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朗誦丨中國美古詩文:心若有詩 我便從容 王能憲唐詩宋詞元麯鑒賞 古典詩歌 散文欣賞 袁行霈作序詩

有聲朗誦丨中國美古詩文:心若有詩 我便從容 王能憲唐詩宋詞元麯鑒賞 古典詩歌 散文欣賞 袁行霈作序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歌
  • 古詩詞
  • 唐詩宋詞
  • 元麯
  • 古典文學
  • 朗誦
  • 鑒賞
  • 文化
  • 教育
  • 袁行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亞丁祥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569911022
商品編碼:28851628633
叢書名: 中國最美古詩文

具體描述

目 錄

袁序1

如何讀懂古人(原序)3

材與不材之間:莊子的處世哲學《莊子·山木》(節選)1

獨立不遷的人格頌歌《楚辭·橘頌》7

修心養性,纔能安身立命蔡邕《女訓》13

俯仰天地的生命哲學王羲之《蘭亭集序》18

迴歸自然,躬耕南野陶淵明《歸園田居》三首29

隱者之心,勞者之事陶淵明《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40

水碧山青畫不成,美不過富春江吳均《與硃元思書》47

隱者情懷,佛傢理趣王維《山居鞦暝》57

上窮碧落不為仙,俯視洛陽五內煎李白《古風》其十九63

自由的心靈,自由的人生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彆》68

拾壹從積極的狂人到消極的狂人李白《留彆廣陵諸公》77

拾貳乾戈離亂中,憂國憂民淚杜甫《蜀相》85

拾叁妙筆傳奇童柳宗元《童區寄傳》91

拾肆命之不存,錢將焉用柳宗元《哀溺文》103

拾伍集忠奸於尺幅,顯美刺於行間薛用弱《集翠裘》109

拾陸浪漫而瑰麗的愛情詩李商隱《碧城三首》117

拾柒為伊消得人憔悴唐代閨怨詩三首129

拾捌一樣春風一樣柳,不同情誌不同詩唐人詠柳詩三首139

拾玖血淚鑄就的辭章李煜《虞美人》147

貳拾夢裏不知身是客,彆時容易見時難李煜《浪淘沙》155

貳拾壹醉翁之意何在歐陽修《醉翁亭記》161

貳拾貳悲鞦而傷時歐陽修《鞦聲賦》171

貳拾叁受之天不若受之人王安石《傷仲永》181

貳拾肆明月清風,物我兩忘蘇軾《前赤壁賦》188

貳拾伍一麯瀟灑高雅的青春之歌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201

貳拾陸農作之辛勞,農傢之生趣楊萬裏《插秧歌》207

貳拾柒蓮葉荷花彆樣景楊萬裏詠荷詩兩首213

貳拾捌稻花香裏說豐年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219

貳拾玖傷心人彆有懷抱辛棄疾《青玉案·元夕》225

叁拾神鬼也怕惡人《艾子雜說·行水》229

叁拾壹人靈於物劉基《司馬季主論蔔》237

叁拾貳用智勝於用力,用人高於自用劉基《說虎》245

叁拾叁宦官弄權,禍國殃民王磐《朝天子·詠喇叭》253

叁拾肆愛子有道,教子有方鄭闆橋《濰縣署中與捨弟墨第二書》257

叁拾伍欲速則不達,躁急者自敗周容《小港渡者》266

叁拾陸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沁園春·長沙》273

叁拾柒氣勢磅礴的長徵頌歌《七律·長徵》283

後記289

 

《中國美古詩文》共為中國古代46篇美、動情的古詩文做瞭精湛的解讀和賞析,其中大部分是作者早年為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節目《閱讀與欣賞》撰寫的賞析稿,該節目的特色是名人介紹名作,由名播音員廣播。本書在此基礎上再加“一名”——當代書畫名傢範曾等為詩文配書畫,以文字、書畫、聲音,全方位、多角度呈現古典詩文的無窮魅力。

 

作者簡介:

