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新正版 电子产品工艺设计基础
定价:59.00元
作者:曹白杨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212816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本能让你快速了解现代电子制造技术的工具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电子产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3章,主要内容有电子设备设计概论、电子产品的热设计、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电子设备的工程设计、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装配焊接技术、电子装连技术、表面组装技术、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工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等。
目录
目 录章 电子设备设计概论11.1 概述11.2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的内容21.3 电子设备的设计与生产过程41.3.1 电子设备设计制造的依据41.3.2 电子设备设计制造的任务51.3.3 整机制造的内容和顺序81.4 电子设备的工作环境91.5 温度、湿度、霉菌因素影响111.5.1 温度对元器件的影响111.5.2 湿度对电子产品整机的影响121.5.3 霉菌对电子产品整机的影响141.6 电磁噪声因素影响151.6.1 噪声系统161.6.2 噪声分析161.7 机械因素影响191.7.1 机械因素191.7.2 机械因素的危害201.8 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的方法21第2章 电子产品的热设计232.1 电子产品的热设计基本原则232.1.1 电子产品的热设计分类232.1.2 电子产品的热设计基本原则242.2 传热过程概述252.2.1 导热过程262.2.2 对流换热272.2.3 辐射换热272.2.4 接触热阻282.3 传热过程292.3.1 复合换热292.3.2 传热302.3.3 传热的增强312.4 电子产品的自然散热332.4.1 电子产品机壳的热分析332.4.2 电子产品内部元器件的散热342.4.3 功率器件散热器的设计计算372.5 强迫风冷系统设计412.5.1 强迫风冷系统的设计原则412.5.2 强迫风冷却的通风机(风扇)选择442.6 电子产品的其他冷却方法462.6.1 半导体制冷462.6.2 热管48第3章 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513.1 电磁兼容设计概述513.1.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513.1.2 噪声干扰的方式523.1.3 噪声干扰的传播途径533.1.4 电磁干扰的抑制技术603.2 屏蔽技术623.2.1 电场屏蔽633.2.2 磁场屏蔽653.2.3 电磁场屏蔽683.3 接地技术703.3.1 接地的要求703.3.2 接地的分类713.3.3 信号接地713.3.4 地线中的干扰和抑制753.3.5 地线系统的设计步骤及设计要点783.4 滤波技术793.4.1 电磁干扰滤波器793.4.2 滤波器的分类813.4.3 电源线滤波器84第4章 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864.1 机箱概述864.1.1 机箱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864.1.2 机箱(机壳)的组成和基本类型884.1.3 机箱(机壳)设计的基本步骤894.2 机壳、机箱结构904.2.1 机壳的分类904.2.2 机箱(插箱)的分类924.3 底座与面板944.3.1 底座944.3.2 面板的结构设计964.3.3 元件及印制板在底座上的安装固定974.4 机箱标准化1004.4.1 概述1004.4.2 积木化结构101第5章 电子设备的工程设计1035.1 机械防护1035.1.1 机械环境1035.1.2 隔振和缓冲设计1045.1.3 隔振和缓冲的结构设计1085.2 电子设备的气候防护1105.2.1 腐蚀效应1115.2.2 潮湿侵蚀及其防护1135.2.3 霉菌及其防护1155.2.4 灰尘的防护1175.2.5 材料老化及其防护1175.2.6 金属腐蚀及其防护1205.3 人-机工程在电子设备设计中的应用1245.3.1 人-机工程概述1245.3.2 人-机工程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275.4 电子设备的使用和生产要求1335.4.1 对电子设备的使用要求1335.4.2 电子设备的生产要求135第6章 电子元器件1396.1 电阻器1396.2 电位器1406.2.1 电位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406.2.2 电位器的类别与型号1416.3 电容器1416.3.1 电容器的主要技术指标1426.3.2 电容器的型号及容量标志方法1436.4 电感器1446.5 变压器1456.6 开关及接插元件简介1476.6.1 常用接插件1476.6.2 开关1496.7 散热器1506.8 半导体分立器件1516.9 半导体集成电路1526.10 表面组装元器件1546.10.1 表面组装电阻器1556.10.2 表面组装电容器1576.10.3 表面组装电感器1596.10.4 其他表面组装元件1606.10.5 表面组装半导体器件1616.10.6 表面组装元器件的包装166第7章 印制电路板1707.1 印制电路板的类型与特点1707.1.1 覆铜板1707.1.2 印制电路板类型与特点1717.2 印制电路板制造工艺1727.2.1 印制板制造过程1727.2.2 印制板生产工艺1777.2.3 多层印制电路板1787.2.4 挠性印制电路板1817.2.5 印制板的手工制作1827.3 表面组装用印制电路板1857.3.1 