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第二版2版 徐盘明著 分析岗位培训材料 中专/高校分析专业师生教学参考书 9

实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第二版2版 徐盘明著 分析岗位培训材料 中专/高校分析专业师生教学参考书 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盘明赵祥大 编
图书标签:
  • 金属材料
  • 材料分析
  • 分析方法
  • 实用技术
  • 徐盘明
  • 中专教材
  • 高校教材
  • 分析岗位
  • 教学参考书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翩若惊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2028007
商品编码:28615219424
丛书名: 实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第2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实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第2版)    

开本:16开

作者:编者:徐盘明//赵祥大    

页数:488    

定价:78    

出版时间:2015-05-01

ISBN号:9787312028007    

编码:ljy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版次:2

目录

第2版前言

前言

上篇 钢铁化学分析方法

一般规定

第1章 钢铁基础知识

1.1 钢的分类和钢号的表示方法

1.2 铸铁的分类和铸铁牌号的表示方法

1.3 合金元素在钢铁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

第2章 普通钢铁的分析方法

2.1 碳的测定

2.2 硫的测定

2.3 非水滴定法定碳、碘酸钾法定硫

2.4 电导法测碳硫

2.5 硅的测定(硅钼蓝光度法)

2.6 磷的测定

2.7 锰的测定

2.8 铬的测定(二苯偕肼光度法)

2.9 镍的测定(丁二酮肟光度法)

2.10 生铁系统快速分析

2.11 球墨铸铁中稀土总量和镁的直接测定

2.12 合金铸铁的分析

2.13 普通钢铁的化学成分表

第3章 合金钢的分析方法

3.1 磷的测定

3.2 硅的测定

3.3 锰的测定

3.4 铬的测定

3.5 钒的测定

3.6 镍的测定

3.7 钼的测定

3.8 钨的测定

3.9 钛的测定

3.10 铝的测定

3.11 硼的测定

3.12 铌的测定(二甲酚橙光度法)

3.13 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等的化学成分表

第4章 不锈钢的分析方法

4.1 磷的测定(磷钼蓝光度法)

4.2 硅的测定(硅钼蓝光度法)

4.3 铬的测定

4.4 镍的测定(丁二酮肟光度法)

4.5 锰的测定

4.6 肽的测定

4.7 钼的测定(硫氰酸盐光度法)

4.8 钒的测定(高锰酸钾氧化一亚铁容量法)

4.9 铝的测定

4.10 铜的测定(BCO光度法)

4.11 钴的测定

4.12 铌的测定

4.13 化合氮的测定

4.14 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表

第5章 高速钢的分析方法

5.1 钨的测定

5.2 铬的测定(过硫酸铵银盐容量法)

5.3 钒的测定

5.4 钼的测定(硫氰酸盐直接光度法)

5.5 锰的测定

5.6 硅的测定(硅钼蓝光度法)

5.7 磷的测定(磷钼蓝光度法)

5.8 钴的测定(亚硝基-R盐光度法)

5.9 镍的测定(丁二酮肟光度法)

5.10 铜的测定(BCO光度法)

5.11 铝的测定(EDTA容量法)

5.12 高速工具钢的化学成分表

第6章 铁合金的分析方法

6.1 锰铁的分析

6.2 硅铁的分析

6.3 铬铁的分析

6.4 钼铁的分析

6.5 钛铁的分析

6.6 钒铁的分析

6.7 钨铁的分析

6.8 硅铁稀土镁合金的分析

6.9 铁合金的化学成分表

 

下篇 有色金属及合金的分析方法

第7章 纯铜的分析方法

7.1 铜的测定(恒电流电解法)

7.2 铁的测定(1,10一二氮菲光度法)

7.3 锰的测定(过硫酸铵银盐氧化光度法)

7.4 镍的测定

7.5 镉的测定(二苯硫腙萃取光度法)

7.6 铅的测定(二苯硫腙萃取光度法) 

7.7 锌的测定

7.8 磷、砷的测定

7.9 铋的测定 

7.1 0锑的测定 

7.11 锡的测定 

7.12 碳的测定

7.13 硫的测定(燃烧碘量法)

7.14 纯铜的化学成分表

第8章 黄铜的分析方法

8.1 铜的测定

8.2 铅的测定 

8.3 锌的测定

8.4 铁的测定

8.5 锰的测定

8.6 锡的测定 

8.7 镍的测定(丁二酮肟光度法)

8.8 铝的测定 

8.9 硅的测定(硅钼蓝光度法)

8.10 锑的测定(孔雀绿一苯萃取光度法)

8.11 铋的测定(碘化钾一马钱子碱光度法)

