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佛教建筑
定价:288.00元
作者:孙大章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112206551
字数:
页码:48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佛教建筑》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历史,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特色,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中国佛教建筑的佛殿,中国佛教建筑的佛塔,中国佛教建筑的技术表现,中国佛教建筑的艺术表现,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目录
章 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历史
一、印度佛教
二、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
三、中国佛教及佛教建筑的演进
(一)初期的佛教与建筑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建筑
(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与建筑
(四)宋辽金时期的佛教与建筑
(五)元明清时期佛教与建筑
四、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历史分期
(一)祠祭时期
(二)模仿时期
(三)融合时期
(四)神秘时期
第二章 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特色
一、汉传佛教寺院
二、藏传佛教寺院
三、南传佛教寺院go
四、石窟寺
第三章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
一、初期中国佛寺
二、塔殿并列式寺院布局
三、廊院制寺院布局
四、纵轴式寺院布局
五、合院式寺院布局
六、自由式寺院布局
七、坛城式寺院布局
八、附崖式寺院布局
第四章 中国佛教建筑的佛殿
一、佛殿的形成与发展
(一)圣物崇拜与偶像崇拜
(二)精舍
(三)舍宅为寺
(四)佛殿的演变J
二、佛殿的形式分类
(一)宫室式佛殿
(二)楼阁式佛殿
(三)都纲式佛殿
三、佛殿的艺术造型
(一)佛殿空间与像设
(二)佛殿的屋顶组合与金顶
(三)佛殿群体组合
第五章 中国佛教建筑的佛塔
一、佛塔诸名释义
(一)浮屠
(二)窣堵坡
(三)精舍
(四)塔
二、楼阁式塔
(一)塔形探原
(二)北魏时期的永宁寺塔
(三)纯木结构楼阁式塔
(四)砖身木檐楼阁式塔
(五)砖构楼阁式塔
……
第六章 中国佛教建筑的技术表现
第七章 中国佛教建筑的艺术表现
第八章 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作者介绍
孙大章,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研究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获特殊津贴。195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并任中国紫禁城学会顾问、中国文物学会民居学术委员会顾问、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常务理事等。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史、传统民居及古代建筑装饰的研究与著述。著有多卷集《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清代卷)、《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中国民居之美》《承德普宁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雕构绘塑》《彩画艺术》《诗意栖居——中国民居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小史》《中国古今建筑鉴赏辞典》《中国古建筑》大型图册、《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宗教建筑卷》《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坛庙建筑卷》《中国古建筑大系礼制建筑卷》等;并参加编写了中美合编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清代部分、《梵宫——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佛殿部分,主编十卷集《中华文明史》建筑史等多部著作。主持复原了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多项工程,设计了三亚南山佛教文化园的“不二法门”、无锡梵官的“五印坛城”等建筑。
文摘
序言
章 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历史
一、印度佛教
二、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
三、中国佛教及佛教建筑的演进
(一)初期的佛教与建筑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建筑
(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与建筑
(四)宋辽金时期的佛教与建筑
(五)元明清时期佛教与建筑
四、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历史分期
(一)祠祭时期
(二)模仿时期
(三)融合时期
(四)神秘时期
第二章 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特色
一、汉传佛教寺院
二、藏传佛教寺院
三、南传佛教寺院go
四、石窟寺
第三章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
一、初期中国佛寺
二、塔殿并列式寺院布局
三、廊院制寺院布局
四、纵轴式寺院布局
五、合院式寺院布局
六、自由式寺院布局
七、坛城式寺院布局
八、附崖式寺院布局
第四章 中国佛教建筑的佛殿
一、佛殿的形成与发展
(一)圣物崇拜与偶像崇拜
(二)精舍
(三)舍宅为寺
(四)佛殿的演变J
二、佛殿的形式分类
(一)宫室式佛殿
(二)楼阁式佛殿
(三)都纲式佛殿
三、佛殿的艺术造型
(一)佛殿空间与像设
(二)佛殿的屋顶组合与金顶
(三)佛殿群体组合
第五章 中国佛教建筑的佛塔
一、佛塔诸名释义
(一)浮屠
(二)窣堵坡
(三)精舍
(四)塔
二、楼阁式塔
(一)塔形探原
(二)北魏时期的永宁寺塔
(三)纯木结构楼阁式塔
(四)砖身木檐楼阁式塔
(五)砖构楼阁式塔
……
第六章 中国佛教建筑的技术表现
第七章 中国佛教建筑的艺术表现
