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基本信息
书 名 《世说新语选》
ISBN 978-7-02-013893-7 印 数 10000
作者 刘义庆 著 黎臻 选注 责任编辑 李俊
丛书名 “教育部统编《语文》阅读丛书”
开 本 16异 用纸规格 650mm*920mm
字 数 221千 印张数 16.75
页 数 266页 用 纸 60克胶版
版 次 1-1 成品尺寸 650*920mm
CIP分类 I.①世…Ⅱ.①刘…②黎…Ⅲ.①笔记小说—中国—南朝时代 Ⅳ.①I242.1
单 价 24元
装帧形式 (平)装 插页 1
出版时间 2018年4月 建议上架 教辅;新课标、统编语文教材阅读图书
世说新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新课标必读/版本完善,编校精良,助力成长
搜索关键词 教育部统编 语文教材 新课标 中小学必读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名家:
经典名篇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审美感受的结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外经典的整理、译介和出版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值得信赖的品质,“教育部统编《语文》阅读丛书”同样如此。
——作家 王蒙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要给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间,也可以读些“闲书”,这样才能培养兴趣。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温儒敏
作为的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教育部统编《语文》阅读丛书”书目完整而全面,在古典名著、外国作品的整理和译介上,也都采用了*的大师底本,值得!
——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统编语文教科书陆续使用后,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紧扣统编教材的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学生拓展阅读的需要,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套理想的语文读本。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教育部统编《语文》阅读丛书”紧密对接语文教学的*新动态,对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均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
这套书不仅有典范文本,还将“知识链接”与导读内容精心组合,为学生更充分、深刻地理解作品及做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提供了必要指引,是中小学生阅读经典的上佳之选。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委员会原理事长、
教育部教师司教师培训专家 苏立康
编辑:
本书收入“教育部统编《语文》阅读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朋友们课内外阅读准备的,版本完善,校勘精良:
1.《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经典的文史名著,也是笔记小说的鼻祖,影响广泛深远。
2. 本版特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制作,精选原文200余则,加以注释;书前配有“导读”,书后有“知识链接”。导读到位,知识点提示翔实,可为青少年朋友的阅读提供必要辅助。
5.《世说新语》被列为语文课外读物,对青少年语文学习及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主张,学生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一定要考虑版本问题,我社为出版社,是国内文学、语文读物出版的重镇,编校质量上乘,品牌号召力强,在业界素享盛誉,我社版本,是读者朋友们可以放心选择的。
封面与内容: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东汉末年之南朝刘宋时期名士轶事隽语的典籍,它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主持编著而成。《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人生志趣,因原文纪事简略,至南朝?梁朝时期,刘孝标为之注,增补了很多相关的史料,从此正文与注文密不可分,一并流传。《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名士风流的典范之作,也是笔记小说的鼻祖,影响特别深远,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之一。《世说新语选》原书有一千多条,本书撷采菁华,精选200余(包括了刘孝标的注文)则加以注释。选注者充分研究该书特点,不仅详细地注释了相关的疑难词语、典章制度、地理等,还对相关的历史背景做了详细的介绍说明,并且尽可能细致地讲解原文的言外之意,同时还引述了前人的精彩评论,这对于初次接触它、阅读它、欣赏它的读者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黎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文学。著有《两晋文士的人生趣味与文学世界》,合著有《汉末三国两晋文学批评编年》《魏晋才子传笺证》等。
目录
目次
导读
前言
德行*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慧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附录
魏世系简表
西晋世系简表
东晋世系简表
琅邪王氏世系简表
太原晋阳王氏世系简表
颍川鄢陵庾氏世系简表
谯国龙亢桓氏世系简表
陈郡阳夏谢氏世系简表
知识链接
前言、后记:
导读
《世说新语》是一部诞生于南朝刘宋时代的笔记小说,由宋临川王刘义庆主持编著而成,梁代刘峻又为之作注,该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主要是记载汉代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在中国文化史上,《世说新语》可谓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书。
一
《世说新语》的独特品味,与编著者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的身世境遇相关。刘义庆生活在宋文帝时代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为求避祸,他坚持外放任职,为了寻求精神*与慰藉,他招集文士收集汉代至晋宋间的名士轶事,编著成书。因此,该书渗透了编著者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趣味——尚雅贵清,尚简贵真,厌恶虚伪,贬斥俗恶。鲁迅先生1935年发表的《病后杂谈之余》,谈到卧病在家半夜读它时的感受:“寻到了久不见面的《世说新语》之类一大堆,躺着来看,轻飘飘的毫不费力了,魏晋人的豪放潇洒的风姿,也仿佛在眼前浮动。”这是对《世说新语》阅读体验的生动描写。
