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
定价:168.0元
作者:辛晓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31
ISBN:9787030426970
字数:4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可供牧草生产者、决策者及相关的科研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等参考。
内容提要
《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共分为三篇十五章。篇介绍了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的原则、方法,以及《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提出的牧草生态适宜性模型。第二篇系统叙述了9个牧草栽培一级区的自然条件、草地资源、农牧业生产、牧草栽培现状。第三篇重点展示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的适宜性区划结果,全面描述通过多次模型模拟、专家修订、模型修正并终确立的牧草适宜性分布图,共涉及36种(属)主要多年生栽培牧草和10种一、二年生牧草;后,根据全国畜牧总站(2001~2011)草业统计数据,阐述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的种植现状及近年的发展趋势,展现牧草的种植格局,分析牧草种植变化的原因等。
《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主要包括3个创新点:提出牧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结合牧草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各因子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联系牧草实际生产情况,在大限度上做到理论上科学,模拟结果上准确;明确了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全国范围内生态适宜性的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区域内适宜种植的栽培牧草;提出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生态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及种植现状分布图。希望《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能够为未来中国草业经济发展和科研开发事业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篇概论
区划区划的定义早由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A.Hettner于18世纪末提出,他认为地理区划就是将一个整体不断地分解成为各个部分,这些部分在空间上相互连接,而其类型则可以分散地分布在这个整体当中(郑度等,2005)。此后,国外一批地理学家为区划的创新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如A.von.Humboldt、H.G.Hommeyer、Merriam、B.B.Dokuchaev以及A.J.Herbertson等。中国区划工作的全面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各项区划工作均受到广泛重视,所得的成果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服务和指导作用。牧草区划是我国众多农业区划中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种植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牧草不仅可以作为饲料、肥料、燃料以及工业原料来使用,从而提高草地牧业的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等重要生态功能。牧草区划工作能够为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演替和畜牧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牧草区划方面,我国学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总结。主要包括:单一/特定草种的分布研究以及较为系统的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单一/特定草种的分布及区划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例如,张丽君等(2005)在我国各栽培种植区域内,将我国苜蓿属地方品种划分为7个生态类型,包括:南疆绿洲生态型、黄土高原生态型、汾渭河谷生态型、华北平原生态型、蒙古高原生态型、苏北平原生态型和松嫩平原生态型。较为系统的栽培牧草区划研究始于1984年,应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下达的“全国主要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研究”的重点项目要求,洪绂曾先生等完成了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为我国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通过全国不同地区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部门先后开展了牧草引种驯化和筛选工作,积累了资料和经验,制订了当地草种的筛选标准和分区原则,结合地理位置、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农牧业区划,提出了不同地区栽培牧草区划意见。
牧草区划是根据生态环境、农业经济、技术条件及畜牧业对牧草的需求而进行的区域规划。科学的牧草区划能够对草业和畜牧业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①为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及农业三元结构中的饲草饲料作物选择适当的草种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引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②对种子基地的新建和计划调整起到指导作用;③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特征,科学地建立不同类型的高产、优质人工草地,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干扰,我国牧草种植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辛晓平研究员课题组利用野外调查、模型模拟以及专家修订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的研究工作。本研究基于植被生长环境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研制了牧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牧草生态适宜性模型建立了两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温度、水分、土壤,通过建立温度适宜性、水分适宜性和土壤适宜性标准,确定牧草全国尺度上的分布;二级指标包括海拔、地形、地貌、地表水资源、土壤类型等,根据不同牧草的生物学特性,使用不同指标进行区域尺度的模型修订。模型结果经过近3年多次专家修订,终获得了一套可以准确拟合专家经验的模型参数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30余张不同多年生牧草的生态适宜性分布图,并提出一、二年生牧草生态适宜性概况。同时,收集整理了2001~2011年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及专家提供的我国主要牧草种植数据,制作了我国主要牧草的种植分布图,高度概括了我国主要栽培牧草的栽培现状、趋势及发展前景。
章中国主要栽培牧草区划
节相关区划概述
一、中国自然与地貌区划
(一)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区划
