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OS實戰

CoreOS實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MattBailey著蒲成譯 著
圖書標籤:
  • CoreOS
  • 容器
  • Docker
  • Kubernetes
  • Linux
  • 係統管理
  • DevOps
  • 雲計算
  • 自動化部署
  • 基礎設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泰州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94522
商品編碼:29164862423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3-01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CoreOS實戰》介紹CoreOS的生態係統與組件,如何在本地和雲係統中設置CoreOS,然後逐步完善一個容器應用開發實例,*後介紹係統管理。 《CoreOS實戰》是在CoreOS Container Linux上部署基於容器的係統的清晰指南。在其中,讀者將看到一些講解如何同時在私有基礎設施和雲係統中設置CoreOS的示例,並且可以使用真實的代碼來實踐常規的監控和升級技術。讀者還將探究重要的容器感知的應用程序設計,其中包括微服務、Web和大數據示例,通過真實用例將讀者所學知識轉換成自有觀點。

關聯推薦
容器技術能夠顯著提高軟件運行、部署的效率,方便係統資源的管理。CoreOS Container Linux是專門為容器設計的輕量級Linux操作係統,適閤集群部署,為關鍵的應用程序提供自動化、安全性和可伸縮性。讀者對象是係統管理員、軟件工程師以及對構建可擴展容錯係統感興趣的人。掃描書封底二維碼,下載源代碼 
目錄
目  錄  DⅠ部分  增進瞭解CoreOS D1章  CoreOS傢族介紹    3 1.1  迎接CoreOS    3 1.1.1  CoreOS傢族    4 1.1.2  etcd和分布式配置狀態    5 1.1.3  fleet和分布式服務狀態    6 1.1.4  充DCoreOS init係統 的systemd    6 1.1.5  Docker和/或rkt,容器 運行時    6 1.1.6  使用cloud-config進行 初始化配置    7 1.2  將核心服務裝配到一起    7 1.2.1  CoreOS工作流    8 1.2.2  創建和運行服務    9 1.2.3  創建單元文件    10 1.2.4  服務拓撲和故障轉移    12 1.3  本章小結    14 D2章  在工作站上開始研究    15 2.1  設置Vagrant    15 2.1.1  需求和設置    16 2.1.2  設置Vagrant並且運行它   17 2.1.3  讓CoreOS集群在Vagrant中 運行    20 2.2  用於與CoreOS交互的工具   21 2.2.1  fleetctl    22 2.2.2  etcdctl    26 2.2.3  Toolbox容器    27 2.2.4  Linux管理員的概念轉換   28 2.3  本章小結    29 D3章  可預期的故障:CoreOS中的 容錯    31 3.1  監控的D前狀態    31 3.1.1  有何不足    32 3.1.2  CoreOS的處理有何不同    33 3.2  服務調度與發現    34 3.2.1  部署生産環境NGINX 和Express    35 3.2.2  將etcd用於配置    35 3.3  進行一些破壞    40 3.3.1  模擬機器故障    40 3.3.2  自修復    41 3.4  應用程序架構和CoreOS    42 3.4.1  常見陷阱    42 3.4.2  新項目和遺留項目    43 3.4.3  配置管理    43 3.5  本章小結    43 DⅡ部分  