8.12 磷、砷的连续测定——萃取光度法

8.13 黄铜的化学成分表

第9章 锡青铜的分析方法

9.1 铜的测定

9.2 铅的测定

9.3 锌的测定

9.4 锡的测定

9.5 磷的测定(磷钼钒黄光度法)

9.6 镍的测定

9.7 铁的测定(乙酰丙酮光度法)

9.8 硅的测定(正丁醇萃取一硅钼蓝光度法)

9.9 锑的测定

9.10 镁的测定(二甲苯胺蓝Ⅱ光度法)

第10章 特殊青铜和白铜的分析方法

10.1 铜的测定

10.2 铝的测定

10.3 铁的测定

10.4 镍的测定

10.5 锰的测定

10.6 硅的测定

10.7 铍青铜中铍的测定(铬天青S光度法)

10.8 铍青铜中钛的测定(变色酸光度法)

10.9 铬青铜中铬的测定

10.10 镉青铜中镉的测定(络合滴定法)

10.11 铅的测定

10.12 锑镍青铜中锑的测定

10.13 磷和砷的测定 

10.14 稀土(总量)的测定(偶氮胂Ⅲ光度法)

10.15 磷铜中间合金中磷的测定(磷钒钼黄光度法)

10.16 青铜和白铜化学成分表

第11章 纯铝和铝合金的分析方法

11.1 硅的i贝4定

11.2 铜的测定 

11.3 铁的测定

11.4 锰的测定

11.5 镍的测定

11.6 铬的测定(二苯偕肼光度法)

11.7 钛的测定(变色酸光度法)

11.8 锌的测定

11.9 镁的测定

11.10 锡的测定

11.11 锆的测定

11.12 稀土总量的测定

11.13 纯铝和铝合金的化学成分

第12章 纯镁和镁合金的分析方法

12.1 铝的测定

12.2 硅的测定(硅钼蓝光度法)

12.3 锌的测定

12.4 锰的测定(高锰酸光度法)

12.5 稀土总量的测定

12.6 锆的测定

12.7 钍的测定

12.8 铜的测定

12.9 铁的测定

12.10 铍的测定

12.11 纯镁和镁合金的化学成分表

**3章 纯锌和锌合金的分析方法

13.1 铜的测定

13.2 铝的测定

13.3 镁的测定

13.4 铁的测定

13.5 锑的测定

13.6 锡的测定

13.7 铅的测定

13.8 镉的测定

13.9 硅的测定

13.10 锰的测定

13.11 纯锌和锌合金的化学成分表

第14章 钛和钛合金的分析方法

14.1 铝的测定

14.2 铬的测定

14.3 钒的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

14.4 铁的测定

14.5 钼的测定(硫氰酸盐光度法)

14.6 锰的测定

14.7 铜的测定

14.8 锡的测定

14.9 硅的测定(硅钼蓝光度法)

14.10 金属钛中钛的测定

14.11 纯钛中锌的测定(PAN—TritonX_100光度法)

14.12 钛和钛合金的化学成分表

第15章 纯镍和镍基合金的分析方法

15.1 镍的测定

15.2 铬的测定(过硫酸铵氧化容量法)

15.3 铁的测定

15.4 锰的测定

15.5 钛的测定

15.6 钴的测定(亚硝基红盐光度法)

15.7 铝的测定

15.8 硅的测定

15.9 磷、砷的测定

15.10耐热镍基合金中钨、铌、锆、钽、硼、稀土总量的测定

15.11 碳、硫的测定

15.12 纯镍中锡、铅、锌、镁、锑、铋的测定

15.13 纯镍和镍基合金的化学成分表

第16章 锡、铅及其合金的分析方法

16.1 锡基合金的分析

16.2 铅基合金的分析

16.3 锡铅焊料的分析 

16.4 锡铅及其合金的化学成分表

第17章 易熔合金的分析方法

17.1 铋的测定 

17.2 铅的测定

17.3 镉的测定

17.4 锌的测定

17.5 铜的测定

17.6 易熔合金的化学成分表

附录

I 常用酸、碱溶液的浓度和密度

Ⅱ 波美浓度与密度对照表

Ⅲ 钢铁分析允许误差范围

Ⅳ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内容提要

     徐盘明、赵祥大主编的《实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第2版)》系统介绍了黑色金属材料普通钢铁、合金钢、不锈钢、高速钢、铁合金的分析方法以及有色金属铜、铝、镁、锌、钛、镍、锡、铅及其合金的分析方法,详细地列出了每一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试剂制备、操作步骤、检量线绘制,并以注解方式列出在操作步骤和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使得分析工作者能方便自如地使用本书提供的分析方法。

     本书采用的分析方法*大多数是吸光光度分析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此分析方法可靠,准确性、灵敏度高,操作过程便捷方便,使用仪器操作简单,具有普遍适应性。