从我们来看,这部笔记小说的*大特点,是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精神品格与思想情感的留存。自东汉后期以来,随着专制皇权的衰落,儒学世家与累代为官的世家大族开始左右朝政,形成社会的中坚力量。迄至两晋时代,世家大族几乎与皇权分庭抗礼,他们形成独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他们构成了当时社会*有影响力的阶层。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与审美诉求,形成了不同于两汉士人的精神风采与艺术旨趣。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世说新语》*大的特点是对于魏晋风流与人格精神的叹美。后人曾说《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是名士的“风流宝鉴”。
我们阅读这本名士的“风流宝鉴”,不妨从整个世族的地位与心态着眼去考量。例如,《世说新语?品藻》记载:桓玄问刘太常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桓玄问刘太常(瑾),自己与谢安相比如何,刘瑾作了回答,桓玄接着又问与刘的舅舅子敬(王献之)相比怎么样?刘太常巧妙地以“楂、梨、橘、柚,各有其美”来应答。当时世族名流的人物品藻,反映了他们群体的荣誉感,“各有其美”,是他们对于各个不同家族品质才情的普遍看法。
《世说新语》通过对于魏晋名士轶事的记录,透露出当时人们对于才情的崇尚。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都体现出这种观念。《世说新语》记载: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言语》)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任诞》)毛伯成负其才气,宁作兰芷,不为萧艾,颇近古代屈原的精神追求。桓伊小字子野,虽然位望通显,但是好吹笛,以才情任达著称于时。这些资料,说的都是魏晋名士才气自负,不为外在权势所屈的精神。《世说新语》记载: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品藻》)桓温虽然权势大于殷浩,但是殷浩不为所动,宁作自我,以抗拒桓温的骄傲自大。这种才情与个性,也是魏晋风流的灵魂所在。
作为六朝名士精神的记录,此书引人注目的是“任诞”精神,所谓“任诞”,即是对两汉以来的名教观念与习俗的冲击与蔑弃。两汉以儒学治国,固然培养出来许多名臣循吏,但是也形成了虚伪做作、扼杀人性的名教恶习,魏晋名士的个性解放*先从冲击这种恶习开始。《世说新语》有《任诞》一门,记载了许多名士任诞不羁的轶事。魏晋名士的任诞可以说达到了冲决网罗,参透死生的境界。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自古以来,儒家学说就倡导人应该以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高目标,而魏晋名士则弃置不顾,高吟以饮酒行乐为人生之目标。这种放任的思想带有自由的气息,给他们的行为赋予了一种美感。
《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徽之雪夜访戴逵,造门不前而返,提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的行为虽然颇为怪诞,但却包蕴着令人无比企羡的美感,是唯美的理想的化身。
魏晋人的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他们参透生死,面对死亡时的表现那么淡定。书中记载嵇康在被害前举止从容:“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世说新语?雅量》)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讴歌嵇康为自由意志而献身的精神,“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他们殉道时何等的勇敢,从容而美丽。”阅读《世说新语》中的这些描写,对于今人的精神追求仍有启发作用。
二
晋人对内发现了自我,对外则发现了自然。山水自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魏以来,在玄学影响下,士人广泛开展的对人生意义的讨论,往往伴随着对山水与自然的欣赏。在宇宙造化之中,人们发现了自身的渺小,在观照自然时也反思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世说新语?容止》有数则人物品藻的笔记故事,便足以说明这一种审美观念的变迁: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王会稽来,轩轩如朝霞举。从这些人物品藻来看,人们十分注重人物与自然的形神相应。游云、惊龙、春柳、朝霞,都是用来比况人的精神气质与风度仪表,与先秦两汉比德说相比,已大不相同。
六朝士大夫在品鉴山水的时候,既感受到了山水风光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主动与山水交流,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世说新语?言语》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奔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当读者看到这些文字时,虽没有直接面对真山水,但由于用语传神,也能从中获得一种“神超形越”的美感。《世说新语?文学》载:“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阮孚生动地传达了自己阅读郭景纯的山水诗的感受。
《世说新语》的价值,还在于它保留了许多文艺批评的精彩论述,许多名士采用清谈对话的方式来从事艺术批评。《世说新语?文学》记录: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谢安问子侄们《诗经》中何句*佳。侄子谢玄就说《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佳。谢玄所以喜欢这四句诗,大约是诗中传达出征夫在离家远戍前后,睹物思情的悲怆吧!这与青年谢玄的人生阶段与特定心境相关。但是谢安却说“谟定命,远猷辰告”二句,更有“雅人深致”。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它赞美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制订了缜密的治国规划后,将远大的宏图昭告天下,诗中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气魄。书中还记载: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言语》)王恭因服食五石散后而行散发药,至弟弟王睹门前,突然向弟弟询问《古诗十九首》中哪一句*好,王睹一时没想出来,而王恭则吟“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认为这句*好,因为诗句所表达的情思特别契合魏晋士人人生如寄的悲剧意蕴。一问一答,极为生动地展现出魏晋士人解读古诗时即兴感受,紧扣生命体验的特点。
《世说新语》同时也对于一些文艺现象进行直率的批评:桓玄问羊孚:“何以共重吴声?”羊曰:“当以其妖而浮。”(《言语》)桓玄问羊孚,为什么时人喜欢吴语发音,羊孚直截了当地指出是因为“妖而浮”,即情调的妖冶浮华,投合了当时人的审美趣味。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鲁迅称赞《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世说体”,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甚枚举。如唐王方庆的《续世说新语》、宋王谠的《唐语林》、明冯梦龙的《古今谭概》等,都深受《世说新语》的影响。《世说新语》是实至名归的承载中国文化的经典名著。
袁济喜
前言
《世说新语》是一部文史名著,它是由南北朝时期?宋临川王刘义庆及其幕下文士陆展、袁淑等人共同编撰而成的。这部书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之初的人物轶事及其言行举止,其中主要是两晋时期的名士言行。鲁迅说:“《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当然,名士的文采风流是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然而,这样残酷的社会环境何以能酝酿出令人无比企羡的“魏晋风度”呢?