應用程序架構 D4章  生産環境中的CoreOS    47 4.1  規劃和部署選項    47 4.1.1  YMX Web服務    48 4.1.2  使用內部VM基礎設施    50 4.1.3  在裸機上    50 4.2  與網絡有關的注意事項    50 4.2.1  網絡的可編程程度有多大  51 4.2.2  使用flannel啓動和運行    52 4.3  我們的大容量存儲在何處    55 4.3.1  數據係統背景    55 4.3.2  NAS和存儲外包    56 4.3.3  Ceph    57 4.4  本章小結    61 D5章  應用程序架構和工作流    63 5.1  應用程序和十二要素方法論    63 5.1.1  CoreOS的方法    64 5.1.2  架構檢查清單    65 5.2  軟件開發周期    66 5.2.1  代碼庫和依賴性    66 5.2.2  環境邏輯和微服務    67 5.2.3  應用程序外沿    69 5.3  本章小結    69 D6章  Web棧應用程序示例    71 6.1  示例範圍    71 6.1.1  這個應用程序會做些什麼    72 6.1.2  應用架構概覽    73 6.1.3  目標環境    74 6.2  設置持久化層    75 6.2.1  Couchbase設置    75 6.2.2  設置memcached    77 6.3  應用程序層    79 6.3.1  工作綫程    80 6.3.2  Web應用    83 6.4  由此嚮何處發展    89 6.4.1  對故障進行響應    89 6.4.2  遺漏瞭什麼    90 6.5  本章小結    91 D7章  大數據棧    93 7.1  本章示例的範圍    93 7.1.1  架構的增加項    94 7.1.2  新的數據源    95 7.2  新的棧組件    95 7.2.1  Twitter數據收集器    96 7.2.2  編製Couchbase    98 7.2.3  啓動和驗證    105 7.2.4  啓動工作綫程    106 7.3  破壞我們的棧    108 7.3.1  監測故障    108 7.3.2  恢復機器    108 7.4  本章小結    109 DⅢ部分  生産環境中的CoreOS D8章  AWS上的CoreOS    113 8.1  AWS背景介紹    114 8.1.1  AWS地區和正常運行 時間    114 8.1.2  AWS服務    115 8.1.3  本章必要條件    115 8.1.4  CloudFormation模闆    116 8.1.5  AWS中的雲配置    126 8.1.6  部署    129 8.2  本章小結    132 D9章  整閤到一起:部署    133 9.1  新的CloudFormation對象    134 9.1.1  參數和輸齣    134 9.1.2  AWS Lambda    135 9.1.3  API Gateway    137 9.1.4  更新棧    138 9.2  部署應用    139 9.2.1  Web sidekick    139 9.2.2  初始化部署    140 9.3  自動化部署    142 9.3.1  Docker Hub設置    142 9.3.2  推送變更    143 9.4  本章小結    144 D10章  係統管理    145 10.1  日誌記錄和備份    145 10.1.1  設置日誌    146 10.1.2  更新雲配置    146 10.1.3  單元中的awslogs    147 10.1.4  瀏覽日誌    148 10.1.5  備份數據    149 10.2  係統擴展    151 10.2.1  集群擴展    152 10.2.2  擴展分區    153 10.2.3  遷移服務    153 10.3  CoreOS展望    154 10.3.1  新的工具    155 10.3.2  rkt    155 10.4  本章小結    159

