毒性的材料,以及避免使用有害物质(如RoHS指令)。 节能减排的工艺设计: 优化成型工艺: 减少能源消耗,如降低注塑温度、缩短成型周期、使用高效节能设备。 减少废品率: 通过精密的工艺控制和可靠性设计,降低废品产生,从而减少材料浪费和能源消耗。 考虑回收与再利用: 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的易拆解性、易回收性,以及材料的可再生性。 生命周期评估(LCA): 介绍LCA的概念,用于评估产品从原材料获取、生产、使用到报废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并指导工艺设计朝着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电子垃圾(E-waste)问题与设计对策: 探讨电子垃圾的产生原因、危害,以及如何在产品设计中采取措施,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可修复性、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第九章 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化工艺设计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电子产品制造的面貌。本章将介绍数字化制造技术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工具如何赋能工艺设计。 CAD/CAM/CAE的集成应用: 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在电子产品工艺设计中的协同作用,如何实现设计、分析、制造的一体化。 仿真技术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注塑仿真: 预测流动、冷却、翘曲等,优化模具设计和工艺参数。 有限元分析(FEA): 评估结构强度、热应力、疲劳寿命等。 流体动力学(CFD)仿真: 分析散热性能、气流组织等。 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与工艺设计: 介绍数字化孪生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作用,如何通过虚拟模型来模拟、优化和预测实际制造过程。 智能制造与工业物联网(IIoT): 探讨智能制造系统如何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实现工艺过程的实时监控、自适应调整和优化。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在工艺设计中的潜力: 展望AI/ML在材料推荐、工艺参数优化、缺陷预测、设计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第十章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本章将通过具体的电子产品案例,将前面章节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提供实际的工艺设计指导。案例可能涵盖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其工艺设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案例一:智能手机结构与工艺设计 材料选择(金属中框、玻璃/陶瓷后盖、塑料天线隔断) 成型工艺(CNC加工、注塑、压铸) 连接与装配(螺钉、粘接、焊接) 表面处理(阳极氧化、PVD镀膜) 可靠性与散热设计 案例二: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的工艺设计 内部结构与支撑设计 电磁屏蔽与散热设计 用户界面与操作面板的工艺实现 安全防护与防漏电设计 案例三: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的工艺设计 小型化与轻量化设计 防水防尘设计 人机工程学与佩戴舒适性 电池与充电接口的可靠性设计 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将强调“为什么”和“怎么做”,鼓励读者主动思考,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设计项目中。 总结 本书力求全面、深入地展现电子产品工艺设计的精髓,帮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掌握从材料选择、成型加工、连接装配到表面处理、可靠性保障、成本控制和可持续性设计的全过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工艺设计在产品成功中的关键作用,并具备独立进行电子产品工艺设计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真的做到了“全新”。我之前阅读过的很多电子产品设计的书籍,往往聚焦于某一个细分领域,比如单片机编程、嵌入式系统开发、或者某一类产品的设计流程。而这本书,却试图构建一个更广阔、更基础的设计框架。它从最根本的“为什么”开始,探讨了电子产品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几个核心要素:功能性、可靠性、可制造性、成本效益、以及用户体验。然后,在这个框架下,再逐步展开到具体的工艺技术和设计方法。这种“自上而下”的梳理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设计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看似基础”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如何进行模块化设计,如何进行版本控制和知识管理。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体现在最终产品的功能上,但却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导航图,指引着我在电子产品设计的广阔领域中,找到清晰的航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论述方式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我以为这种“工艺设计基础”的书会偏向理论,但实际上作者在理论阐述的同时,非常注重和实际生产的结合。举个例子,当讲到PCB(印刷电路板)的设计时,书中不仅讲解了基本的布线规则,还涉及到了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EMC)等高级话题,并且给出了如何在设计初期就规避这些问题的建议。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我之前接触到的很多资料都是零散的,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者在处理这些内容时,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设计理念到微观的元件布局,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特别欣赏的一点是,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权衡”(trade-offs),比如在设计中如何平衡性能、成本和功耗。这种现实世界的考量,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所忽略的。我感觉作者的经验非常丰富,能把这么多复杂的概念,用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始终围绕着“工艺”这个核心。读这本书,就像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一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在美学和用户体验设计的部分,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很枯燥,主要讲技术方面的东西,但没想到作者在“工艺设计”的范畴下,也包含了用户体验的考量。比如,书中在讲到产品外壳设计时,不仅仅关注了材料选择和结构强度,还深入探讨了人体工程学,如何让产品的握持感更好,操作更便捷。关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也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指导原则,比如界面的信息层级、反馈机制、以及视觉引导等方面。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全面,它没有把电子产品设计割裂成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将技术、功能、以及用户感受都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它关于“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的讨论,作者认为优秀的产品不仅仅是好用,更能触动用户的情感,建立起连接。这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让我的设计更有“温度”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感觉内容挺扎实的。作为一名刚入门的电子产品设计新手,我尤其看重基础知识的梳理。书里对许多基本的电子元件的原理和应用都做了比较细致的讲解,比如电阻、电容、电感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作者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它们的物理特性,以及在电路中扮演的角色。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怎么用,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用。这本书好像就试图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元件的时候,都会配上一些简单的电路图示,这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了很多。而且,作者在介绍每个元件的工艺设计注意事项时,也考虑到了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细节,比如选材、封装、以及如何优化成本等等。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后面的章节,但仅凭这部分内容,我就觉得这本绝对是适合初学者的好教材。它不是那种只会罗列公式的书,而是更注重实际应用的启发。我还在琢磨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应用到我目前正在构思的一个小项目上,感觉这本书会给我很多灵感。

评分

我最近在找关于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方面的资料,正好翻到了这本书。这本书在设计可靠性这块的内容,确实比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同类书籍都要深入。它不仅仅是提到“可靠性很重要”,而是详细分析了导致电子产品失效的各种常见原因,比如环境应力(温度、湿度、振动)、材料缺陷、制造工艺问题等等,并且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设计措施。书中关于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的介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演示了如何通过FMEA来识别潜在的设计风险,并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此外,关于元器件选型和寿命预测的部分,也讲得非常细致,不仅考虑了元器件本身的参数,还结合了使用环境和工作负荷来评估其可靠性。我感觉这本书非常注重“细节决定成败”的设计理念。它提醒我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只顾着实现功能,更要时刻关注产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这对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