“魏晋风度”的滥觞应该追溯至东汉。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统治集团内部派系之间的倾轧错综复杂。外戚势力和宦官集团你争我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汉殇帝时,宦官势力开始膨胀,逐渐形成了一个顽固恶劣的政治势力。他们本在内廷伺候、皇后,是皇室的仆从,如今却反过来挟制甚至废立皇帝,卖官鬻爵,谋夺私利,非常腐败,这令满朝正直士大夫大为不满。桓、灵时期,外戚联合外廷官员和民间声望很高的士人,打击宦官势力,不但没有成功,反而遭到了宦官集团的迎击,爆发了“党锢之祸”(禁锢不准做官)。
与此同时,地方上土地兼并严重,官员贪腐,贿赂公行,平民百姓不仅流离失所,还要负担更加沉重的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兵役,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终,以张角太平道为主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中原地区,征战四起。为了平息叛乱,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相互攻伐,经过几十年的兼并,*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大政治军事集团鼎立的局面。三国之中,曹魏占据优势对后代历史影响*大。
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各个集团大量选拔人才。选人标准也因现实政治、军事环境的变化而有别于汉代。汉代以察举制选拔人才,察举的科目有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等,这种制度以地方官的方式选拔,内容以德行为先,学问以经学为主。但德行为先的标准显然不适用于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斗争,于是曹操以“唯才是举”为核心,开创了新的用人观念。他在发布的求贤令中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行》)“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举贤勿拘品行令》)一些操行有缺的人物但有用兵治民之术的人如贾诩、许攸、杨沛等,被曹操提拔重用。这种务实的用人思想瓦解了汉代的价值观念。
尽管曹操推行新的用人观念,壮大自己的势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当时一大批人才出自世家大族,如颍川荀氏,而世家大族是旧有价值观念的维护者。曹操为了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一方面打击不愿亲附自己的名士和门阀,先后杀掉了边让、孔融、崔琰等大族名士,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容忍和驾驭归顺的豪强士族如颍川荀氏、陈氏、陈留阮氏、河内司马氏等。曹操去世,曹丕尚能继承其父的人才观念,但对世家大族的让步更为明显,例如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是一项向士族倾斜的人才选拔制度。在这种选拔制度中,中正官首先给人定“乡品”,然后朝廷再根据“乡品”授官,然而中正官都由士族人物担任。到曹魏后期,世家大族势力蒸蒸日上,以司马懿为首的世家大族逐渐在政治上占据了上风。司马氏集团与曹魏宗室势力形成对峙,并*终取代曹魏,建立了晋朝。
汉魏时期,在选贤任能思想的鼓荡下,人物品评的风气大盛。一部带有总结性质的品鉴人物才性的著作刘劭《人物志》,便在这个时候产生了。才,即才能;性,即道德。重“才”还是崇“性”,人们思想上的分野差不多体现了他们政治上的倾向。在才性论中,倾向于司马氏的有傅嘏、钟会等人,他们主张才性“合”或“同”;依附曹魏的何晏、李丰、王广等人则主张才性“离”或“异”。才性之辨是正始时期的代表性论题,它既是士人在思想上的激烈交锋,也是司马氏和曹魏宗室两派对垒森严的表现。在这一时期,何晏、王弼为寻找合理的政治制度而开始在哲学思想上寻求突破,他们扬弃名教中的各种观念,转而向“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取资,讨论有无、言意、情性等问题。“玄学”由此萌动并勃然而兴,创造了一个思想解放的高潮,史称“正始玄学”。
晋朝是在阴谋篡夺和残酷杀戮中产生的,但司马氏政权表面上仍然号称是名教的守护人,宣称以孝治天下。在虚伪名教的掩盖下,司马政权大肆屠戮异己,何晏、夏侯玄、毋丘俭、诸葛诞等名士相继被杀害。这种先天的丑恶性使得司马氏政权很难得到正直士人的认同,很多士人因此抱持着不合作的态度。魏晋之际兴起的“竹林七贤”便是如此。“竹林七贤”不愿与当权统治者同流合污,他们常聚集于竹林之中,饮酒啸歌,不拘世俗礼法,洒脱任诞而风流自赏,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受到后来士人的追慕与赞赏。其中的阮籍、嵇康始终推崇老、庄之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特别是嵇康,对司马氏政权深恶痛绝,他以犀利的文笔揭露了司马氏的伪善,公然宣称“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汤、武、周、孔代表着人伦礼教),直击其要害,*终被冠以“言论放荡,害时乱教”的罪名而被杀害。阮籍也是借酒自晦,以此婉拒司马昭联姻之意。“竹林七贤”是玄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等是这个时期重要的玄学议题。