《雲原生時代的應用部署與運維實踐》 內容簡介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企業對應用部署的效率、彈性和可維護性提齣瞭前所未有的要求。傳統的部署模式已難以應對快速迭代、動態伸縮的業務需求。本書深入探討瞭雲原生時代下,應用部署與運維麵臨的挑戰以及可行的解決方案,旨在為廣大開發者、運維工程師、係統架構師提供一套係統、實用的實踐指南。 本書將帶領讀者全麵瞭解雲原生技術棧的核心概念,並重點聚焦於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於實際的生産環境中,實現高效、可靠的應用交付與管理。我們將從容器化技術的基礎齣發,逐步深入到容器編排、服務治理、自動化運維等多個關鍵領域,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完整的雲原生實踐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容器化技術基石——Docker與容器生態 本部分將為讀者打下堅實的容器化基礎。我們將從Docker的起源和核心概念講起,詳細介紹Docker鏡像的構建、管理,容器的生命周期,以及Docker網絡的配置與優化。理解Docker不僅是掌握雲原生的第一步,更是實現應用輕量化、隔離化部署的根本。 Docker入門與核心概念: 深入解析Docker的原理,包括分層文件係統(AUFS/OverlayFS)、容器運行時(containerd/runc)等,幫助讀者理解Docker為何能夠實現高效的資源隔離和快速的啓動。 Docker鏡像構建與管理: 學習Dockerfile的最佳實踐,掌握如何編寫高效、安全的Dockerfile,構建精簡、可重復使用的鏡像。介紹Docker Hub、Harbor等鏡像倉庫的使用,以及鏡像的掃描和安全加固。 Docker容器生命周期與資源控製: 詳解容器的創建、運行、停止、刪除等生命周期管理,學習如何利用Docker的資源限製功能(CPU、內存)來保證容器的穩定性,避免“雪崩效應”。 Docker網絡與存儲: 探索Docker的網絡模式(bridge, host, none),理解容器間通信和與外部訪問的機製。介紹Docker的捲(volume)和綁定掛載(bind mount)等存儲解決方案,解決容器數據持久化和共享的問題。 Docker Compose與多容器應用: 學習使用Docker Compose來定義和管理復雜的、多服務的應用,簡化本地開發和測試環境的搭建。 第二部分:容器編排的藝術——Kubernetes深入解析 Kubernetes作為當前事實上的容器編排標準,是實現大規模、高可用容器化應用部署的核心。本部分將帶領讀者深入理解Kubernetes的架構設計、核心組件以及常用操作。 Kubernetes架構與核心概念: 剖析Kubernetes的控製平麵(API Server, etcd, Controller Manager, Scheduler)和節點平麵(Kubelet, Kube-proxy, Container Runtime),理解它們各自的職責和協同工作方式。 核心對象詳解: 詳細講解Pod、Deployment、StatefulSet、DaemonSet、Service、Ingress、ConfigMap、Secret、PersistentVolume等核心Kubernetes對象的定義、用途和配置。 Pod與多容器應用: 深入理解Pod作為Kubernetes的最小部署單元,以及Pod的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存儲和網絡。 部署策略與應用更新: 掌握Deployment的聲明式更新、迴滾、滾動更新等高級功能,實現應用的平滑升級和故障恢復。 服務發現與負載均衡: 理解Service的作用,實現Pod的抽象化和訪問入口的統一。介紹不同類型的Service(ClusterIP, NodePort, LoadBalancer)以及Ingress Controller在外部流量管理中的作用。 存儲管理與數據持久化: 探索Kubernetes的存儲解決方案,包括PersistentVolume(PV)、PersistentVolumeClaim(PVC)、StorageClass,以及如何為容器化應用提供持久化的存儲。 配置管理與密鑰安全: 學習使用ConfigMap和Secret來管理應用的配置信息和敏感數據,確保應用的靈活性和安全性。 Kubernetes的網絡模型: 探討Kubernetes的網絡模型(CNI),介紹Flannel、Calico等主流CNI插件的原理和配置,實現Pod間的網絡通信。 Helm包管理器: 學習使用Helm來打包、部署和管理Kubernetes應用,極大地簡化復雜應用的部署流程。 第三部分:雲原生生態下的自動化運維 在雲原生環境下,自動化運維是保障應用穩定運行、提升效率的關鍵。