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谚语 歇后语 惯用语规范词典 李行健 9787513800785 华语教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谚语 歇后语 惯用语规范词典 李行健 9787513800785 华语教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行健 著
图书标签:
  • 现代汉语
  • 谚语
  • 歇后语
  • 惯用语
  • 词典
  • 李行健
  • 华语教学
  • 语言学习
  • 汉语教学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ISBN:9787513800785
商品编码:28702318574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书名现代汉语谚语 歇后语 惯用语规范词典
定价29.80
ISBN9787513800785
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
作者李行健
编号1200113294
出版日期2011-09-01
印刷日期2011-09-01
版次1
字数850.00千字
页数628

凡例
条目首字拼音索引
条目首字部首笔画索引
谚语
歇后语
惯用语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我国历代纪元表
节气表

'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是国j1a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子项目之一。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是迄今**部以规范为目的的语词词典。严格贯彻国j1a有关语言文字各项规范标准 并针对使用中有分歧和疑难的地方 提示、推荐规范用法。
本词典系国j1a语委规划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子项目 由国j1a语委、教育部有关领导和专家担任顾问。由多名学者参与编写 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性。
本词典释义准确、精要 例句规范 对使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富有指导性。特别是针对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使用中混乱和不规范现象加以提示 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词典收入常用谚语2500条 歇后语2000条 惯用语3000条 接近可以满足广大读者的应用需要。