儒学作为维护皇权的正统思想不可能完全被推翻,西晋时期,司马氏政权有意重兴儒学,但士人们对大一统政权的向心力已渐消失。早已形成的玄学思想已经是如风靡草,无处不在。玄学作为新兴的思想,在自身发展上仍有相当的活力,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玄学家在进一步思考自我、物我、天人等关系。由于缺乏正面的道德形象和积极的政治理想,司马氏政权也不得不妥协,在平定东吴之后,晋武帝更是雍熙自逸,对大臣放任纵容。西晋朝廷上下弥漫着不是为新政权效力、建立功业的积极向上的清新气氛,而是贵戚大臣贪冒权势、炫耀财富、腐败奢靡等恶浊风气。这些又助长了任诞之风的盛行,以“八达”“八伯”为代表的中朝名士群体逐渐形成。正始时期兴起的清谈也由早期的思想探讨转向虚浮空荡。东晋史学家干宝描述当时的社会曰:“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悠悠风尘,皆奔竞之事;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晋纪总论》)朝野上下虚诞浮华之风与治国理政要求务实的思想背道而驰,并*终导致了西晋政权的崩溃。
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中倾覆,中原的衣冠士族仓皇南渡,与江东士族联合,重新建立了东晋政权。世家大族再一次显示出雄厚的实力,与皇室平分政权,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共治局面。以皇权为中心的大一统政治被打破,以皇权为核心的名教被摧毁,儒学、玄学、佛教、道教思想都进入士人的视野中,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格局。玄学经历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裴的崇有论,*后在郭象处绾结,在哲学思辨上,已经达到了相当充分的程度。逮及东晋,传统玄学论题的深度难以在原来的思路中进一步推进,于是转而吸收佛、道二教思想,别开生面,并在审美领域大放异彩。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在士人阶层中逐渐盛行,玄学思想也愈来愈多地融入了佛、道二教的义理和思维,丰富了自身的内涵。此外,由于个性人格的张扬和山水美的发现,士人的审美思想逐渐独立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格风神、山水自然、艺术作品,都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存在。玄学不仅为士人开出了智悟的境界,也开出了审美的境界。
以上是汉魏两晋时期,思想变化的大体脉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魏之际,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认识论都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这种历史转变造就了这个时代思想的丰富性,为多姿多彩的魏晋名士张扬个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然,促成魏晋风流形成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豪族庄园经济制度,它为士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士人奉行别样的人生路径和艺术创作提供了物质保障。例如私人部曲之制,它允许士族保有一定的私人武装力量,这让士族不仅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还能在政权中拥有发言权,获取一定的独立和自由。又如九品中正制,它向士族集团倾斜,优先保证士族参与政治的利益。西晋诗人左思说:“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咏史》其二)汉魏之际,一些寒庶之人在仕途上还有机会得到很高的官职,两晋而下,社会等级愈益森严,他们则只能沉沦下僚。这些内容在《世说新语》中都有反映和体现。
《世说新语》被后人称为“人伦之渊鉴,言谈之林薮”。该书按照三十六个门类,分别辑录了一千多个条目,各自独立,又统一于一体,共同展开了魏晋士人的生活画卷。首四门分别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源出于《论语?先进》中的“孔门四科”,其中记载了大量忠孝仁爱的人物事件。由此可见,儒学一统的观念虽被打破,但孔子的地位依然被架得很高。四门而后是“雅量”“识鉴”“赏誉”“品藻”“容止”“伤逝”“任诞”等篇,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特征,即以士人的才智思理、情感气度、言谈举止等为对象进行纯粹的审美。三十六门的排列,大致是褒扬在前,贬抑在后。在“任诞”之前,多记述具有正面价值的内容,条目较多。自“简傲”以后,大部分为贬抑性的内容,条目相对较少。此三十六门几乎包含了当时士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人物品藻和玄风影响下士人的审美趣味。下文我们主要谈谈这本书所体现的魏晋士人的审美追求和他们推崇的价值理念。
魏晋士人的审美对象主要表现在人物美、语言美、艺术美和山水美几个方面。
一、人物美。魏晋时期,士人摆脱礼法的束缚而直接欣赏到的便是个性人格之美。既有对外在容貌、言行举止的品鉴,也有对内在的才器风度的倾慕。书中《赏誉》《品藻》《容止》等篇内容相对集中。如王戎形容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容止》)此类记载,不甚枚举。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从上至下,人们对容止仪表十分关注。关于内在的品质,例如裴楷“目夏侯太初‘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见傅兰硕,江靡所不有。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赏誉》)。还有关于谢安的记载,谢安无论是在海浪中游玩嬉戏,还是晋谒内蕴杀机的桓温,抑或是收到关乎东晋生死的淝水之战的捷报,都表现出“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气度,举止安详,从容不迫,令人景仰。大体而言,魏晋之人崇尚的是明亮光洁的仪容、优游不迫的行为和渊雅深沉的气度。