表面组装印制板的特征1857.3.2 SMB基材质量的主要参数1867.4 印制电路板的质量检查及发展1887.4.1 印制电路板的质量1887.4.2 印制电路板的发展189第8章 装配焊接技术1918.1 安装技术1918.1.1 安装的基本要求1918.1.2 集成电路的安装1948.1.3 印制电路板上元器件的安装1958.2 焊接工具1988.2.1 电烙铁的种类1988.2.2 电烙铁的选用2018.2.3 电烙铁的使用方法2018.2.4 热风枪2038.3 焊料、焊剂2048.3.1 焊料分类及选用依据2048.3.2 锡铅焊料2058.3.3 焊膏2078.3.4 助焊剂2118.3.5 阻焊剂2138.4 焊接工艺2148.4.1 手工焊接操作技巧2148.4.2 手工焊接工艺2168.4.3 导线焊接技术2188.4.4 拆焊2208.4.5 表面安装元器件的装卸方法222第9章 电子装连技术2289.1 电子产品的装配基本要求2289.2 搭接2299.3 绕接技术2319.3.1 绕接2319.3.2 绕接工具及使用方法2329.3.3 绕接质量检查2339.4 压接2349.5 其他连接方式2389.5.1 黏接2399.5.2 铆接2409.5.3 螺纹连接2410章 表面组装技术24410.1 表面组装技术概述24410.1.1 表面组装技术特点24410.1.2 表面组装技术及其工艺流程24610.1.3 表面组装技术的发展25210.2 印刷技术及设备25510.2.1 焊膏印刷技术概述25610.2.2 焊膏印刷机系统组成26010.2.3 焊膏印刷模板26110.2.4 影响焊膏印刷的主要工艺参数26210.3 贴装技术及设备26410.3.1 贴片机概述26410.3.2 贴片机系统组成26910.4 再流焊技术及设备28010.4.1 再流焊接概述28010.4.2 再流焊工艺28410.5 波峰焊技术及设备28810.5.1 波峰焊机28910.5.2 波峰焊工艺29410.6 常用检测设备30010.6.1 自动光学检测(AOI)30010.6.2 X射线检测仪30110.6.3 针床测试仪30210.6.4 飞针测试仪30210.6.5 SMT炉温测试仪30410.7 SMT辅助设备30510.7.1 返修工作系统30510.7.2 全自动点胶机30610.7.3 超声清洗设备30710.7.4 静电防护及测量设备30910.8 微组装技术31310.8.1 微组装技术的基本内容31410.8.2 微组装技术3151章 电子产品技术文件32211.1 设计文件概述32211.2 生产工艺文件32511.2.1 工艺文件概述32511.2.2 工艺文件的编制原则、方法和要求32611.2.3 工艺文件的格式及填写方法3272章 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工艺33312.1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33312.2 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33512.2.1 概述33512.2.2 调试与检测仪器33512.2.3 仪器选择与配置33712.2.4 产品调试33812.2.5 故障检测方法34012.3 电子产品的检验34412.3.1 检验和抽查检验34412.3.2 检验验收34412.3.3 整机的老化试验和环境试验3463章 产品质量和可靠性34813.1 质量34813.2 可靠性34913.3 产品生产及全面质量管理35113.3.1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35113.3.2 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35213.3.3 生产过程的可靠性保证35413.4 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简介35513.4.1 ISO9000系列标准的构成35513.4.2 ISO9000族标准35613.4.3 ISO9000族标准的应用与发展35613.5 产品质量认证及其与GB/T 19000的关系35713.6 实施
作者介绍
曹白杨: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授,美国SMTA协会会员,四川SMT协会会员高级顾问。多年来,负责本院该领导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已出版教材五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真的做到了“全新”。我之前阅读过的很多电子产品设计的书籍,往往聚焦于某一个细分领域,比如单片机编程、嵌入式系统开发、或者某一类产品的设计流程。而这本书,却试图构建一个更广阔、更基础的设计框架。它从最根本的“为什么”开始,探讨了电子产品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几个核心要素:功能性、可靠性、可制造性、成本效益、以及用户体验。然后,在这个框架下,再逐步展开到具体的工艺技术和设计方法。这种“自上而下”的梳理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设计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看似基础”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如何进行模块化设计,如何进行版本控制和知识管理。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体现在最终产品的功能上,但却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导航图,指引着我在电子产品设计的广阔领域中,找到清晰的航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论述方式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我以为这种“工艺设计基础”的书会偏向理论,但实际上作者在理论阐述的同时,非常注重和实际生产的结合。