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宋词 庞华美 9787539462189 湖北美术出版社

草书宋词 庞华美 9787539462189 湖北美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庞华美 著
图书标签:
  • 草书
  • 宋词
  • 书法
  • 艺术
  • 中国书法
  • 庞华美
  • 湖北美术出版社
  • 文学
  • 诗词
  • 字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62189
商品编码:28701682885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书名草书宋词
定价19.80
ISBN9787539462189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作者庞华美
编号1200743652
出版日期2013-07-01
印刷日期2013-07-01
版次1
字数
页数50

晁补之/次韵李柜约赏牡丹
晁补之/题谷熟驿舍二首
陈师道/九日无酒书呈漕使韩伯修大夫
陈与义/登岳阳楼
陈与义/试院书怀
陈与义/雨晴
程颢/游月陂
戴昺/秋晚
戴复古/夜宿田家
戴复古/月夜舟中
范成大/早发竹下
高翥/晓出黄山寺
韩驹/夜泊宁陵
洪炎/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孔平仲/霁夜
李纲/云门道中晚步
林逋/山园小梅
陆游/初夏道中
陆游/古筑城曲
陆游/山园
梅尧臣/东溪
穆修/鲁从事清晖阁
沈辽/池阳一一首
沈与求/倦夜
舒岳祥/即事
舒岳祥/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苏轼/病中游祖塔院
苏轼/和子由木山饮水其
苏轼/和于由木山饮水其一丁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首
唐庚/春日郊外
汪藻/春日
王安石/东皋
王安石/葛溪驿
王安石/六言古诗两首
王安石/示长安君
王安石/咏春诗二首
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王禹僻/村行
王质/山行即事
文同/晚至村家
徐玑/泊马公岭
徐玑/梅
徐玑/宿寺
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杨徽之/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张咏/幽居
郑獬/春尽
周必大/行舟忆永和兄弟
朱弁/送春

庞华美、邱维伟编著的'草书宋诗'择取古代诗文佳作 xuan用传世法帖单字 以文系字 以字载文。本书所xuan书法字形以*国古代书法家为主 偶有古代日本名家字迹;部分生僻字或古代法帖中未找到的文字以拼合的方式构成 部分文字因不明书者姓名 标注“佚名”。本书xuan人各篇章的字形 首重风格相近以求全篇和谐 本书在此基础上尽量多择取不同书家 以求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字形以资借鉴。同时 不同篇章作品之间在章法排列上力争变化 以求集字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集字古诗文创作辑:草书宋词'择取古代诗文佳作 xuan用传世法帖单字 以文系字 以字载文。'集字古诗文创作辑:草书宋词'所xuan书法字形以*国古代书法家为主 偶有古代日本名家字迹;部分生僻字或古代法帖中未找到的文字以拼合的方式构成 部分文字因不明书者姓名 标注“佚名”。'集字古诗文创作辑:草书宋词'xuan人各篇章的字形 首重风格相近以求全篇和谐 '集字古诗文创作辑:草书宋词'在此基础上尽量多择取不同书家 以求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字形以资借鉴。同时 不同篇章作品之间在章法排列上力争变化 以求集字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