我国自然区划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得到大力发展(表1-1)。例如,罗开富于1954年在我国自然区划工作较为薄弱的背景下制订了中国自然区划草案,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黄秉维(1958)制定了全国综合自然区划,并对我国自然区划的等级单位做了更详细的区分,之后分别在1965年和1989年对该区划草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和地方自然区划工作的深入。
表1-1我国综合自然区划
1.中国自然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区划原则以基本法则、指导思想、基本准绳为宗旨,遵循以下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整体性,全面分析所有成分和整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主导因素原则:首先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3)发生学原则:成因的一致性,发展途径的共同性;
4)相对一致性原则: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存在着等级单位系统;
5)区域共轭性原则:不可重复性,不能彼此分离。
2.中国自然区划依据和步骤
根据中国自然情况的主要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3个大自然区。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貌和气候的差异,导致水文、植被、土壤等也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具体见表1-2。
表1-2我国三大自然区特点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占全国面积的比例46%27.3%26.7%地表结构平原、丘陵为主,部分高原、盆地高原、高大山脉、大盆地、艾丁湖大高原、极高山脉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不大,“呼和浩特—北京—郑州—秦岭”东,沉降为主晚近地质时期差异上升显著新近纪以来大幅度上升气候季风气候,湿润程度较高半干旱、干旱气候高寒气候、高原季风植被、土壤天然植被森林,少部分草原;相应的森林、草原土壤大部分荒漠、荒漠草原、干草原;相应的土壤类型荒漠、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发育较差水文地表水雨水补给为主,外流流域、淡水湖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内流流域、咸水湖大部分内陆流域,多冰川、湖泊,大河上源地貌外营力常态风化,流水作用;海洋动力为主风力作用,冰川、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冰缘条件下强烈风化,冰川、流水作用古地理第四纪受冰川影响不大,红色风化壳广布中生代末期以来旱化,第四纪曾较湿润,古水系新近纪才隆起,年轻的大地貌单元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主要的农业区域影响不如季风区,大部分为牧业地区,灌溉农业影响微弱,以畜牧业为主地域分异主导因素随纬度变化的温度变化,对湿度也有影响随距海远近变化的湿润状况随高度变化的垂直地带因素,也有水平分异在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按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及其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反映,划分出7个自然区:东北、内蒙古、西北、青藏、华北、华中和华南。按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指标,划分出33个自然副区。
3.中国自然区划的作用
自然区划在生产、科研及政策规划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可为地表自然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基础研究以及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协调提供宏观的区域框架;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生产潜力的提高、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管理、土地退化防治与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选择、改造自然规划的拟订、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工作而言,由于栽培牧草的适宜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因此,自然综合区划为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区域划分理论基础和结构框架。
(二)中国地貌区划中国地貌区划
1.中国地貌区划方案
地貌区划是在系统深入研究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布、成因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根据的原则和指标,划分若干等级的地貌区域。我国地貌区划的成果较多,学术界普遍公认的结果是陈志明于1991年在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中编制的1∶1800万中国地貌区划图,将我国地貌划分为4个一级区(东南部季风华南式地貌区域、东北部季风华夏式地貌区域、西北部内陆蒙新式地貌区域及西南部青藏高原地貌区域)8个二级区及36个三级区。近年来,随着地貌学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相关的测绘与遥感技术的进步,我国地貌分类与区划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李炳元等(2013)基于中国1∶400万地貌图新资料,结合中国地貌格局差异和形成原因,将我国地貌划分为6个大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东南低中山地大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西南亚高山地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
2.中国地貌区划原则
目前,地貌区划的原则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总结前人地貌区划工作,得到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普遍原则
地貌区划属于地理区划范畴,因此,应遵循地理区划中的普遍原则。主要包括:①划分出的地貌区域要具有连续性;②客观地反映地貌区域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分异规律;③区划顺序要先大后小。同一区域内,亚区划分标准应与大区的一致。
(2)地貌形态为主的形态成因原则
地貌分区必须坚持以地貌本身特征为主的原则,地表形态是地貌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其应成为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
(3)综合研究基础上的主导因素原则
地貌研究由多个部分组成,如区域地貌形态、地表组成物质、新构造运动为主的内营力过程,剥蚀堆积表现的外营力等。因此,地貌区划时应全面地考虑区域地貌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通过降维等方法确定主导因素。
3.中国地貌区划意义
地貌是自然环境基本也是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我国地貌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对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等其他自然环境要素具有重要影响,进而使得自然环境表现出异质性。对地貌进行区划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层次地了解地貌特征、组成及演变趋势,从而能够因地制宜地对土地开发利用。另外,地貌区划还是研究自然环境空间变化的基础,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作用。
二、中国综合农业与畜牧业区划