本部分將聚焦於自動化運維的核心實踐,包括CI/CD、監控、日誌、告警以及安全性。 CI/CD流水綫構建: 介紹持續集成(CI)和持續部署(CD)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Jenkins、GitLab CI/CD、GitHub Actions等工具,構建端到端的自動化部署流水綫,實現代碼提交到生産環境的快速、可靠交付。 應用監控與性能分析: 學習Prometheus、Grafana等主流監控工具的使用,實現對Kubernetes集群和應用指標的全麵監控。掌握Metrics Server、Node Exporter、Kube-state-metrics等關鍵組件。 日誌聚閤與分析: 介紹ELK Stack(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或Loki、Grafana等日誌管理方案,實現容器日誌的統一收集、存儲、查詢和分析,為故障排查提供有力支持。 告警機製與事件響應: 配置Alertmanager,設置有效的告警規則,實現對異常事件的及時通知。學習如何建立完善的事件響應流程。 基礎設施即代碼(IaC): 介紹Terraform、Ansible等IaC工具,實現基礎設施的自動化配置和管理,提高部署的一緻性和可重復性。 安全性實踐: 探討Kubernetes的安全模型,包括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網絡策略(Network Policies)、Pod安全策略(Pod Security Policies)等。學習如何對鏡像進行安全掃描,以及如何保護敏感信息。 服務網格(Service Mesh)初步: 簡要介紹服務網格的概念,以及Istio、Linkerd等服務網格工具在實現流量管理、可觀察性、安全性等方麵的作用,為微服務架構提供更強大的支撐。 第四部分:雲原生時代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探討雲原生應用部署與運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高級挑戰,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多雲與混閤雲策略: 探討在多雲或混閤雲環境中部署和管理應用的挑戰,以及如何利用Kubernetes的跨平颱特性來實現靈活的部署。 雲原生安全進階: 深入探討Kubernetes安全最佳實踐,包括運行時安全、秘密管理、鏡像供應鏈安全等。 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 介紹混沌工程的概念,以及如何通過主動引入故障來提升係統的韌性。 Serverless與雲原生: 探討Serverless架構與Kubernetes的結閤,以及未來雲原生應用的演進方嚮。 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的深化: 除瞭監控和日誌,還將探討分布式追蹤(Distributed Tracing)在理解復雜分布式係統中的重要性。 本書內容緊密結閤實際案例,力求從理論到實踐,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掌握雲原生應用部署與運維的核心技能。無論您是初涉雲原生領域的開發者,還是經驗豐富的運維專傢,都能從中獲益。通過本書的學習,您將能夠自信地應對雲原生時代的各種挑戰,構建更具彈性、可伸縮性和可靠性的應用係統。 目標讀者 開發者: 希望學習如何將應用程序容器化,並瞭解其在雲原生環境下的部署流程。 運維工程師: 緻力於掌握Kubernetes集群的管理、應用部署、自動化運維和故障排除。 係統架構師: 尋求設計和構建現代化、可擴展的雲原生基礎設施的解決方案。 技術愛好者: 對容器化、微服務和雲計算領域感興趣,希望深入瞭解雲原生技術棧的實踐應用。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會略顯陡峭。它默認讀者已經對Linux係統管理和基礎的虛擬化概念有著相當的瞭解,一旦跨過前幾章關於Systemd和容器運行時(如Docker的早期用法)的介紹,後麵立刻就進入瞭定製內核模塊和自定義OSTree的深水區。我記得有一段關於如何通過修改`ignition`配置文件實現復雜的用戶態服務初始化時,我不得不反復查閱外部文檔來對照理解那些特定的JSON結構和安全上下文的設定。這種“高密度信息”的傳遞方式,雖然讓資深用戶感到酣暢淋灕,但無疑會篩掉一部分希望快速入門的讀者。它更像是一本“專傢手冊”而非“入門指南”。然而,正是這種不妥協的專業度,讓我對CoreOS(或更準確地說,是其理念的繼承者們)産生瞭更深的敬畏。它強迫你像係統設計師一樣去思考,而不是像應用開發者一樣去使用。每一次成功的配置應用,都伴隨著一種“掌控全局”的滿足感,這種體驗是其他浮於錶麵的教程無法給予的。

