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有三愁:单子缺,休息少,转型难。
培训师有三难:时间不能复制,身体状况不能复制,知识的迭代增长不能复制。
培训师有许多焦虑:如何系统地学习?如何提升授课技巧?如果增加课量?如何成为优秀的职业讲师?......
本书汇集培训行业12位新锐,以其亲身体会及丰富经验,向你提供从业经验与方向,以及课程样板,同时购买此书还可免费获得价值699元的音频课程。
转型时代,需要转型人才。面对多变的市场、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及个人能力提升的需要,如何把握培训行业脉搏,如何打造自己的课程,成为一个受市场欢迎的培训师,并且成功转型为培训行业风云人物,实现百万年薪的梦想?本书聚集培训行业12位新锐,介绍自己对培训行业的敏锐观察及金牌课程的打造经验。全书分为入行指引篇及课程样板篇,其中入行指引篇介绍如何适应培训行业的发展趋势,给予从业建议;课程样板篇介绍品牌课程打造经验,包括课程理论架构及授课效果,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与探索。
DISC 双证班社群
DISC 双证班社群源自DISC 双证班课程,是由培训师和职业经理人李海峰老师与3 000 多名毕业生联合创办的有温度、强链接的学习型社群。其成员涵盖了国企、外企、私企等各类企业,不乏像古典、秋叶、战隼、李忠秋、彭小六、Scalers 这样的知识型IP,以及各个行业、领域的精英,是一个纯口碑推荐、无代理商营销,纯义工运营、无全职工作人员的社群。
在这里,你可以结识有思想的培训界新锐、获得DISC的资料干货,以及各种学习福利,与奋发向上者同行。
入行指引篇
01 培训师*犯愁的事情是什么 秋叶 / 2
02 如何三年收入过百万元 王鸥飏 / 8
03 从一本书中,学会如何做培训师 秋叶 / 28
04 培训师转型迷途中的锦囊妙计 俞亮 / 38
05 构建专家体系,讲师收入倍增 张毅 / 55
06 职业培训师的跃迁之路 任博 / 73
课程样板篇
07 好的老师影响你何止十年 李海峰 / 90
08 脑科学与学习认知 金才兵 / 95
09 读懂人心的两把金钥匙 王玉 / 113
10讲故事做培训 陈旎 / 138
11 一张图说清4-D 系统 顾小蓉 / 153
12 Ctt 教练方法,让培训效果更落地 顾敬松 / 176
13 同理心的力量 董国臣 / 194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一种沉稳又不失力量的感觉。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开篇所吸引。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虚无缥缈的“秘籍”,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回顾了自己从业初期的摸索和跌倒。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站在讲台上的青涩模样,那种既想讲好课程又担心听众不买账的纠结,作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只知道讲PPT的“照本宣科者”,逐渐转化为能够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引导者。其中,关于如何设计一套能够直击痛点的课程体系,作者给出了几个非常实用的框架。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提到的“需求挖掘的5W2H模型”,这个模型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能帮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找到学员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甚至详细剖析了那些让他“栽跟头”的案例,比如过度自信导致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或者设计了太多“花拳绣腿”但缺乏实质内容的环节。这些真诚的分享,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为我指明了避免类似弯路的可能。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更像是一位资深前辈在跟你促膝长谈,分享的是宝贵的人生经验和行业智慧,而非简单的理论灌输。
评分读到后面,我被作者关于“如何打造个人品牌IP”的章节深深打动了。他没有像市面上许多文章那样,仅仅停留在“多发朋友圈”、“多参加活动”这种浅层建议上。相反,他深入剖析了个人品牌的核心在于“价值输出”和“信任建立”。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详细阐述了他是如何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的专业内容,逐渐在行业内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他分享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就是“为听众画像”。他说,我们不能只看到台下坐着一群人,更要了解他们是谁,他们有什么样的背景、挑战和期待。只有理解了听众,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也才能在内容输出上更具针对性,从而吸引到对你领域真正感兴趣的人。我特别喜欢他描述的“价值连接”过程,比如通过分享一些行业内的独家洞察,或者提供一些别人没有的解决方案,来让听众感受到你不仅仅是在“卖课”,而是在真正地帮助他们成长。书里还提到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但重点不在于“刷存在感”,而是如何通过有价值的内容,让你的专业能力被看见、被认可,最终转化为信任。这个部分让我对个人品牌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包装,而是真正基于专业实力和价值输出的深度经营。
评分关于“学员管理与复盘”这部分的内容,简直是为我这样经常纠结于课程结束后如何跟进的培训师量身定做的。作者在这部分展现了他极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他不仅仅是告诉你“要跟进”,而是详细拆解了“为什么要跟进”、“跟进什么”、“如何跟进”以及“如何从跟进中学习”。我记得他提到了一个“学员成长曲线”的概念,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培训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个新的开始阶段,持续地为学员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书里列举了多种有效的复盘方法,从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到小范围的学员社群讨论,再到大规模的在线问卷调查,每一种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他指出,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急于给出建议,而忽略了真正去听学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只有深入倾听,才能发现问题本质,才能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帮助。这本书让我在学员管理和课程复盘方面,从一个“想到哪做到哪”的状态,升级到了一个有清晰思路和具体方法的阶段,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进步。
评分阅读到关于“培训师的自我迭代与持续成长”的部分,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和鼓舞。作者并没有将“百万年薪”视为一个终点,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持续追求卓越的起点。他深刻地阐述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培训师如果不持续学习、不断迭代,很快就会被淘汰。我尤其欣赏他关于“学习型组织”在个人身上的应用。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学习体系,来保持自己的知识更新和技能精进的。比如,他会定期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跨界学习新的理论和方法,并将这些跨界知识融会结汇,应用到自己的培训中,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价值。书里还提到了关于“反思”的重要性,作者鼓励培训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并积极寻求改进。他强调,真正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打磨自己的过程。这种对自我成长的深刻洞察和高度重视,让我意识到,成为一名顶尖的培训师,绝非易事,它需要长期的投入、不懈的努力和一颗永远保持好奇和学习的心。这本书为我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自我迭代蓝图,让我对接下来的个人成长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当我看到关于“如何建立高质量的合作关系”的章节时,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在这部分并没有教你如何去“拉客户”或者“谈单”,而是从一种更为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去探讨如何与组织、与企业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共赢的合作模式。他详细分析了培训师在企业培训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能够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而不仅仅是一个“课程供应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共创”的概念。他鼓励培训师主动去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痛点,并尝试与企业内部团队一起,共同设计和打磨能够真正解决这些痛点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可能过于局限于“交付课程”本身,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创造。书里还分享了如何通过持续的价值输出,与企业建立长期信任,并最终实现“战略性合作”的案例。这些案例听起来都非常落地,而且充满了智慧。它让我明白,要想在这个行业里走得更远,不仅仅需要教学能力,更需要具备一种商业洞察力和战略眼光,能够与合作方一起成长,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