     可以作为从事金属材料分析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手册,也可以作为分析岗位的培训教材以及中专、高等院校分析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现代分析化学进展与应用》 本书简介 《现代分析化学进展与应用》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分析化学领域最新发展趋势、核心技术和广泛应用的专业著作。本书面向高等院校分析化学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前沿的学习和参考平台。本书聚焦于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实验技术、仪器分析、数据处理以及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力求展现分析化学作为一门连接基础科学与实际应用的桥梁学科的蓬勃生命力。 第一部分: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石与方法学革新 本书首先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分析化学的核心概念,并深入探讨了近年来出现的理论突破。内容涵盖: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对分析过程的影响: 详细阐述了原子、分子结构、化学键、光谱吸收与发射、电化学活性等微观性质如何决定物质的分析响应。重点分析了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现代计算方法在理解和预测物质分析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指导新型分析方法的开发。 化学平衡理论的深化应用: 除了传统的酸碱、氧化还原、沉淀、络合平衡,本书将重点介绍复杂体系中的多重平衡计算,以及如何在实际分析中通过控制条件(如pH、温度、溶剂)来优化分析过程。特别关注非理想溶液效应、离子强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以及多组分体系的协同效应。 分析方法学的演进: 详细介绍了基于不同物理化学原理的分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光谱分析: 除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本书将重点介绍高分辨质谱(HRMS)在精确定量和结构解析中的突破;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在微量和表面分析中的应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在材料成分和结构分析中的最新进展。 色谱分析: 深入探讨了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LC)的最新发展,包括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的性能提升,二维色谱(2D-GC, 2D-LC)在复杂样品分离中的优势,以及耦合技术(如GC-MS, LC-MS, GC-IR)在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强大能力。此外,还将介绍毛细管电泳(CE)及其衍生技术在生命科学和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 涵盖了伏安法(Voltammetry)、安培法(Amperometry)、电位法(Potentiometry)等经典技术,并重点介绍循环伏安法(CV)在电化学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电化学传感器在生物、环境监测中的小型化、高灵敏度发展。 其他新兴方法: 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NMR)在结构确证和定量分析中的最新技术,如固态NMR、高场NMR;热分析技术(如DSC, TGA)在材料表征中的优化应用;以及微波消解、超声提取等前处理技术对分析效率的提升。 第二部分:先进分析仪器与技术 本书强调了先进分析仪器在现代分析化学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选择依据及最新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 仪器性能参数的理解与评价: 详细讲解了灵敏度、选择性、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定量限、动态范围等关键仪器性能指标,并提供实际案例说明如何根据分析对象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仪器。 高分辨质谱(HRMS)技术: 重点介绍HRMS在精确质量测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未知物鉴定、痕量有机污染物和代谢物分析等方面的卓越性能,以及其在高通量筛选、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的应用。 光谱成像技术: 探讨了光谱显微技术(如拉曼显微镜、红外显微镜)如何将光谱分析与空间信息相结合,实现对样品微区成分分布和结构的研究,其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价值。 自动化与在线分析系统: 关注分析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趋势,介绍在线监测系统、联用技术(如LC-NMR-MS)、样品前处理自动化设备等,如何提高分析效率、降低人为误差,实现过程的实时监控。 微纳尺度分析技术: 讨论了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纳米探针技术在实现样品微量化、分析过程集成化、芯片化方面的进展,以及其在点样分析、单细胞分析、基因检测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第三部分:数据处理、统计与质量控制 现代分析化学离不开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本书在这一部分着重介绍: 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基础: 深入讲解了化学计量学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包括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因子分析FA、聚类分析CA)、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模式识别、降维技术等,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 实验设计(DOE)与优化: 强调了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法,如全因子设计、部分因子设计、响应面法等,如何系统地研究影响分析过程的多个因素,优化分析条件,提高实验效率和结果的稳健性。 统计分析与不确定度评定: 详细阐述了统计推断(假设检验、置信区间)、方差分析(ANOVA)、回归分析等统计工具在数据解释和结果评估中的应用。特别关注分析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及其在可靠性评价中的重要性。 分析方法验证与质量保证(QA/QC): 深入探讨了分析方法验证的原则和步骤,包括准确度、精密度、选择性、线性范围、检测限、耐用性等参数的测定。系统介绍分析实验室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如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价(EQA/PT)、标准物质的使用等,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第四部分:分析化学在各领域的交叉应用 本书特别强调分析化学作为一门支撑性学科,在推动其他学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大量案例,展示分析化学在以下领域的创新应用: 生命科学与医学分析: 生物分子分析: 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等高通量组学技术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精准医疗中的应用;单细胞分析技术在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研究中的价值;核酸分析(DNA测序、基因芯片)在遗传病诊断、法医学中的作用。 药物分析与质量控制: 药物的质量控制、杂质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生物等效性评价等。 临床检验: 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在疾病诊断、疗效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与监测: 环境污染物分析: 水、土壤、空气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等的痕量和超痕量检测。 环境过程研究: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研究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应用。 生态毒理学: 生物样品中污染物残留和代谢产物的分析。 材料科学与工程: 新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分析: 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等的成分、纯度、晶体结构、形貌、表面性质的表征。 失效分析: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失效的原因分析,通过成分和结构分析寻找根源。 表面与界面分析: XPS, AES, SIMS等表面分析技术在理解材料性能与表面的关系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 食品成分分析: 营养成分、添加剂、风味物质的检测。 食品安全检测: 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微生物毒素、过敏原等的检测。 地质、矿产与能源分析: 矿物成分分析: 元素组成、同位素比例、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 能源材料分析: 电池材料、催化剂、燃料的性能表征和质量控制。 结论 《现代分析化学进展与应用》力求成为一本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应用前沿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和参考书。通过对经典理论的深化理解和对新兴技术的全面介绍,本书将帮助读者掌握分析化学的精髓,并能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科学和工程问题。本书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分析思维的培养,旨在为分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在金属材料分析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但总觉得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实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第二版》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我之前主要依赖一些分散的文献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遇到一些复杂的分析难题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它系统的梳理了金属材料分析的各种方法,从传统的化学分析到现代的仪器分析,再到一些前沿的分析技术,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用到的手段。我特别关注了“无损检测技术”这一部分,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成品进行检测,而无损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的关键。这本书对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我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技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提高我的分析精度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我尤其期待能够学习到其中关于“材料成分的痕量分析”的方法,因为在很多高技术领域,对材料中微量杂质的控制要求非常苛刻,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评分