(一)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1.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主要考虑我国农业地域差异。我国农业区划种类较多,其划分方法也不尽一致,目前,影响较为深远的区划方案是于1979年,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何康同志领导,周立三院士主持,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该方案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东北农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华南农林热作区、西南农林区、甘新农牧林区、青藏高原牧农林区和海洋水产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
2.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原则和依据
中国综合农业的一级区划主要遵循我国农业地域差异原则。我国大的农业地域差异是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差异。从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榆林、兰州、玉树、拉萨,自东北向西南,大致以年降水量400mm等雨线为界,分为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两者大体各占国土面积的1/2。
二级区划主要根据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和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与建设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等原则。
3.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意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工作的实施具有的时代意义:①综合评述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对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和实行农业技术改造起到促进作用;②对具有开发潜力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为资源合理利用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措施建议;③分析了主要作物及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状况,为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以及选建商品生产基地提供依据和建议;④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为以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
畜牧业综合区划是以畜牧业生产为对象而进行的单项农业区划,属于农业部门区划。全国畜牧业区划根据畜牧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方向进行区域划分和分区研究。例如,1983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以及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并编写的《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对我国畜牧资源进行了评价,将全国划分为7个畜牧业区:青藏高原区、蒙新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山地区、东北区、黄淮海区和东南区。中国综合畜牧业区划揭示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今后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为各级领导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指导畜牧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图1-1所示(邹范文,1985)。
……
序言
长久以来,我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牧草作为连接农业和畜牧业的关键环节,其种植的地域性差异,无疑是农业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这个书名,直接切中了我的关注点。我猜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必然是基于对中国各省份乃至更细致区域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详尽调查和分析。并且,它应该将这些分析结果与中国主要的栽培牧草,如紫花苜蓿、俄罗斯饲料菜、黑麦草等,各自的生物学特性、生长需求进行匹配。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看到,那些常年干旱的北方地区,有哪些高抗旱性的牧草品种是最佳选择;而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又有哪些品种能够最大化利用当地的降水资源。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区域适宜牧草的营养成分对比,那将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进步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关注着能够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扎实、实用的感觉。我理解,“适宜性区划”意味着一种科学的、基于数据的空间分析,它能帮助我们避免盲目种植,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张详细的地图,为我们描绘出中国各地最适合发展牧草种植的区域,并给出具体的牧草品种建议。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平衡不同牧草品种的营养价值、产量潜力与环境适应性这几个维度的。如果它还能考虑到不同地区在水资源、土地承载力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那就更加贴合实际了。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科学选择和布局牧草种植的指导,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评分在阅读任何一本书之前,我都会对其潜在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性进行一番考量。“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这本书的标题,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我猜想,书中必然会对中国主要的栽培牧草,如苜蓿、黑麦草、狼尾草、高粱等,进行详尽的品种介绍,包括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产量潜力、以及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够将这些信息与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相结合,形成一个科学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进行这种“区划”的,是否采用了模型分析、专家会诊,或是基于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帮助我们这些渴望科学种植牧草的人,找到最适合自己所在地的品种,从而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我一直对农业地理学以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关于中国这样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的大国。牧草作为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其种植的科学性和地域性至关重要。“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气候类型、土壤分布、降水模式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并且,它应该基于这些基础数据,对中国主要的栽培牧草,如苜蓿、燕麦、狼尾草等,在不同区域的生长潜力和产量表现进行了评估。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哪些地区是某个特定牧草的“黄金地带”,又有哪些地区需要慎重考虑。