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不只中国木建筑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18-04-01 |
| 作者:赵广超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7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0112484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这是一本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
★丰富的中国传统木建筑知识点, 知识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
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风水、园林、装饰等
★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诗意、形象生动的语言:
“在家外月亮总是在照着别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样,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
★精致典雅而又不失于活泼的图文编排,彰显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深邃意境:
标题、正文、引文、图注、图片等,精心布局,随处可见的满满的设计感。精选精修近四百幅图片,足以让你在阅读诗意文字的同时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深邃意境、恒久魅力。
★朱家溍之女、故宫《紫禁城》杂志编辑朱传荣女士作序推荐:
“这是一本原来没有过的书,是知识性的,也是艺术性的,但与向来读到的知识性或艺术性的书都不同,作者的讲述没有学院的腔调,没有勉强的抒情,也没有做作的小儿语。知识点多,而具发散性,语言平实,而饱含诗意。”
一本关于中国建筑的入门书,然而这本书不只是讲中国的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作者从“家”开始,**章“起家”,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读者带入中国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空间、四合院 、风水略述、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而是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木建筑的文化娓娓道来。该书深入浅出,行文流畅有趣味,图文并茂,可读性很高。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法国,现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及著述工作。2001 年成立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现任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总监、故宫文化研发小组总监。曾任2010 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国家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研讨会顾问、“智慧长河”展项展示深化设计专家顾问及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9 纪录频道《故宫100》百集纪录片创意艺术顾问。主要著作包括《不只中国木建筑》《笔纸中国画》《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国家艺术·一章木椅》《国家艺术·十二美人》《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丛书及《紫禁城100》等二十余种。
不止于此
前言
愿托乔木
**章 起家
建立一个家的态度有两种,其一是将自然拒诸门外,其二是与自然共处一室。中国人将“家”托付乔木。家、庭并非一回事。木柱既然保留着自然气息,树木也会散发出家园的温暖。
第二章 伐木
砍伐之前应考虑栽种,房屋是种出来的。邻里和伦理,缺一不可。资源其实不比技术更重要。且听一个农民说话。
第三章 文字
中国好大,要维持一种“共同的观念”,唯有文字。树木不但提供我们房屋,也教我们认字( 木版印刷)。文字与房屋不相同,人和树木也不一样,放在一起看却十分有趣。木框架仿佛在写字,人才和木材都同样需要用心雕琢。起点刚好也是归宿。
第四章 高台
铜雀台,夯出来、唱出来,以鸣得意话高台。中国建筑的高峰不在高处。神的空间固然尽善尽美,中国人却认为大未必佳。
第五章 标准
标准唯价钱,都靠一部专书和一个单位。换房子如换衣裳, 效率高的结果是建得多、拆得快。石头当木头。
第六章 结构
同样的窝壁和窝盖,中国人把屋顶抬起来。木框架建筑的几种主要形制,几个比结构还有更多含义的主要名词。构件的衔接,不落别处话榫卯。上梁的祝福,由我木匠说
第七章 斗栱
原本两块小木头。太复杂,所以并不是柱头。斗栱的起源、发展和造型。
第八章 基阶栏
一屋三分,不改变因为应该要保留。台基可以联想起德行, 房屋的阶级和人的阶级一直都分不开。栏杆除了依靠还可以留情,本来就有一只多情朝天吼。
第九章 屋顶
*是痴心鸱太太。又是闲话又是迷汤,揣测与根据。总之, 屋顶的形制,*怕是失礼。屋顶上的展览馆。屋顶一旦独立后,正是混乱的时候。
第十章 屋身
城、墙、关、门和一扇窗。
第十一章 空间
都是经验之谈。海德格尔的“壶说”和赖特的心声,老子说通通都“无用”。有和无,从立面到庭院,从凝固到流动。
第十二章 宫室之旅
本是随便走走,后来登堂入室。宫闱教人感触,古人归来说院。
第十三章 四合院
一则广告,略述四合院。阿院遇见阿楼,当堂无话可说。
第十四章 风水
神话早有记载,家宅当然要选择。一种隐藏的规律,发展出五行属性与八种看法。懂不懂风水都可以欣赏天坛。
第十五章 园林
懒懒闲,拉杂说园林。风景借得好漂亮,借据写得好堂皇。
第十六章 装饰
掩饰和装饰,形势是否大好,关键在于远近精粗。且看建筑上的装饰部分。这次石工**,略略带过木雕作,然后略施一点颜色。希望连年有余,写在装饰之后。
后记 记佛光寺
附录
我必须承认,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故宫的红墙黄瓦,长城的雄伟壮丽。所以,当拿到《不只中国木建筑》这本书时,我既好奇又有些许的担心,生怕内容太过晦涩难懂。然而,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些“絮絮叨叨”的风格,娓娓道来。他/她并不是在进行严肃的学术讲座,而更像是在和一个对古老事物充满好奇的朋友聊天。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至是一些生活化的细节,作者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冰冷的建筑构件,赋予了生命和温度。我特别喜欢关于“木匠”和“工匠”的章节,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他们在建造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以及那些口耳相传的技艺。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大汗淋漓中挥洒汗水,在昏黄的灯光下精心雕琢。