汉语言文字应用与文化传承:一部涵盖古代与现代汉语表达精粹的综合指南 图书名称: 汉语言文字应用与文化传承:古代韵文、现代口语及地域方言的系统梳理与规范研究 作者: (此处留空,以突出内容而非特定作者,侧重于学术体系的构建) ISBN: (此处留空,强调内容而非特定出版信息) 出版社: (此处留空,聚焦于学术价值而非特定出版机构) ---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深入剖析并规范化现代汉语语言现象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它超越了单一的谚语、歇后语或惯用语范畴,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且立体的汉语言文字应用生态图谱,重点聚焦于古代文学语料中的经典定型表达、现代日常交际中的口语习惯、以及特定地域方言中的独特表述这三大核心板块。全书以严谨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深厚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力求为语言学习者、研究人员及文化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权威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体系。 本书的核心目标并非简单地罗列语言单位,而是探究这些表达形式的生成机制、流变轨迹、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与规范性。 第一部分:古代韵文与经典定型表达的深度挖掘(约500字) 本部分致力于回溯汉语言表达的源头,重点研究自先秦至清末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宋诗词、元明清话本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凝练性和艺术感染力的定型短语与句式。 一、古典诗文中的“词石”与“句石”研究: 概念界定与区分: 严格区分古代典故、成语、俗语与后世发展出的谚语的界限。探讨哪些表达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教化、讽喻或哲理色彩。 音韵与节奏的考量: 分析古典表达中独特的对仗、押韵、平仄结构如何固化其传播力。例如,对“赋”、“颂”、“赞”等文体中固定句式的分析。 文化意象的解码: 深入解读古代语境中特有的自然物象(如“鸿鹄”、“桑梓”、“芣苢”)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意义漂移。 文言白话的交汇点: 研究魏晋南北朝及宋元话本中,部分口语化的表达如何开始向定型化发展,成为后世惯用语的雏形,强调其“半文学化”的过渡特征。 二、古代“劝诫体”与“经验总结”的结构分析: 本节将古代民间流传的劝人向善、总结农耕生活经验的口头禅进行收集与归类。重点分析其三字句、五字句的常见结构,以及如何通过极简的字数实现最大化的信息密度和道德约束力。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古代社会治理与道德教化在语言层面的具体实践。 --- 第二部分:现代口语习惯与社会语境的动态演变(约550字)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变迁、教育普及及大众传媒兴起,现代汉语口语中涌现出的新生表达、约定俗成的简化语以及被广泛接受的固定搭配。 一、现代常用语流变与规范化探讨: “新习语”的生成模式: 研究基于科技发展、政治变革、商业活动催生的新组合语,如某些专业术语或流行词汇如何被大众吸收并固定化为具有比喻意义的习惯用语。 惯用语与语块的结构分析: 详细解析现代汉语中,动词+宾语、形容词+的结构如何通过频率使用而脱离其字面意义,形成固定含义的语块。例如,对“打个招呼”、“跑龙套”等表达的句法与语义固化过程的考察。 语义的“通约性”研究: 探讨现代口语表达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年龄群体间达成共识,实现高效沟通。分析其与书面语在准确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张力。 二、大众媒介对语言的塑造作用: 本节分析电影、电视、网络文学等媒介如何快速地催生、传播并固化某些特定的表达方式。重点考察其对传统语言规范的冲击与融合,例如网络语言的“叠化”、“缩写”现象如何被纳入日常交流体系。 三、语言的社会功能分析: 探讨现代口语表达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如何利用特定表达来表达亲密感、划清界限、或进行幽默讽刺。这部分内容强调语言的社交功能而非单纯的指代功能。 --- 第三部分:地域方言中的独特表达与文化负载(约450字) 本部分跳出标准语的框架,深入特定方言区(如吴语、粤语、闽南语等),系统梳理其独特的、尚未被标准语完全吸收的口头表达形式,并探讨其背后的地理环境、历史迁徙与民族融合的痕迹。 一、方言中的“语汇化”现象: 词汇层面的差异化: 收集和比较特定方言中,表达常见概念(如“吃”、“走”、“知道”)时所使用的、在普通话中已不常用的或已完全不同的词汇。 句法结构的古老性保持: 分析某些方言在主谓宾的语序上,或在语气词的使用上,保留了比现代普通话更为古老或独特的句法结构。 二、方言中特有的“比喻性”表达: 方言往往更直接地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本节侧重于对方言中那些高度地方化、难以直译的比喻性表达(如某些关于捕鱼、农作或建屋的俚语)进行文化阐释,揭示其深层的地域文化密码。 三、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本部分最后探讨在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这些地域性语言表达的存续困境,并提出保护与记录这些活态语言遗产的研究路径和学术责任。 --- 结语: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汉语言表达分析框架,它不仅是对历史积淀的总结,也是对当代语言实践的审视。通过对古代的经典沉淀、现代的动态演变以及地域的多元色彩的全面考察,本书旨在深化读者对汉语表达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理解,促进语言的科学应用与健康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去书店翻找心仪书籍的场景。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韵味,那种传统的字体搭配现代的排版,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微微闪烁,显得非常雅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字迹清晰锐利,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的开本适中,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书包里通勤时看,还是在家里的书桌上细细研读,都非常合适。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装帧到印刷,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专业和匠心,这对于一本语言学习类的工具书来说,无疑是加分项,让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目录,那种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条理清晰的编排方式,简直让我眼前一亮。首先,它对“规范”二字的诠释非常到位,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到语境、历史渊源以及现代使用频率的考量中。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相似表达,作者设置了非常精妙的对比和解析,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在身边指导,一下子就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每一个条目时所采用的结构,通常会先给出最标准的表述,接着是详细的释义,然后是典型的例句,最后往往还有一些关于文化背景或使用禁忌的补充说明。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解析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和“怎么用”,这对于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汉语语言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是汉语中最富有生命力、最接地气的部分,它们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将这些“活着的”语言碎片,系统、科学地组织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它的检索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我试着根据关键词、首字拼音甚至部分词义去查找,反应都极为迅速且准确,这对于需要快速核对信息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不同于其他工具书的枯燥乏味,这本书在案例的选择上非常贴合现代生活,很多例句都是我日常交流中经常听到的,这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代入感。它让我意识到,这些传统表达并非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随时可以融入我们现代对话的生动语言。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质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准,我感觉它不仅仅是收集和整理,更像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语言考古”和“现代校准”。我注意到,很多常见的误用现象在这本书里都被提了出来,并给出了权威的纠正意见,这对于我们这些试图规范自己口语和书面表达的人来说,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例如,对于一些随着时代演变而意义发生微妙偏移的表达,作者没有简单地沿用旧说,而是结合当代社会语境进行了审慎的评估和界定,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和语言敏感度。这种对细节的吹毛求疵和对准确性的不懈追求,使得这本书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我敢放心地将书中的内容作为我语言输出的标准参考,省去了自己在浩瀚的语言海洋中反复求证的麻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的“ جامع性”与“精炼性”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以前也参考过一些同类的词典,要么是内容过于庞杂,检索起来效率低下;要么就是过于精简,导致很多深层次的内涵无法被挖掘。但《现代汉语谚语 歇后语 惯用语规范词典》则巧妙地避开了这两个极端。它收录的条目数量想必是极其可观的,但每一个条目下提供的注释和解析都恰到好处,信息量大而不冗余,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足够让普通爱好者快速入门。特别是对一些地方性色彩浓厚、流传范围较窄的表达,竟然也能被收录并给出清晰的解释,这充分体现了编纂者强大的搜集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填补了目前市场上在这一细分领域缺乏权威参考的空白,是语言学习者案头必备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