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牧草抗逆性(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评估,那就更完善了,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实际种植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专业的气息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农业发展现状深感关切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农业模式的探索。特别是牧草种植,作为畜牧业的基石,其适宜性区划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一直想深入了解,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降水等自然条件,是如何决定了特定牧草的生长潜力与产量表现的。这本书的标题“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正是我所期待的,它暗示着作者已经对海量的地理和气候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可能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我希望能从中看到清晰的区域划分,以及推荐的适种牧草清单,最好还能附带一些实际的种植技术建议,让理论知识能够落地。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哪些牧草更适合在北方旱地生长,哪些在南方湿润地区表现更优,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我是一名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读者,一直以来都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农业领域,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负荷的技术和知识。“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在牧草种植这一重要环节上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可能性。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哪里种什么”,而是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牧草在特定区域种植的生态效益,例如它们对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乃至碳汇的潜在贡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通过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不仅能够满足饲料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牧草种植对当地水循环、土壤有机质积累等方面影响的分析,那就更好了。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我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个困惑。我从事畜牧养殖多年,深知饲料成本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养殖效益。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牧草的选择往往依赖于经验和传统,缺乏科学的系统指导。我时常在想,为什么同样一种牧草,在我的牧场长势喜人,而在邻近的地区却收效甚微?这背后一定有其科学的逻辑。而“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这个标题,立刻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中国广袤的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针对每个区域推荐最适合种植的牧草品种。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不同牧草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pH值等环境因子的需求,并结合中国各地的具体气候和土壤数据,给出一个科学的适宜性评价。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区成功推广适宜牧草的经验,那将是再好不过了。
评分对于一个在农业领域摸索了多年的观察者而言,任何能够提供系统性、科学性指导的书籍都值得关注。“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这本书,光从标题上看,就充满了严谨的研究和实用的价值。我一直好奇,在中国这样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下,到底有哪些关键的自然因素决定了牧草的种植命运?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气候变化、土壤肥力、地形地貌等对牧草生长的影响?并且,它又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因素进行量化和整合,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的区划体系?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呈现清晰的图表和数据,直观地展示出不同区域适宜种植的牧草种类,以及相应的产量预期和栽培要点。如果书中还能涉及到一些牧草的生态适应性,比如它对土壤改良、水源涵养等方面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那就更具深度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有一种朴实而严谨的感觉,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田间劳作的农技专家,他们辛勤付出的身影仿佛跃然纸上。我一直对农业领域,特别是与畜牧业相关的知识很感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来源和品质。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同时又能保证饲料的充足供应,让养殖业更具可持续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告诉我哪些地区最适合种植哪些牧草,这样我就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毕竟,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最终对畜牧产品的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给我一些启发,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学家,为我揭示中国各地牧草种植的奥秘,让我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评分作为一名对农业科技发展动态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深知科学的区划和分类对于指导生产实践至关重要。“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非常专业、前沿的感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运用最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遥感技术,结合气象、土壤等大数据,对中国各地的牧草种植潜力进行精准评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精美的、包含详细地理信息的地图,清晰地标示出不同区域最适宜种植的牧草类型,甚至可以细化到具体的品种。如果书中还能对不同区划内的牧草产量、质量、以及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预测,那就更加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指导我们进行科学化、集约化牧草种植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最大化土地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