王能憲,江西瑞昌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者,作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常務副院長。曾長期在高校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和學術研究,後到文化部機關工作,主要從事文化政策和文化理論研究。先後擔任文化部政策法規司研究處負責人、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文化管理乾部學院副院長等職務。20063月調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要著述包括:專著《世說新語研究》《文化建設論——王能憲演講集》《自由創造是文學藝術的本質要求——論文化政策與文化戰略》《二分集——文學與文化摭論》《忘機齋文集》,校點古籍《魏叔子文集》等。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您提及的那本特定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詳盡且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描述。 --- 圖書名稱:光影織就的史詩:全球電影藝術的流變與審美嬗變 圖書簡介 引言:光影的魔力與時代的鏡鑒 電影,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綜閤藝術形式之一,不僅僅是娛樂的載體,更是記錄人類文明進程、摺射社會思潮變遷的獨特媒介。它以光影為墨,以時間為畫布,構建瞭一個個令人神往或警醒的世界。本書《光影織就的史詩:全球電影藝術的流變與審美嬗變》並非聚焦於某一時期的古典文學或特定地域的詩詞歌賦,而是將視角投嚮更為宏大且流動的領域——世界電影藝術的百年發展曆程,及其背後蘊含的深刻文化哲學與審美取嚮的更迭。 我們不再沉湎於紙墨間的含蓄韻味,轉而深入膠片與數字信號構建的敘事迷宮。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從盧米埃爾兄弟的街景捕捉到當代沉浸式數字體驗的演進脈絡,探討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電影大師們如何運用鏡頭語言、剪輯節奏和聲畫設計,重塑觀眾的感知世界。 第一部:默片的黃金時代與敘事語言的奠基 本部分追溯電影作為“第七藝術”的誕生與初期探索。我們將詳細考察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的默片時期,這段看似“無聲”的時期,實則是電影語言最富創造力和純粹性的階段。 我們將深入剖析梅裏愛(Georges Méliès)的奇幻實驗如何將電影提升至魔術的境界,探索格裏菲斯(D.W. Griffith)在濛太奇理論上的開創性貢獻,以及他如何確立瞭現代電影敘事的空間與時間邏輯。此外,歐洲大陸的先鋒派電影運動,如德國錶現主義(Expressionism)對心理景觀的視覺化呈現(以《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為代錶),以及蘇俄的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對“激發性剪輯”(Intellectual Montage)的理論構建,都將被置於詳細的分析框架之下。讀者將看到,在沒有對白的情況下,電影人如何僅憑畫麵調度和節奏安排,就能錶達齣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社會批判。 第二部:有聲時代的到來與類型電影的成熟 有聲電影的齣現,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次藝術範式的轉移。本部分探討瞭聲音的引入如何徹底改變瞭電影的敘事重心、錶演方式和觀眾期待。 我們將審視好萊塢“製片廠製度”(Studio System)下的工業化生産模式,以及它如何催生瞭經典的類型片:黑色電影(Film Noir)中對戰後焦慮和道德模糊的探討,西部片的美國神話構建與解構,以及歌舞片的盛大繁榮。同時,本書也將不吝筆墨分析歐洲電影在這一時期的獨特發展,例如法國的“詩意現實主義”對底層人民命運的細膩描摹,以及意大利新現實主義(Italian Neorealism)如何將攝影機推嚮街頭,記錄戰爭創傷下的真實生活,成為對好萊塢虛幻完美的有力反擊。 第三部:現代主義的衝擊與作者論的崛起 進入戰後,全球範圍內的藝術思潮轉嚮對傳統結構的反思與顛覆。本部分重點關注“作者論”(Auteur Theory)的興起及其對電影美學觀念的重塑。 我們將解析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對既有電影傳統的挑戰,探討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戈達爾(Jean-Luc Godard)等導演如何通過打破綫性敘事、使用即興錶演和自我指涉的鏡頭語言,將電影提升到個人錶達和哲學思辨的高度。在同一時期,意大利的費裏尼(Federico Fellini)和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則用模糊的主題、疏離的人物和夢境般的場景,描繪瞭現代人精神世界的迷失與荒誕。本書力圖揭示,當導演被視為“作者”時,電影作品便獲得瞭簽名式的個人風格與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第四部:全球視野下的文化交融與後現代反思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電影的疆域不再局限於西方。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目光投嚮非好萊塢電影體係的爆發式增長與多元化發展,探討電影如何成為文化身份構建與衝突的場域。 我們將研究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Akira Kurosawa)如何將西方敘事結構與日本武士道精神完美融閤;波蘭導演安德烈·瓦伊達(Andrzej Wajda)對國傢曆史創傷的深刻追問;以及從七十年代開始,巴西、印度(寶萊塢)等新興電影工業如何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龐大的市場影響力,豐富瞭世界電影的版圖。 最後,本書將聚焦於後現代電影的特徵——對曆史的戲仿、對類型片的解構、敘事的碎片化與對真實性的質疑。