二、语言美。玄学的兴盛促使了士人思辨的活跃,雄辩之趣、辞藻之美因此倍受关注,这在晋人清谈之中多有反映。《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多次清谈活动,其中一次是的洛水之会。裴辨名析理,言辞衮衮不竭;张华论《史》《汉》之事,美妙动听;王衍、王戎论古今人物,超超玄著。言谈中名士各标风致,出言玄远,辞采可听,听者享受其中,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又有一次是在王衍家举行诸婿大会。名士悉集,郭象向裴遐挑战辩论。一方是口若悬河,攻势凌厉,一方是水来土掩,从容不迫。二人往复,四座听众皆咨嗟赞叹。王羲之曾与高僧支遁谈论《庄子?逍遥游》,支遁“才藻新奇,花烂映发”,使得王羲之流连于其中,不能自已。
伴随着士人清谈活动而生的是文学语言美的发现。陆机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文赋》)潘岳之辞“烂若披锦”;郭璞之诗让人“神超形越”;孙绰作赋,掷地能作金石声;支遁讲论,“才藻新奇,花烂映发”,这些都是士人对语言美的体验。
此外,语言的音韵之美亦为世人所欣赏。玄谈中,裴遐谈吐清畅,其音激扬有如琴瑟之响,轻重急徐,自有一番风韵。在诗文吟诵上,也有袁宏在大江清风朗月之夜对月吟咏;有王胡之于谢安坐中吟咏《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沉浸于无人之境。这种对文字如对音乐的听觉欣赏促使人们发掘汉语的音韵之美,丰富了人们的感官体验和文学艺术的情趣,也为后来诗律的产生做好了铺垫。
三、艺术美。魏晋时期的士人多才多艺,大多数都是名传后世的艺术家,在音乐、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阮籍善啸,嵇康、阮咸善琴,钟繇、韦诞、王羲之、王献之善书法,顾恺之善画,等等。对于艺术美的关注亦是这个时代士人独特的风貌。他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还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思想,如嵇康的“声无哀乐”,顾恺之的“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思想。对于艺术美的体验,还使艺术突显于其他政治、经济环境之上,从而表现出的妙境。《任诞》篇中有:“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二人皆只为艺术相交,王徽之得以欣赏,桓伊得以自足,二人沉浸于艺术佳境之中,摆脱了世俗礼仪的拘执,以对艺术的深情互成默契。
四、山水美。魏晋士人向内开掘了人格美,向外也发现了山水之美,并把它与人格之美联系起来,创造了新的意象蕴涵。晋人纵情山水,企慕虚静。西晋时期有石崇金谷园诗会,东晋时期又有的兰亭雅集,士人希望在山水之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他们以真情对之,感叹“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以玄思对之,在泓峥萧瑟之间获得“神超形越”;亦以佛理对之,山水皆有灵。《容止》篇中的诸多品题,如目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王恭“濯濯如春月柳”等。物态、风景被赋予了人的风神。顾恺之为谢鲲作画,他说:“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巧艺》)人的品格与山水审美结合,主客体之间形成了圆融的交流与映照。
魏晋名士的审美活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透过这些审美现象,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魏晋士人独具特色的思想旨趣。
首先,“真率”是魏晋士人*看重的品质。晋人不拘礼法,其实是不执着于表面的礼仪,他们在内心里并没有丧失道德意义上的真性情、真精神。如当时为文俗之士所嫉恨的阮籍。他在母亲葬礼上喝酒吃肉,却在母亲下葬之时“吐血数升,废顿良久”;他好饮酒,曾因校尉营厨存有好酒这一单纯原因而求为步兵校尉;他与嫂子亲见告别,只道“礼岂为我辈设邪”;他于邻家酒馆美妇之侧醉饮而卧,有酒色之情而心无邪思。阮籍傲然于礼法,向往精神的自由与超脱,将生命*本真的一面呈现给世人,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名教虚伪的面纱。这种任性自然之行为内蕴着真纯之性情,是晋人所推崇的。
其次,魏晋士人特别强调和肯定自我价值。魏晋士人在人格上摆脱了汉代儒家思想的礼法束缚,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与肯定。《品藻》篇记载桓温与殷浩相谈,殷浩政治才能和权势虽不及温,却坚持“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人所熟悉者莫若自我,深爱者也莫若自我,殷浩不愿屈己从人。这正是士人从汉代僵化的天人感应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对个性关注的结果。我就是我,他们希望获得个体的自由,尊重自己,活好自己。东汉末年,人物品藻风气开始兴盛,影响了一个时代。其对于人物全幅生命的鉴赏,基础便是对个性人格的肯定。士人亲己爱己,鉴赏个性之美,向往个性自由,这也是士人在当时环境中所坚持的理想人格境界。