第八章 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将枯燥的建筑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解斗拱结构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罗列技术术语,而是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力学原理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佛教建筑的案例分析,像悬空寺、佛光寺、应县木塔等等,不仅有详细的图文介绍,还会穿插一些关于这些建筑的传说故事,甚至是相关的历史事件,让我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已经被岁月侵蚀或损毁的古代佛教建筑,并对其进行了复原性的研究和推测,这让我对“眼见为实”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存的痕迹,而真正的辉煌,或许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想象。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有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那些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惊叹的工艺,比如木结构的榫卯连接,比如石雕的精细程度,都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建筑领域的卓越成就。
评分这本《RT 中国佛教建筑》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用了一种很素雅的泼墨山水,隐约勾勒出寺庙飞檐的轮廓,光是看封面就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禅意。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承载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寺庙宫观,总觉得它们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信仰的寄托。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这些宏伟的建筑?是侧重于建筑的结构、材料、工艺,还是更深入地探讨佛教思想与建筑风格之间的联系?比如,为什么很多寺庙的布局都遵循着某种对称或者特定的朝向?是出于风水考虑,还是有更深层的宗教含义?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鲜为人知但却极具艺术价值的佛教建筑,或者分享一些关于古建筑修复的有趣故事。毕竟,每一处古建筑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关于匠人精神的传承,一段关于信仰的力量。如果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这些古建筑的灵魂深处,了解它们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又是如何默默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那我一定会非常惊喜。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建筑,尤其是佛教建筑,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瑰宝之一。《RT 中国佛教建筑》这本书,让我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梳理了从印度传入佛教后,在中国各个朝代所形成的独特建筑风格,以及不同地区佛教建筑的地域特色。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介绍,例如,古代工匠是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夯土等,建造出如此宏伟且经久不衰的建筑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建造技艺,比如榫卯结构、斗拱系统等?我一直对这些古代的智慧非常好奇。此外,书中对于佛教建筑的功能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塔的意义、殿堂的布局、禅房的设置等,都体现了佛教教义与建筑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致敬。它让我对中国的佛教建筑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中华古代建筑艺术的兴趣。
评分读完《RT 中国佛教建筑》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佛教建筑风格演变的梳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早期佛教传入时期的印度式影响,到魏晋南北朝的石窟寺艺术,再到隋唐盛世的雄浑壮阔,宋代的精巧秀丽,乃至明清的宫廷化和民间化倾向,每一个阶段的特征都描述得非常清晰。特别是书中对不同地域佛教建筑特点的比较,比如北方寺院的宏伟高大与南方寺院的秀丽典雅,还有藏传佛教建筑的独特风格,都让我看到了中国佛教建筑发展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寺庙功能区域划分的讲解很感兴趣,比如为什么“伽蓝七堂”会有那样的布局?“前朝后市”的模式又是如何在寺庙建筑中体现出来的?还有那些精美的佛像雕塑、壁画和彩绘,它们是如何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图解,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深刻理解了佛教思想是如何渗透并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评分《RT 中国佛教建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建筑学著作,不如说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度探索。作者在阐述建筑的形制、结构、材料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体现。我惊喜地发现,寺庙的布局往往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飞檐斗拱的设计则体现了阴阳平衡的宇宙观,而那些庄严肃穆的佛像,更是承载着佛教普度众生的宏大愿景。书中对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对比,让我看到了中国建筑审美观念的变迁,从早期追求的朴拙自然,到盛唐的雍容大气,再到宋代的精致典雅,无不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追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寺庙装饰艺术的描写,那些精美的壁画、雕塑、彩绘,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佛教故事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凝结。它让我意识到,佛教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形态,更是精神的载体,是连接人间与信仰的桥梁。这本书的文字也写得十分优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让我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寺庙之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