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中国木建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宏伟的外观,更在于其背后无数个普通人的辛勤劳动和世代传承的技艺。它是一部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沉静的东方美学扑面而来,让我对即将翻开的篇章充满了期待。翻阅前几页,我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深深吸引。他/她并没有一开始就陷入那些枯燥的技术术语或者晦涩的历史考证,而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温度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的木建筑世界。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建筑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解读,他/她笔下的古建筑仿佛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山川、河流、植被融为一体,诉说着千年的对话。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对梁柱、斗拱、屋檐的细致描绘,变得触手可及。我仿佛能听到微风拂过木梁发出的叹息,看到阳光穿透飞檐洒下的斑驳光影。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精微的建筑细节巧妙地结合,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中国木建筑的博大精深,又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匠人精神和生活智慧。即使是对建筑学并不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乐趣,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在建造方面的卓越才华,以及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被“不只中国木建筑”这个书名所吸引,它预示着这本书的视野会更加开阔,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熟知的那些庙宇、宫殿。事实也确实如此。作者在探讨中国木建筑时,并没有将它们置于一个孤立的文化语境中,而是巧妙地将其与亚洲其他地区的木结构建筑进行了有趣的对比和联系。我惊喜地发现,原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木建筑,在材料选择、结构处理、甚至是装饰风格上,都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共通之处,同时也各自发展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他/她能够从一个细微的节点,比如一块榫卯的处理方式,就能延展出关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技术交流甚至贸易往来的有趣推测。这样的写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中国木建筑的知识,更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开始思考“建筑”这个概念的普适性和多样性。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木结构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文明在物质创造上的共通性和创造力。
评分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木建筑的书,可能会有很多术语和历史年代,读起来会有些枯燥。然而,当我翻开《不只中国木建筑》时,我被作者生动幽默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他/她用一种非常轻松、甚至有点“玩味”的态度来介绍那些古老的建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的建筑构造时,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斗拱比作“精巧的积木”,将榫卯比作“沉默的语言”。这些生动的描绘,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这些古老建筑的距离。我不再觉得它们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实用空间。作者还穿插了很多有趣的轶事和传说,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见证了这些建筑的诞生和演变。阅读过程非常愉悦,没有丝毫的压力,就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在讲述他喜欢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木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发掘出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不只中国木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暗示了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此。而在我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确实如其名,其探讨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中国木建筑的分类和特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和哲学思想。他/她将建筑与中国的哲学、艺术、甚至伦理道德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建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载体,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我尤其对作者关于“空间”的解读印象深刻,他/她分析了中国木建筑如何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营造出一种含蓄、内敛,又充满禅意的意境。这种对空间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居住或使用的功能,更是一种对人生哲学的体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通过建筑的形式传承至今的,以及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从中汲取养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木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是一次关于文化、哲学与建筑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