評分

我個人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對“不可變基礎設施”這一核心理念的哲學深度挖掘。作者沒有停留在“把服務器當牛羊一樣對待”的口號上,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範式轉變對運維文化的衝擊和重塑。在討論Secrets管理和配置漂移(Configuration Drift)時,書中提供瞭一套基於主機狀態聲明式定義的嚴謹流程,這與傳統配置管理工具那種命令式的、逐步修改的思維模式形成瞭鮮明對比。通過對OSTree這種文件係統快照機製的細緻講解,我明白瞭為什麼CoreOS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安全補丁的部署而無需重啓整個配置管理服務器。這種對“係統身份”的重新定義,是全書的靈魂所在。它成功地將一個技術工具提升到瞭管理學和工程哲學的層麵,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團隊目前依賴的那些手動乾預和臨時修復是如何慢慢侵蝕係統穩定性的。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技術指南,不如說是一部關於現代雲原生基礎設施構建的宣言。

評分

坦白說,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更多關於Kubernetes在CoreOS上深度集成的實戰案例,但它似乎將更多的篇幅傾注在瞭對操作係統本身“無狀態”理念的構建上。在我實際操作的場景中,往往需要迅速搭建一個麵嚮生産環境的、能夠處理復雜網絡策略的服務網格。這本書在網絡層麵的描述,雖然紮實地介紹瞭flannel或此後的一些網絡驅動機製,但對於Cilium或Istio這類更現代、更側重eBPF的進階網絡解決方案,提及得相對保守,更像是一種對基礎的奠基。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這種剋製,使得本書的生命力更長久。它沒有追逐當前最熱的流行框架,而是專注於打牢基礎,讓我能夠迴頭審視我們現有集群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卻又隱藏著性能瓶頸的底層配置。讀完關於係統更新和迴滾策略的部分,我深刻體會到,一個真正健壯的平颱,其穩定性的保障來源於其更新機製的可靠性,而非上層應用的無限彈性。這對我重構公司內部的CI/CD管道提供瞭全新的思路,強調瞭基礎設施的“可預測性”高於一切。

評分

要說這本書的缺點,可能在於其時間敏感性。由於Linux生態係統迭代速度極快,書中引用的某些工具版本或者特定的命令行參數,在今天可能已經有瞭更優或更新的替代方案。例如,在某些章節中對特定容器編排工具的早期配置描述,與當前主流的雲廠商提供的托管服務中的默認設置存在一定的差異。這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版本兼容性嗅覺”,能夠將書中的原理映射到最新的工具鏈上。然而,正是這種基於核心原理的講解,反而賦予瞭它超越具體版本的價值。它教會我的不是某個命令的用法,而是理解為什麼這個命令會以這種方式工作,以及當新工具齣現時,應該如何去評估其設計是否遵循瞭相同的穩定性原則。所以,盡管在查閱最新的API文檔時需要做一些額外的對照工作,但本書對係統初始化、原子性升級和故障恢復的底層邏輯的闡述,仍然是無可替代的基石。它為我理解整個Container Linux生態圈的演進路徑提供瞭最清晰的曆史坐標和邏輯框架。

評分

這本《CoreOS實戰》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那種硬朗的綫條和深邃的配色,立刻就讓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技術深度和實操精神。我拿起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吸引的是它對於底層係統理解的堅持。它似乎沒有急於帶你進入花哨的部署流程,而是耐心地從容器化基礎設施的基石開始闡述,比如對cgroup和namespace的細緻剖析。讀到關於etcd集群一緻性保證的那幾章,我簡直像是完成瞭一次高強度的腦力訓練,作者並沒有將那些復雜的數學模型和分布式理論簡單地用幾句概括帶過,而是用一種近乎工匠般的細緻,一步步拆解瞭Raft協議在實際環境中的應用與調優。我尤其欣賞它在“最小化”哲學上的貫徹,這種對係統冗餘的去除,讓我在理解CoreOS如何實現自愈和原子升級時,豁然開朗。它不像某些教程那樣堆砌大量的示例代碼,而是將核心理念打磨得鋒利無比,確保讀者真正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而不僅僅是“怎麼做”。如果你是那種對操作係統內核、係統服務抽象層次有強烈好奇心的工程師,這本書無疑是打開瞭通往下一代Linux發行版管理哲學的一扇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