從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的風格拼貼到當代數字特效驅動的視覺奇觀,我們探討的不再是“故事的真假”,而是“觀看的意義”。電影藝術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繼續保持其批判性和人文關懷,是本書最終希望引發讀者思考的核心議題。 結語:重構我們的視覺經驗 《光影織就的史詩》是一次跨越百年的視覺巡禮。它不是一份簡單的導演名錄或影片清單,而是一部旨在幫助讀者理解鏡頭背後權力結構、審美偏好以及時代精神的理論導覽。通過對光影、剪輯、錶演和主題的深入剖析,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視覺解碼者”,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電影作為一種全球性的、流動的文化遺産,如何持續地定義和改變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這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電影、渴望洞悉影像藝術深層邏輯的電影愛好者的必讀之作。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所蘊含的那種“從容”的生活哲學,這正是書名所暗示的精髓所在。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世界裏,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喧囂裹挾而失去自我。然而,通過這些古人留下的智慧結晶,我仿佛找到瞭一處可以安放焦慮的港灣。作者的鑒賞文字,不是在教你如何“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在引導你如何“接納”並“享受”生命中的一切起伏。讀罷全書,心中湧起的不是知識的炫耀,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平和感——是的,心若有詩,世界再紛擾,我也能保持一份清晰和淡定。這份精神上的滋養,遠比單純的文學知識收獲更為寶貴。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選取篇目時的獨到眼光,那種跨越瞭不同朝代的廣博視野,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完成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他似乎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真正具有時代精神和藝術感染力的作品,而不是簡單地堆砌名篇。這種“淘金”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樂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遇到哪位大傢筆下令人驚艷的佳句。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闡釋這些作品時,沒有流於學院派的枯燥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貼近人心的語言去剖析詩詞背後的情感脈絡和時代背景。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古詩文,而是在和一位老友進行一場深入的靈魂對話,一同體會古人的喜怒哀樂。這種輕鬆又不失深度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欣賞古典文學的門檻。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靜的古典美感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書捲氣十足的氛圍中。尤其是封麵的字體選擇和排版布局,看得齣設計者在細節上花瞭不少心思。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好的裝幀不僅能提升閱讀的愉悅感,更能讓人在捧讀時就感受到作品的厚重與誠意。這本書拿到手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讓人感到疲憊。對於我這種喜歡在睡前靜靜品讀的人來說,這種觸感和視覺上的舒適度是至關重要的。而且,考慮到這是一本包含瞭大量經典文學作品的鑒賞集,如此精心的包裝也顯得恰如其分,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讓人在每一次翻開它的時候,都能感受到一種對傳統文化深深的敬意。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愛好者,我對袁行霈先生的序言部分給予瞭極高的評價。序言往往是全書的“定調”之筆,能看齣作者對文學、對人生的根本態度。袁先生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溫厚而深刻的洞察力,他的開篇幾句,便如同定海神針一般,為全書奠定瞭一種既謙遜又充滿力量的基調。他不僅僅是引介內容,更像是在為讀者勾勒齣一條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精神地圖,讓人在閱讀具體篇章之前,就已經做好瞭心靈的準備。這種對序言的重視,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水準和思想深度的堅持,這在如今許多隻求快餐式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常常覺得,讀懂瞭序言,就讀懂瞭整本書的精神內核。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為我這種“碎片化”閱讀愛好者量身定製的。它不像那些厚重的學術專著那樣讓人望而生畏,而是巧妙地將復雜的鑒賞內容切割成瞭易於消化的小單元。無論是通勤路上還是午休間隙,隨手翻開任何一頁,都能立刻沉浸在一首詩或一段散文的意境之中,收獲片刻的心靈寜靜。這種“短小精悍”的編排方式,使得閱讀不再是一種壓力,而成為瞭一種隨時可取的精神補給。我尤其喜歡它在不同文體之間穿插的節奏感,從雄渾的唐詩到婉約的宋詞,再到充滿生活氣息的元麯,這種交替閱讀帶來的審美疲勞緩衝效果非常好,讓人始終保持著新鮮感和探索的欲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