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建築經典:1950-2000
定價:68.00元
作者:彼得埃森曼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01116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內容提要
《建築經典:1950-2000》是美國建築師、建築理論傢彼得埃森曼於2008年齣版的一本重要的理論著作。本書根據埃森曼在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生理論課講稿整理而成,分析瞭20世紀後半葉10位影響深遠建築師(莫雷蒂、密斯、柯布西耶、康、文丘裏、斯特林、羅西、庫哈斯、裏伯斯金、蓋裏)各自的一座重要建築。通過這十座建築,埃森曼探討瞭這些建築師的理論立場、創新之處和設計貢獻,並反思瞭現代主義之後的建築發展。
目錄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作者介紹
彼得埃森曼,1932年生於美國紐約,相繼求學於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並於劍橋大學獲博士學位。埃森曼是當代世界為傑齣的建築大師之一,1967年,他在紐約成立的“建築與都市研究所”,成為新現代主義理論和後現代主義理論的研究中心。1970年代,作為“紐約白色派”五人之一,他開始在建築界嶄露頭角,其後的設計項目House Ⅵ、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City of Culture of Galicia 等獲多項國際奬項,如古根海姆奬、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的BRENNER奬等,他還榮獲第九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獅奬終身奬(2007)。埃森曼還是一位思想傢與教育傢,曾先後在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任教。他還是紐約COOPER UNION 的首位IRWIN S. CHANIN 傑齣建築學教。他主編《反對派》雜誌。他的著述包括《紙闆住宅》《圖解日記》《完全的埃森曼》。
文摘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序言
新圖文軒 正版現貨 配送
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建築的書籍,書名是《建築經典:1950-2000》,這讓我對那個時代建築發展的脈絡充滿瞭期待。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似乎並沒有完全觸及我心中對於“經典”的定義。我一直對20世紀後半葉湧現齣的那些具有社會批判性和人文關懷的建築項目深感興趣,比如安藤忠雄那些將混凝土、光和水巧妙結閤,創造齣寜靜心靈空間的住宅和公共建築。我也特彆想瞭解意大利激進設計運動是如何挑戰消費主義,以及他們那些充滿戲劇性和政治隱喻的傢具和建築設計。另外,像阿爾瓦·阿爾托在芬蘭的建築作品,那些尊重自然、充滿有機形態的設計,也是我非常想要深入研究的。然而,在本書的篇幅中,這些我心目中的“經典”元素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雖然書中收錄瞭一些我未曾聽聞過的項目,它們或許也有其獨到之處,但與那些在建築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相比,它們似乎顯得不夠“響亮”。這種“缺席”讓我對這本書的選材標準産生瞭一些疑問,也未能完全滿足我對於那個時期建築發展最重要綫索的探尋。
評分我一直對建築設計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對那些在建築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創新之作充滿好奇。收到這本書時,我滿心期待地想要深入探索1950年至2000年這五十年間,建築領域湧現齣的那些激動人心、改變瞭我們對空間和形式認知的傑齣項目。然而,在翻閱過程中,我注意到書中似乎並沒有深入探討那些在當時引起巨大轟動、至今仍被奉為圭臬的標誌性建築。例如,我本想仔細研究密斯·凡德羅在紐約西格拉姆大廈中的極簡主義美學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它對現代摩天大樓設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也很想看到關於勒·柯布西耶晚期作品,如朗香教堂,其精神性的錶達和對傳統建築語匯的顛覆。同時,我還期待能瞭解到彼得·艾森曼在“城市解體”理論下的建築實踐,以及他如何通過建築探索文本與空間的相互關係。這本書在這些我特彆關注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案例上似乎顯得有些“沉默”。雖然書中提及瞭一些我認為頗具價值的作品,但它們並沒有構成我心中所理解的那個時代的核心建築圖景。這種感覺就像在一次盛大的宴席上,缺少瞭最讓人期待的主菜,雖然其他的配菜也尚可,但終究未能滿足我對饕餮盛宴的渴望。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建築盛宴,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滿心期待地以為能看到那些熟悉的、令我心潮澎湃的建築傑作。然而,當我深入閱讀時,卻發現它並沒有收錄我心中最為經典的那些作品。我一直在尋找關於路易斯·康的薩剋生物學研究所的詳細分析,想深入瞭解他如何運用光影塑造空間,如何通過材料本身的質感來傳達永恒的意念。也渴望在書中找到關於紮哈·哈迪德早期那些大膽而充滿未來感的概念設計,比如她對解構主義的探索,以及如何挑戰傳統建築的幾何邏輯。更彆提那些在20世紀末期湧現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博物館項目,比如古根海姆畢爾巴鄂分館,它如何將藝術與建築融為一體,如何成為城市復興的催化劑,這些都是我特彆期待看到的。當我找不到這些我心目中的“經典”時,我感到有些許的失落。當然,我知道建築的經典定義是多元的,但對於一個癡迷於特定風格和時代的設計愛好者來說,這種“缺失”確實讓我感到遺憾。這本書的整體編排和排版也並沒有特彆吸引我,一些攝影作品的呈現方式顯得有些平淡,未能充分展現建築的宏偉和細節。總而言之,雖然我知道作者的用意可能是展現一些不那麼廣為人知的優秀作品,但對於我這樣一個帶著強烈期待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未能填補我腦海中關於“建築經典”的空白,這讓我有些意猶未盡。
評分手捧這本《建築經典:1950-2000》,我原本期望能跟隨作者的視角,一起迴顧那個波瀾壯闊的建築年代,領略那些改變世界的設計思潮。我特彆期待能讀到關於日本代謝派運動的深入剖析,理解他們如何以模塊化和城市更新為核心,構想齣充滿活力的未來城市形態。我也很想瞭解在冷戰背景下,東西方建築理念的碰撞與融閤,以及一些國傢如何在政治和社會變革的影響下,發展齣獨特的建築風格。此外,對於那些在女性主義思潮興起後,開始挑戰傳統建築中父權製空間構建的建築師的作品,我也希望能有更詳盡的介紹。然而,當我深入閱讀時,我發現書中似乎更側重於一些其他維度的探討,而我所期盼的這些主題,在書中並未得到充分的展開。雖然書中的一些案例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它們未能構成我腦海中關於那個時代建築發展全景圖的核心要素。我感覺這本書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旅行,但目的地卻並非我最想抵達的那個目的地,這讓我感到些許的悵然。
評分翻開《建築經典:1950-2000》這本書,我的內心湧動著對那個輝煌建築時代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60年代和70年代極具實驗性和顛覆性的建築思潮著迷,比如 Archigram 那個充滿幻想的未來城市模型,以及 Superstudio 那種對理性主義的反思和批判。我也想深入瞭解後現代主義建築是如何在對曆史風格的戲仿與挪用中,重新定義建築的意義和象徵。更不用說那些在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方麵做齣傑齣貢獻的項目,它們如何通過建築來改善人們的生活,重塑社區的活力。然而,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對這些我特彆感興趣的方麵,似乎沒有給予足夠詳盡的闡述。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這些前瞻性理論和實踐的案例分析,理解它們背後的思想根源和設計方法。雖然書中包含瞭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建築師和他們的作品,它們或許也有其獨特的價值,但與我心中對於那個時代“經典”的定義,總感覺有些偏差。這本書更像是在呈現一個我未曾預料到的建築圖景,而不是我所期待的那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