作为一名在高校任教多年的分析化学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兼顾理论深度和教学实用性的金属材料分析教材。当我看到《实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第二版》这本书时,我感到非常惊喜。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条理,从基础理论的讲解,到具体方法的介绍,再到实际案例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它不仅能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理论学习需求,对于中专层次的教学也同样适用,这充分体现了其“中专/高校分析专业师生教学参考书”的定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种分析方法都进行了原理、仪器、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应用范围的详细介绍,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各种方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且,书中还引入了不少最新的分析技术和发展趋势,这有助于学生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我计划将这本书作为我们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参考书,尤其是关于“金属材料的物性分析”和“表面分析技术”的章节,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简直是为我这位初涉分析岗位的职场新人量身定做!我之前只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化学实验,对金属材料的分析方法了解得非常有限。拿到这本《实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第二版》,翻开目录,就被“仪器分析基础”、“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热分析法”等章节吸引住了。每一个小节的标题都非常具体,比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与应用”、“X射线衍射的晶体结构分析”、“电位滴定曲线的绘制与解析”。这比我之前看到的那些笼统的教材要实用得多。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实际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比如“样品前处理的常用技巧”、“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我最看重的是它“中专/高校分析专业师生教学参考书”的定位,这意味着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不会过于晦涩难懂,又能覆盖到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岗位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我尤其期待能够深入学习其中的“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分析”章节,因为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通过金相显微镜来判断材料组织是否合格的情况,这本书能给我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评分

我是一名在大型钢铁企业从事质量检验工作的技术人员,平时的工作离不开各种金属材料的成分和性能分析。之前接触的书籍,要么太偏向理论,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这本书《实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第二版》的出现,可以说是及时雨。它非常接地气,里面的内容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比如“钢铁的化学分析”、“有色金属的成分测定”等等。书中对于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操作细节的描述非常到位,这对于我们基层技术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总结。我特别关注了“材料失效分析”这一部分,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材料失效的问题,了解失效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对我们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材料的性能与失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书中提到的“数据质量控制和保证”也让我印象深刻,这对于保证我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金属材料专业的在读博士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挖掘特定分析技术的书籍。很多现有的分析方法书籍,对于一些前沿技术往往是一笔带过,或者只是停留在原理层面。《实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第二版》这本书,在我初步浏览后,发现它在深度上非常有潜力。我特别期待能够深入研究其中关于“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在金属材料分析中的应用”以及“电子显微分析技术(SEM-EDS, TEM-EDX)的精细操作与数据解读”的章节。这些技术在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和成分分析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往往需要非常细致的操作和深刻的理解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实验流程、参数优化建议,以及对复杂谱图和图像的深入解读,这对于我完成博士论文中的实验部分将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书中关于“多元素同时分析技术”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未来材料研发中提高效率和精度的可能性,非常值得深入学习和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