举个例子,当讲到PCB(印刷电路板)的设计时,书中不仅讲解了基本的布线规则,还涉及到了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EMC)等高级话题,并且给出了如何在设计初期就规避这些问题的建议。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我之前接触到的很多资料都是零散的,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者在处理这些内容时,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设计理念到微观的元件布局,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特别欣赏的一点是,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权衡”(trade-offs),比如在设计中如何平衡性能、成本和功耗。这种现实世界的考量,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所忽略的。我感觉作者的经验非常丰富,能把这么多复杂的概念,用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始终围绕着“工艺”这个核心。读这本书,就像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一样。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在美学和用户体验设计的部分,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很枯燥,主要讲技术方面的东西,但没想到作者在“工艺设计”的范畴下,也包含了用户体验的考量。比如,书中在讲到产品外壳设计时,不仅仅关注了材料选择和结构强度,还深入探讨了人体工程学,如何让产品的握持感更好,操作更便捷。关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也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指导原则,比如界面的信息层级、反馈机制、以及视觉引导等方面。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全面,它没有把电子产品设计割裂成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将技术、功能、以及用户感受都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它关于“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的讨论,作者认为优秀的产品不仅仅是好用,更能触动用户的情感,建立起连接。这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让我的设计更有“温度”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感觉内容挺扎实的。作为一名刚入门的电子产品设计新手,我尤其看重基础知识的梳理。书里对许多基本的电子元件的原理和应用都做了比较细致的讲解,比如电阻、电容、电感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作者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它们的物理特性,以及在电路中扮演的角色。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怎么用,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用。这本书好像就试图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每一个元件的时候,都会配上一些简单的电路图示,这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了很多。而且,作者在介绍每个元件的工艺设计注意事项时,也考虑到了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细节,比如选材、封装、以及如何优化成本等等。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后面的章节,但仅凭这部分内容,我就觉得这本绝对是适合初学者的好教材。它不是那种只会罗列公式的书,而是更注重实际应用的启发。我还在琢磨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应用到我目前正在构思的一个小项目上,感觉这本书会给我很多灵感。
评分我最近在找关于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方面的资料,正好翻到了这本书。这本书在设计可靠性这块的内容,确实比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同类书籍都要深入。它不仅仅是提到“可靠性很重要”,而是详细分析了导致电子产品失效的各种常见原因,比如环境应力(温度、湿度、振动)、材料缺陷、制造工艺问题等等,并且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设计措施。书中关于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的介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演示了如何通过FMEA来识别潜在的设计风险,并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此外,关于元器件选型和寿命预测的部分,也讲得非常细致,不仅考虑了元器件本身的参数,还结合了使用环境和工作负荷来评估其可靠性。我感觉这本书非常注重“细节决定成败”的设计理念。它提醒我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只顾着实现功能,更要时刻关注产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这对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