再次,魏晋士人精神具有浓郁的伤逝之感。晋人的伤逝之情源于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留恋与彻悟。在探究自然万物的同时,也更多的从当下人生出发,对生活、生命、艺术产生诸多反思。东晋时期有一位风流标望的名士王恭,在服食五石散后行散,漫步至其弟门前,猝然便问古诗中哪句*好,不等回答就吟出他*欣赏的佳句“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这也许是他行散时一路思索,体悟生命无情流逝的真谛。在汉末魏晋时期,士人饱受战争、瘟疫、政治祸乱的磨难,常有人生短暂、变幻无常之感。对于生命的感叹是晋人*不能自已的深情。这种深情有时化为卫玠面对家国破败的“百端交集”之感,有时化为新亭诸子的“克复神州”之志,有时又是桓温面对十围之柳的“人何以堪”的喟叹。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就曾在《枯树赋》中敷演了桓温抚柳的语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这些反复的嗟叹之中,对死亡的哀恸和对逝者的留念表现了士人对生命的一往深情。《伤逝》中各条集中反映了士人生命光华孤灯来照的孤独。王粲好驴鸣,王济亦好驴鸣,在二人的丧礼中,来吊唁的好友以驴鸣为之送丧。顾荣好琴,张翰在吊唁他时鼓琴数曲,痛悼知己不存。王衍丧幼子,谓孩抱中物乃“情之所钟”,哀毁万分。荀粲丧妻,有“佳人难再得”的哀恸,数月之后亦亡。对生命的珍惜,对美的留念,正是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深沉的体验。
《世说新语》的编纂者是在对魏晋风度的歆羡之下,将士人光洁清朗、明润照人的容止,优雅从容、气定神闲的韵度,畅达简约、疏远深奥的才理,真率自然、淡然超逸的性情,都蕴藉在其中。它像是一面能够挽留光影的镜子,保藏了鲜活的历史,让人开卷后不能自已,掩卷后遐想联翩。读之似乎不能餍足,于是南朝?梁朝刘孝标为之作注,将该书不载或者传闻异辞的史料附益文中。从此以后,本文与注文一同穿越时光,流传千古。《世说新语》的诞生,确立了一种以记录人物嘉言懿行为主的新文体“世说体”。后世文人受此影响,做了很多模仿之作,如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刘肃《大唐新语》,宋王谠《唐语林》、孔平仲《续世说》、李垕《南北史续说》,元杨瑀《山居新语》,明王世贞《世说新语补》、李绍文《明世说新语》,清王晫《今世说》、章抚功《汉世说》,近人易宗夔《新世说》等。
今人研究《世说新语》的成果很多,比较重要的整理著作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龚斌《世说新语校释》等书。余嘉锡的著作具有开创性,龚斌的著作带有总结性,都比较好。本书精选《世说新语》*饶魏晋风流的条目201则,加以注释,以便读者尝鼎一脔,得其滋味。关于注释的具体体例,有以下几条。
一、本书选文包括正文和梁朝刘孝标的注文,二者以大小字号区分。文字以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为底本,个别标点按照我们的理解做了调整。正文每则前都有一组阿拉伯数字编号,如“1.3”,“1”表示《世说》三十六门类之次序,“3”表示该则在此门类中的次序。
二、人名:在正文中出现且是主要的人物,若刘孝标已注,我们不再注释;若刘孝标未注或注释得不够充分,我们补充注释。主要内容包括字号、籍贯、简单的仕宦经历和简要的评价。下文中再次出现时,出注仅标示“某篇某条已见”。
三、官职。我们酌情选取那些跟人物生平关系密切的重要官职作注。魏晋时期,是官制史变化的重要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尤其是一部分官职逐渐虚化,演变为荣衔或品位,无实际的职掌,或者职掌的内容难以考实。因此,注释此项内容时我们尽量贴近其所在时代的实际情况,务求简约,不能肯定的,则只能阙疑。
四、本文注释重要的词语,旨在沟通上下文意。对词语本身的意项类型,不做过多的说明;对相关的语法功能也不多牵涉。
五、重要而难解的语句,我们做总体的翻译或者说明其意义。对于那些需要相应语境才好理解,以及语句中包含着言外之意的情况,我们用“按”语的形式加以补充。
六、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非常强调世系,重要的政治人物多出自高门士族。因此,本书*后附录了魏、晋两朝帝系简表,五幅东晋政坛中重要士族的世系简表,即(一)魏帝系简表,(二)西晋帝系简表,(三)东晋帝系简表,(四)琅邪王氏世系简表,(五)太原晋阳王氏世系简表,(六)颍川庾氏世系简表,(七)谯国桓氏世系简表,(八)陈郡谢氏世系简表。又,编著者行文之中常以字号、官职、爵号、谥号、庙号等为代称,故表中标注这些相关内容,以便对照。
本书撰述过程中参考了诸多前彦时贤的论著,除上文提到的余嘉锡、徐震堮、杨勇、龚斌四位先生的著作外,还有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刘强《世说新语会评》,以及一些相关的学术论著。他们的著述为我们理解《世说新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本书行文力求简约,相关著述未能一一附注,在此一并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感谢。本书的写作得益于我的老师袁济喜教授和钟仕伦教授的指导,书稿初成后,又承蒙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的编辑老师反复商改、悉心编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限于水平,书中不足之处,敬希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黎臻