《宋词的韵律与意境:兼论宋代文人生活美学》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词体的艺术特征、美学价值及其在宋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腻的文学笔触,从词的源流、格律、题材、意象、语言风格等多个维度展开论述,并旁及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与审美情趣,力求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的宋词研究体系。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全面展现宋词的恢弘气象与内在精微。 第一部分:词体的生成与嬗变——从燕乐歌辞到文学正宗 本部分追溯了词的起源,详述了词从唐代民间宴歌、里巷小曲,逐渐脱离纯粹音乐附庸地位,走向文人创作的历程。重点梳理了“燕乐五十调”的基本结构与词牌的演变规律,剖析了从“慢词”的出现到词体最终成熟的关键节点。深入探讨了晚唐五代“花间派”对词风的初步奠定,特别是其对感官美、脂粉气的偏爱,如何为后世词人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主题素材。通过对敦煌曲谱的零星考证,力求还原词在早期演唱中的现场氛围,为理解词的“音乐性”提供历史参照。 第二部分:格律的束缚与创新的张力——词体的技术美学 词体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其严谨的格律。“长短句”的句式变化、平仄韵脚的严格要求,构成了词的音乐骨架。本章详细解析了不同词牌的格律要求,如小令、中调、长调的篇幅差异及其对内容容量的影响。重点探讨了词人如何在固定的格律框架内实现“以法出新”,如何通过换韵、拗救、入韵处理等技巧,使得格律非但不是束缚,反而成为激发创造力的内在动力。特别比较了词与近体诗在格律处理上的根本差异,阐明了词的“从容”与诗的“峻急”之间的美学分野。 第三部分:豪放与婉约的二元并峙——宋词风格的两极探索 宋词的发展史,往往以“豪放”与“婉约”的对立统一为主线。本章深入剖析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艺术特征。论述了他们如何将诗的境界、史的题材、议论的深度引入词中,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使其能够承载家国情怀、哲理思辨。同时,细致研究了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的精髓。探讨了他们如何精微地捕捉日常情感的微妙波动,如何运用白描手法、口语化语言来描绘闺阁情思、离愁别绪,并分析了婉约词中对“意境”和“韵味”的极致追求。本书主张,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互为表里,共同构筑了宋词博大的艺术胸襟。 第四部分:意象的流变与情感的寄托——宋词的符号系统 宋词构建了一套高度成熟的意象符号系统。本章聚焦于几个核心意象的反复出现及其内涵的演变,包括:月亮(永恒与孤独的象征)、杨柳(惜别与怀远的载体)、残红与芳草(韶华易逝的视觉表达)、江水与扁舟(漂泊与归隐的哲学投射)。通过对这些高频意象的文本细读,揭示了宋词如何通过具象的描绘来寄托抽象的情感与人生体验。尤其关注女性词人(如李清照、吴文英等)如何将传统意象进行“去性别化”的再创造,赋予其更深层次的个体经验。 第五部分:词人的世界——宋代文人的生活图景与审美情趣 词体与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本章将词的创作置于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探讨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失意、退居山林时,如何以词为媒介来安顿心灵、排遣郁闷。描绘了宋代文人雅集的场景,如集会赋词、雅集宴饮、对景抒情,分析了“点茶”“焚香”“插花”等生活艺术如何渗透到词的创作氛围中,影响了词的审美基调。深入分析了“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争论,实质上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艺术媒介边界的探索。 第六部分:南宋词的转向与元曲的曙光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南宋时期词体的深化与转折。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词的主题明显转向对故国之思和山河之痛的抒发,悲壮沉郁之气弥漫。本章重点分析了姜夔对音乐的独到见解(“以音律为本”),及其对格律的精微调适,以及词风的“清空”之美。同时,简要勾勒了宋词对元杂剧、元散曲的影响,论证了词体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链条上关键一环的历史地位与不可替代的艺术贡献。 本书以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扎实的文献基础,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启发性的宋词研究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得益于其清晰的结构安排,信息并没有显得拥挤或混乱。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逻辑链条的构建,每一章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仿佛是水到渠成一般。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词与画、词与乐的交叉探讨上所做的尝试。虽然主题是文字艺术,但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宋词在那个时代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门类的特点,例如分析某首词时,会联想到当时流行的曲调或已失传的乐谱的可能意境,这种跨媒介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宋词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像是那个时代生活美学的一个缩影。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宋代的文化氛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一种连贯而饱满的体验,非常值得细细品读和珍藏。

评分

这本诗词鉴赏类的书籍,从装帧设计上就透着一股雅致的书卷气。封面用色沉稳,字体选择也颇具匠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要传达的文化底蕴。当我翻开内页时,首先被其精良的印刷质量所折服,墨色浓淡适宜,纸张的触感温润而不失厚重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作者在选篇上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并非一味追求名家名作的堆砌,而是能从中看到一些较为独特、但同样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被挖掘出来,这对于资深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发现之旅。尤其欣赏的是它在注释和赏析部分的处理方式,既有对原文典故的细致考证,避免了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又在艺术点评上保持了足够的个人见解和文学敏感度,使得枯燥的考据变得生动起来,真正做到了“以文载道,以诗传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与古人隔空对话,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风骨与情怀。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变化多端,实在令人佩服。有时,作者的文字如同清泉般涓涓细流,细腻而温柔地描摹景物;而转瞬间,又会变得如同金石之声,掷地有声,直击人心深处的某种共鸣。这种风格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长篇阅读的疲劳感大大降低。特别是一些关于词人创作心路历程的剖析,写得极其真挚,仿佛能触摸到他们创作时的犹豫、欣喜与挣扎。作者似乎深谙文学批评的禁忌,极少使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更多的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读者一同探讨诗词之美。这种亲和力,让原本可能被视为高冷晦涩的古典文学,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愿意反复品味其中的妙处,并且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文化背景串联上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词句的表面解读,而是将每一首词放入其诞生的历史洪流中去审视。比如,当谈及某位词人的贬谪经历时,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通过对当时政治气候、社交圈层乃至地理环境的细致描摹,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那种“一腔幽怨,百转回肠”的复杂心绪。这种将文学、历史、地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避免了传统赏析中常见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泛感。读完特定篇章后,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阅了当时的一些历史地图和相关野史轶闻,可见其引人探索的魅力。这种引导读者主动求知的精神,正是优秀文化读物所应具备的品质,它成功地架起了古代与现代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评分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一本纯粹的理论书籍所打动,但这本书在阐述古典文学的韵律美学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音乐般的节奏感。它没有将重点完全放在格律的僵硬规则上,而是更侧重于探讨词牌的内在情感张力和语言的流动性。例如,在分析某几首词的转折处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现代的文学批评语言,但笔触却又异常的含蓄内敛,没有丝毫的斧凿痕迹。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好,使得即便是初涉宋词领域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理解的切入点,而对老读者而言,又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书中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大段的引文与适度的留白,营造出一种沉静的阅读氛围,让人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于文字构建的意境之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烟雨迷蒙的江南,或是在塞北的寒风中感受英雄的豪迈,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沉浸式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