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常识】
一、作家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及其幕下文士共同编撰而成,南朝梁刘孝标作注。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皇室,宋武帝刘裕之侄,临川烈武王刘道规之嗣,袭封临川王。喜好文义,招聚许多文学之士如陆展、袁淑等,共同编集了《世说新语》。另编有《江左名士传》《集林》等。
刘峻(462—521),字孝标,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博学善属文,著有《广绝交论》《辩命论》等。注《世说新语》,该洽详备,引证丰富,为世所重,与《三国志》裴松之注、《文选》李善注鼎足而称。
二、作品评价
《世说新语》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隙》,以类相从,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孝标作注,又征引浩博。或驳或申,映带本文,增其隽永,所用书四百余种,今又多不存,故世人尤珍重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
《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三、关于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主要在魏晋六朝时期流行,是以记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为主的杂录体小说,主要与志怪小说相对而言,由鲁迅*早提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俱为人间言动”,因此称“志人小说”,而其所记之事又多为历史实有人物之趣闻轶事,因此又称为“轶事小说”。
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藻的风尚流行,人们善于评论人物风貌、容止、德行等的优劣。其时的人物品评经历了从政治现实需要到纯粹审美趣味的发展,风气大盛。此外,魏晋玄学思想的兴起使得清谈成为当时士人交往的重要内容,士人的言谈举止,倍受关注,言辞之美,令人流连。这些都为当时的志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志人小说包括逸事类和琐言类。逸事类有东晋葛洪伪托西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书中记录了西汉的人物轶事,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文人方士、衣食器物等方面,大多无关宏旨却趣味盎然,如昭君和亲、文君当垆、秋胡戏妻等。这些成为后世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题材。琐言类有东晋裴启的《语林》、郭澄子的《郭子》;梁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这些书早已散佚,只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三国志》裴松之注、《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书中保留着部分佚文。而《世说新语》是六朝时期志人小说的高峰。
【要点提示】
一、《世说新语》其书及版本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久负盛名的一部志人小说。辑录了上至东汉末年,下至刘宋初年的逸闻轶事,特别以魏晋为主,记录了当时名士的言行风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玄学、文学、美学、社会风俗等诸多领域,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世说新语》被誉为“人伦之渊鉴,言谈之林薮”(饶宗颐序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其核心的内容即是人物鉴赏。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赏誉、品藻、容止、伤逝、任诞等共三十六门,大多数都与人物品题及鉴赏有关,对士人之风神气韵、性情才思、言语容止等进行生动的记录,并阐发了魏晋六朝的重要玄学思想、审美态度、艺术精神等。
《世说新语》有唐钞本残卷传世,*早可见的传世刻本是南宋绍兴八年(1138)董弅刊刻的本子。现代人较好的整理本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龚斌《世说新语校释》等。
二、《世说新语》的*大特点
《世说新语》的*大特点是其对人物的鉴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物品评便已出现,那时特别以道德和学问为高,这种传统的人物品鉴标准两汉时期奉行不衰。到了东汉末年,由于经学的逐渐衰落、玄学的兴起,以及用人制度的变化,人物的品题标准由注重道德伦理转而注重个人的才性气质,随后人物品藻也逐渐从政治行为向审美行为转变。《世说新语》便记录了这一巨大变化。书中前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沿袭了孔门四科,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而后有“容止”“伤逝”“贤媛”“任诞”等门,表现出魏晋时期特有的人物审美内容。如《容止》篇中的对人的仪容仪表、举止风度的欣赏。他们以大自然之美来作比喻和形容,并特别重视其内在美的表现;《伤逝》篇以玄学“圣人有情无情”之辩为基础,悲悼生命的流逝;《贤媛》篇展现了女性的风采,称赞她们的母仪风范、识鉴人物、思辨敏捷等特点;《任诞》篇记录名士在“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晋书?儒林传》)的风气下,纵酒放达、不拘礼法、寄心希夷的行为。这种美,是“人的内在精神性”的表达,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必须能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议论、所鼓吹的对象。”《世说新语》正是通过这种人物的鉴赏向我们展现了人的内在个性的美,也展示了整个魏晋时代的文化风貌。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北卷)
家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
答案:C
【解析】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⑤浑曰:“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②是说王济感叹王湛之才学深厚;④是说只有父亲王昶对王湛另眼相待;⑥是晋武帝调侃王济之语。武帝既不是家人,且仍以为王湛是痴呆。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A
【解析】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只是偶尔去看望一下,且仅仅寒暄几句而已。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答案:
(1)于是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上述之事详尽地叙述(一遍)。
(3)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学习思考】
一、《任诞》篇有:“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乘兴而往”的“兴”是什么?本条展现了魏晋士人的何种人生趣味?
二、《品藻》篇有:“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为什么殷浩会这么认为?当时士人所赞赏的是何种个性人格?
三、顾恺之在被问及会稽之美时说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言语》)你对顾恺之之语的感受是什么?结合本书其他欣赏山水美的言语,思考魏晋士人是如何进行山水妙赏的?
(黎臻编写)�Κ�
主题词
试读章节(2000字以内)
2.88顾长康从会稽还〔1〕,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2〕,若云兴霞蔚〔3〕。”丘渊之《文章录》曰“顾恺之字长康,晋陵人。父说,尚书左丞。恺之,义熙初为散骑常侍。”
〔1〕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言语》第57条已见。从会稽还:据《晋书》记载,顾恺之家住会稽,时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参军,休假后自会稽还荆州。
〔2〕蒙笼:笼罩,覆盖。
〔3〕蔚:荟聚,指云气弥漫。顾恺之对山水之美有独特感受,他以富于才藻的语辞品评出来,触起人们对绚烂山水之色的想象和向往。
2.91王子敬云〔1〕:“从山上行〔2〕,《会稽土地志》曰:“邑在山阴,故以名焉。”山川自相映发〔3〕,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4〕。”《会稽郡记》曰:“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5〕,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6〕,潭壑镜彻〔7〕,清流泻注。王子敬见之曰:‘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1〕王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起家州主簿、秘书郎,累迁至中书令。为人高迈不羁,是一时风流之冠,工书法,与其父王羲之合称“二王”。
〔2〕山:山阴,县名。六朝时期山在会稽城西南郊外,东晋初年,渡江世族多聚居于此,其沿途山川风景常为士人吟咏欣赏。
〔3〕映发:辉映衬托。
〔4〕尤难为怀:更加让人难以表达美景给人的感受。怀:心情,感受。
〔5〕崿(è饿):山崖。
〔6〕擢(zhuó卓)干竦(sǒnɡ耸)条:形容树木、枝条挺拔直上。擢,拔,竖立。竦,高耸。
〔7〕镜彻:像镜子一样明净透彻。
2.92谢太傅问诸子侄〔1〕:“子弟亦何预人事〔2〕,而正欲使其佳〔3〕?”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4〕:“譬如芝兰玉树〔5〕,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1〕谢太傅:谢安。《言语》第62条已见。
〔2〕预:相干,关涉。人事:自己的事。
〔3〕正欲:只是想。佳:突出,。
〔4〕车骑:谢玄,谢奕子,谢安侄,曾官车骑将军。《言语》第71条已见。
〔5〕芝兰玉树:指子弟。芝兰,芷和兰,两种香草。芝,通“芷”。玉树,传说中的仙树。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十分重视子弟的教育,的子弟也是家族利益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谢安早年隐居不欲仕进,后来也是为了家族利益才出仕。他的问话包含着对晚辈的殷殷之望。谢玄的回答,正中要领,体现了他良好的素养和敏捷的反应。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